言语行为理论及其新发展

2012-04-13 15:43:49蒋庆胜闵小梅
关键词:奥斯汀言语意义

蒋庆胜 闵小梅

(泸州医学院 外国语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

言语行为理论是由奥斯汀开创,由塞尔补正和完善,从行为角度阐释人类言语交际的一种重要理论(索振羽,2000:145)。言语行为理论起源于哲学家对意义的研究,有着深厚的哲学渊源。由于起初承载着重大的哲学任务,虽不是为语用学量身打造的,但由于其全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却成了一门新的语言学学科——语用学的主要理论之一。本文试图完整地介绍言语行为理论的渊源和发展,并介绍其新近的发展状况。

1 言语行为理论的思想渊源

言语行为理论的产生与日常语言学派紧密相关,而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正是日常语言学派的代表。维氏的思想由早年的逻辑实证主义转为了后期的日常语言学派思想。其“语言游戏”思想形成了他对语言意义的看法,即“意义即使用”。维氏后期思想对于意义的问题是这样说的:“‘五’这个词的意义是什么?——刚才根本不是在谈什么意义,谈的只是‘五’这个词是怎样使用的。”(陈嘉映,2006:167)他不认为语言的意义是脱离语境独立存在的客体,意义不过是人们在使用语言的时候,赋予了语言符号以语言的意义,要在使用中结合具体的语境来探讨语言的意义。他的思想虽然没有直接导致言语行为理论的出现,但却为当时的哲学研究开启了新的范式,为言语行为理论的产生创造了可能。

现象学大师胡塞尔(Husserl, E.)研究过祈使句、愿望句的意义。“胡塞尔始终坚持,就表述行为而言,只有判断行为才是赋予意义的行为”(郑辟瑞,2007)。同时他认为其他句式如祈使句可以还原为陈述句而做出判断,如句子“马车夫约翰套车!”就可以还原为陈述句“马车夫约翰套车。”郑氏认为,胡塞尔与言语行为理论已近在咫尺却与之失之交臂。

行为主义者布龙菲尔德(Bloomfield)认为“如果我们准确的知道一个人在特定时刻的身体状态,我们原则上能够预测他会说什么话。”“词语意义是受语言刺激产生的行为。”( 转引自陈嘉映,2006:48)。他们把话语意义与人的身体反应联系起来,跟奥斯汀的“言后行为”似乎有相似之处。不能排除这些理论或观点对于言语行为理论的面世有过或多或少的影响。

虽与言语行为理论的产生无关联,但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墨家也有丰富的言语行为思想,并且强调的是“以言取效行为”思想,这种以“以言取效行为”思想为特点的言语行为思想体现了丰富的语用学思想。(李梅,2008)

2 言语行为理论三阶段

奥斯汀(Austin, J. L.)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的目的就是反对逻辑实证主义对句子意义的研究认为不能被证实的句子就是毫无意义的(meaningless),“着手推翻认为真值条件是语言理解的中心这一语言观点”(转引自索振羽,2000:146)。在《论言有所为》中他将语句分为言有所述言有所为,前者叫叙述句(constatives),后者为施为句(performatives)。如:“I do”.(用于结婚仪式过程)“I name this ship Elizabeth.”(用于船的命名仪式中)等。这可算言语行为理论的初级阶段。

但在随后的研究中奥斯汀发现用于区分施为句与叙述句的句法标准“I+vp”并不能把这两类句子完全区分开来,如“I listen to BBC news everyday.”就不是施为句。再者,他把施为句分为显性施为句和隐性施为句。显性施为句和隐性施为句的区分是含有施为动词的就是显性施为句,反之则是隐性施为句,实际上就把叙述句也纳入到是施为句中,那么,叙述句和施为句的区分就没有必要了。于是,奥斯汀放弃了原来的叙述句和施为句的区分,而提出三分说。他认为,一个人在说话的时候,同时实施了三种行为:言内行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分别用一句话表示为:I’m saying x.;In saying x I was doing y.和By saying x and doing y, I did z. 它们三者间的关系由这三句简单表示的话可以看出来。发生了言内行为不等于发生了言外行为,更不等于发生了言后行为。反过来就不同了,发生了言后行为就必然发生了言外行为和言内行为。这可算言语行为理论发展的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当属塞尔(Searle, J. R.)对言语行为理论的批判继承与发展。他不赞同奥斯汀对于言语行为的分类。奥斯汀对施为句提出过三条合适条件,而塞尔对整个言语行为理论提出合适条件,他的合适条件有更强的解释力。塞尔把言语行为看成受规则制约的社会活动,所以他着力探讨规约言语行为的规则。他首先区分出两大类规则:调节性规则(regulative rules)和构成性规则(constitutive rules)。顾名思义,调节性规则是起调节作用的,虽然不是可有可无的,但对行为本身没有实质性影响。而构成规则就不同了,没有它就构不成事物本身。塞尔区分它们的目的就是要强调构成性规则的重要性。

塞尔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另一贡献就是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他于1979年对间接言语行为下的定义是:“间接言语行为是通过实施另一种施事行为的方式来间接地实施某一种施事行为。”(转引自索,2000:175)间接言语行为显然是对应直接言语行为提出来的。Yan Huang(2007)区分了间接言语行为和直接言语行为,他认为句型与语力直接匹配就是直接言语行为,反之则是间接言语行为。例如:1) I request you to pass the salt. 2) Pass the salt. 3) Can you pass the salt? 前两句都是直接言语行为,1)用request表达命令,2)用祈使句表达命令,3)是间接言语行为,用疑问句表达“要求”的语气。Yan Huang(2007)认为使用间接言语行为跟礼貌有关,“语言使用越间接就越礼貌” 。布朗和莱文森(Brown & Levinson)(1987)的面子理论诠释了人们为什么经常使用间接言语行为,使用间接言语行为可以减少面子威胁从而更好地维护面子。(转引自Yan Huang:115~118)

3 言语行为理论的新发展及其广泛应用

3.1 理论发展

索恩伯格和潘塞(Thornburg & Panther)(1997:207)根据言语行为理论提出了脚本(scenarios)理论。他们认为, 言语行为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非言语行动并无二致, 其区别只在于, 日常行动往往是通过身体的动作进行, 而言语行为则是通过言语来实现。他们提出了言语行为脚本(speech act scenario)的概念, 并提出用借代来阐释间接言语行为。这一理论基于两种假设:1 )在大脑的长时记忆中存储着一系列言语事件的脚本, 就像存储着非言语事件脚本一样;2 ) 脚本中的任何一部分都可激活(从而指代)整个脚本。(李勇忠,2003)

奥斯汀认为以言行事行为是一种“约定性行为”(conventional act),哈贝马斯也持此观。(齐文红、高东军,2008)但他认为,奥斯汀仅仅研究了制度界限中的言语行为,而没有研究非制度界限中的言语行为,更没有研究在非制度背景下,要遵循什么样的前提条件才能达到以言行事的效果。因此,他认为,“即使有些言语行为并没有制度或规则来保证它的以言行事的效果,但假如说者与听者之间能够通过一种基于合理理由的沟通和商谈,并且就言语行为的真实性、正当性和真诚性达成共识,那么,这样的言语行为还是能够取得以言行事的效果的。”

3.2 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研究

言语行为理论主要是以英语为研究对象,不见得适用于其他语言和文化。很多处于不同文化中的人把言语行为理论用到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去考察,发现不同的文化有不小的差异。其差异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给定的言语行为会因文化差异而不同。Rosaldo(1982)通过研究菲律宾的一个狩猎和园艺部族,发现那里根本没有许诺(promising)这一言语行为,所以,他声称塞尔的言语行为分类不具有普遍性。(2)在给定的语言环境中,相关的言语行为会因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而有不同的实现方式。比如东亚人以及西方文化中,不小心踩到别人的脚,第一反应是道歉,而在阿肯斯(西非),在这种情形下不是要道歉,而是要马上表达同情和怜悯。(3)在不同文化中,相同的言语行为会遇到不同的反应。英语文化对赞赏的反应是表示感谢,而在中国,对赞扬人们总是自我贬损。(4)相同的言语行为在不同的文化中到底是直接还是间接会有不同。(Yan Huang,2007:119~124)

3.3 中介语中言语行为的研究

所谓中介语是指一个受语言规则控制的连续统中的某个阶段,在此阶段,二语习得者还未完全掌握第二语言。比如,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还没有完全掌握目标语言而又能使用目标语,在这个阶段,他们使用的就是中介语。Yan Huang(2007:125~126)还提到,Blum-Kulka, House, and Kasper(1989), Kasper and Blum-Kulka(1993),Ellis(1994),Trsborg(1995)Grass and Houck(2000),Achiba(2003)等都致力于研究中介语状态中的言语行为。

3.4 言语行为理论的应用研究

自言语行为理论诞生之日起就有众多学者把它嫁接到多种语言和多种文化,开发其应用价值。在中国,比较新近的研究有苗兴伟(1999)把言语行为理论用于语篇分析;林琳(2002)把言语行为理论用于跨文化对比研究;付鸿军,刘敏(2003)把言语行为理论运用到翻译中;孙桂英(2004)把言语行为理论用于大学英语教学;陈海庆,张绍杰(2004)用于语篇连贯分析;项成东(2006)把言语行为理论用于会话分析;侯国金(2008)详细讨论了言语行为理论在语用翻译中的指导作用;李菁(2009)甚至将言语行为理论作为论述翻译研究的语用学转向的基础理论之一,等等。相信在今后还会有更多学者把言语行为理论用于解释语言中的各种现象。

4 结语

本文追溯了言语行为理论的思想萌芽以及哲学渊源,介绍了言语行为理论发展的几个阶段,并简要介绍了言语行为理论的跨文化研究及其应用。多层次多领域的研究与应用必将为言语行为理论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同时,言语行为理论还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把它嫁接到其他领域进行研究的浪潮方兴未艾,还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Austin, J. L. 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Levinson S. C. Pragmatics[M].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Searle, J.R. 言语行为:语言哲学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4]Yan H. Pragmatics[M].New York: OUP,2007.

[5]陈海庆,张绍杰.语篇连贯:言语行为理论视角[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6).

[6]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7]付鸿军,刘敏.言语行为理论在翻译中运用的意义[J].新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4).

[8]付习涛.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J].求索,2004,(6).

[9]顾曰国.John 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批判与借鉴[J].国外语言学,1994,(3).

[10]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1]侯国金.语用学大是非与语用翻译学之路[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

[12]李梅.论言语行为理论的哲学基础[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1).

[13]李勇忠.间接言语行为中的借代[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2).

[14]林琳.言语行为理论的跨文化语用对比分析[J].广西民族学院报:哲社版,2002,(5).

[15]苗兴伟.言语行为理论与语篇分析[J].外语学刊,1999,(1).

[16]束定芳. 现代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17]孙桂英.言语行为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阐释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9).

[18]索振羽.语用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9]王红毅.语用学轨道的哲学探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5,(10).

[20]项成东.言语行为理论在会话分析中的运用及存在的问题[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 (3).

[21]肖亮荣.从间接言语行为理论看Searle的语言哲学观[J].山东外语教学,2000,(3).

[22]郑辟瑞.胡塞尔与言语行为理论[J].江苏社会科学,2007,(5).

猜你喜欢
奥斯汀言语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新少年(2022年9期)2022-09-17 07:10:54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吕魁:难以用言语表述的特定感受
都市(2022年12期)2022-03-04 09:11:46
节选自简·奥斯汀的Pride and Prejudice
有意义的一天
简·奥斯汀,为什么两百年后我们依然爱她
两百年后,依然奥斯汀
诗里有你
北极光(2014年8期)2015-03-30 02:50:51
奥斯汀小说中的多角恋与反讽
西南学林(2013年1期)2013-11-22 07:19:02
关于冬天
中国诗歌(2013年3期)2013-08-15 00:5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