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碧兰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网络传媒系,湖南 长沙 410100)
学分制是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学分和绩点,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体系。弹性学制的内涵表现为学习年限有一定的可调节性,学习内容有一定的可选择性。它从学分制演变而来,是学分制的又一表现形式。弹性学制有三大特点:一是学习时间的伸缩性——即可提前毕业,也可滞后毕业;二是学习过程的实践性——即可半工半读又可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三是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的选择性——即学习科目有必修和选修之分、学习方式有校内和校外之别。从内涵看,弹性学制的最终目标是构建各类教育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立交”式教学,满足学生对教育选择的个性化、多样化要求。弹性学制深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素养和关怀,打破传统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受教育者个性发展和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高专院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
由于高职高专院校的职业性特点及中国职业教育发展长期积累的问题,以学分制为基础的弹性学制的贯彻落实存在诸多盲点和问题,现状不容乐观。
据笔者调查、了解,现阶段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仍未将学分制与弹性学制作为核心制度进行全面修订和完善,在学制模式上仍以学年制为主,教学计划或人才培养方案单一,对能力、素质及个性千差万别的学生未能做到因材施教。部分院校虽制订了学分制及弹性学制的若干教学管理文件,但相应的配套管理措施:如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方向选择、学生选课、提前或延期毕业、跨校选课、学分互认等方面远未完善。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理念没有真正树立起来,工学交替、半工半读的教学模式没有真正落实。一些高职高专院校畏惧困难,不思改进,迫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压力,便在推行学分制上大搞形式主义,较常见的做法就是在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编写的基础上加上学分,但在实际教学操作过程中还是施行的学年制,“学分制”成了人才培养方案编写中的“高级花瓶”。如果说教育教学观念不能切实转变,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实施中的形式主义必然普遍存在。
许多高职高专院校虽然制订了以学分制与弹性学制为核心制度的人才培养方案,也出台了一系列配套管理措施,但实施起来还是困难重重。究其原因,主要是课程资源包括教师和教学场地等软硬件设施严重不足,因而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开设的门数和学时都很少,根本达不到培养个性化人才的要求。学分制实施过程的核心是学生选课,如果没有足够的选修课程和学分可供学生选择,那么学分制的实施就是纸上谈兵,效果必然大打折扣,距离教学改革实现的目标就必然存在相当大的距离。
一是因受应试教育多方面、多层次的影响,加之学生刚入大学难免对自己的人生和职业规划不太清晰,学习的目的不明确,往往造成选课时跟着别人走,跟着感觉走,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体现为凑学分。这种情况如果不及时调整,会破坏专业学习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偏差和学习质量的下降,对学生日后的就业产生负面影响。二是,选课制重在选课和考评,对学生学习过程这个中间环节较少约束,容易产生学习纪律涣散的现象。同时由于学生自主意识强、自由度大,又导致学生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缺失,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相当大的困难。
如何使决策层正确理解弹性学制和学分制,是积极有序地推进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并得以实施的重要前提。这要求从事教学的管理者,包括院长、分管教学的院领导、教务处长及系部主任、系部教研室负责人等相关人员,都要加强高等教育理论学习,深入了解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对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意义,并认真学习和借鉴兄弟院校经验,探索出适应本校实际情况的学分制管理制度和体系,制定出适应本校的弹性学制人才培养方案和相关的配套措施。教学管理人员本着为教师服务、为教学服务的思想,适应新形势下的学分制改革是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的重要条件。
学分制的实施及选修课的开设,使师资原本紧缺的高职院校教师面临更大的工作压力,许多教师要求同时开多门课、开新课,课时紧、教学任务重,同时教师还面临学生选择课程和选教师的压力。这些情况的出现,使教师产生很多想法甚至有一定的抵触情绪。学校应当创造条件,采用各种方式(如有计划地分批组织教师培训和个别提升学历等办法),对教师进行教育理论培训和业务能力培训,使教师从思想上真正接纳学分制和弹性学制,树立在信息时代不进步就会被淘汰的意识,自觉地更新知识,不断开展教学改革与创新,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增强课程的吸引力。
学校必须制订和完善包括《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学分制实行具体办法》、《学分制学籍管理制度》、《学生选课手册》等相关管理制度与文件。紧扣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实施的要求,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原则、培养目标和要求、学制、课程设置与学时设定以及成绩考核、学分、毕业等,都作出具体规定,使其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学院教务处和各系(部)要设计好各类与实施学分制相关的表格,包括学生选课表、选课汇总表、成绩登记表、毕业生成绩登记表、学籍档案表等等。教务处编印下发的《学生选课手册》应包括选课程序、选课方法指导及各专业选修课教学进程表等内容,让学生了解学分制的基本内容及修读方法,真正起到指导学生选课的作用。
为适应教学管理工作量急剧增加的需要,应建立包括教学管理和学籍管理两大系统的数字化教学管理平台,采用计算机网络系统进行管理,有效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从而为学分制和弹性学制实施提供技术上的保障。
合理确定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划分,重点创设选修课程。精简传统的必修课或专业课,在保证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和专业主干课程的基础上,适当压缩必修课。创造条件开设并开好选修课,为选修课程的开设提供师资数量上和质量上的保证。首先按教育行政部门要求配备师资,注重现有师资培训,鼓励教师多开选修课、开新选修课。加大教师引进力度,引进高层次的教师,同时聘请其他院校教师和企事业单位人才兼职开设选修课程。切实贯彻“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理念,加强高职院校自身硬件建设,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力度,为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提供合适的场所。其次完善选课机制,在必修课中引入选修机制,开设包括若干不同领域、不同发展方向的综合课程,允许跨专业选课,跨校选课相互承认学分,完善学生知识结构。鼓励学生通过自学考试、职业技能鉴定、自主联系单位实习训练等途径获取学分。
实施学分制后,除入学第一学期的教学活动及各学期的必修课以行政班为单位进行外,选修课则必须以教学班为单位进行。随着学分制的不断推进,选修课不断增多,以及学校后勤管理社会化,行政班概念被不断削弱,学生管理体制也应进行相应改革,以提高人力资源的管理效率和利用效率。可取消班主任制,代之以年级主任或年级辅导员制度,负责学生日常管理,防止学习过程中组织松散、纪律松弛的现象发生,也可随时发现、解决学生学习、生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学生职业理想不够明确、心理尚欠成熟的现状,可建立导师制,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及职业岗位知识能力要求选修合适的课程,防止避重就轻、避难就易凑学分的现象,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