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12-04-13 13:01薛双芬
关键词:传播学院专业教师

薛双芬

(南阳师范学院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1983年5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建国以来第一次全国新闻工作座谈会。此后,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如今新闻传播类专业已快速从综合性大学向体育、师范、财经、政法等专业性大学延伸,从部属、省属大学向地、市一级高校扩张,并且逐渐从公办大学向民办大学、独立学院扩张。新闻传播专业的快速发展导致人才培养模式的雷同化以及与新闻实践需要脱节的现象。

一、地方高校新闻传播专业才人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2002年,全国新闻传播学专业点总数已达323个,2003年,达391个,2005年全国有661个新闻学本科专业点、123个硕士点、19个博士点、3个博士后流动站。[1]如今高校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不少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雷同化

当前高校传媒专业急遽发展,除以往的新闻学、传播学、广告学专业外,近几年来,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类等传媒与艺术交叉的新型专业也越来越火。但快速发展的地方高校教学资源却比较单一,培养途径比较狭窄,与社会需求往往脱节。由于缺乏人才培养特色,致使学生招了不来学,来了学不好,学后下不去,就业率不够高。一般说来,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培养什么人”(培养目标)、教什么(培养内容)、用什么方法(培养环节与培养方式)等三方面内容。[2]无论依托于社会科学,重视培养实际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伦理规范的美国模式,还是以英国为代表,侧重在职训练的西欧模式,或者大学中很少设立新闻专业,主要依靠考试选拔其他学科专业中的优秀大学生来进行严格系统的社内教育培养的日本模式,“其立足点与归宿无一例外地指向为传媒产业输送高素质的合格人才。”[3]而我国高校虽有国家直属、省市大学、公办、民办、理工类、文科类等区分,但地方高校在激烈争夺学生资源和就业资源时,往往容易迷失自我。不少地方高校在借鉴重点高校办学经验的同时,往往缺乏地方特色。现在,几乎所有高等院校的新闻传播学院都将培养目标定位在“为传媒业培养专业人才”,即采、编、播一体化,培养从事采编业务的记者、编辑以及媒体经营管理人才上,培养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在全国基本上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2. 理论与实践脱节

(1)师资力量不足,教学陈旧,忽视社会实践。新闻传播专业早期隶属于文学,因而早期的新闻传播教师大多是中文出身的,受过新闻类专业训练的高学历教师极其缺乏。而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媒介管理、节目主持、播音发声学等专业核心课程的专任教师更少,知识结构更新换代又快,其他专业的教师难以胜任。就目前而言,学生数量越来越多,相关专业技能教师较少,师生比差距较大。由于学生人数增多,上课时主要依靠教师,而且基本上讲授理论概念,基本上以课堂为中心,以书本为重点,教材陈旧,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效果较差。例如,在上《摄影艺术》、《新闻采访与写作》等实践性较强课程时,教师只是传授理论,学生虽然懂得相关理论,但由于教师没有指导学生如何实践,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部分高校由于资金匮乏,硬件设施投入不足,没有相应的网络教室、演播实验室,缺乏广播电视采编系统、编辑系统、电子排版系统等配套设备;再加上学生立志考研、考公务员、应付大学英语四六级、计算机等级考试,占用大量课余时间,基本上没有时间去动手实践,甚至出现新闻学博士不会写新闻的笑谈。

(2)课程设置不够完善。时代与社会在飞速发展,新生事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而新闻传播类专业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却没有及时更新,导致课程体系陈旧。在高校中,传媒专业一般应由三方面课程组成:公选课、专业理论课、实践技能课。但当前人文社科类课程设置较少,导致传统文化缺失;[4]而专业理论课的重复性又较多,知识比较陈旧;技能型课程则相对较少,实践环节少;人才培养方案也不合理,教学质量和效果不明显,学生掌握的知识面较窄,思维方式单一,与当前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在校所学的知识往往跟不上实际工作的需要。

二、地方高校创新新闻传播专业才人培养模式的对策

1. 探索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化

针对地方高校对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化、培养模式雷同化的现象,可根据不同高校的不同办学条件和市场竞争状况,对地方高校新闻传播学院(系)进行分层、分类,对人才培养和毕业生实施分流,以划分和确立不同层次的新闻传播学院(系)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和就业目标,改变千校一色的局面。有关地方高校在对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时,必须充分考虑地方特点,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原则,改造传统专业,着重发展特色学科和专业,走出“学校无特色,学生无特长”的不利局面。南阳师范学院是一所地方院校,是教学科研型大学,以培养本科生为主,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学校立足于楚汉文化的“卧龙学者”计划,力图培养“卧龙学子”,开设“南阳作家群”、独山玉文化、冯友兰研究等专题,为适应地方玉雕人才的需求,开设以实践技能为主的雕塑课程,在新闻传播专业教学中,实行小班教学、小组辅导的本科导师制,举办多届专业技能大赛、卧龙文化节、校园主持人、广告创意、摄影大赛等;参与全国大学生广告节、河南省广告节、河南省朗诵比赛,均获得佳绩。同时,学院鼓励学生深入社会,进行南阳特色文化诸如汉文化、玉文化、中药文化等调研,实现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双结合,从而提升了新闻传媒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河南省高校中办出了自己的特色。该校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和要求,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平台,加大“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力度;为适应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的需求,该校与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联合推出“大学生专业课程体系与就业岗位技能对接培训”项目,以就业为导向,强化课程专业体系与岗位技能之间的联系,面向社会急需岗位,有目的地开展专项技能培训,实现学生“毕业即就业,就业即上岗,上岗即顶岗”。

2. 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实践教学环节

(1)要鼓励和扶持高等学校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共建培养基地。要针对当前市场需求,施行有针对性的改革,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注重学生实践环节,增设一些新学科,压缩一些老学科。如广播电视新闻学、新闻学理论、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等课程,就有许多内容重复的现象,这就需要作必要的调整,尽量避免重复;也可参照硕士研究生的上课模式,实行多位教师合上一门专题课的方法。同时,高校新闻传播专业的设置必须以社会发展需求为标准,根据市场对人才需求情况,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注重前瞻性,积极开发新兴专业,加强应变能力,完善选修课,培养学生就业核心能力。传媒人作为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单位的形象代言人,必需重视自身的文化涵养、肢体语言形象。所以,要相应地开设一定的礼仪、形体课。南阳师范学院在新闻传播教育中,实行专业基础课平台(必修)+方向课平台(6个模块)+选修课平台(3个模块)的方式,共有3大平台、10个模块课程。“平台”保证了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模块”则体现了培养方案的灵活。该校除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提升教师素质外,还以学生为中心,改革教学方式。利用学校新闻与传播学院2个语音合成与分析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摄像技术实验室、线性编辑实验室、广播编辑实验室、广播电视节目赏析实验室等,课堂上广泛采用“案例式”、“互动式”、“情景教学”、“任务驱动式”、“指导式自学”等方式,增加课堂讨论,运用评判剧本、DV、微电影、广告设计创意等方法,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探索高校与媒介单位合作共建的途径。我国地方高校主要为地方培养人才,提供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新闻传播专业属应用性人文学科,必须积极探索高校与新闻媒介单位的合作办学。南阳师范学院注重强化同业界的紧密联系和合作,将新闻传播院(系)学生安排到媒介进行实习。学院在南阳市、县和广东省、市区电视台、报社、广告公司等单位,建设了20多个实习基地;同时,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增加培养实际应用能力的内容。由于地方高校教师很少有本专业的从业经历,所以需要聘请业界的著名新闻记者、资深高级编辑等担任兼职教授,为学生开设多种前沿性专题讲座,将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专业实践活动,并使他们成为校园记者、编辑、主持人、编导等,从而形成一种“以培养学生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学资源,采用课堂教学和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5]此外,南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还鼓励中青年骨干老师到全国乃至世界名校进行为期一年的学习或继续深造,提升教师素质;同时,还加强媒体单位与新闻院系、世界各地新闻传播学院之间的联系,“以有效改善教师的知识结构,补充专职教师新闻业务知识不足的缺陷。”[6]这些做法都有助于改变当前重知识轻能力的现状,有利于培养实用型、创新型传媒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晓锋,马汇莹. 新闻传播学研究生教育现状与挑战——“中国社会与中国新闻传播教育”高层圆桌会议综述[J]. 新闻记者,2007(1): 62-64.

[2] 雷跃捷,金梦玉. 传媒高等教育论[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3: 36.

[3] 王瑞. 简论我国高等院校传播学人才培养模式[J]. 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6(1): 61-65.

[4] 薛双芬. 论高校新闻传播教育中传统文化缺失的原因与对策[J]. 学理论,2010(32): 301-303.

[5] 张天华. 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J]. 辽宁高职学报,2004(5): 70-72.

[6] 程道才,王昀. 创新型新闻人才培养途径探讨[J]. 广州大学学报,2005(4): 87-91.

猜你喜欢
传播学院专业教师
最美教师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高建新教授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新闻与传播学院
安徽师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科研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