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否定性思维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新

2012-04-13 12:56王培俊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否定性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

王培俊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安徽合肥 230011)

邓小平否定性思维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新

王培俊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安徽合肥 230011)

邓小平理论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其形成是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扬弃和创新,否定性思维在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中起到扬弃和创新作用。邓小平通过一系列辩证否定把对文化大革命挫折的反思升华为创新的智慧,使一些搞清楚的问题成为创新的内容,并把国内外经验转化为创新的资源。这一思维特质充分体现了邓小平敢于创新的勇气和敏锐的政治智慧。

邓小平否定性思维;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新

否定性思维主要是指主体在认知外在事物的过程中,在坚持对立统一规律的前提下,分解了事物诸要素间的内在同一性,将其作为把握事物内部及事物间联系的认知方式。它强调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主张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邓小平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基础是邓小平理论创新思维,这一创新思维理论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扬弃与创新,否定性思维在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中发挥了扬弃和创新作用。邓小平的否定性思维源于对文化大革命挫折的反思与国际国内历史经验的借鉴、源于对中国的一些重大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邓小平通过一系列辩证否定把对文化大革命挫折的反思升华为创新的智慧,使一些搞清楚的问题成为创新的内容,并把国内外经验转化为创新的资源。这一思维特质充分体现了邓小平敢于创新的勇气和敏锐的政治智慧。

一、邓小平否定性思维的背景

(一)源于对文化大革命挫折的反思

1973年,邓小平重新走上领导岗位后即遵循毛泽东要安定团结、把国民经济搞上去等指示,着手对“文革”以来所造成的问题进行全面整顿,并明确表示:“要通过整顿,解决农村的问题,解决工厂的问题,解决科学技术方面的问题,解决各方面的问题”[1]35。这是邓小平对“文革”进行的较早反思。邓小平在反思、整顿中所提出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延伸的重要环节。

1977年,邓小平对“两个凡是”的思想路线进行了坚决彻底的否定,并为此开展了一次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清除了“左”的指导思想在全党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被“左”的思想禁锢的头脑,使人们进一步明确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马克思主义观点,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一定程度上为改革开放扫除了思想障碍。在新时期,邓小平在对“文革”反思的基础上重新强调人的问题。疯狂年代人性的扭曲及当时常处在饥饿状态的群众,给邓小平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始终坚信:“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2]116

邓小平在为否定“文革”而进行的艰苦斗争中,自己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诸多想法逐渐形成并清晰起来,成为后来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人们的思想解放,对“文革”历史的认识也逐步深入,彻底否定“文革”已经是大势所趋,成为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邓小平顺应了历史和人民的要求,在几年以后完成了这项艰巨任务。在1987年4月的一次会议上,邓小平指出:“现行的一系列政策,就是总结了‘文化大革命’经验和教训”[2]172。

(二)源于对中国的一些重大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邓小平多次强调这样的问题:“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2]291“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2]63“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2]137“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2]116这种对根本性经验教训的反思,深刻揭示出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前期的探索之所以走弯路的具体原因。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尚没有搞清楚之前,搞社会主义建设也就难免发生错误。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就是“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3]11”。

长期以来,由于我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失误,犯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这导致了我们没有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使我国的经济几乎处于崩溃边缘。邓小平认真分析了我国社会和党内的现实状况后指出:“我们反对把阶级斗争扩大化,不认为党内有一个资产阶级,也不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确已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条件之后还会产生一个资产阶级或其他剥削阶级。”[1]168这就彻底否定了长期存在的认为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始终存在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社会主义是以阶级斗争为主要矛盾的社会的不科学观点。同时,肯定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全党和全国工作的中心必须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邓小平正是在“质疑”和“怀疑”这些传统守旧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这些问题,并以极大的精力探索和回答了这些问题。正是在逐步解决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才得以萌发并完善。

(三)源于对国际国内历史经验的借鉴

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邓小平对毛泽东提出的“以苏为鉴”是支持与拥护的,“‘以苏为鉴’课题实际上贯穿了邓小平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4]34。但同时他也向全党提出了“以资为鉴”的课题,强调研究本国特点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必须考虑的问题。

他认为要深刻认识研究当代资本主义,资本主义中有利于社会主义发展的东西可以充分利用,比如先进的科学技术、经营管理方法以及其它一切对我们有益的知识和文化。邓小平以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变化,以科学态度审视历史经验,强调中国必须扩大对外开放,开放的对象不仅包括社会主义国家、第三世界国家,同时包括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并得出结论:学习资本主义社会一些有益的东西,不会改变社会主义性质;相反,闭关自守更会葬送社会主义。当然,学习和借鉴并不是照搬照抄别国经验与模式,而是结合本国国情和实际状况走出一条适合本国发展的新道路。

邓小平始终站在时代潮流的前端,从世界范围精辟地分析了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新形势,阐明了争得较长时间和平环境里进行国内建设是必要与可能的。同时,世界格局向多极化转变,特别是苏联、东欧社会主义的失败,使他异常清醒地认识到,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共性和中国个性的结合,是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生死存亡的大事。他根据时代的特点和中国发展的需要,敏锐地觉察到当今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指出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行不通的,中国必须走开放之路,没有哪个个民族、哪个国家,不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与先进科学技术。正是因为他立足中国而又面向世界,总结历史而又正视现实、放眼未来,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国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才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二、邓小平否定性思维的特点

(一)在肯定的前提下否定

1980年10月,邓小平在谈到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时讲过这样一段话:“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恢复毛泽东同志的那些正确的东西嘛,就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嘛。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1]300邓小平否定性思维是在肯定毛泽东等老革命家历史贡献的基础上产生的。他在肯定的前提下进行辩证否定,才没有重蹈前苏联的覆辙。

“不坚持毛泽东思想,我们要犯历史性的大错误”。[1]300邓小平对于毛泽东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态度。他说:“我们党总结历史经验不能丢掉毛泽东,否定毛泽东就是否定中国革命的大部分的历史。……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应该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训。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1]271-272可见,邓小平对“文革”的辩证评价其实是强调“文革”的经验教训对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二)为肯定的目标而否定

邓小平辩证的否定观是建立在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基础之上的。由于各种原因,人们有种固定思维模式,习惯把社会主义和计划经济等同,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对立。随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不断变化,这种认识与实际情况越来越不符,严重影响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合理认识。邓小平凭借着高度的聪明智慧以及超乎常人的胆略与勇气,运用对立互补的思维方式正确地解决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强调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并非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一观点彻底打破了人们惯有的思维模式,市场经济不只存在于资本主义中,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邓小平用“不等于”否定了“等同”论和“对立”论,解放了人们过去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关系的形而上学否定观的绝对思维模式,澄清了不少人的模糊认识,从而为社会主义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正确思路和方法,指明了方向。

邓小平在1980年就指出:“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1]312他尤其强调,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等。这些论断和命题邓小平是从否定的角度来进行解释与剖析的,这样的辩证否定用排除法摈弃非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同时以否定的形式来思考和表达肯定的内容,体现了“否旧”与“创新”的结合。他否定贫穷,实则肯定富裕;否定忽略发展生产力,实际上是肯定社会主义必须重视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从实际出发,“通过否定什么不是社会主义达到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维方法,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5]19。肯定和否定可说是邓小平表达社会主义本质的两种不同方式,体现了邓小平创造智慧的过人之处。

(三)在否定之否定中否定

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否定之否定”理论,其本身即为一种超越了以往哲学固有思维模式的理论,而邓小平总结历史经验,根据中国国情,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这一伟大理论。辩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事物的发展从实质上说是质变,是飞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它必须通过否定来实现。否定是任何事物发展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环节。正如马克思所说:“任何领域的发展不可能不否定自己从前的存在形式。”[6]329邓小平非常强调发展,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强调发展速度,尽快促成质变,更是邓小平发展观的重要特色。但如何推进发展呢?邓小平就提出了著名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众所周知,发展生产力的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贯穿于这一理论体系之中的重要思维线索,就是否定之否定规律。这些理论不但是对某些原有理论的合理扬弃,而且是对否定之否定的重要原理——事物的发展是曲折上升、不断前进、不断在原有基础上创新的生动体现。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几乎处处都闪耀着辩证逻辑思维中的否定之否定的理论思维光辉。邓小平正是在娴熟运用这一思维规律的过程中,完成了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创新和再造。

三、邓小平否定性思维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创新中的意义

(一)通过否定将挫折的反思升华为创新的智慧

否定性思维推动和促进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邓小平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处处体现了创新,而在每一重大创新中都闪耀着否定性思维的光芒。创新思维是民族兴旺发达的最重要思维方式,也是人类所独具的禀赋,更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原动力。邓小平否定性思维能增强我们开拓创新的勇气,有利于我们树立求真务实的精神。我们知道,在社会主义建设前期,在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上,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确实取得了许多弥足珍贵的探索成果,但在理论上也产生了一些认识上的错误。在创立新的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的过程中,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这些历史错误进行反思,然后充分利用,使其成为阐发新理论的一笔宝贵的借鉴资源”[7]5。

十一届三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建设前期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反思,正是邓小平理论产生和形成的重要契机。邓小平极其严肃和认真地总结了建国后近三十年的经验和教训。在此基础上,他提出要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因此可以说,邓小平理论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逐渐丰富和完善起来的。“无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酝酿、形成还是完善,都凝聚着对历史错误的深刻总结与反思”[7]5,在反思中升华的是一种创新的智慧。

(二)通过否定使搞清楚的问题成为创新的内容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要创新,就必须敢于批判、善于批判,邓小平的否定性思维正是我们在前进道路上不断创新的动力。然而仅有批判是不够的,邓小平理论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的批判品质拥有自己的指定目标,即发展与创新、与时俱进。发展与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和一切科学理论的本质特征与必然要求。邓小平理论的发展创新是建立在已有理论基础之上,不过它是充分掌握了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充分分析和研究当代中国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的。因此,这种从批判和否定过去错误中的发展创新既体现了理论的继承性与批判性,又是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更使搞清楚的问题成为创新的内容。“如从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中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否定闭关自守的错误方针中提出改革开放理论,通过否定‘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等。”[8]21

邓小平的否定是辩证的否定,是扬弃。他的否定性思维要求我们既要总结经验又要吸取教训,既要立足现实又要放眼未来,既要继承过去又要开拓创新,既要注重实际又要大胆探索。比如他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论述,不仅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与市场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冲破了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关系非此即彼的僵化思维模式,而且更表明在社会生产力发展进程中,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能够有机结合,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同样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来实现,从而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否定之否定”的理论。邓小平理论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首先是对“完全没有搞清楚”的重大问题的反思,然后从主要内容上充分利用错误资源进行突破,最后在整体上推进。

(三)通过否定把国内外经验转化为创新的资源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对自身的辩证的扬弃和创新,失去辩证的扬弃和创新,事物就不成其为事物。邓小平理论创新思维是邓小平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基础,它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其形成是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辩证扬弃和创新,否定性思维在邓小平理论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就是扬弃和创新。他将国内外经验转化为创新的资源,充实了邓小平理论的内容。邓小平理论是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邓小平仔细考察世界范围的现代化模式后,心中对中国应该走什么样的路,如何根据实情去走什么样的路,已有了相当清晰与成熟的思路。在他看来,现代化不是“西化”、“欧化”、“美国化”,中国的现代化是有中国特色的,是符合中国实际的。邓小平理论务实客观,操作性强。中国现代化发展起点低,底子薄弱,他及时提出将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他根据国外现代化成功的经验,提出改革开放,大胆借鉴的现代化途径;他还根据国际现代化轨迹和中国历史经验,提出两个文明“一起抓”的现代化方略。这既是达到现代化的实际举措,也是对现代化理论的全面发展。

否定性思维通过对现存事物、观念进行分析、评价、批判,从而做出正确判断,它作为邓小平理论形成思维方式的有力支撑,在其形成过程中所起的扬弃和创新作用不仅表现在对邓小平哲学体系的理论建构上,在实践中也大大丰富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邓小平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充分运用否定性思维,以大无畏的批判气概,批判了一切思想僵化、教条的思想;批判了一切错误的行为和倾向;批判了体制中种种不合时宜的弊端,从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崭新的邓小平理论体系,为社会主义的建设事业扫清了障碍,并使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大胆借鉴和创新可以说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它在借鉴和创新中为中国人民开辟出了一条崭新的现代化之路,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之路,一条具有世界意义的现代化之路”[9]14。

[1]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 叶启绩.毛泽东、邓小平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式比较[J].岭南学刊,2000,(4).

[5] 唐秀华.论邓小平的实事求是辩证否定观[J].甘肃理论学刊,2002,(1).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 李曙新.反思历史错误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5,(2).

[8] 陈露.批判与创新:邓小平理论与时俱进的动力与源泉[J].湖北社会科学,2003,(2).

[9] 吴菊云.试析邓小平的现代化理论特色——借鉴与创新[J].理论月刊,2001,(11).

[10] 宋景堂.邓小平哲学思想新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DENG Xiao-ping’s Negative Thinking and the Innovative Marxist Localization in China

WANG Pei-jun
(DepartmentofManagement,AnhuiVocationalandTechnicalCollege,Hefei230011,China)

DENG’s negative thinking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DENG Xiao-ping’s Theory,which,as one form of Marxist localization in China,is the product of the sublation and innovation of Marxism in a new context.Through a series of dialectic negations,DENG distilled the reflections on the Cultural Revolution into innovative wisdom,making some well-understood issues into the innovative content of his theory and at the same time,transforming domestic and foreign experience into the innovative resources of it.DENG’s negative thinking reflects his ground-breaking courage and penetrating political insights.

DENG’s negative thinking;Marxist localization in China;innovation

A849.1

A

1674-2273(2012)04-0035-05

2012-05-16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邓小平经济哲学思想及其在新世纪的新发展”(2005sk250)

王培俊(1965-),男,安徽肥西人,安徽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操申斌)

猜你喜欢
否定性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黑格尔哲学之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对邓小平理论发展史前沿问题的研究——评高屹著《邓小平理论发展史》
论罗素和迪莫斯关于“否定性事实”的观点差异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