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缺失及应对

2012-04-13 12:56陈庆华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陈庆华

(合肥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安徽合肥230061)

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缺失及应对

陈庆华

(合肥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安徽合肥230061)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文化内涵缺失,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没有特色,实效性差。主要问题表现为:重视心理健康的意义宣传,忽视文化特色的研究与实践;重视国外心理技术应用,忽视文化适应性;重视心理问题的普遍调查,忽视心理教育的文化前提。应重视体现中国文化内涵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研究,探索适合我国文化背景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建设有自身校园文化特色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国文化;大学生

近些年来文化心理学的崛起,有助于人们用更新的视角去认识与解读人的心理。一个民族的心理健康观念和心理保健制度是由文化决定的。也就是说,心理健康具有文化的相对性。有专家指出,只有实行考虑各国不同文化背景,同时重视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转折,心理学才能全面保证其真正的科学性。[1]本文试从文化心理学的视角探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缺失问题

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关注,经过了多年的摸索与实践,已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很多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未能充分考虑到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文化因素以及本土的文化传统,从而使得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不足、针对性不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重视心理健康的意义宣传,忽视文化特色的研究与实践

一些高校依然停留在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或重要性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简单化。不少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是心理咨询,兼有每年的新生心理普查、“5·25”心理健康日等活动,虽然大多数高校都在开展这些工作并有所成效,但立足于我国文化背景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还存在诸多不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中国人的心理解读》一书中指出,几千年来教育青年的中国主流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典型:提倡入世、有为、积极、进取、少立大志、耀祖光宗、刚健有为,立德立言立功,实现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的奋斗目标与远大理想。[2]18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一直是承载着家庭与社会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年轻的大学生们成才欲望强烈,往往自我定位高,但涉世较浅,分析和判断问题多局限于个人的视角,对世界与未来理解比较窄,遇到现实中的问题极易出现困惑、茫然以及情绪波动。特别是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当代大学生,面临着日趋复杂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与学校环境。一方面,人们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较之以前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另一方面,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竞争的日益加剧,就业形势的严峻,大学生们压力倍增。因此,他们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亟需心理关怀。

因此,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充分根据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和实际需要,贴近大学生实际,加强文化背景下的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应注重对当代大学生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引领与教育,以真正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健全的人格、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更好地学习与生活,面向未来。

(二)重视国外心理技术应用,忽视文化适应性

目前,很多高校都开展了心理咨询、心理测试等工作,但大多照搬国外的心理理论与技术,忽视了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文化根源。应当看到,中西方文化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因而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亦存在差异。[3]一般说来,东方(中国)文化强调集体主义,个人要服从集体和社会,重集体,轻个人;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鼓励自我奋斗,重个人,轻集体。中国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多为抑郁、自我焦虑、自我压抑等;西方人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我人格分裂、孤独感、自我中心主义等。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及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我国当代大学生面临着学习、就业、情感等心理问题,如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充分考虑到文化因素,一味套用相关国外理论与技术,往往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心灵中深层次的困惑,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则不能得到有效的改观。

此外,文化差异性还体现多方面,如地域间的差异也很明显,东部沿海地区的高校与西部内陆地区的高校就显现出各具特色、风格迥异的校园文化。而且我们还会看到:各高校学科性质存在差异,校园文化亦有很大不同。如综合性大学,文理工各学科专业可共同发展,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学科型大学如财经类大学、农业类大学、医科类大学则突出专业优势,技能要求高,由此而形成的校园文化亦有非常鲜明的差异。可以看出:作为青年一代成长与发展的重要领地,作为文化传播与发展的重要载体,高校的文化意蕴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由此可见,对于当前面临着成长与成才、情感与事业、日常生活事件的处理等诸多问题的大学生,高校应积极关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自身文化特征,并注重文化意蕴的提升、文化内涵的丰富,切实加强文化背景下人的发展与成长的引领教育,真正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重视心理问题的普遍调查,忽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前提

很多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调研中,主要是针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研究制定相应的措施。但很少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帮助与求助方式,如对大学生在遇到心理问题时是否愿意求助于心理咨询中心,以及他们最愿意采取什么样的求助行为等不够了解。[4]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一向力倡通过个人道德上的修养功夫来促进人格的发展,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杰出人物,像孔子、朱熹、王守仁等,多是靠个人道德上修养出坚定的人格,让人产生一种道德的力量、道德的勇气(浩然正气),去面对社会上的一切挫折、痛苦与邪恶的势力,并能在现实中遭遇挫折、痛苦或邪恶势力的时候,仍能保持自己的理性,有办法去对付它、抗拒它,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的真精神[5]434。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中国人忌讳谈论心理问题,并对心理问题表现出羞耻感;在遇到心理困扰时,不大愿意求助于专门的心理服务机构;在心理调节方式上,采用“个人为中心的边缘型心理调节模式”[6]。虽然当代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逐渐深入,但是当他们出现心理问题时,由于中国文化因素的深刻影响,很多人还是没有勇气或不愿意与心理老师交流,而多采取向知心朋友倾诉的方式或自我消解、自我调节,不能做到积极主动在人前袒露心扉、寻求帮助。

因此,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从大学生身心成长过程中关心的事情入手,从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入手,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他们在成长、学习、生活、求职就业等方面的需要进行教学、咨询、辅导和援助。所有的高校教师尤其是心理老师在进行普遍意义心理调查的基础上,应更多地走近大学生个体,给他们关爱、理解、激励和信任,积极了解他们对社会独特的感受和经验,努力满足不同的心理需要,做他们心灵的导航人。

二、积极应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缺失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以一定的文化敏感能力为前提,需充分考虑我国传统文化、现代多元文化以及高校自身的文化特色等多重文化因素的影响和作用[7],立足实践,积极应对,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得以有序推进与良好发展。

(一)重视体现中国文化内涵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实践

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是要促进人们健康有效地成长。因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注重文化渗透,可结合大学生的实际,通过学校各项活动从社会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文化传统等精神方面影响大学生,帮助大学生审视人的生活及其意义,寻求个人生命的和谐发展,并提高心理素质。

2011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要求各高校根据学生培养目标,结合本校实际情况,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并对主要教学内容做了要求。目前,由于多种原因,很多高校仅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多为一般性的心理学常识,且课时有限、形式单一,系统性与针对性亟需进一步加强。如果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那么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

正如《基本要求》中建议的课程开设方式:在第一学期开设一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课程,在其他学期开设相关的公共选修课程,形成系列课程体系。[8]还可增开与大学生素质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有关的选修课程。如可根据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开设青年心理学、人际交往心理学、消费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课程,并通过必修课、选修课、讲座等多种形式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贯穿于大学学习的全过程。《基本要求》还指出:课程应既有心理知识的传授,心理活动的体验,还有心理调适技能的训练等,集知识、体验和训练为一体。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开展课堂互动活动,避免单向的理论灌输和知识传授。多采用理论与体验教学相结合、讲授与训练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如课堂讲授、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心理测试、团体训练、情境表演、角色扮演、体验活动等。并充分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利用相关的图书资料、影视资料、心理测评工具等丰富教学手段。

因此,高校可结合教育部要求,并根据实际情况,构建突出我国文化背景并具有自身校园文化特色的、实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此外,为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效果,学校还可定期组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课教学比赛、大学生心理健康课观摩等活动,引导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式方法。通过课程系统化建设,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实处。

(二)探索适合我国文化背景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体现了不同文化的深刻影响。在我国,当代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社会与家庭高期望值、多由独生子女组成的特殊群体,其对自我的评价以及社会对大学生的评价都不同于一般青年。他们面临诸多的机会和挑战,例如深造、择业、求偶、交友、发展、自我实现等,往往有冲突、有矛盾、有挣扎、有渴望。

我们应认识到:生活在不同文化规范下的人所具有的心理与行为特征深深地根植于当地的文化传统中,中国大学生的心理积淀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我们如果简单套用国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远远不够的,毕竟任何一种国外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都是特定社会文化的产物。尽管大学在发展过程中的行为越来越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但是大学的自我超越主要着眼于大学自身的实际、致力于保护和发扬自己的个性和特色,而不是移植和模仿。[9]我们应结合当前国情与高校教育实际,根据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立足中国的文化背景,探索积极有效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高校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立足教育、重在预防的工作理念,把心理健康教育机制与心理健康关怀机制结合起来,促进大学生和谐、健康地发展。如有的高校已建立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制度,确保及时发现、帮助心理困扰学生。各心理老师可分别联系相关系部,确保心理工作顺利开展。采取个体面询、团体咨询、书信咨询、电话咨询等形式多样的心理咨询,通过游戏、音乐、心理剧、小组讨论等形式贴近大学生实际生活,模拟真实情境,使心理教育丰富实效。心理咨询中心还可对来访学生分别采用危机干预技术进行随访、转诊转介、中长期心理咨询、短期咨询等方式。同时,高校还要做好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工作,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研判、早预防、早控制”,应重点监控毕业生离校前、放假前、考试前后、开学前后、新生入学后、重大活动前、季节交替前后等重要时段,还应重点关注家庭经济困难、言行异常、性格内向、父母离异、家庭发生重大变故、直系亲属有精神病史、本人有精神病史、遭受重大打击、考试成绩急剧下降、失恋、网络痴迷等学生。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惟有积极探索,改变以往坐等学生上门、个别保密交谈的单一方式,方能全面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建设有自身校园文化特色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学校的文化意蕴对学生的影响是潜在而深远的,高校要注重形成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创造适宜的条件,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常态化,并形成自己的特色,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保护神”。

首先,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文化、艺术等活动,如通过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提升大学生心理素养。[10]特别是每年可结合“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开展一系列主题鲜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成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生心理社团也可定期组织相关活动。其次,重视宣传舆论阵地建设。利用网络、广播以及心理专题橱窗等手段,多渠道、全方位地宣传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心理自助和他助。再次,加强校风、学风建设。要形成团结友爱、勤奋进取、抑恶扬善的校园文化主旋律,使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去学习和生活,使学生感受到校园是自己精神生活的乐园。特别要充分发挥心理委员在学生朋辈辅导中的重要作用。最后,适当开展一些校级交流活动。在校园文化交流过程中,同学们既可多结识朋友,增进情感交流,丰富生活。还可突破专业局限性,拓宽知识视野,以促进学生素质更丰富、更多元化地发展。

[1] 杨鑫辉.应当重视从中国文化的视角研究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

[2] 杨德森.中国人的心理解读[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8.

[3] 任其平.文化视域中的心理健康教育[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4] 陈庆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意蕴[J].中国成人教育,2008,(15).

[5] 汪凤炎,郑红.中国文化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434.

[6] 景怀斌.传统中国文化处理心理健康问题的三种思路[J].心理学报,2002,(3).

[7] 任其平.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意蕴[J].教育研究,2007,(10).

[8] 岳中方.从“柔性要求”到“刚性规定”——《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J].北京教育(德育),2011,(12).

[9] 白玫.大学的品质:保守、适应与超越[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8).

[10] 陈庆华.生命意义视角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J].安徽教育学报,2007,(5).

(责任编辑 何旺生)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under Cultural Background:Problems and Solutions

CHEN Qing-hua

(Faculty of Teacher Education,Hefei Normal University,Hefei 230061,China)

The lack of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makes the job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without characters and avails.The main problems are:attaching much importance to advertising of mental health significance while ignoring study and practice of culture features;attaching importance to applying foreign mental technology while ignoring cultural fitness;Attaching importance to universal investigation while ignoring cultural precondition of mental education.It is advisable to pay attention to practice research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teaching in colleges which inflects Chinese cultural connotation,to search proper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pattern in our country,to construct proper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environment with its own cultural feature.

Colleges;mental health education;Chinese culture;colleges students

G444

A

1674-2273(2012)04-0126-04

2012-04-29

合肥师范学院教研项目《基于实践取向的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改革的研究》(2010yj17)研究成果

陈庆华(1970-),女,安徽安庆人,合肥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合肥师范学院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教育心理学研究。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心理大学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