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振壮 杜军军 刘利昉 李 炜 王艳慧 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中医医院 (榆林719000)
慢性胃炎病因较多,病机复杂,反复发作,治疗效果较差。只有遵循辨证施治原则,方可取得疗效。笔者将2006年3月~2008年3月间就诊的慢性胃炎患者,依据中医四诊,结合胃镜、病理、幽门螺杆菌(HP)检查,合参综合辨证视为脾胃虚弱血瘀型胃炎,行益气活血法治疗,效果颇佳,现总结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300例慢性胃炎均为门诊病例。临证中见胃脘部疼痛、绵绵不断,受凉、劳累后加重,空腹时痛甚,纳呆、便溏,疲倦乏力,舌质淡或有齿印、可有瘀点,苔薄白,脉细弱。经中医四诊、结合胃镜、病理、HP检查综合辨证筛选,属于脾胃虚弱血瘀型者观察治疗。依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150例中男72例,女78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76岁,平均年龄37.5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5年,平均3.5年;胃镜下诊断浅表性胃炎伴糜烂、小结节状增生、疣状增生36例,萎缩性胃炎伴糜烂、小结节状增生、疣状增生、壁间出血114例;病理诊断浅表性胃炎28例,萎缩性胃炎122例,伴肠上皮化生Ⅰ~Ⅱ级36例;HP(尿素酶法)阳性128例。对照组150例中男73例,女77例;年龄最小19岁,最大77岁,平均年龄37.6岁;病程最短1.2年,最长5年,平均3.6年;胃镜下诊断浅表性胃炎伴糜烂、小结节状增生、疣状增生38例,萎缩性胃炎伴糜烂、小结节状增生、疣状增生、壁间出血112例;病理诊断浅表性胃炎30例,萎缩性胃炎120例,伴肠上皮化生34例;HP阳性131例。经统计学处理,两组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 治疗组用自拟益气活血方:党参、黄芪、枳实、丹参各30g,白术25g,茯苓、延胡索、佛手、乌药各15g,甘草、半夏各10g,陈皮、木香各12g,黄连、砂仁(后下)、檀香各6g、三七粉3g(冲)。1d1剂,水煎400mL,分2次服,3个月为1疗程,服1个疗程。脾胃虚寒者加干姜;病理诊断肠上皮化生者加白花蛇舌草;空腹痛属血虚者加白芍。疗程结束后复查胃镜、病理、HP检查。
对照组HP阴性者服胶体果胶铋颗粒(国药准字H20052560)0.15g,3 次/d;多潘立 酮 (国药 准 字H10910003)10mg,3次/d。HP阳性者服用雷贝拉唑(国药准字 H20040715)20mg,1次/d;克拉霉素(国药准字 H20063492)0.5g,2次/d;阿莫西林胶囊(国药准字 H23020932)0.5g,3次/d,连服2周,后续胶体果胶铋颗粒、多潘立酮治疗至3个月。疗程结束后复查胃镜、病理、HP。
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镜下糜烂面愈合、增生消失、壁间出血吸收、病理炎性细胞消失,萎缩腺体与肠上皮化生明显减轻,HP阴性;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镜下糜烂面明显减少与缩小,增生减少或变平,壁间出血基本吸收,病理炎性细胞减少,萎缩腺体与肠上皮化生程度减轻,HP大部分阴性;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镜下糜烂、增生、壁间出血无改变,病理检查无改变,HP阳性。
治疗结果 治疗组150例中治愈83例,显效48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87.3%。对照组150例中治愈39例,显效40例,无效71例,总有效率52.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讨 论 慢性胃炎属于中医胃脘痛、痞胀范畴。常因病因多、病机复杂、病程长导致本虚标实的病理机制。脾胃虚弱为气虚、阳虚、血虚的综合证候。脾胃虚弱不能吸收运化、受纳腐熟传输水谷,致湿滞食积中满之表现,中医四诊舌脉证症可做出诊断,自然可兼顾治疗。由脾胃虚弱不能推动气血运行,胃腑气血瘀阻、伤络的证候,中医舌脉证症多不能显现。张氏等述及现代医学的病理检查胃粘膜腺体萎缩及胃镜下粘膜萎缩相[1],是脾胃虚弱的具体表现。本研究组300例中242例病理检查为萎缩性胃炎,另58例病理虽诊断浅表性胃炎,但中医辨证符合脾胃虚弱的表现。张氏认为脾胃虚弱、血运迟滞、胃络瘀阻、气虚血瘀是本病的病理关键[2]。胃镜作为中医望诊延伸观察的手段可清晰窥见胃粘膜相与病变潴留物等,为诊断提供了依据。镜下见慢性胃炎粘膜充血、糜烂、颗粒样、结节状增生,提示了瘀血的存在[3]。本研究组300例中镜下均有糜烂、增生、出血的表现。依据中医四诊、病理、镜下表现,脾胃虚弱血瘀型的诊断可成立。HP感染为慢性胃炎的一种主要病因已被公认。中医学认为HP是一种湿热之邪[4],为慢性胃炎诊治提供了证据与思路。中医药治疗HP感染,主要为活血化瘀、清热解毒、化腐生肌和健脾益气[5]等,体现了中医辨证、辨病,对症的整体观念,由此而得到较好的疗效。方中: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健脾补气固本,兼以祛湿;陈皮、檀香、木香、佛手、乌药行气,畅通胃腑气机,促进血运;丹参、三七、延胡索活血化瘀散结、使瘀血消散,脉络通畅;半夏、砂仁、枳实燥湿化湿消痞,以除中满;黄连清热燥湿,可消湿热郁火。诸药合用可达补脾胃,行气血,除湿热痞满标本兼治之效能。现代药理学证实:黄连、木香、白术、党参、黄芪、茯苓、丹参、甘草、檀香、陈皮、乌药[6,7]等分别有抗感染,调节免疫的作用;丹参、三七[6]有扩张血管,改善胃壁血液循环和组织营养、促进炎症吸收,组织修复,细胞再生等作用;白术、枳实、党参、木香、砂仁、乌药[6]等能分别调节胃肠蠕动,增加消化酶的分泌,提高胃的机械性消化与化学性消化;延胡索、木香、三七、枳实、佛手[6]有很好的镇痛作用,可缓解症状。临证中结合现代医学检查,随证加减用药,故获良效。
[1]张 杰,章天寿.从“虚”“毒”“瘀”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1):44-45.
[2]张俊霞.养胃汤治疗慢性胃炎50例[J].陕西中医,1996,17(1):6.
[3]谈文峰.从瘀论治慢性胃炎84例临床观察[J].江西中医药,2001,32(4):29.
[4]罗云坚,余绍源,黄穗平.消化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95.
[5]危北海.中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炎的现状和展望[J].中华消化杂志,2000,20(5):295-296.
[6]黄兆胜.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0-427.
[7]高学敏.中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45-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