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婵 马东升 于林芳 周伟新
肠上皮化生是类似肠黏膜腺上皮及上皮替代患者胃黏膜腺上皮及上皮。研究发现,肠上皮化生的严重程度可与患者异型增生几率及胃黏膜萎缩程度相关,是患者癌前的一种公认状态,尽早实施内镜对患者进行识别及疾病治疗,为患者胃癌防治的有效途径。临床医学采用常规内镜检查肠上皮化生,其检查缺少特异性,且目前内镜下检查患者肠上皮化生诊断标准无精准定义[1,2]。基于此,本研究为有效诊断肠上皮化生,对胃镜下LCI诊断肠上皮化生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8月~2017年7月本院病理诊断为肠上皮化生的280例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白光组和LCI组,各140例。白光组患者中男73例,女67例;年龄 31~75岁 ,平均年龄 (49.5±8.5)岁 ;病程 10~16年 ,平均病程(13.3±2.4)年。LCI组患者中男71例,女69例;年龄34~77岁 ,平均年龄 (51.2±8.6)岁 ;病程 11~15年 ,平均病程(13.1±2.1)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①所有患者均存在腹胀、腹痛、嗳气、腹不适及反酸等反复性消化症状;②无心脏、肝、肾等严重的脏器障碍;③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对本研究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存在进展期胃癌、胃部手术及慢性肝炎等情况[1];②存在出血性疾病、溃疡,近期存在制酸剂、抗生素、黏膜保护剂及非甾体类消炎药等使用史;③非自愿参加者。
1.4 方法
1.4.1 白光组 患者采用白光内镜,观察患者胃窦小弯、前壁、大弯、后壁,并对怀疑黏膜有瓷白色小结状、淡黄色结节状、鱼鳞状或不规则颗粒状改变的黏膜行病理活检。
1.4.2 LCI组 患者选择富士公司生产的蓝激光内镜“LASEREO”系统的联动成像模式,LCI可在白光模式下增加色彩的差异,即白色部位更白,红色部位更红,可以使肠上皮化生黏膜表现出来的淡紫色色调,与非肠上皮化生黏膜表现出来的红色色调形成明显差异,同时针对淡紫色色调的黏膜行病理活检。
1.5 诊断标准 病理符合:对怀疑有肠上皮化生黏膜取活检,采用中性福尔马林(10%)对活检标本进行固定,给予常规脱水和石蜡包埋,且给予苏木素-伊红进行染色,后进行病理诊断;若患者活检标本中存在杯状细胞,则符合肠上皮化生诊断标准[3]。
1.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LCI组患者病理符合率为85.0%(119/140),高于白光组的62.9%(88/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17.807,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病理符合情况比较[n(%)]
肠上皮化生为肠型上皮细胞取代患者胃黏膜上皮细胞,即患者胃黏膜中出现类似大肠或小肠黏膜的上皮细胞,为患者常见的胃黏膜病变,多与慢性胃炎合并存在,特别是慢性萎缩性胃炎[4]。肠上皮化生细胞来源于患者胃原有腺体颈部未出现分化的细胞,颈部为细胞增殖的部位,可向患者胃和肠上皮细胞分化。研究显示,患者在病理情况下,腺体颈部未分化细胞可向肠型上皮细胞方向分化,进而形成肠上皮化生。
研究发现,肠上皮化生可存在于患者多种背景下的胃黏膜,根据病理学分析,肠上皮化生可按照化生上皮的功能进行分类,可分为不完全性及完全性肠上皮化生。而肠上皮化生是发生胃癌的危险因素,其与胃癌的关系分析原因主要为胃肠上皮化生的多发部位与癌好发部位基本一致,以胃窦部出现率最高,其次是窦体移行部位。因此,对肠上皮化生的患者应引起高度重视,定期复查,长期随访,以防癌变。
传统白光内镜观察患者肠上皮化生,由于敏感度不高,因此鉴别患者肠上皮化生较难,而采用LCI观察患者肠上皮化生黏膜,发现患者黏膜为紫色色调,故对患者病变能更容易被识别[5]。本研究显示,LCI组患者病理符合率为85.0%(119/140),高于白光组的62.9%(88/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原因是由于LCI具有更多的窄波光,可强调患者黏膜表面的血管和结构,同时LCI对患者病变组织的识别性最高,说明胃镜下LCI诊断肠上皮化生更具优势。故LCI具有较高的病理符合率。因此提高对患者肠上皮化生的检出率并针对不同程度肠上皮化生的患者进行不同时期的随访,可以有效降低肠上皮化生演变为胃癌的风险。
综上所述,胃镜下LCI诊断肠上皮化生具有较高的病理符合率,可行性高,应用价值高,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