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雅丽
(山西中医学院,山西太原030024)
在大学体育教学以及课外体育锻炼中,大学生发生运动损伤已经成为平常事,这不仅达不到体育教学的目的,而且还严重威胁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随着健康教育的不断深入,提高大学生对运动损伤的认识,减少大学生运动损伤的发生,对培养大学生科学健身意识,全面增进大学生的健康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常四肢是运动损伤发生率较高的部位,皮肤的损伤率次之,损伤的主要原因是与他人的身体接触以及与器械的摩擦。由于大多数的运动项目是由下肢发起,最后以下肢的制动结束,以及踝关节的特殊生理结构,不平整的场地加上对抗等各种因素造成了在四肢发生运动损伤时下肢所占比例较大,容易扭伤的是踝关节。在体育运动损伤中,躯干部位损伤率最低,这与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时个人的行为习惯和参加的体育项目特点有关。女生主要是皮肤容易发生运动损伤,其次是踝关节的扭伤;男生发生运动损伤的部位比女生多,而且损伤的程度和频率远大于女生,这与男生喜欢参加对抗性强的项目有关[1]。
一般情况下,篮球和足球是以男生为主的发生运动损伤最多的项目。由于在课外体育锻炼时女生参加的都是以对抗性小、身体接触少的项目为主,如羽毛球、乒乓球等,所以女生发生运动损伤的程度较轻,次数较少。在课外体育锻炼中,田径、武术、体操等项目很少发生运动损伤,这是因为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炼时极少参加田径、武术、体操等项目[2]。在男生中健身房的器械练习是除篮球和足球外发生运动损伤较多的一个项目,由于他们一心想练就发达的肌肉,所以不能正确把握练习强度,尤其喜欢练习腹肌,而又忽视了准备活动和放松活动,肌肉拉伤是比较高发的损伤类型。健美运动本来就是针对肌肉组织进行的强度较大的练习,准备活动不充分或者动作技术错误以及保护措施不及时等原因都可能导致肌肉组织的运动损伤,容易拉伤的部位主要是背部、胸部和腿部等较大的肌肉群,小肌肉群发生损伤的情况相对较少见。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发生运动损伤的原因各种各样,笔者对此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分析。
大学生的性别、年龄、身心健康状况及运动技术水平是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依据,对于教材,教师应该做到心里有数,清楚哪些动作难掌握和哪些技术动作发生损伤的可能性较大,从而事先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加强基本技术教学和全面训练。在大学体育教学中,要加强各种形式的身体练习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跑、跳、投等动作要领,发展学生的活动能力[3]。合理安排运动负荷,特别要注意运动器官的局部负担量和伤后体育活动的安排,采取多种训练方法,防止引起局部负担量过大。在教学过程中务必要遵守循序渐进个别对待的教学训练原则,使运动负荷逐渐增加才能更有效地预防运动损伤。
由于不能够正确认识运动损伤后果的严重性,对预防损伤的意识淡薄,运动过程中粗心大意,不集中注意力,动作不正确,保护不及时,易造成运动损伤。同时带伤训练也是造成运动损伤的一个思想根源。
运动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致使不能充分调动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身体各关节活动不充分,降低了肌肉伸缩能力,易增加肌肉的黏滞性,导致动作不协调,容易造成运动损伤。
在体育教学中,造成运动损伤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技术动作不规范,规范的技术运动是锻炼有效的关键,就算是完成计划中的最后一次练习,也要规范每个动作,可以借外力帮助,但万不可以改变动作要求。
过大的运动量会降低身体各部分的机能,使身体动作不协调,注意力不能集中,导致机体反应迟钝,此时易发生运动损伤。
了解大学生运动损伤的易发部位、易致损伤的项目特点以及损伤原因,从而正确制定相应的措施,更好地预防大学生运动损伤的发生。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由于很多学生缺乏一定的体育安全知识,对基本的体育运动锻炼原则不了解,如“不遵守循序渐进的锻炼原则,对做好运动前的准备活动缺乏认识等等,造成运动安全意识淡薄,从而引发运动损伤的发生”[4]。因此,为减少和避免运动损伤的发生,教师必须加强学生体育运动安全教育,加强科学健身与预防运动损伤措施的教育,提高大学生运动安全意识。
根据发生运动损伤的时间特点,加强对课外活动的管理。课外体育运动是学生自发组织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时间,由于运动时间长,运动量大,发生运动损伤也最多。因此加强对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和合理规划运动场地的设施,确保学生能够安全有序地进行体育锻炼,是预防大学生运动损伤的有效措施[5-6]。
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学和运动锻炼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预防大学生发生运动损伤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体育教师不仅要具有高度的运动安全责任意识,同时还要加强场地管理、重视器材维修,确保体育教学与课外锻炼的基本设施完善。
医务监督在体育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身体情况和面部表情。如学生面红耳赤,大汗淋漓,上气不接下气,说明运动负荷大了,应立刻调节,采取降低练习强度,减少练习次数,缩短练习时间和距离等措施。如个别学生面色发白,满脸虚汗,走路摇摆不定,说明他缺乏体力,应让其休息,并要留意他的变化情况。在每天上午和下午的最后一节课,尤其要注意学生的身体变化,这时大多学生已处于饥饿状态,身心已疲惫,所以要把握好运动总量。
在过去,运动损伤通常采用中草药、拔罐、针灸、按摩、局部药物注射、物理疗法等治疗。自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基因重组与克隆等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基因工程及人工生物材料技术对运动创伤的治疗研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目前有基因治疗、人工生物材料的治疗,西方国家采用理疗加HBO(高压氧)治疗等治疗方法。
运动损伤在高校大学生体育运动中,大多是发生在业余锻炼,而造成这些损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准备活动不充分、技术动作不规范、对预防运动损伤知识缺乏足够的认识、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等[7]。基于此,在大学体育各项技术课教学中,应增加以加强学生易损伤部位的肌肉和韧带柔韧性练习为主的素质练习内容,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且结合各项目的特点,使学生懂得一些自我保护的方法,提高预防运动损伤的能力。除此以外,还要加强对课外活动的管理力度,提高教师的管理职能,使其纳入有序的体育活动之列,使学生更科学地在课外活动中得到锻炼,减少盲目性。因此,教师必须要对高校学生的运动损伤引起高度的重视,让学生认识到运动损伤的原因,适时采取一定的预防措施及懂得一些康复治疗方法,为运动损伤的预防提供有效的教学保护措施。
[1]欧阳群华.大学生运动损伤原因及防治[J].科技信息,2009,21(24):225.
[2]黄少云.大学生常见的运动损伤及其应对和预防措施分析[J].科技信息,2012,24(14):269.
[3]张辉明.大学生运动损伤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8,5(2):52-54.
[4]汤展飞,邹锦慧.体育教学中常见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J].科技信息,2007,19(6):194,197.
[5]汤海斌.长春市二道区中学体育活动运动损伤及预防措施的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9:1-22.
[6]温祝英.对学生体育运动损伤现状及其致因的探讨[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8,16(1):80.
[7]常静.关于高等院校体育运动损伤原因及其对策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3(3):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