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志光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100700)
甲型H1N1流感病毒非常活跃,可由人传染给猪,猪传染给人,也可在人群间传播。人群间传播主要是以感染者的咳嗽和喷嚏为媒介,甲型H1N1流感病毒可能在人体潜伏7 d后才表现出症状。甲型H1N1流感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本病致病较普通流感广泛,但总体来看比较温和,致死率较低。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显示,甲型H1N1流感死亡率为1.2%。
甲型H1N1流感致死的患者年龄绝大多数在20岁至45岁之间,属于青壮年。关于这个现象的解释,有学者认为体质反应性强弱似可影响病情。用现代医学观点,可否认为病毒感染了体质强壮、免疫应答反应剧烈的人之后产生了过亢的、失控的炎症反应损伤人体,尚有待证实。
甲型H1N1流感的主要症状为发热、咳嗽、咽痛,另外流涕、鼻塞、咯痰、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表现也比较常见,部分病人伴有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从中医学来认识,多属于热邪伤及肺卫和湿邪伤及脾胃的表现。
本病以肺为病变中心,从临床报道来看,表证多以风热犯卫或风热犯卫挟湿型多见,里证多见热毒袭肺型、热毒壅肺型,气血两燔型发生率极低。证候分布以卫分、肺胃气分病变为主,全身性营血病变少见。轻症、重症患者较为常见,危重症病例比较少见。
轻症转为重症的时间拐点为3 d~5 d,以发热持续、咳嗽剧烈、喘憋为预警。重症患者之风热毒邪致病初期的特点是偏重于肺之里证,卫表之恶寒、头痛、身痛、鼻塞、流涕等症状不重,重症患者因毒邪继续深入,继而发生传变。
根据对所诊治病人的观察和分析,多数医家认为本病属于温病范畴,认为病因属于风热毒邪,温病学说可从新感致病与伏气温病分析其发病特征,瘟疫学说则从风热疫毒致病来认识其发病规律。
2.1.1 新感致病 根据甲型H1N1流感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流涕、鼻塞、咳嗽、咯痰、头痛、全身酸痛、乏力,体征主要包括咽部充血和扁桃体肿大,当代医家多认为其属于中医外感热病中温病的范畴,病因为风热毒邪,并予以辛凉解表、清热解毒等治法。
转化后进生成为每位班主任都会遇到的问题。笔者所带的这个班级,虽说一二年级不是笔者所带,但相处不久,班里的后进生、调皮生就明显地凸显出来,大约有七八个。笔者发现所带班级的学生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拖拉,写作业慢,由于拖拉导致考试时间已到,试卷还没有做完。这不是一两个学生的问题,而是大部分的学生共同存在的问题,而后进生的拖拉现象就更严重了。后来在与这些后进生家长的联系中了解到,这些学生不仅慢,写作业也很不专心,就连在生活中也习惯拖拉。
王玉光等[1]对2009年5月15日至6月4日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6例输入型甲型流感确诊病例进行中医临床特征及治疗观察后认为,早期病例表现比较温和,6例病例均为毒袭肺卫证候,以风热证为主。临床对发热轻或不发热者以辛凉轻剂桑菊饮加减,发热重者采用辛凉重剂麻杏石甘汤合柴葛解肌汤治疗,6例患者均在7 d内症状迅速缓解出院。梁建庆[2]认为甲型H1N1流感的中医学基本病因性质是风热毒邪或暑热,属于中医温病学中风温及伏暑等范畴。刘清泉等[3]对北京市地坛医院、成都市传染病医院收治的18例危重症患者进行总结,认为其核心病机为毒热壅肺,甚则闭肺,损伤肺络,耗伤正气,邪毒内陷,导致气不摄血或气不摄津,津血外渗出现血性痰液;进而热深厥深至气脱,见手足不温、呼吸短促、汗出、脉细等。
2.1.2 伏气温病 伏气温病是有别于新感温病的另一类温病。有因感受外邪后,因邪轻未能随即构成发病条件,蕴伏于里;或因平素内有积热,到了一定时间,感受时邪,内伏的郁热自里透出,均称为“伏气温病”。本病的特点是一开始即见烦渴、舌绛、尿赤、脉数等里热证候,而往往卫分证候不明显。
有学者认为甲型H1N1流感属中医的伏气温病。造成甲型H1N1流感大范围流行的主要原因,周仲瑛认为关键是“非其时而有其气”,即冬天应寒而反暖,春天应暖而反寒;或寒温失调,忽冷忽热,气候变化无常,造成戾气流行,自口鼻而入,触犯人体则发病。从甲型H1N1流感病人有一定的潜伏期,病情重,传变快,儿童、成年人多发等情况来看,周仲瑛认为本病很可能是先有伏邪,后因新感而引发。即在素禀阴虚、肺有伏热的基础上,加之外感时邪疫毒而发病[4]。
有学者认为甲型H1N1流感发病症状特点符合温病自里向外发的致病特点,主要基于这种风热毒邪致病初期的特点是偏重于肺之里证,卫表之恶寒、头痛、身痛、鼻塞、流涕等症状不重。轻症患者正可胜邪,短期内可热退咳减而自愈。重症患者则因毒邪继续深入,在3 d~5 d左右加重,继而发生传变。从临床上辨别新感与伏气,对病机转变、预后、治疗等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尤其伏气温病的治疗经验有很多值得借鉴。
瘟疫学说认为甲型H1N1流感多由风热疫毒致病。姜良铎等[5]认为甲型H1N1流感,无论轻症、重症,初期症状相似,表现为发热、恶热、咳嗽、少痰或无痰、口渴喜饮、咽干、咽部鲜红如杨梅状、目赤舌红等毒袭肺卫证。以广义而言病邪有风热证的特点,此病邪有较强的传染性,有流行性,致病力强,染受之后病情重,传变快,更符合疫邪致病的特点。姜良铎认为邪盛谓之毒,故命名为风热毒邪,有特异性,属疫病之气。我们认为风热疫毒比风热毒邪更能体现其瘟疫致病特征。周平安等[6]认为甲型H1N1流感因其发热、传染性强,属于中医“瘟疫”范畴,风热疫毒犯肺为其病因病机核心。甲型H1N1流感是疫毒引起的瘟疫,风热疫毒贯穿本病始终,因此治疗原则以驱除毒邪为主,毒去则正安,毒去则正复。
综合持温病学说之临床医家观点,认为甲型H1N1流感为感受风热疫毒之邪所致,其中疫毒为本病的始动因素,肺之气机闭遏是病机演变的关键环节,内生之湿浊瘀毒损伤肺络是病情进展、迁延难愈的主要机制。主要病机可以归纳为:毒热耗气,元气暴伤,气不摄血,气不摄津,气不行津,毒损肺络。主要证候演变规律可以归纳为:风热疫毒侵袭肺卫→热毒壅肺、闭肺→毒伤肺络→喘脱、厥脱→气阴两伤,以温病肺胃气分病变为核心。
轻症转重和重症转危的时间拐点可能分别是4 d和7 d。4 d时间点治疗是足量快速祛邪,7 d时间点治疗是及早扶正。临床报道证型较多,可从轻症、重症、危重症和恢复期分期论治。
风热犯卫证、风热犯肺证,治以辛凉解表、疏风清热。湿遏卫气证,治以芳香宣化。湿热中阻证,治以化湿和中。毒袭肺卫证、热毒袭肺证、疫毒袭肺证,治以清热泻肺、止咳平喘。毒犯肺胃证,治以清热解毒、化湿和中。外感风热,卫气同病,治宜疏风清热、表里双解。
毒热壅肺证,治以清热解毒、泻肺平喘。毒热壅肺,瘀血阻络证,治以清热解毒、化瘀泻肺。毒热闭肺证,治以开闭宣肺、清热解毒、化气流津,兼扶正气。痰热壅肺证,治以清热解毒、豁痰止咳。
气虚瘀毒内阻证,治以益气健脾、大补元气、活血解毒。毒盛气营证、毒壅气营证,治以清气凉营。气血两燔,热入营血证,治以清营凉血、泻火解毒。毒损肺络,精血外溢证,治以泻肺解毒、凉血化瘀。毒邪内陷,内闭外脱证,治以清热解毒、回阳固脱。疫毒内陷证,治以清热解毒、开闭固脱。热陷心包证,治以清心开窍、心阳虚衰证,治以温补心阳、救逆固脱。邪陷厥阴证,治以平肝息风、清心开窍。毒邪内陷,气阴外脱证,治以清里热、固阴竭。真寒假热,虚阳外脱证,治以补元气、摄虚阳。
余邪未尽,气阴两伤证,治以清解余邪、益气养阴。肺络瘀阻,气阴两伤证,治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痰。气阴两伤证,治以益气养阴。
甲型H1N1流感病机的关键一是热毒重,一是元气被重创速亏。发病初期,可见壮热食气的表现,气虚症状明显,补气药及早应用有助于帮助机体抵御病毒。甲型H1N1流感重症患者邪气直接入气分,损伤肺气,即出现喘、憋等症状,肺气受损、伤及肺络出现咳吐粉红色血沫痰,虽是血分证,但属于肺络毒损的血分证。因此,治疗上需在清热解毒的同时,顾护肺气、元气。
在抢救过程中,临床医家早期应用西洋参、人参等补气药,这与常规温病治疗原则有些不同,但甲流患者临床表现为严重的肺气损伤是使用补气药的主要原因。另外,气行则津行,热毒伤气,气不摄津,气停津停,津液不能运行,导致了喘憋和津液大量外泄,表现为咳痰和咳血。X线显示肺组织严重渗出性病变,进一步影响了肺气功能,导致患者的呼吸衰竭,所以在重症治疗方案里增加了补益肺气的内容。
有的医家认为邪毒耗伤正气,导致正气亡脱,故在本病的治疗过程中要时刻注意扶助正气,加用红参、西洋参、黄芪等药物,时时注重固脱,防止疾病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转化。
所以临证中医家在疾病早期即于辨证论治的方药中加用补气药,往往能取得更加满意的疗效,这也是甲型H1N1流感治疗中区别于以往季节性流感的特点之一。
多数人在发病前使用过流感疫苗、抗生素和输液等治疗,人们体质有所改变,“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特点不再明显,阴寒内盛,阳气受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粗茶淡饭、艰苦劳作已不再,取而代之的是肥甘厚味、以车代步和养尊处优,以致湿热内蕴、里热内盛。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加剧,谋虑决断,情志抑郁致内热易盛,劳倦思虑致脾虚气弱,熬夜费脑致肾虚早衰,一遇外邪,则易内外感召,出现多经合病、并病的复杂表现。其时表邪犹存,内热已炽,邪毒未尽,正气已虚,已非麻、桂、银、翘所能当。
人们体质或者表现为阴寒内盛,阳气受损;或者表现为里热内盛,阴津不足。加上部分患者习惯于自疗、就近投医和首先接受西医治疗,寻求中医诊治者常常已经过西药治疗或者迁延时日,导致中医临诊时,单纯风寒外感、风热外感并不多见,临床表现多较复杂,病邪由表及里,甚则充斥三阳,深入营血。临证中结合人体体质进行辨证治疗,做到因人制宜。
温为阳邪,必从火化,极易化燥伤阴。吴鞠通指出“温病最善伤阴”,“春温、夏热、秋燥,所伤皆阴液也”;叶天士曰“热邪不燥胃津,必耗肾液”。热邪与阴津,两者是对立的矛盾。热邪炽盛,必灼烁阴津使之大量消失。阴液不足,阴虚则阳盛,又可使热邪炽盛,更易耗损阴津。这样恶性循环,每致体力迅速下降,终致“亡阴”,形成“阴绝阳脱”的危重症候。
从中医学的观点分析,热毒之邪的特点是耗气伤津,临床可见津液大伤的表现。但是在早期的液体复苏及抗生素治疗后,患者中很少见到津伤的表现,随着疾病的变化,后期阴液大伤的表现也不多见,而多表现为耗气伤阳、气虚阳虚之象。中医对于休克者,可以从脱证论治,其临证应见脉微欲绝等,但是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使得脉微欲绝等脉证并不多见,这时我们对脉象的取舍显得十分必要,对证候的判断要从全局来考量。
故而对重症患者的中医证候分析时,必须考虑现代医学多种治疗手段对中医证候的干预,综合分析。这些因素对中医证候产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在流感的中医诊疗实践中,当代医家善于把握运气变化特征,因时制宜。临床文献报道从运气学说认识甲型H1N1流感的病因与发病,均为从年运气节律角度展开研究[7-8]。年运气节律是以年为五运六气的主司时间单位,包括每一运、气各司一年的岁运、岁气和五运、六气共主一年的主、客运五步和主、客气六步。明代医家汪石山强调运用运气之理,不能只注意一年一时,还要注重“世运会元之统”,即五运六气更移之理在千百年间的作用和表现。
明清学者则将六气主司时间扩大为一气主司六十年,六十年内前、后三十年间有着司天、在泉那样的阴阳对应关系,从而形成“大运气论”或“大司天论”。以六十年为最小单元的大运气格局,是在以年周期为核心的五运六气基本格局基础上,以六十年为一气或一运进行推算的理论学说。现代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六气大司天理论的研究,几乎都得出了肯定性结论。而对甲型H1N1流感病因与发病的认识,鲜见运用六气大司天理论的解读。
按照陆懋修大司天推算方法,1984年为七十九甲子下元,厥阴风木,少阳相火。故本周期主疫病的中医病机和证候特征,应注重于风、火两个方面。临床医家从医疗实践经验总结出甲型H1N1流感病因为风热毒邪与风热疫毒,与六气大司天理论认识相互印证,值得展开深入研究。
[1]王玉光,王晓静,杜宏波,等.6例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中西医证治报告[J].北京中医药,2009,28(6):403-406.
[2]梁建庆.甲型 H1N1流感辨证治疗体会[J].新中医,2010,42(10):122-123.
[3]刘清泉,王玉光,张伟,等.18例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病例中医临床分析[J].北京中医药,2009,28(12):915-918.
[4]郭立中,金妙文,周学平,等.周仲瑛教授对防治甲型流感的思考[J].环球中医药,2010,3(1):23-25.
[5]姜良铎,傅骞,王玉光,等.甲型H1N1流感的中医病因病机初探[J].环球中医药,2010,3(1):20-22.
[6]周平安,杨效华,焦扬.甲型H1N1流感防治述要[J].环球中医药,2010,3(2):114-116.
[7]顾植山.顾植山对当前甲型H1N1流感疫病防治的几点建议[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3(3):297-299.
[8]韩鑫冰,颜新.应用五运六气理论解读“甲型H1N1流感”疫情[J].辽宁中医杂志,2009,36(10):1742-1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