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民,李国秀,韩妍
(山西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山西太谷030801)
大学生生命教育是关乎其生命的教育,亦即关系到在校大学生生命质量的教育,其意义重大而深远。当前,在高校要贯彻与落实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地提出的要重视生命教育的战略主题与精神,关键在于搞好生命教育的课程教学,因为课程教学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渠道与主阵地。而要搞好生命教育的课程教学,就必须依据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根本宗旨,结合本校教学计划的实际,进行科学合理、细致周密的设计。
大学生生命教育课程教学是直接面对生命、指向生命、关注生命、唤醒与滋养生命的教学活动与过程,其课堂教学具有特殊的地位、作用与要求。对教育者而言,师者乃是人师,而非经师,应当确立 “为幸福人生而教”的价值追求与理念,必须尊重生命个体的发展与需求,尤其是面对学生要有爱心,身临课堂要开心,实施教育要耐心,观赏学生要细心。从教学方法而言,生命教育是一门爱的艺术。只有用爱心去碰触学生内心最柔嫩的部分,并给予关爱、引导、启发,以唤醒生命的意识,感悟生命的美好,体悟生命的真谛,热爱生命,珍惜生命,进而敬畏生命,呵护生命,活出生命的质量来。只有这样的教育教学,才是生命教育的课程教学之本之义,而哄骗、恫吓、训斥、蒙蔽、嘲讽、愚弄、蛊惑、压制就不是教育,而是误导与伤害。
基于以上的认识与理念,生命教育课程教学必须把握这样几个原则:一是目的性原则,即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的宗旨,它是统领与贯穿于整个生命教育的课程教学活动的核心理念与主线,这就是创设、运用与调动一切课堂教学资源,秉持与凸显 “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敬畏生命、成全生命”的生命教育信念,促进学生生理、心理、社会性与灵性的全面均衡地发展,让生命教育在课堂中绽放异彩。二是主体性原则,即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认知与生命成长,并以自己的经验分享和主体感受,引导学生进入课堂的生活情境,体悟生命的价值,增长生命的智慧,尤其是要从学生的内在需要,构建生命认知结构,并引导其外化为自觉的行为实践,从而使其达到内与外,知与行的内在统一。三是关怀性原则,即以关怀生命为主题,通过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心灵与心理的沟通,激发生命的活力,张扬生命的个性,提升生命的价值与质量。这样的关怀既是生命的本质需求,也是课堂教学的内在需要,因为关怀更能够彰显教育的力量,只有用生命温暖生命,用生命呵护生命,用生命滋养生命,才能实现生命教育的崇高目标,使生命充满无限的活力与光彩。显然这样的关怀所体现的是大爱,是无条件的理性付出和真诚奉献。四是实际性原则,即密切联系与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仅讲课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课堂活动也要为学生提供展示、发现自己的机会,以更好地发展自我。总之,要使课堂成为学生体验实际生活的场所,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以避免空洞乏味的阐释,晦涩艰深的教条,坐而论道的空谈以及不负责任的抱怨等。[1]
实施课堂教育首先必须把握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这既是课程教学追求与期望的最终成果与成效,也是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以及进行教学评价的指针与标准。确立课堂教学目标,就是要必须紧紧围绕生命教育的本质,引导学生处理好人生中生命与生活的紧张,使学生深刻地意识到自我生命内涵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从而正确地体悟生命的真谛,确立生活的正确态度与目的,追求人生更大的价值与意义,最终获得和达到超越生命的境界。这里涉及到的是生命的真谛、价值、意义与超越等不同层面的蕴意,并由此构成了生命教育的基本目标和主体结构。
具体地来看,从生命属性的角度来看,人有自然、精神与社会三重属性,生命教育也相应的有三种规定性,自然属性要求于对生命的珍爱,了解生命特征,敬畏生命。精神属性要求于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培养生命意识,培养幸福的创造者。社会属性要求于对生命价值的创造。由此可见,生命教育的本质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与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旨在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的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基于这一认知,生命教育的课程教学目标就是引导大学生珍惜生命存在、理清生死认知、把握情绪反应、尊重生命差异、统整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提升生命与生活质量,也就是使学生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敬畏生命、成全生命,以其为大学生生活与事业奠基和引航,使他们能够抗拒生活的无聊,排释生活无意义的困顿,欣赏生命的美好,开启生命智慧,提升生命境界,升华生命价值。[2]
教材是生命教育的载体,讲课是生命教育的切入点。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课程教学内容,主要指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教材编写的内容,以及由教材内容所转化为教师的讲稿内容和划分出的学生自学内容。选择与确定课程教学内容是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必须注意内容的整体把握,突出的是要选择适合大学生学习、成长阶段实际情况的内容,突出重点,避免面面俱到,内容庞杂;更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为指导,一条红线贯穿教学内容,避免理论多元,思想混乱。总的来说,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根据学生现实的困顿、需求以及生命教育自身体系去融会贯通,合理整合。
具体讲,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汲取生命的源泉,突出人文取向和生命省思,淡化死亡主体与宗教色彩,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适应生命个体发展需要,要求与社会现实保持一致。尤其是要注重与把握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认知生命,使学生认识生命的有限性、独特性、不可复制性和终生性,积极把握生命存在的意义,努力追求有尊严地生活;二是珍惜生命,使学生体悟生命是美好的存在,学会面对挫折,永不言败,始终以坚定的意志走出生命的困境,走进生命的阳光地带;三是欣赏生命:使学生感悟生命是一个漫长而有艰辛的历程,需要生命个体学会爱,学会给予和付出,学会用爱欣赏生命,尊重生命,护佑生命,承担家庭和生活责任,让生命在爱的氛围中体验幸福和收获愉悦;四是升华生命,使学生认知人是社会性存在,生命存在的意义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学会在职业生活中实现生命的价值,在社会实践中升华生命的境界,实现生命的意义;五是把握生命,使学生体悟生命向死而生,思考死亡对生命的最大意义,珍惜有限生命的存在,敬重临终关怀,让生命在安宁中期息。六是成全生命,让学生学会生存与自我保护,呵护生命;学会休闲与自我保健,休养生命;学会交往与自我保养,滋养生命。[3]
教学环节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的步骤安排,也是课堂优质资源的整合与运用,其环节应注意的是:①精巧教学导入,引导学生深度阅读。课堂教学能否取得成功,导入是关键。为此教师须注意运用感人的案例或动人的音像或经典的名言等进行教学导入,引导学生身心都能够进入课堂学习,进而能油然若渴地深度阅读教材内容或相关课程材料。②精彩主题讲解,加强学生深入理解。每一节课,都要集中一个主题或专题进行讲解,既讲活又讲透,使学生理解与把握主要的理论与现实问题。③精美音影欣赏,强化学生深刻体验。音影欣赏法是强化教学效果的有效之法,应选适当择引人入胜的感人至深的歌曲诗词、电影电视等音像片段,让学生欣赏,强化学生的内心感受。④精辟主词解析,加深学生内心感受。每一节课,都要对一些关键词,如成长、成功、欣赏、敬畏、成全、信念、人格、伦理、权利、责任、生态、贫困、死亡等关键词做出精辟的讲解,以使学生强化的感受,加强记忆,更好地把握学习内容。⑤精深主题讨论,促使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参与其中,这是创设教学情境,突出主体活动体验的主要方法,它能够促进学生从中分享成果以及快乐与美好,同时促进学生从中学习、体悟与成长。值得注意的是,无论生命教育的课堂环节怎么样设计,也不论其形态与特质如何,都应该体现河突出强烈的生命体验和深刻的主体认知,让课堂充满关注生命的气息,让生命的活力充分涌流,让智慧之花尽情绽放。[4]
还须特别强调,优化课程教学环须应注重创设积极向上、温情美好的课堂环境,使学生有情绪上的安全感,使课堂成为一个温暖的、学生彼此接纳的、相互欣赏的学习场所。一句话,教师的重要职责就在于创造一种安全、愉快与和谐的课程学习环境,保持一个充满赞扬和肯定的良好氛围,使学生感到安全,受到鼓励,得到尊重,感受到存在的价值和尊严。总之生命教育的课堂,应该是温暖的课堂、开放的课堂、分享的课堂。温暖的课堂,会使课堂更富有亲和力,开放的课堂,会使课堂添加无限的精彩,分享的课堂,会使学生成为对课堂作出贡献的人。另外,生命教育的课程教学团队,还须注意说课环节。通过说课,使团队成员彼此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5]
生命教育的课堂教学作为一门具有特殊意义的课程,其课程评价就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考试与考核以及以分数为尺度与标准进行测评的问题,而是一种极其重要的价值判断,是确立课堂教学目标与课程设计符合度的关键问题。如前所述,生命教育的课程教学重在引导学生对于生命的认知、态度的改变,经验的分享与意义的提升。为此,课程教学测评应当重视过程性测评与形成性测评,以经验分享为主,注重学生对生命的体验,把学生主体参与和生命认知作为课程测评的着力点,并依此构建较为合理的课堂教学测评体系与标准,以实现提升学生的理性思辨与知识涵养之目的。
课程评价的具体操作层面包括学生的平时学习态度、读书报告、讨论、作业、心得、活动参加等项目。再细化之,其一是出勤,即学生到课率占总成绩的50%,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走进课堂,进入学习,参与课堂活动,避免必 (选)修课成了必 (选)休课,课堂教学流于形式;其二是书面作业,即撰写书面的心得体会感想收获等占总成绩的20%,以促使学生注重整个教学过程的学习与感受。其三是期末考试,即课程结束进行的考试或考核占总成绩的30%,以促使学生总体复习与把握整个课程的学习内容,巩固学习成果与成效。总的来说,构建生命教育合理的课程教学测评,即价值评价,旨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唤起主体自觉,进而进行自我评价与自我矫正,促进生命个体的自我发展与提高。
[1]欧巧云.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235-237.
[2]肖川.大学生生命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116-118.
[3]顾海良.生命教育——大学生读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222-223.
[4]郑晓江.生命教育演讲录[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130-132.
[5]张国民.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原则简论[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9(2):86-89.
[6]王健.当前生命教育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向[EB/OL].(201101-14)[2011-05-14].http://www.lifedu.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