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图式观照下的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

2012-04-12 06:06:04王晓辉
关键词:图式译者原文

王晓辉

(太原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西 太原030024)

在当前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中国的翻译研究出现了一个明显的趋向:人们越来越重视其中的文化的转换。翻译理论家们开始用“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合作” (intercultural cooperation)以及“文化交融” (acculturation)等词语来解释甚至代替“翻译”这一术语。翻译作为一种语际间的交际,不仅仅被看作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更被看作两种文化的转换和移植过程。这就要求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不仅应该精通原语和译入语这两种语言,而且应该通晓这两种语言所植根并反映的文化。

一、汉语文化负载词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作用。语言反映特定社会的事物、习俗以及各种活动在文化方面的特征;文化影响并决定着语言的结构和特点。而词汇是语言中文化负载量最大的成份,最能反映文化的各个层面。每个国家、民族都有其独特的发展历史、社会制度、生态环境、宗教信仰、民情风俗等,这些独特的文化因素反映到词汇上就产生了“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 words)。“文化负载词是指标志某种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活动方式”。[1]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有别于别国的丰富的汉文化。这些独特的汉文化在语言上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大量的汉语文化负载词。翻译理论家奈达认为,翻译中涉及的文化因素可分为五类,即生态文化、语言文化、宗教文化、物质文化和社会文化。[2]根据奈达对文化的分类,汉语文化负载词也可相应分成五类:生态文化负载词、语言文化负载词、宗教文化负载词、物质文化负载词以及社会文化负载词。

(一)生态文化负载词

由于所处地理位置、气候以及生存的自然条件与环境不同,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态文化。生态文化包括地理、环境、气候、动物、植物等方面。如西方人是理解不了汉语中的“江南梅雨”、“雨后春笋”、“有眼不识泰山”所表达的联想意义的。

(二)语言文化负载词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由于每种语言有着其独特的语言系统,如语音、语法、构词法等,这就产生了语言文化负载词。没有学习过汉语的西方人是很难理解汉语中的“三人品字坐下”、“八字还没一撇呢”、“鄙人”、“寒舍”、“贵姓”、“她是个林黛玉”所蕴含的意思的。

(三)宗教文化负载词

宗教文化是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传统上信奉道教、儒教和佛教,并由此产生了一些源自于道教、儒教和佛教的词汇,如“阴阳”、“八卦”、“五行”、“积德”、“生死轮回”、“救世观音”、“三纲五常”等。

(四)物质文化负载词

由于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国家的人在生活中产生了独特的物质生活文化。物质文化负载词包括工具、食物、医药、服饰等方面。外国人对中国的传统食品“粽子”、“年糕”、“月饼”很难产生与中国人一样的体会;中国北方人习惯于睡的“炕”用bed是无法传递其文化内涵的。

(五)社会文化负载词

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历史背景、社会制度和思想意识。汉语中有着大量的反映各方面社会文化的词语,如“文化大革命”、“大锅饭”、“五讲四美”、“八荣八耻”、“冲喜”、“叩头”、“社火”、“状元”、“拜天地”等。

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认为,“Frequently where there is cultural focus,there is a translation problem due to the cultural'gap'or'distance'between the source and target language.”[3](突出文化色彩的地方就会冒出翻译困难,因为原语和目的语之间存在文化“断档”或文化“距离”)。因此,汉语文化负载词是译者在翻译中必须面对的一大难题。本文拟从文化图式理论的角度对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进行尝试性的探讨研究。

二、文化图式

认知心理学和人工智能研究表明,知识在人的记忆中是以一个个块 (chunks)的方式贮存起来的,这种块状结构用比较流行的术语来说就是图式 (schema),也就是每个人过去获得的知识、经验在头脑中储存的方式。这种储存不是事实、经验简单的罗列和堆砌,而是围绕不同的事物和情景形成有序的知识系统。[4]图式是认知的基础,在大脑中形成后会对以后获得的信息进行重新组织、理解和记忆。每个图式由数目不等的空位 (slots)组成。每当感官记忆 (memory search)输入了某种概念信号时,认知机制中的记忆搜索 (memory)功能就会在长期记忆中激活属于该图式的空位,某一空位被激活就意味着该空位被填上了一个填充项 (filler)。当所需的空位都被填满时,大脑的显示屏就会出现该图式的画面或过程。例如,当我们接受到“学校”这一信息时,我们的记忆模块上的“学校图式”中就可能会出现“老师”、“学生”、“教室”等空位填充项。[2]

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头脑中已储存的知识对他们理解新知识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不同国家和民族成员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不同的社会背景、民情风俗、宗教信仰及文化传统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念和知识结构,这种带有文化色彩的认知心理状态以图式的方式贮存在人们的记忆中,就形成了文化图式。这种图式所体现的正是我们的世界知识和经验,它可以用来理解和感知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文化图式最大的特点是民族性,各种文化一经习得,便以图式的方式储存在人们的长时记忆中,人们在接收到文化信息时随时被激活并参与人们对各种文化现象的认知判断和推理。[5]例如,中国人看到“银河”的字样时,属于该图式的空位就会被激活,记忆模块上的“银河图式”中就可能会出现“牛郎”、“织女”、“大河”、“鹊桥”等空位填充项。

三、文化图式与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成功的语言交际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交际双方对对方世界知识和经验的预设和认同。同样的道理,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其成功与失败同样受到交际双方对对方世界知识和经验的预设和认同,也就是文化图式的影响。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交际活动,它包括两方面的交际活动。一方面,译者要以读者的身份与原作者进行交际;这一过程的交际能否成功取决于译者在解读原文时,能否正确激活原语言文化图式,对原语言中的各种文化现象正确地认识、判断和推理,这就是翻译的第一个阶段——理解阶段。译者只有成功激活原语言文化图式,才能正确理解原文。另一方面,译者又要充当作者,与译文读者进行交际。[2]这就是翻译的第二阶段——表达阶段。在表达阶段,译者应尽一切努力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帮助译文读者激活文化图式,帮助读者理解原语言中的文化现象。在处理翻译中的文化负载词时,译者应具备相关的文化图式并成功激活汉语文化图式,才能正确理解原文;在表达阶段,译者应当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处理汉语文化负载词以填补、激活译文读者的汉语文化图式,帮助译文读者理解原文中的汉语文化现象。本文主要探讨后者,即译者应在表达阶段如何处理汉语文化负载词以填补、激活重建译文读者的文化图式。汉语作者与英语读者之间的文化图式关系可分为四种情况:文化图式契合、并行、空缺以及相异。

(一)文化图式契合

刘宓庆认为,“操不同语言的人对客观世界或物质实体的认识虽然可能各有其不同的认识特征 (包括运用不同的感官手段、强调不同的感应效果等等),但他们的认识依据,即物质基础是同一的。这种同一性可以使他们在各自的头脑中构成一个疏略的但基本相同概念系统框架。”[6]由于人类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认识或经验往往具有相对的一致性。此外,人类思维的基本活动形式及一般特征是同一的。随着不同语言之间的接触,各民族的文化也在相互渗透。因此,操不同语言的人就会共享一些世界知识和经验,文化图式会出现重合或相近的现象。文化图式重合或相近被称之为文化图式契合。这种情况下,翻译汉语文化负载词时,由于译文读者大脑中已经贮存了相关的类似的知识,因此采用直译的办法就能够很容易地激活属于该图式的空位,填充其中的文化内涵,从而帮助译文读者正确理解原文以及原语言文化。例如,“趁热打铁”可直译为striking while the iron is hot,“祸不单行”可直译为misfortunes never come singly,“情深似海”Love is as deep as the sea。

(二)文化图式并行

另一方面,文化图式虽然不重合,但却以并行或类似的模式表现出来,这种情况被称之为文化图式并行。比如,当中国人看到“雨后春笋”这样一个成语时,通过激活文化图式,理解其文化内涵,即新生事物大量涌现,而西方人也存在一个类似的文化图式,当他们看到to grow like mushrooms时,同样通过激活他们的文化图式,理解其含义。译者在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中,可以采取归化法帮助读者激活其本民族的文化图式,并理解原文意义。归化即用英语中习惯用的表达方式来翻译对于英语读者来说陌生而费解的汉语表达方式。如“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可用英语中已有的表达One boy is a boy,two boys half a boy,three boys no boy.来翻译。

(三)文化图式空缺

文化图式空缺是指原文作者认知语境中的相关文化图式在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中根本不存在或不完整。一种文化中独有的事物或现象,对其他文化的读者来讲,就是一种文化空缺。由于原语文化图式在译文读者文化图式结构中的空缺,译文读者的经验积累中不存在相关的知识,通常导致译文读者在认知推理时无法成功激活文化图式,从而导致跨交际失败。例如,中国人用“生肖”来计算年龄,汉语读者已具备解读这一特定表达方式的先有知识。他们在看到这一词语时,贮存在长期记忆中有关“生肖”的知识就会被恢复,记忆模块中的信息加工机制便自动在记忆图式中搜索可以用来填充缺省空位的填充项,该填充项就是“年龄”、“鼠”、“牛”等;而“生肖”这个词在西方人大脑中是根本不存在的一个概念,这就是一种文化图式空缺。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在翻译汉语文化负载词时应尽量帮助译文读者填补文化图式空白,可采用音译、直译、阐释法、直译加注、意译等翻译策略。

1、音译。一些汉语文化负载词的音译已成功被英语读者所接受,并成为英语语言的一部分。例如,豆腐tofu,阴阳yin yang,五行wuxing,秧歌yangko,功夫kungfu,二胡erhu,太极taiji。

2、直译。“纸老虎”被直译为paper tiger,英语读者已经完全可以理解lose face(丢脸)所表达的文化内涵,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已经完全进入英语中,成为英美人打招呼的一种方式。

3、阐释。对于一些西方人比较陌生的文化负载词,可以采用阐释的办法。例如,

福娃:Fuwa,the five mascots of 2008Beijing Olympic Games.They are Beibei,Jingjing,Huanhuan,Yingying and Nini,which mean"Beijing welcomes you"in Chinese;

状元:title conferred on the person with the best score in the highest imperial examination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铁饭碗:iron rice bowl,a stable and secure job

粽子:apyramid-shaped dumpling made of glutinous rice wrapped in bamboo or reed leaves

4、直译加注释。例如:我属鸡,我从来不吃鸡,鸡年是我的本命年。

I was born in the Year of Rooster.I never eat chicken.The Year of the Rooster will bring me good or bad luck.

(Note:Chinese people traditionally use 12 animals,representing the 12Earthly Branches,to symbolize the year in which a person is born.Spring Festival 1993,for example,is the first day of the Year of the Rooster.People born in this year have the rooster as their life symbol.All other years of Rooster,according to an old Chinese saying,become either good-or-bad luck years for them.)

5、意译。有些汉语负载词表达的是汉语中带有浓厚民族文化特色的现象,当直译或加注释无法使得英语读者理解原文的意思时,可采用意译的翻译策略。例如,

红白喜事:weddings and funerals

三个人品字式坐下,随便谈了几句:The three men sat down facing each other and began usually chatting.

在汉语读者看到“三个人品字式坐下”这一信息时,他们大脑中立刻激活了“品字式”的文化图式,并理解为“三个人面对面坐下”。汉字是汉文化所特有的,在英文读者的头脑中属文化空缺,由于汉字是象形文字,而英语是拼音文字,我们无法在英译时像汉语那样形象地用英语将“品字式”表达出来。从语用使用的角度讲,“品字式”只是要说明三个人的座位情况,并无其他用意。因而英译时,译者可以采用意译法,删除原文中的文化因素,只保留句意。

(四)文化图式相异

尽管中国人和西方人的思维存在一定的同一性,但两者仍然存在着巨大差异。正如傅雷所说,“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西方人的距离多么远。他们喜欢抽象,长于分析;我们喜欢具体,长于综合…况东方人与西方人之思想有基本分歧,我人重综合,重归纳,重暗示,重含蓄;西方人则重分析,细微曲折,挖掘唯恐不尽,描写唯恐不周。”[7]另一方面,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宗教信仰、社会制度和风俗习惯的不同,中西方在文化方面也有着巨大差异。中西方思维和文化的差异也导致了两者在文化图式方面的差异。

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的相关文化图式各不相同甚至相冲突的情况,就是文化图式相异。由于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文化图式不一致,会导致译文读者按自己的认知习惯来解读译文,无法成功激活原语文化图式,造成理解上的错误或偏差,有时甚至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比如,中国人看到“白象”这个词时,记忆模块就会激活“纯洁”、“吉祥”等空位填充项。而white elephant在西方文化中则象征着华丽而无用的东西。在汉语文化中,“东风”经常被比作温暖的春风,而英语中的east wind却是刺骨的寒风,west wind才是温暖、充满希望的春风。这种图式的差异,误导或阻滞了信息的有效交流。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在翻译汉语文化负载词时,应努力修正英语读者的文化图式并重新构建文化图式,以帮助他们理解原文以及原语文化。翻译的功能之一就是促进文化交流,通过这种交流使人们对不同于自己民族的文化有所了解。文化图式相异的情况下应坚持用异化的原则,以发挥翻译的文化交流功能。异化就是以原文或原文作者为归宿的译文。

例如,《红楼梦》中有这样一句谚语:“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杨宪益利用了英语中的谚语Man proposes,God disposes,并把其中的“God”异化译为"Heaven" ——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2]一个民族的宗教信仰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楼梦》是中国文学中的一部经典著作,充满了佛教和道教的意识。杨宪益先生通过采用异化策略保留了原文中的宗教色彩,忠实于原文并向英语读者传播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四、结语

由于汉语文化负载词承载着大量汉语特有的文化信息,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说,“译者处理的是个别的词,他面对的则是两大片文化”,因此,“翻译者必须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2]翻译不只是语言之间的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由于汉语作者与英语读者之间文化图式的差异,汉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难题。两者之间的文化图式关系可分为四种情况:契合、并行、空缺及相异。在这四种情况下,译者应分别采用相应的策略来翻译汉语文化负载词。当文化图式契合时,采用直译的办法就能够很容易地激活属于该图式的空位,填充其中的文化内涵;当文化图式并行时,可以采用归化翻译法帮助读者激活其本民族的文化图式,并理解原文意义;当文化图式出现空缺时,译者可采用音译、直译、阐释法、直译加注、意译等翻译策略,尽量帮助译文读者填补文化图式空白;在文化图式相异的情况下应坚持异化的原则,以发挥翻译的文化交流功能。

总之,译者在处理汉语文化负载词时,应在深入了解自己民族文化的同时,深入了解外国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在翻译中帮助译文读者填补文化图式空白,修正文化图式差异,进而重新构建文化图式,以达到正确理解原文以及原语文化的目的。

[1]廖七一.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 [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232-246.

[2]郭建中.文化与翻译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276,231,249,277,129.

[3]Peter Newmark.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London:Prentice Hall International(UK)Ltd,1988:94.

[4]Bartlett F.C.Remember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32:122.

[5]张美芳.图式分析隐喻翻译中的认知过程 [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5):43-46.

[6]刘宓庆.当代翻译理论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99.

[7]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 [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390.

猜你喜欢
图式译者原文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河北画报(2021年2期)2021-05-25 02:06:18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5:38
让句子动起来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艺术评论(2017年12期)2017-03-25 13:48:00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尝粪忧心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外语学刊(2014年6期)2014-04-18 09:11:33
卖身葬父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