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建芳
(山西农业大学 动物科技学院,山西 太谷030801)
21世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呈现出新的变化:高校大众化进程加速,大学生规模空前扩大;信息时代到来,大学生思想呈多元化倾向;80、90年后出生的独生子女进入大学,自我中心、独立意识增强;……,这些新变化都给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阶段又是一个青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事关民族兴衰与国家前途。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逐渐成为新时期高校工作中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战略任务。
2004年8月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下发以来,各教育部门认真贯彻落实这一部署,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抓住关键环节,采取有效措施,创新途径方法,完善体制机制,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010年5月29日~30日在北京召开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在会上强调,要坚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着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班级日志”作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种重要手段,一方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另一方面体现了以“理念”和“制度”育人的方式。
本文中所研究的“班级日志”是指在大学生入校之初,以班级为单位由各班同学自主执笔撰写,逐日全景式记录社会、学校、学院、班级的综合情况,较好地留下了社会时事、学校学院大事,乃至每位同学成长足迹的一种日志。内容可为“心情写真”、“生活常识”、“班级管理建议”、“生活小常识”或是各类原创作品等,且日记之后无需署名。一部完整的、全景式的“班级日志”,对班级的成长,有着深刻而长远的意义。“班级日志”也很好地成为了学院、辅导员、教师、学生、家长等互动交流、沟通的平台。[1]“班级日志”主要有以下五个特色:
在不署名的前提下,由学生记下一天之所见、所感、所闻……,再由辅导员有针对性的进行点评,既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达到了贯彻教育思想的目的。通过撰写“日志”,辅导员亦更容易地走进学生内心,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思想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2]
“日志”的写作,其基本要求就是“全员参与”。据调查,诸多班级都有过“日志”,但后来大多无果而终,究其原因,少数人参与是重要的因素。
写作期间,要求学生轮流将在校期间的每一天,均作全程记录。班级日志一天不断,逐日记录,是毅力与恒心的最好注脚。“班级日志”成功的关键与“日志”的精髓就是“坚持”二字。“日志”的“全程坚持”的特点会使学生受到更多正面的熏陶与影响。
特别强调“立足班级,放眼全局,特色亮点,客观纪录”的要求,强调“责任心”。
“班级日志”在同学们记录的过程中,可以互相传阅,增进彼此间思想状态的了解,促进班级和谐稳定。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师资需求量增大,辅导员队伍的壮大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数量增加的需要。如果师资跟不上,生师比提高过快,辅导员负担过重,精力投入不足,对每个学生的关爱与了解不足,就不能充分保证每个学生都在健康的心理状态下成长。而采取每周每班书写“班级日志”的教学管理方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缓解高校学生工作人手短缺与扩招学生数量激增之间的矛盾。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世界大背景下,西方正在对中国正进行着强势的文化渗透,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不断进入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盲目崇拜和接受在大学生群体当中也很大程度上存在,导致在某些方面,西方文化对其产生的负面影响甚至超过其积极影响。而一些外在的形式更被大学生所接受,学生们注重心灵、注重自我、注重人格的程度下降,而是更在乎外在的标签。所以,借助“班级日志”的形式,辅导员可以在充分了解他们内心状态的情况下有针对性的做出引导和指导,更加有利于在潜移默化中强化对他们的思想意识的把握。
对于刚步入大学的新生来说,生活方式,学习环境以及交往人群的改变,很容易使他们产生陌生感与困惑感,而且大学时期是培养人格的重要时期,对于与学生接触机会最多的辅导员来说,有责任、有义务对他们做出必要的引导和理论指导。大多数大学生是初次经历集体生活,缺乏集体意识与融入集体的温暖感,而“班级日志”作为距离学生心灵最近的语言,成为了加强师生交流、增进相互了解的重要桥梁。
布贝尔说过“名副其实的教育,本质上就是品格教育。”“班级日志”作为班级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发挥同学们的主动性,了解同学们的思想动态,加强同学们之间感情交流等各个方面都发挥着很好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校教师最重要的使命就是伴随成长。和一批成长中的孩子们沟通的时候,我们应该想一想,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而采取“班级日志”的形式更有利于孩子们说真心话,说出内心深处的困惑和疑虑,通过这种沟通形式,不仅可以尽快获取每位同学来校后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等信息,更拉近了师生心理的距离,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3]
“班级日志”记录了同学们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内容可为“心情写真”、“生活常识”、“班级管理建议”、“生活小常识”或是各类原创作品等,且日记之后无需署名。这样的形式使学生们有话可说,有话想说。近一年的实验证明这种形式已完全被学生所接受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大多数同学都可以通过文字的形式和老师敞开心扉谈论入校后的快乐、苦恼、迷茫或是困惑,这样就为向他们提供及时有益的建议提供了可能。
凡人材性不一,各有长短,用其所长,事无不举;强其所短,政必不逮。通过这种途径发现了许多同学在文学写作或书法等方面的特长,这样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就可以与他们的特长紧密结合,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有利于调动他们对学习、生活的积极性,而这种积极、热忱、向上的精神则是进步成长最重要的原动力。
“说教式”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往往难以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发生根本变化。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心理辅导工作往往能够收到理想的效果,能解决当事人的心理适应不良问题,使当事人形成健康良好的心理品质,从而为思想政治教育扫清障碍。一方面,班级日志记录了同学们的所思所想,另一方面,班导师和辅导员可以做出相应的回应和评语,通过这样的互动,可以解决心理方面的问题,从而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班级日志”最受学生喜爱的“辅导员寄语”部分中,辅导员依据实际情况在不同时间段提醒同学们各种注意事项或对他们提出鼓励或希望,因而更受同学们关注。这个时期,年轻人正处在“血气未定”的时候,单纯用规则限制他们不符合人性。只有真的去理解他们,才能让学生永远对老师你说真话,当知心人。
“大学生们正处于一个 ‘小愤青’的阶段,他们反感的往往是形式而非内容,做思想教育工作要让学生先破除成见,接受外在形式,才能有机会一步步深入学生内心,了解学生们的思想状况和心理活动规律,找准目标和突破口,然后有的放矢地辅导,才能见效”。[4]此外,在通过“班级日志”了解到学生的思想问题之后,除了在“辅导员寄语”部分中依据实际情况提出解决方法之后,还要坚持面谈以及面谈之后的追踪调查和格外关注,选取适当的时机进行后续谈心,直到辅导员通过有效地教育形式促使受教育者内在觉醒转变思想状态和行为模式,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效果。
传统中国人接受的是一种农耕文明的土地教育。一个馒头热气腾腾地出锅时,可能要掰成四块,每个孩子吃一块。这就叫分享。[5]我们现在的孩子,远离了“分享”这个词。家里的水果,都是爷爷奶奶剥好了、切成块、用叉子喂到孩子小嘴里,说:“多吃两块,你还得练琴去呢!”从一人捧着一块馒头在阳光下玩耍,到现在的锦衣玉食、叉子叉在水果上送到嘴边,分享、牺牲和谦让已离他们越来越远。而班级日志的共同书写与传阅让大家慢慢学会了分享、交流与理解。通过这个过程,学生的团队意识得到了充分的培养,懂得了协作与互助的重要性,学会了相互理解。例如大学新生入学阶段,以实现人际破冰并传授交往技巧,使学生在相互了解与协作的过程中心理与行为自然而然地接受团体心理的影响,也可以增加团队意识,促进班集体凝聚力。正如一位同学所说:班级日志本身就是块试金石,是否具有团队精神,是否热爱班集体,写不写,就是一个简单的标准。
今天在校的大学生是承上启下肩负历史重任的一代。社会转型和对外开放的八面来风,造就了大学生创新、竞争、民主、自我发展及维权等意识,激活并增强了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欲望,但相比之下,社会责任感、奉献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等则比较薄弱,重技能提高,轻人格修养;重功利目标,轻人文素养。他们往往习惯于书本知识传授的课堂式考试训练,缺少社会实践的参与性和体验式锻炼,面对社会价值多元、信息错综复杂的现状,缺乏分辨选择能力和心理准备。在一部分大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等价值取向,远离主流意识形态,过度地追逐时尚、张扬个性、讲究功利,这些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的综合反映。在学业、就业和情感生活的多重考验中,身心压力甚大,一般比较务实,青年学生渴望获得指点迷津的引领和既营养又可口的心灵鸡汤的慰籍。所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一要努力贴近,二要积极引导,三要尽力满足当代大学生的精神文化需求。而采取每周每班上交“班级日志”的教学管理方式,有利于辅导员深入到学生中,把握学生的思想、生活、学习、心理等实际,“对症下药”,做到传道授业,解释疑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方式十分丰富,但是如何能够很好地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班级日志”的推行,一方面,使学生在认真感受身边人、身边事的过程中实现思想和行为的成长成熟,同时,深入思考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过程。另一方面,“班级日志”在班级学生当中传阅也可以使学生们相互了解,学他人之长,解自己之短,从别人身上学习和发掘自身不足,从而学习、进步,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从一个人到一个国家,“成长”是最健康的力量,也是最恒久的力量。[6]它是一种不依附于外在而存在的自然状态。作为学生们心中信任的知心人,伴随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也是辅导员的一项重要使命。学习心得生活方式、思考方式和行为方式,站在学生们的角度思考问题,用心感受学生们的活力与热情,激情也会随之而来,心灵也会更加年轻,更易和同学们打成一片,对学生的亲和力和吸引力就会更强。有时候,学生们不经意间最贴近心灵的一句话也许就会成为你工作的突破口。
对于辅导员来讲,“班级日志”也是一面镜子,使我们对自己的教育方法进行适时的调整。因为,在学生的记录中,有许多是关于老师的。对于教师来讲,学生的审视就是一把尺子,如果用好了这把尺子,那么就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因为学生对教师的审视是率直的,不掺杂一点水分。对老师的埋怨,对老师的要求,对老师的期待等,这一切对老师来讲都是无价之宝。每个辅导员都曾有过相似的经历,例如,错误地批评过学生;盲目地提出过要求;采取的方法不能奏效;有时也会忘记一些事……这些,学生们在心中都有记录,自然也就督促辅导员们不断进行自我反省和调整。我们说“教学相长”,教师可以教育和影响学生,学生也可以影响和启迪教师。[7]“班级日志”真正架设了这样的一座桥梁。通过教学相长,也更有助于更好的把握思想教育规律。
作为高等院校最基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辅导员在高校实施教育目标,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8,9]在辅导员日常工作中,利用“班级日志”了解并影响学生的思想动态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操作性、富有创新性和效果显著的一种教育形式和途径。它就像在看一幕幕话剧,使辅导员能够在第一时间更客观、更真实地了解学生的所做、所想,使辅导员多了一双耳朵倾听到学生的心声,多了一双眼睛可以看到班级发生的每一件事。[10]读着班级日志,辅导员可以感受到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更贴近了,对他们的学习生活也更加了解了。
也许一个失误,对全体来说只有1%的损失,可对于某个同学来说,就是他的人生。[11]多年来的辅导员工作经历让我深深体会到:只有用更多的欣赏去看待,更多的宽容去关爱,享受教育中的快乐,并把自己的快乐传递给学生,才会觉得自己的生命是有意义的,是接地气的,是被学生滋养的。“班级日志”作为能努力贴近学生生活,积极引导学生思想的既营养又可口的心灵鸡汤,有必要长期坚持下去。随着工作的继续,这一工作方式还在进一步的完善中,我会带着责任心、爱心、耐心和细心,力求使“班级日志”能够真正成为辅导员与普通学生之间的“心灵信箱”,更好的发挥“班级日志”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赵爱英.“班级日志”在班级管理中的价值 [J].教学与管理,2004(11):27.
[2]孟晓蕾,周莹莹.论以班级日志为载体的思想政治隐性教育 [J].教育与职业,2009(21):65-66.
[3]顾燕文.班级日志:师生心灵互动的加油站 [J].思想理论教育,2005(1):47-50.
[4]韩争艳.论心理咨询技巧在辅导员谈心工作中的启发和作用 [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0(3):6-7.
[5]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学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56-58.
[6]许平,朱晓罕.一场改变了一切的虚假革命——20世纪60年代西方学生运动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27-31.
[7]张芸湘.论教师的人格魅力 [J].云南教育,2003(27):20-21.
[8]苏德毕力格.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的发展趋势研究 [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1,13(5):162-163.
[9]谈宗凡.新时期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发展趋势研究 [J].时代教育 (教育教学版),2011(11):72,80.
[10]詹文广,马志林.正确使用班级日志,优化班级自主管理 [J].科技资讯,2008(22):113.
[11]孙兆亮.班级管理的得力助手——班级日志 [J].科技创新导报,2010(33):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