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欣,秦刚
(山西农业大学 林学院,山西 太谷030801)
班级是学生管理的基本单元,是学生生活中最直接的群体,班级文化是班集体发展的产物,不断加强班级文化建设,能更好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推动高校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
班级文化是班级发展的灵魂,是班级成员理想、价值的综合体现,是班级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文化。班级文化建设为班级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增进相互之间的了解,激发班级学生对班级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形成的强大凝聚力将班级成员与班级紧密联系在一起,完成“大我”和“小我”融合,同呼吸,共命运,一荣俱荣。
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共同理想、目标的综合体现,良好的班级文化能为班级学生学习、生活提供良好的氛围,激发完善个体需要的迫切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良好的班级文化还能督促班级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自觉规范平时的言行举止,为维护班级的荣誉不断努力。
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思想的综合统一,目标的结合,良好的班风能够营造出积极向上的氛围,展开良性竞争,激发班级学生的学习潜力,在相互了解认识过程中,明白自身存在的缺点,督促每位同学都的自觉努力奋斗,不断提高和改进自身素质。[8]
1.高校关注度不够
班级是高校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单元,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校教育的发展,高校增加招生人数,扩大规模,培养办学特色,增加社会影响力,提高学校的声誉和竞争力,但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
2.辅导员、班级干部缺乏认识
辅导员是高校学生工作开展的排头兵,是联系学校和学生的纽带,在高校建设中扮演重要的角色,高校的辅导员过多的关注于学生自身的发展,而忽视了对班级文化建设的思考;班级干部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主导力量,对班级文化有深刻的体会,但部分班长、团支缺乏班级责任感,过多了逃避了自己分内的事,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过多的依赖老师的指导,影响到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性。
3.学生自我认知不够
学生的个人规划和目标不同,学生的目标差异显著,较强的目的性让学生对自己目标以外的事情态度冷淡,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膨胀,缺乏团队意识,对班级事务冷淡,高校课堂的流动性让学生缺少相互了解认识的机会,导致学生对班级感减弱,相比之下宿舍由于自己的特殊性,导致在班级活动中往往要与宿舍人保持一致,渐渐形成以寝室为单位的小团体,对班级文化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随着高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辅导员负责的学生人数也随之扩增,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样样都要管,这势必会分散辅导员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关精力投入,从而影响班级文化建设的发展;虽然班级管理制度日趋完善,班委各有分工,但随着班级的发展,部分班委如宣传委员、心里委员等逐渐被老师和同学们忽视,班级工作中班长、团支则承担太多,这不仅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还阻碍了班级文化建设的发展。[5,6]
现行的班级文化的开展缺乏理论性的指导,即使有一些成功的班级文化建设成果,但也仅限于较浅层次,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班级文化建设过多依赖于辅导员的经验,这样必然导致经验丰富的老师游刃有余,刚参加工作的老师虽然积极性高涨,但限于工作经验不足,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总是会有心而力不足,严重的影响到班级文化建设进展。[4]
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部分辅导员在班级文化建设中存在对成功模式生搬硬套,脱离自己的实际情况,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缺乏创新,一味的依靠举办班级活动开展班级文化建设,过多的班级活动造成学生对班级文化的疲惫感,削弱了班级学生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影响到班级文化建设的发展。
大学生担负着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班级成员的差异性导致班级文化的多样性,加之高校学生年龄的特殊性,思想建设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就十分明显。通过思想建设能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扎实的思想建设能提高学生对班级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和了解,增强学生班级文化建设的决心和信心,同时扎实的思想建设能够为班级文化建设提供方向和指导,为班级向自主管理,自主发展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学习是学生的首要任务,良好的学风建设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基础和保证,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缺陷,很多学生在高中阶段都是以考上大学为目标,但当真正进入大学,其中一些人松懈了自己的斗志,表现为懒散,对专业失去兴趣,甚至厌学,这些都严重影响到班级文化的建设。所以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抓好班级学风建设,端正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不断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知识增长,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1,9]。
班级的文化建设离不开老师的监督、学生的参与,高校教师作为班级文化的领导者,能够为班级文化建设提供意见和指导,高瞻远瞩的看待问题,指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保证班级文化的健康发展。学生作为班级文化建设的主要受益者和参与者,在班级文化建设中扮演关键角色,班级干部、班级成员若能结合自身在班级里的生活体会,第一时间将问题反馈给老师,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班级文化的建设,将会推动班级文化建设的不断前进。
班级文化建设是以学生的成长成才作为落脚点和出发点的,在班级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通过老师监督、学生参与,开展思想建设、学风建设,在班级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班级成员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让大学生明确时代和社会的要求,督促大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将个人发展融入到社会发展中,敏锐的审视和勇敢的承担历史使命,做好社会主义的接班人。[3]
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班级文化建设的监督者和参与者要不断加强对班级文化建设的认识,提高班级文化建设的热情,同时要通过学习充实班级文化建设理论知识,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身边的变化,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建设目标,例如大一阶段主要是以适应为主题,大二、大三阶段主要是磨合调整,认清提高为主题,大四阶段主要是在认清调整的基础上,掌握就业技能,确定自己的人生规划。在班级文化的过程中,建设者不仅要熟知班级文化建设的一些基本理论,还应多涉猎一些关于心理、管理等方面的书籍,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体系。近些年来,我们高度注视班级文化建设,组织学习学校关于班级文化建设的讲话和文件精神以及最新理论研究成果,增强老师的班级文化意识,推动学院班级文化建设稳步发展。[7]
完善的建设机制能够为班级文化的开展指明道路和方向,保障班级文化建设的蓬勃发展,在飞速发展的今天,班级文化建设者要保持清醒的认识,不断完善和改进班级文化建设体制,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细化班级文化建设的规章制度,明确班级文化建设者的责任,讲班级文化建设真正落到实处,推动校园文化、班级文化的不断发展。[2]我院在2011年举办学生工作交流座谈会,邀请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与学生干部进行交流指导,相互交流学生工作心得体会,了解班级文化建设的进展,提高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督促团干辅导员加强自身理论知识学习。
班级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庞大的工程,所以这些就要求我们高校分管学生工作的老师、班级学生干部要将自己在工作时的一些心得体会,经过反复实践检验上升到一个理论高度,为班级文化建设提供新的发展思路,注入新鲜的血液。[10]
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过程中,班级建设者要本着高度的责任感,2011年,我们就在学院开展班级文化创建活动,要求专业知识为基础,创立班级文化品牌,产生了如“班级日志”、“落叶归根”等优秀班级文化,丰富了班级文化生活,增强班级成员的凝聚力。同时可以利用班级QQ群、人人网、微博等网络交流工具来传播班级最新动态,了解班级学生的思想变化,让更多人加入到班级建设的队伍当中来。
[1]周蕾,吴微.浅议高校班级文化构建中的思想和学风建设 [J].价值工程,2011(14):215-216.
[2]陈志刚,孙长清,赵永吉.探析当前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 [J].当代教育论坛 (上半月刊),2009(1):116-118.
[3]祝玉芳.构建高校和谐班级文化,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 [J].教育与职业,2007(7):74-76.
[4]林逢春.论高校辅导员在学习型班级建设中的主要作用 [J].广州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7(7):82-84.
[5]潘素芳.新时期高校班级文化建设研究 [J].中国报业,2011(5):98-99.
[6]王春.制度文化:大学文化的核心环节 [J].教育发展研究,2004(7-8):124-126.
[7]余妍霞.高校班级文化的多层次构建 [J].2009 (1):33-36.
[8]李焰,杜洁.以共同愿景建设推进高校班级组织文化重构 [J].2010(37):80-84.
[9]张光玲,吴惠.基于大学生学习力提升的班级文化建设探析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4):79-80.
[10]钟永淑,袁明锋.高校班级文化建设探微 [J].教育与职业,2011(18):17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