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伦理学解读

2012-04-12 05:53王佳翔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价值体系品格共同富裕

莫 俊 王佳翔

(中共浙江省委党校,浙江杭州311121)

人类社会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必然会形成一套价值观体系。而在这个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是其“核心价值体系”。它是一种社会意识,既反映了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性质,还反映了普通民众的伦理精神。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不仅是一种社会制度,还是一套完整的价值体系。一旦没有价值体系的支撑,社会主义制度就会变得脆弱不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蕴涵着: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独立自主、共同富裕等核心概念。这些核心概念制约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与相应的伦理观念和伦理文化相适应,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其实,我们所认识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应该包含两个方面,即:“价值存在体系”和“价值观念体系”。这两个方面是辩证统一。所以,从伦理学的视角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对为其寻找价值存在的合理性提供了伦理支撑,也为其巩固其价值观体系提供了伦理学意义上的学科依据。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合理性与价值导向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在其本质上是对共产主义价值观的科学表达,是社会主义制度和共产主义意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内容包括:第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思想;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实现“共产主义”的共同理想;第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第四,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1]。核心价值观包含着中国共产党向民众承诺的最基本、最重要、最核心的价值理想,符合协调与整合社会关系的价值合理性,也为价值观多样化的形成指明了方向,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性。

(一)社会关系之间的价值合理性

伦理学所讲的价值合理性是指,客体对主体的需要及其转化所表现出的作用和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首先是一种极具实践的价值观;其次是它的属性是社会主义的,并且处于核心地位。所以,其价值合理性主要表现为:一是能够指导和促进人们确立人生与社会理想、把握人生与社会的前进方向;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个价值系统,可以整合指导思想、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社会共同理想以及荣辱观等内在价值的有机组成形式。并且这种整合并不是各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组成一个有机的科学系统,而每一部分在整个系统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三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对其具有指导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建设中的激励性、整合性与协调性伦理原则。

(二)价值观多样性选择中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性

伦理学是研究“正当”与“应然”的价值关系,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价值目标,也为我们指明了缩小“应然”与“实然”之间区别的基本方式。所谓“实然”,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各种事实根据。当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逐步建立,经济结构的多元性,与市场经济所表现的独立性与多变性,导致了价值观领域中的多样价值并存的局面。同时,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不断凸现,问题也不断产生,这些促使改革一直处在“实然”状态。如何应对这一状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我们提供了可行性路径。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地位,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价值追求。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决不仅是从马克思主义的解读中寻找路径,更要用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结合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矛盾,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规范自身行为。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应体现其正确的伦理原则。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存在体系

作为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价值存在体系”是关涉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身之间的伦理合理性,是一定的社会内在秩序的体系。体现着一定社会的人们如何安顿人生,如何调节人的内在生命秩序,同时还体现着一定社会的“人伦关系、伦理规范、伦理行为的价值取向”。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价值存在”的客体性、对象性和效应性中表现为:人的价值和经济价值。

(一)人的价值与“以人为本”

关于人的价值,国内理论界一直存在两种说法:第一种,“人作为客体的价值”。是将价值作为一种具体现象加以研究,认为人是作为客体满足“非我需要”时,才形成人的社会价值。人作为客体满足“自我需要”时,才会形成人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时人的价值也就成了“人作为客体的价值”[2]166;第二种,“一切价值都是人的价值”。认为,价值属于人,只有人才能是主体。在这个意义上,人的价值就不再与物的价值并列,而是物的价值产生的前提。所以说,“一切价值都是人的价值”,也可称为“人作为主体的价值”。也就是说,在人的价值的实质内容上,人作为主体的价值是其基本方面[2]17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以人为本”集中体现了“人的价值”。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对“以人为本”作了科学定义,即: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创新意识,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一界定蕴涵着丰富的“人的价值”内涵,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奋斗目的、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和“人的主体价值”的伦理内涵。

(二)经济价值与“共同富裕”

传统的观点认为,只有经济领域能够创造财富,而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只是进行价值的消费,只能为经济领域的价值创造过程构筑必要的社会环境。事实上,经济领域只是直接创造财富的社会生产领域,政治领域和文化领域是间接创造财富的社会生产领域,属于广义的社会生产领域,它们分别以不同的方式来创造财富,相互之间存在着严密的内在逻辑关系。归纳起来可以总结为三句话:经济就是关于价值资源的配置;政治就是关于价值资源配置的规则;文化就是关于价值资源配置的规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属于政治和文化的价值体系,具有的经济价值,可以表现在“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根本价值目标之中。“共同富裕”是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落脚点和归宿,其含义非常丰富,作用也非常明显。

一是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落脚点。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本质的规定性的两条基本原则。如果最终达到了共同富裕,则是真正体现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两条原则,如果导致了相反的结果,或是两极分化,或是共同贫穷,那么就没有真正有效地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原则。在这个意义上说,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衡量是否真正搞社会主义的客观标准。

二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大发展的表现。任何分配都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有什么样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相应就有什么样的分配方式和分配制度,这叫做生产决定分配。而资本主义制度下是按资分配,必然产生两极分化。社会主义公有制度下是按劳分配,最终必然是“共同富裕”。邓小平曾强调说:“我们采取的所有开放、搞活、改革等方面的政策,目的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我们允许个体经济发展,还允许中外合资经营和外资独营的企业发展,但是始终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3]110。

三是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界限。“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集中体现,是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标志之一。同时也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与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的界限。因为共同富裕既不是平均主义,也不是同步富裕。平均主义、同步富裕与两极分化一样,都不是科学社会主义。我们实现共同富裕的途径是,以共同富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加强宏观调控,使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先发展起来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也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同时高度重视防止和克服贫富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观念体系

“价值观念体系”来源于主体对“价值存在体系”的主观认识和追求。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基本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基本执政理念。它主要包括行为规范、心理品格和理想信念,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概念有机结合起来。

(一)行为规范与实事求是

所谓的行为规范,是指社会群体或个人在参与社会活动中所遵循的规则、准则的总称,是社会认可和人们普遍接受的具有一般约束力的行为标准。包括行为规则、道德规范、行政规章、法律规定、团体章程等。行为规范是在现实生活中根据人们的需求、好恶、价值判断,而逐步形成和确立的,是社会成员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标准或原则,由于行为规范是建立在维护社会秩序理念基础之上的,因此,对全体成员具有引导、规范和约束的作用。引导和规范全体成员可以或不可以做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实事求是”的核心概念相适应,也体现了党和国家从事理论和实践活动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

1.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基础

“实事求是”一词原本讲一种做学问的态度。延安整风运动中,毛泽东首先将之提取出来,并作了全新解释,可以体现出我党对待马列主义应有的科学态度。毛泽东曾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所有事物,‘是’就是其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要求我们加以研究。我们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引出其客观存在的规律性,并找出其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4]801此后,“实事求是”就被当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核心思想确立下来。

2.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当中

胡锦涛曾在《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讨论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实事求是”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是与时俱进科学发展观的最重要的理论品质,也是马克思主义富有中国特色的关键。党的十七大坚持将“实事求是”当做科学发展观的根本依据和前提,作为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的的基础。

(二)心理品格、理想信念与独立自主

建设具有心理品格和理想信念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独立自主”地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的必然要求。只有每个人的内心都建立起正确的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软实力”。作为人的心理品格和理想信念的核心价值体系有着丰富内涵,从本国实际出发,紧紧依靠本国工人阶级及广大人民群众,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亦即“独立自主”地走自己的路,就是这两种核心价值观的外显。毛泽东就曾说过:“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的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打倒奴隶思想,埋葬教条主义,认真学习外国的好经验,也一定研究外国的坏经验——引以为戒,这就是我们的路线。”[5]380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独立自主”的心理品格和理想信念是关键,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精神实质。

1.独立自主是心理品格和理想信念的精神实质和立足点

它的建立需要依靠执政党、国家、社群、个人等每个层次的主体在心理品质和理想信念的引领下前进的。每个层次的主体都应树立起正确的心理品格和理想信念,并且把大家的心理品格和理想信念整合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价值体系,这既是由历史规律决定的,又是由参与历史活动的各个主体共同选择或建构的。只有健康的心理品格和坚定理想信念才能为主体选择价值目标和开展实践活动指明方向。独立自主是在主体认识客观规律和主体需要的基础上建构起来的。它作为主体、客体以及主客体关系的理想状态,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人的主观世界之中,是对现实的、此在状态的批判和超越。

2.独立自主是心理品格和理想信念形成的基本经验

人类文化异彩纷呈,所蕴涵和提供的心理品格和理想信念取向在纯理论层面大致可以分为四种:信仰主义、自然主义、社群主义和人本主义。“独立自主”是以社群主义为基础,综合人本主义、自然主义和信仰主义中的合理因素而形成的。应该说,这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合理、最进步、最科学、最正确的心理品质和理想信念;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和建设中国的基本经验。在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中国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实现了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的完整;在建设时期,国内各阶级组成统一战线,经过了“三大改造”,实现了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并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改革时期,党引领全中国人民走向了富裕之路。

四、结论

综上所述,伦理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关系密切。正是受伦理学的价值合理性与价值导向性、价值存在体系、价值观念体系的影响,我们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事求是、以人为本、独立自主、共同富裕等重要概念中看到了人的价值、经济价值、政治价值、理想信念、行为规范和心理品格等价值理念。所以,我认为,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思路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实现“人的价值”为指导,坚持“实事求是”的行为规范,运用“独立自主”的心理品格和理想信念,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实现其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这个过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涉及到诸多伦理价值关系,集中表现在: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个人与国家等之间的伦理价值关系。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07-10-15.

[2] 李德顺.价值论——一种主体性的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4] 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价值体系品格共同富裕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研究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青花瓷艺术品价值体系建构》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