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多维审视

2012-04-12 05:53吴春雷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思潮思想大学生

吴春雷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济南250014)

当今世界的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在经济、政治、科技、教育和文化等诸方面取长补短、兼容并蓄的趋势不断增强。在社会意识形态领域一方面出现了“淡化政治”、“淡化意识形态”、“消解主流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声音,另一方面又面临着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各种手段和途径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颠覆与渗透。面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领域的新形势,我们必须以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际、经济与文化、社会与学校等多维视角重新审视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不断开辟新境界、探索新途径,加强与提高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当代内涵

当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网络化时代,这一时代背景之下的大学生的思想表现出了极大的复杂性和多元化,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这集中地表现为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冷漠甚至排斥。作为高校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思想政治课教师,有责任和义务面对这种挑战,帮助当代大学生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认清各种社会思潮的本质,用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毋庸讳言,“意识形态是一定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的思想体系,是它们对现存世界及其秩序的‘整体性’反映与判断,是政党的政治信仰和政治观点的表达方式。”[1]3我国正在进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我们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引领高校思想文化的发展方向。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当前就是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是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2]88-89。坚持以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就是要坚定大学生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共同理想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共同价值追求,弘扬当代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大学生群体中树立和践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国内外形势

(一)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国内环境

当今我国正面临着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巨大冲击,部分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问题。这种新的形势使我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

1.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面临新的难题。随着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深入,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越来越直接面对各种社会思潮错综交织的局面。“目前全球化进程中所运行的‘秩序’和‘规则’主要是发达国家制定的,因而主要体现和反映了发达国家的利益。”[3]75大学生的思维取向每时每刻都面临着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以儒家思想评判标准为核心的中国传统道德观念和规范体系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挑战,由此,大学生群体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社会信仰危机、道德危机及价值观念危机。

2.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经济社会环境。一方面,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使青年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竞争观念、平等观念、效益观念、人才观念等引发了大学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这一切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氛围。但另一方面,市场经济活动存在的负面作用及其带来的消极影响一旦反映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人与人的关系上来,则容易诱发自由主义、分散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利己主义等消极思想因素。

3.当代社会思潮与互联网相结合,使大学生的政治态度容易走向极端。一部分大学生受到互联网上水平参差不齐的多样化信息影响,在思想上、心理上对政治信仰感到困惑和迷茫,甚至表现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极端冷漠和不信任感,在政治上盲目否定一切权威,排斥和怀疑积极、健康、向上的正常舆论宣传,对国家政治生活漠不关心。与此相反,互联网上流行的社会思潮有时也容易导致大学生对政治问题的关注走向另一个极端。由于受某些社会思潮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对社会突发事件与国际政治问题极为敏感,对社会负面新闻的报道表现出了极大兴趣,有的甚至达到了亢奋的状态,经常在互联网上发表过激言论,甚至在现实中做出过激行为。

(二)当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复杂国际形势

在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时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和颠覆具有以下新的特点:

1.凭借强大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的优势,向中国强行推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一方面,大肆鼓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个人主义,宣扬资产阶级思想理论和价值观,攻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竭力把他们的社会制度、文化理念、价值标准、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强加给我们,企图消解和摧毁社会主义的思想文化基础,改变和颠覆社会主义制度;另一方面,则把那些鼓吹“全盘西化”的“民主精英”、民族分裂主义分子置于他们的羽翼之下,明目张胆地支持国内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挑拨事端,煽动和怂恿反对社会主义的情绪,制造思想混乱,动摇人们尤其是青年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对社会主义的信心。

2.通过强大和完善的现代化信息传播体系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与扩张。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开创了人类社会文化交流、思想融合的新时代,同时也使资本主义挑战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获得了一个重要的现代化手段。可以说,现代社会,谁的宣传手段最先进、最现代化,谁的信息量最大,覆盖面最广,传播速度最快,谁的影响力就最大,谁就能抢占思想舆论阵地的制高点。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其高覆盖率的广播、卫星电视,四通八达的计算机网络,使得西方传媒舆论轻而易举地进入其目标国家,影响和干扰其他民族的舆论和情绪,甚至破坏一个国家的稳定。

3.利用话语霸权及大规模精神文化产品输出的方式进行文化殖民侵略。由于大学生是一个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特殊群体,这给以大规模精神文化产品输出的方式进行文化殖民侵略的西方国家以可乘之机。在英语语言的强势冲击之下,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世界观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向着西方的话语体系靠拢。通过所谓“全球文明”、“文化全球化”的巧妙包装,西方国家将这些话语体系和意识产品向全世界倾销,从而统治着思想领域,占据着交流空间,影响和支配包括社会主义文化在内的非西方文化的生产及发展,并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实施渗透和解构;另外,当代西方国家还利用音像制品、电脑软件、书报画刊等流行文化消费,对我国人民尤其是年青一代进行潜移默化的“洗脑”和观念替代。这种耳濡目染的西方消费文化不能不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情感方式、思维习惯、价值取向甚至文化认同产生消极的影响,从而对中华文化传统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构成严重的冲击和消解,甚至阻断传统文化的传承。这一切说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先进科技的领先地位以及对全球化发展的主导地位所形成的政治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已经构成了对我国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严重压制和冲击。

三、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现代化建设任务,我们必须加强和改善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不断巩固党执政的思想基础和政治基础。

(一)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

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中的指导地位。在我国意识形态体系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居于核心地位,是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的存在是一个国家和社会的社会意识基础,维护马克思主义在现实形成的多元理论现状中的主导地位,是全民族人民的共同意愿,也是我们国家能够长治久安的政治思想保证。”[4]205-206当前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放弃,这不仅是党的先进性和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内在要求,而且是因为马克思主义是被历史和实践证明了的关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理论。

面对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种种曲解和责难,作为担负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任务的思想政治课教师,有责任也有能力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与科学性正名。马克思主义用唯物辩证法观察事物,反对把客观世界和人的认识绝对化、凝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使以其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能够站在时代的前列,立足新的实践,把握时代特点,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提出新理论,开拓各项工作的新局面,从而引导、鼓舞全党和全国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二)要在各种思潮的交流和碰撞中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潮的发展方向

当代社会思潮呈现出古今交汇、中外碰撞、异同争鸣、演变加速、纷繁复杂的发展态势。今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与社会环境的日益开放,社会思潮多样化的趋势仍将继续。从正面的角度看,多元文化的碰撞与交流为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材料,使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不断得以补充与完善。从负面的角度看,当代社会思潮有时也会对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造成一定的冲击,它在一定程度上威胁、损害和侵蚀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地位和指导功能,甚至动摇上层建筑的地位。这些思潮流派尽管在各自的拥护者那里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比较而言仍然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健康与腐朽之别。从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所取得的成就以及所要吸取的教训来看,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潮理性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真理性、科学性和先进性,使其可以成为社会思潮的引领力量。其契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规律,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适应了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具有了真理性、科学性与先进性,从而使其能够成为联结各民族、各阶层的精神纽带,能够担当起引领广大青年学生思潮前进方向的重任。

(三)要在发展经济和改善民生的进程中实现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化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民生,如果经济发展了,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却没有提高,那么人们就要怀疑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了没有,党和政府的公信度也将受损。当代大学生不仅不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而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时刻都在予以热切的关注。同时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以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宏阔背景也使得每个大学生都不可能置身事外,社会上的一些情绪和观点不可避免地会传导到大学生群体中,影响着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判断和精神信仰。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表明,只要党时刻把人民利益放的高于一切,时刻把人民群众的疾苦放在心头,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人民群众就会自觉自愿接受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作为时代精英和未来栋梁的大学生就会真心拥护党的领导,发自内心地接受主流意识形态教育。

(四)要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浪潮中不断改进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方式方法

网络技术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了飞速发展,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全年新增网民5580万;互联网普及率较上年底提升4个百分点,达到38.3%;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3.56亿,同比增长17.5%,网民规模高居世界第一。高校是信息资源和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随着校园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大学生的上网人数与日俱增,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意识形态建设的环境较之以往发生了根本改变,我们要积极探索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和规律性,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发展的成果,不断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时效性、扩大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覆盖面、提高主流意识形态在大学生中间的社会影响力,给多样混杂的网络思潮以正确的价值指引,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思潮与精神家园,为大学生群体提供持久的精神动力与有力的精神支撑。

面对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在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中的宣传阵地作用,建立有利于弘扬马克思主义的网络文化,占领网络思想阵地;要努力培养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网络意见领袖,以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的形式承担起传承先进文化、教育青年一代、引领网络舆论的责任,牢牢把握互联网上的舆论导向;要积极改进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主渠道——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方法,由偏重暴风骤雨式的灌输向注重润物细无声的渗透转变,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感受与践行表现,善于在融洽而平等的交流中引导他们把握人生的发展方向。在教学内容上也要不断创新,要顺应大学生活的特点和要求,贴近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与心理需求,切切实实解开大学生的思想疙瘩,真正解决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切忌简单片面,搞形式主义。不仅要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还要进行法律知识、市场经济知识以及国际形势等方面的教育,尤其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教育。当然,除了要继续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外,还要把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融入到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各个环节,渗透到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各个方面,各方形成合力,共同塑造当代大学生健全的人生品格。

[1] 童世骏.意识形态新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 农华西.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3] 王永贵.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4] 陈晓明,等.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新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思潮思想大学生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大学生之歌
论20世纪初年的“兴女学”思潮
“文革” 后期的民间批判思潮(1968~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