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瑞波
(河北劳动关系职业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02)
当前,世界形势是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浩浩荡荡,中国社会正处于急剧变革和加速发展的转型时期,受国内外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以及现实社会生活中各种矛盾冲突的影响,部分大学生思想上产生了迷茫,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产生了动摇、怀疑,甚至否定马克思主义。高职院校无疑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阵地,大学生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要对象。作为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探寻切实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新途径,引导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确保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是马克思主义自身特点决定的,是继承和弘扬马克思主义的需要。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坚定的革命性、彻底的科学性与自觉的实践性。它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为无产阶级以及全人类的解放服务的,它在科学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预言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被更加美好的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并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指明了奋斗的道路和前进方向。我们之所以要对高职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正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理论,它以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为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它为人们描绘了一幅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而这个美好蓝图不同于宗教所描述的虚幻的彼岸世界的所谓“天国”或“天堂”,而是通过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努力实践能够变成现实的一种美好社会形态。我们正在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这个美好蓝图的初级阶段,要向高级阶段迈进,必须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弘扬马克思主义。
(二)是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需要。众所周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而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指导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成功的强大思想武器,早已被写进《党章》和《宪法》,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指的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观点和学说的科学体系。高职学生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是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地位决定的,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其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1]。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解决的是举什么旗的问题,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广大的高职学生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系统理论,既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又要有实际的行动;既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价值追求,又要有严格的自我约束。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细微处做起,从现在做起,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等方面做出表率。
我们2012年对3000多名高职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思想体系,是全部人类知识产生出来的典范,它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是永远不会过时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但是,也有一些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这一问题存在的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大变革使马克思主义信仰面临挑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目前,我国处在新旧体制转化的过程中,旧的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新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新旧体制的转化存在矛盾,包括制度的不完备,使社会出现某些失范现象,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这些经济方面的漏洞,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人们的信仰层面。当前,多种经济形式的并存,经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必然会带来思想政治领域,特别是社会思潮的多元化。社会思想文化的多元对中国一元主导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带来了挑战。
(二)高职院校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够重视。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高职院校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不断提高专业课实训、实习的课时比例,理论课时则不断压缩,思政课尤其如此,与教育部的要求有一定差距。思政课的实践育人还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没有成熟有效的形式,资金投入不足,成果不显著。师资队伍不够强大,思政教育工作者中的有些人没有马克思主义相关专业背景,对马克思主义没有感情,甚至有的思政教师自己都不信仰马克思主义,自然不能对学生起到真正的教育引导作用,没有真学真懂就不可能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无从谈起。
(三)高职大学生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存在明显的弱点。大学生是我国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等媒体成为他们获得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他们看似知识面较广,有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实,他们的阅读往往是浅层次的“略读”或娱乐短信之类的“碎读”,不善于细心阅读理论文章,使得他们的思想不够深刻;高职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不扎实,学习动力不足,学习能力不强,对很多信息的真伪不能很好地辨识;受社会大环境影响,功利主义明显,和精神层面的信仰相比他们更关注物质层面的就业。因此,对高职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并达到良好的效果并非易事,必须全方位、全过程做大量的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才可能促使其达到对马克思主义“知信行”的统一。
高职大学生不仅仅活动在高职院校,他们也是社会人,加强其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必须在呼吁营造良好的社会大环境的同时,在小环境里积极创新,促使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一)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建立公平效率原则是建立健全合理的社会制度体系的基本原则。在公平和效率原则之间,效率优先。但在效率优先的同时,也要兼顾公平。就中国目前的情况看,大家对公平更为关注。“央视经济生活大调查显示,收入改善位居榜首,缩小贫富差距列在次席。这是对104个城市300个县居民抽样调查的结果。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完善,垄断等不符合公平竞争原则的因素仍然存在,拉大了行业收入差距。”[2]1当然,完全的公平是不存在的,重要的是使现有制度尽可能体现公平,实现效率。这样,人们才会对社会制度给予肯定,对该社会制度中的主导信仰给予赞同。
(二)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相关文件精神的落实并一以贯之。我们党和政府对思政课教学可谓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文件,但强制力不够。试想,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高职大学生会自觉修养身心吗?会主动追求马克思主义信仰吗?所以本人认为思政课可以借鉴英语、计算机、普通话等公共基础课的考级形式,考级的好处就是出卷和阅卷权掌握在学院之外的某个机构,考级的成绩和毕业证挂钩,这样大家都有压力,就会团结起来教好、学好、管理好。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之中。这种教育能使大学生正确理解社会的发展和自己的历史使命,实现个人的社会化过程,为社会所接纳,从而感受并追求生存的意义和价值。西方各个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信仰教育,在美国,以“国家教育优异委员会”1983年发表的《国家在危机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报告为发端,其历届政府对公民的政治观、价值观和信仰教育采取坚定的方针和政策。他们对信仰教育的核心内容长期保持了高度的稳定性和针对性,其中心是:爱美国——爱它的制度和生活方式,相信它是世界上最合理、最优越的,并由爱和信任产生信仰和忠诚。最新的调查显示,美国虽然遭遇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但他们的信仰依旧稳固,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示。
(三)创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容和途径。根据高职大学生基础知识不牢固,理论不成体系的特点,我们要整合思政课相关内容,开设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专题,专题内容要涉及近现代史、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形势政策、当前国情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挖掘我们身边的活生生的事例,如:由河北农大果树9301班的事迹而改编的话剧《约定无期限》,就是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典型范例。注重实践教学,提供机会让学生亲闻、亲临、亲见、亲验,以此来加深和巩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网络时代的到来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手机上网随时可以听音乐、聊天、浏览信息等,便捷的娱乐方式对自制力较差、学习动力不足的高职学生是个巨大诱惑。思政课应非常精彩,要比网络更有吸引力,这对思政课教师是个挑战。同时,网络的发展也给思政工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我们要在坚持讲授法、案例法、讨论法等传统教学方法的同时,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宣教途径,提高信仰教育的感染力和实效性。如:采用多媒体教学、建立网络信仰教育网站,根据高职大学生的特点将音乐、视频、动画、图像、文字等高质量的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主题资料有机整合,争取做到教育的最高境界——无痕教育。思政教育工作者还可以通过QQ群和自己的博客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弘扬主旋律,潜移默化地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
总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一项多领域、多方面的系统工程,加强高职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任务艰巨而复杂,但是我们总要尽自己的最大可能,这正是信仰对于我们和社会的意义所在,也是每个思政教育工作者对社会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
[1] 陈东英.论青年学生马克思信仰教育的研究[J].理论前沿,2011,(17).
[2]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辩证看务实办——理论问题面对面·2012[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