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军
(武汉音乐学院,湖北武汉430060)
艺术院校的大学生相较于其他普通高等院校的大学生而言,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由于艺术院校大学生特殊的成长教育经历和专业培养模式,使得艺术院校大学生给人留下的普遍印象是艺术天分、艺术能力很高,但是文化知识素养相对薄弱。并且由于艺术表演的需要以及校园氛围的浸染,使得艺术院校大学生显得更加新潮、前卫、时尚、个性,等等。那么真实的他们,尤其是贴上“90后”标签的他们又是怎样的呢?人们对他们的认识是否有偏差,或是误解了他们呢?为了比较准确地了解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笔者于2012年3月对武汉某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进行了调查。
对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考察,分别是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学习状况、生活状况、情感状况。其中学习状况主要考察了艺术院校大学生对本校学风的评价、对同学学习积极性的评价,以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必要性的认识和对影响学习积极性因素的认识等;生活状况主要考察了艺术院校大学生对网络的利用状况、对国内外时事的关注状况、对寝室人际关系的处理状况等;情感状况主要考察了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初恋经历、对失恋和婚前性行为的态度等。
本次调研主要采用的是分层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问卷调查。问卷设计主要采用封闭式的单项选择,个别题项为开放式论述题。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40份,其中一、二、三年级各80份;最后共回收问卷239份,回收率接近100%;其中有效问卷232份,有效回收率为96.7%。
此次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如下:男生108人,占46.6%;女生124人,占53.4%。一年级学生80人,占34.5%;二年级学生80人,占34.5%;三年级学生72人,占31.0%。来自农村的学生42人,占18.1%;来自城镇的学生188人,占81.0%;此项数据缺失的有2人,占0.9%。独生子女174人,占75.0%;非独生子女56人,占24.1%;此项数据缺失的有2人,占0.9%。
高校优良的学风有助于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和健康成长成才,并且这种影响和作用是潜移默化、不可估量的。在问及“本校的学习风气如何”时,37.9%的学生认为“非常好”或“比较好”,超过半数(52.2%)的人认为“一般”,不到一成(9.9%)的人认为“比较差”或“非常差”。通过交互分析进一步发现,男生对校风的评价更趋正面,43.5%的男生认为校风“非常好”或“比较好”,而持此评价的女生只有33%。此外,大一新生对学风评价相对较高,认为学风“非常好”或“比较好”比例为46.3%,大二、大三年级持正面评价的比例相对较低,分别为26.3%和41.6%。来自农村的学生与来自城镇的学生相比,对学风的评价也相对较低。来自农村的学生认为学风“比较差”或“非常差”的比例为19%,而来自城镇的学生这一比例为7.4%。
优良学风的形成需要每位大学生以勤学苦练、刻苦拼搏的精神和行动来培育和滋养,其集中体现和具体表现形式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让大学生对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作出评价时,只有34.1%的学生作出肯定性评价(即认为学习积极性“很强”或“较强”),而高达51.2%的学生认为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般”。大学生对学风和学习积极性的评价,尤其是认为“一般”的评价比例,在数据上可以说是高度一致的。综合以上数据来看,艺术院校的大学生对本校学风不甚满意。
如果说在进入大学之前,学生的学习还需要老师、家长督促的话,那么在进入大学后,大学生就应当转变学习态度和学习作风,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在学习中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然而相对于专业技能课程,艺术院校的大学生对公共课(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热情和动力明显不足,很多学生是因为惧怕老师的点名才到课堂。学生上公共课不积极,难道是因为觉得这些课程无足轻重吗?然而,调查数据并不支持这一假设。当问及“艺术院校的大学生是否有必要认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时,69.4%的学生认为“非常有必要”或“比较必要”;认为“没太大必要”或“完全不必要”的学生比例只有13.4%;而17.2%的学生则认为“说不清楚”。通过交互分析发现,来自农村的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可度更高,其中81%的学生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有必要”或“比较必要”;而来自城镇学生的这一比例为66.5%。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还是持肯定态度的,但这并没有转化为学生积极上课、认真听讲的举动,在大学生身上存在着典型的言行不一和知行分离。为了督促学生积极上课,教师上课点名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固定下来。然而,学习应当是自觉自愿和十分愉悦的事情,对于老师们的“强迫”,学生们是否会齐声反对呢?事实恰好相反。数据表明,绝大部分学生对老师的点名措施表示了支持和理解。近六成(59.5%)的学生认为老师的点名“非常有必要”或“比较必要”;只有23.7%的学生则持反对态度,认为点名“没太大必要”或“完全不必要”;16.8%的学生则表示“说不清楚”。通过交互分析进一步发现,女生比男生更支持点名,65.3%的女生认为老师的点名“非常有必要”或“比较必要”,而持此态度的男生比例只有52.8%。
“如果老师上课不点名,那么同学们上课的积极性会怎样呢?”只有9.1%的学生认为同学们上课会“非常积极”或“比较积极”;而近半数(47.8%)的学生则认为同学们上课会“不太积极”或“非常不积极”;43.1%的学生则认为“说不清楚”。从这组数据来看,学生对同学们上课的积极性是持负面评价的,而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绝大部分学生支持老师点名。通过交互分析进一步发现,女生对同学们上课积极性的评价更趋负面,55.7%的女生认为如果老师不点名的话,同学们上课会“不太积极”或“非常不积极”,而持此态度的男生比例只有38.9%。此外,通过交互分析还发现,不同年级的学生对此问题的回答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其中大一新生评价最负面,只有1.3%的学生认为即使老师上课不点名,同学们上课依然会“非常积极”或“比较积极”,而持此观点的大二、大三学生比例相对较高,分别为5.1%和22.2%。
前面询问了学生是否有必要认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说这是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深层动机问题。既然绝大部分学生都觉得有必要认真学习,那么为什么学习积极性依然不高呢?在问到具体原因时,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学生对所学课程(专业)不感兴趣”、“学生自身不爱学习,缺乏学习目标和动力”、“教师教学水平不高”,选择比例分别为59.5%、22.8%、12.5%,5.2%的学生将原因归结为“教学条件差”和“其他”。这组数据表明,“缺乏兴趣”是影响大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首要原因。虽然“学生对所学课程(专业)不感兴趣”、“学生自身不爱学习,缺乏学习目标和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两个主要原因,但通过交互分析进一步发现,男女生在原因的认知上还是有差异的:64.5%的女生将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归结为“缺乏兴趣”,而持此观点的男生比例比女生少一成多,为53.7%;15.3%的女生将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原因归结为“不爱学习,缺乏学习目标和动力”,而持此观点的男生比例是女生的2倍多,为31.5%。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上网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工作之余主要的休闲娱乐方式,大学生更是活跃在网络上的中坚力量。数据表明,“打游戏、看电影、听音乐等娱乐活动”是学生们上网的主要目的,28.9%的学生选择了此项;其次是“看新闻或查资料学习”,选择比例为25.9%;14.2%的学生上网主要是“收发电子邮件或者更新博客、微博等”;“聊天或者购物淘宝”的比例只有13.8%。
网络的普及带来了海量的信息,每天都有大量的信息通过网络呈现在大众面前,如果不保持对信息的持续关注,势必会对这个日新月异、复杂多变的社会产生隔离感、陌生感。调查数据显示,50.8%的学生对国内外时事“非常关注”或“比较关注”,47.0%的学生“偶尔关注”,还有2.2%的学生从不关注。通过交互分析进一步发现,男生比女生更加关注国内外时事,59.3%的男生“非常关注”或“比较关注”国内外时事,而女生这一比例为43.5%。
网络是大学生业余生活的主要载体,而宿舍则是大学生业余生活的主要空间。在长达四年的宿舍生活中,最重要的就是和室友搞好人际关系。良好的宿舍氛围和人际关系有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而紧张的人际关系则会诱发同学之间的矛盾,给大学生带来困扰,不利于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甚至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悲剧。那么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宿舍人际关系又如何呢?当被问及“融入寝室生活是否遇到困难”时,53.4%的学生表示“一切相当顺利”,42.2%的学生则是“有点小麻烦,不过还比较顺利”,只有4.4%的学生表示“比较费劲,目前还不大顺利”或“完全无法融入,至今还很孤单”。这组数据表明,当今“90后”大学生虽然独生子女居多,但是依然具备了较好地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这在其他类型高校的调查中也得到了印证①参见王军:《“90”后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政工研究动态》2009年第15期。。
同寝室的学生,难免存在着贫富差距、学习优劣、生活习惯等差异,同学之间产生一些矛盾也很正常。出现矛盾不可怕,关键是如何化解矛盾。当被问及“和室友闹矛盾了(不是你的错),你会怎么办”时,36.2%的学生非常豁达,表示要“主动和室友和好”,47.4%则表示“抬头不见低头见(维持僵局),忍忍就过去了”。与其他类型院校的大学生相比,艺术院校大学生相对更加自我一点,选择“和”的比例相对偏低,而选择“忍”的比例相对更高②在其他类型高校就相同问题所做的调查显示,52.2%的学生选择“主动和室友和好”,35.6%的学生表示“维持僵局,忍忍就过去了”。——参见王军:《“90”后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调查》,《政工研究动态》2009年第15期。。但就总体而言,艺术院校的大学生还是能通过“主动化解”或者“冷处理”的方式很好地处理人际关系矛盾。通过交互分析发现,不同年级的学生在处理人际矛盾时存在差异:大一新生相对更加豁达和心胸开阔,选择“主动和室友和好”的比例最高,为46.3%,大二、大三学生的选择比例依次降低,分别为32.5%和29.2%;大三学生显得相对“小气”,他们选择“懒得搭理,除非对方认错”的比例最高,为23.6%,大一、大二学生的选择比例依次递增,为11.3%和13.8%。
既然在宿舍生活中同学之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矛盾,那么对于寝室生活来说,大学生最不能容忍室友什么缺点呢?或者说最容易诱发矛盾的原因是什么呢?调查显示,超过半数(52.6%)的大学生最不能容忍室友“自私自利,不顾及室友的感受”;21.1%的学生则最不能容忍室友“不讲卫生,在生活细节上不注意”;6.9%的学生最不能容忍室友“特立独行,不与室友交流”;而近二成(19.4%)的学生则表示“只要不影响我,什么都无所谓”。通过交互分析进一步发现,女生更讨厌室友“自私自利,不顾及室友的感受”,女生持此观点的比例为58.9%,男生仅为45.4%,但男生倾向于“只要不影响我,什么都无所谓”的比例更高,为22.2%,女生选择比例为16.9%。交互分析还发现,不同年级的学生对此问题的回答有差异:大三学生更关注个人卫生和生活习惯,选择最不能容忍室友“不讲卫生,在生活细节上不注意”的比例最高,达到30.6%,而持此观点的大一、大二学生比例相对较低,分别为16.3%和17.5%;大一新生相对更加自我和对他人漠不关心,选择“只要不影响我,什么都无所谓”的比例最高,为25%,而持此观点的大二、大三学生的比例依次递减,分别为18.8%和13.9%。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信息传播的快捷、多样,青少年的身心发育相较过去已大为提前,加之社会舆论氛围的日益宽松,青少年早恋已经不再是什么新闻。当被问及“大学生的初恋发生时间”时,3%的学生初恋发生在“小学”;22%的学生初恋发生在“初中”;32.3%的学生初恋发生在“高中”;10.3%的学生初恋发生在“大学”;其余学生则表示“初恋还未发生”。从这组数据来看,半数以上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有了恋爱经历。通过交互分析进一步发现,初恋发生在中学阶段(含初中和高中)的男女大学生比例均超过半数,分别为58.9%和50.8%,而进入大学后仍没有初恋过的男生比例为22.4%,女生则更高,达到40.3%。交互分析还发现,不同年级学生的初恋发生时间段有显著差异:有超过三分之一(33.8%)的大一新生其初恋发生在初中,而大二、大三学生的这一比例分别为16.5%和15.3%,并且这种差异在统计学检验上非常显著,这可能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处于初中学习阶段的学生其情感发育越来越早熟。
从身心发育的阶段来看,大学生的身体已经完全发育成熟,但是性格、心理、思想等内在个性品质都还处于调适、完善阶段,也就是存在着波动性和可塑性。大学生身心发育成熟度的不匹配,容易带来一系列问题,反映在大学生恋爱阶段就是能否正确处理失恋的问题、能否正确对待婚前性行为的问题等。当被问及“如果你失恋了,你会是什么表现”时,9.5%的学生表示会“长时间内沉浸在痛苦中,无法自拔”;42.2%的学生则表示“刚开始会很痛苦,但很快就会过去”;17.7%的学生则对失恋显得比较洒脱和大度,认为“没什么好痛苦的,无所谓”;其余学生则表示“说不清楚”。从这组数据来看,大部分学生都有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能正确对待失恋,但也暴露出部分学生对待恋爱显得较为随意和不太严肃。
青少年恋爱现象的日益普遍,加之大学恋爱氛围的宽松,使得婚前性行为这一严肃又略显忌讳的问题现实地摆在了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面前。大学生如何正确对待婚前性行为,急需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引导。当被问及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看法时,28.4%的学生表示“非常能接受”或“比较能接受”;而33.2%的学生则表示“比较反对”或“非常反对”;38.4%的学生则“态度中立”。如果将“态度中立”理解为“含蓄地接受”的话,那么能够接受婚前性行为的学生比例应该调整为66.8%,这个数据与学者周松青对上海高校大学生所做的调查是高度一致的①据周松青对上海高校大学生所做的调查显示,明确表示支持婚前性行为的学生仅占13.2%,明确反对的学生占34.5%(这个比例与笔者调查是高度一致的),另有高达52.3%的人持无所谓态度。如果将“无所谓”视为含蓄地支持婚前性行为的话,支持婚前性行为的学生比例可以调整为65.5%(这个比例与笔者调查能够接受婚前性行为的比例是高度一致的)。——参见周松青:《性的社会建构:当代大学生的性和婚姻观念调查》,《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第8期。。以上数据表明,大部分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比较宽容的态度。通过交互分析进一步发现,男生比女生对婚前性行为更加宽容,女生在性观念上相对保守,不到二成(13.9%)的男学生反对婚前性行为,而女生这一比例则刚好达到50%。
当进一步被问及“如果大学生情侣发生了性关系,将来是否就应该结为夫妻”时,只有26.8%的学生明确表示“非常赞同”或“比较赞同”,而16.8%的学生则表示“比较反对”或者“非常反对”,超过半数(56.4%)的学生则表示“说不清楚”。这组数据进一步表明当前艺术院校的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持比较宽容的态度,很多学生并不认为应该将“发生性关系”与“婚姻”等同、捆绑起来。通过交互分析进一步发现,女生对此问题持赞同态度的比例高于男生,女生赞同比例为31.5%,男生为21.5%,这也说明女生在性问题上相对保守。
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宽容,也意味着婚前性行为在大学生眼里并不是不可逾越的“禁区”。既然婚前性行为不能完全避免,那么就应当尽力避免婚前性行为给大学生身心造成的不良后果。然而当被问及“和异性发生性关系你是否知道采取正确的避孕措施”时,只有19.4%的学生表示“非常清楚”;选择“比较清楚”和“不太清楚”的学生比例分别为41.8%和31.5%;而7.3%的同学则表示“完全不清楚”。从这组数据来看,总体而言,大学生的性知识还比较贫乏,性教育任重而道远。通过交互分析进一步发现,男生比女生的性知识更丰富一点,“非常清楚”如何采取正确避孕措施的男生比例为32.4%,而女生只有8.1%。此外,不同年级的学生其性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尽相同,其中大一新生的性知识相对最丰富,70%的大一学生“非常清楚”或“比较清楚”如何采取正确的避孕措施,大二、大三学生的相应比例则分别为61.3%和51.3%。
艺术院校大学生与其他普通高校大学生相比,优点十分突出,同时缺点也非常明显。从笔者的调查数据来看,艺术院校大学生作为一个群体,在学习生活方面,他们身上有如下几个方面值得肯定:一是主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愿望比较强烈(主要体现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必要性的认同);二是比较关心国内外时事;三是协调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较强;四是心理调试能力较强;五是思想观念比较解放。与此同时,在他们身上还存在着诸多缺点和不足:如在学习上知行脱节,一方面认为有必要认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另一方面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优良的学风有待培育,学习积极性有待激发。合理安排闲暇生活的能力有待加强,部分同学沉迷网络。情感发育早熟,恋爱经历较早,部分学生责任感不强,对待恋爱显得较为随意和不太严肃。对婚前性行为持宽容态度,但又缺乏性知识。应当说上述缺点并不只有艺术院校的大学生才有,只是在他们身上可能表现得更加突出罢了。
面对这样一群优点和缺点都同样突出的大学生群体,我们既要充满信心、鼓足干劲,努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有效性,又要认清形势、抓住重点,努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感、使命感、危机感。为促进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顺利成才,结合艺术院校大学生学习生活状况的实际,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要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从一定意义上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得失,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而对艺术院校大学生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好坏,更直接影响着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认识、兴趣及学习效果,也直接关系到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调查显示,“缺乏兴趣”是艺术院校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其中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兴趣又表现得尤其明显。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努力从各方面提升自己的教学效果,在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实际需求、兴趣爱好的基础上,把思想性与生动性、知识性与趣味性、系统性与丰富性有机结合起来,用他们喜欢的语言和表达方式增强课堂的活泼性和互动性,从而提高艺术院校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培育和强化他们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进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其次,要形成教育合力,特别是要发挥专业教师的作用。要搞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仅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或是仅仅依靠辅导员、班主任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都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高校形成教育合力,实行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而在艺术院校,有一股重要的教育力量和教育资源长期被忽视或没有被充分挖掘,这就是专业老师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艺术院校“师傅带徒弟”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专业老师在学生当中具有非常高的威信,这是其他公共课老师或管理人员所不能及的。如果每个专业教师都能做到言传身教、榜样示范,不仅做学生专业技能上的导师,而且做学生精神道德上的楷模和日常生活中的朋友;不仅传授学生专业技能,而且关心学生人格品德的养成,那么专业教师将对艺术院校的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再次,要坚持两手抓,将真情教育和严格管理结合起来。要搞好艺术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依靠教育,又要依靠管理,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艺术院校大学生崇尚自由、追求个性、蔑视权威、关注自我,过去一刀切、一锅煮、照本宣科、强灌硬输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在他们面前已经显得不合时宜,甚至会引起他们强烈的抵触心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摸准他们的性格特点,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注重运用人性化的教育方式,避免空洞的说教以及单纯的行政命令。在思想上尊重他们,在感情上理解他们,在行动上引导他们,用真心、真情、真意打动他们,用细致入微的关心赢得他们的信任和爱戴,最终达到以情感人、以情育人、以情化人的效果。然而仅有软的一面,没有硬的手段也不行。相当一部分学生自由散漫,组织纪律性不强,缺乏必要的自律,如果没有严格的管理措施,这部分学生的学业将会出现非常大的困难,并且有误入歧途的危险。要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严抓严管,充分发挥制度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规范、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决不能因为学生存在的问题比较普遍,而降低对学生的要求,甚至姑息迁就学生,让学生产生“法不责众”的有恃无恐心理。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有这样一种共识,即“强迫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自然成素质,素质成文化”,这对于艺术院校加强大学生管理,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最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明星的榜样示范效应。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身处一定文化氛围当中的人们,其思想行为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所处文化的影响。良好的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着潜移默化、难以估量的影响和作用。因此,要采取各种措施,从各个方面优化育人环境,加强校风、学风建设,使学生在良好的校风和浓厚的学习氛围中不知不觉受到教育和熏陶,促使大学生保持积极的进取精神、良好的精神风貌、健康的生活心态。同时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利用艺术院校大学生的专业特长和高校学生社团,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和有特色、有影响的学术活动。活跃校园文化,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氛围,用高雅的艺术形式和学生喜闻乐见的日常方式宣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从中受到启迪和教育。同时由于艺术院校大学生性格活泼、思维活跃、善于表现、渴望成功、重视个人价值实现,在他们身上都不同程度地潜藏着“明星梦”,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成为大众所熟知的“明星”和“名人”。因此,可积极利用学生这一心态,通过组织开展各类与专业相关的艺术活动和比赛,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一方面可以起到与专业学习相互促进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这些专业比赛活动,可以培育一批优质校园明星,挖掘一批先进典型。通过“明星效应”的放大和先进典型的树立,让他们明白自己作为一个“公众人物”应该保持良好的形象,促进其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能力的提高,并且这种可看可学、贴近学生生活的校园明星和先进典型也会对其他同学产生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