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和谐伦理观及其实现路径探究

2012-04-12 05:53刘占军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年6期
关键词:伦理观社会公德道德素质

刘占军 李 静

(河北美术学院,河北石家庄050700)

和谐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和最强音,在新时期的视域中,和谐伦理观是青少年必备的伦理价值观,是应然向突然转化的道德哲学规范。构建和谐伦理,客观要求人们承认伦理中的矛盾,从根本上厘清正当与非正当、善与恶、好与坏的对立与统一的关系,在正当与非正当、善与恶、好与坏的矛盾过程中寻求和谐,达到人与人之间的相宜相生、和睦相处、和衷共济的融洽状态。青少年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群体,青少年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剧作者,也是建立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演出者。青少年只要具备和谐伦理观就能为现实的社会生活增添和谐的音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奠定坚实的底线伦理和境界伦理。

一、青少年和谐伦理观的基本内涵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青少年个人道德修养是个人成长、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青少年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素质,才能和谐地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青少年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符合和谐伦理观的要求,才能在公共交往中达到活动的目的。青少年和谐伦理观是青少年在健康成长中、公共交往活动中所必须遵循的规范和准则。强化青少年和谐伦理观建设对青少年个人道德素质的提高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积极的价值,寻求从社会、家庭、学校等不同领域和视域对青少年进行和谐伦理教育,提高青少年的和谐伦理和个人道德修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进程,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和谐就是事物在发展的进程中形成的融洽、和睦的正常状态。和谐是承认矛盾对立面的统一,矛盾两方的差异和对立是和谐的基础和源泉,和谐产生的基本条件就是事物异质差异的存在。但是,和谐是强调矛盾两方达到同一性为主要特征的辩证法。伦理观是人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等公共交往过程中所要遵循的规范和准则,和谐伦理观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为了使人与人、人与社会达到的相宜相生、和睦相处、和衷共济的融洽状态所遵循的规范和准则;青少年和谐伦理观是青少年在社会生活中,为了达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相宜相生、和睦相处、和衷共济的融洽状态所遵循的规范和准则。青少年自身的道德素质是和谐伦理的逻辑起点;青少年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青少年和谐伦理发展的主要内容,也是青少年个人道德品质的根本外在体现,个人道德成熟正是体现在公共交往的处理和对待上。青少年和谐伦理的建设应该体现在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等社会生活领域的伦理规范上。青少年在家庭里与家人的和谐、在学校里与同学和老师的和谐、在单位里与同事的和谐、在公共交往上与他人的和谐,形成社会生活领域的和谐系统,拥有处处皆和谐、时时皆和谐的伦理观。

二、青少年和谐伦理观的现实价值

(一)推动青少年自身的健康成长与发展

青少年和谐伦理观坚决要克服明哲保身的消极文化心理,积极地、乐观地与他人相处,在社会交往中自觉形成和谐的行为规范和准则。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就是德、智、体等全面的发展,和谐伦理是青少年伦理观的核心部分,也是最根本的道德底线。对青少年和谐伦理的建设,就是让青少年明白什么是正当,什么是不正当,厘清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在公共交往中或者在学习工作中,怎么才能与他人通力合作、协调沟通达到相宜相生、和睦相处、和衷共济的状态,就是培养其“爱”的态度,形成相互谦让的良好风气,让关爱他人的施与者——青少年具有积极的主体意识。青少年摒弃以“我”为中心,在确立我的行为和态度时,也要站在他人的立场,为他人设想,理解他人,厚道、诚恳地对待他人。如果青少年有“爱”的心态,在社会生活中才能真正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如果在现实的社会氛围和习染中把爱心变为习惯,把社会公德意识转化为行动,那么青少年的“修养和举动实质上都是人道主义的”[1]666。公共生活规则是对青少年在道德上最低的最起码的标准和要求,在此基础上形成个人的道德意识、道德素质、道德行为和道德修养,激发自身的健康成长和发展。

(二)促进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和谐的社会风气是培养青少年和谐伦理的土壤,青少年在和谐的社会氛围中健康成长,不仅是其本人的需要,也是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谐社会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在发展的进程中形成的相宜相生、和睦相处、和衷共济的社会状态。青少年是创造和谐社会的重要主体,青少年在社会中公共交往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力量和源泉。青少年的交往范畴首先是与其父母、亲人的交往,也就是说,尊老爱幼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尊老爱幼不仅是血缘亲情范畴的伦理规范,更体现路人偶遇范畴的伦理准则。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互为渗透的。血缘亲情伦理是路人偶遇伦理的基础和前提,路人偶遇伦理是血缘亲情伦理的升华和发展。尊老爱幼在血缘亲情中,尊敬自己的父母、长辈,爱护自己的姊妹兄弟以及侄辈们是对青少年最基本的要求。如果连自己的亲人都不去尊重、不去爱护,更不可能去爱护路人偶遇的老弱病残。如果一个人真正做到了在路人的偶遇中尊老爱幼,这就确证具备了社会公德意识,并付出行动,形成了习惯。青少年如果能做到尊老爱幼,那就会建立起基本的家庭和谐,也会延伸到社会交往的每一个角落,从爱亲人到爱他人,再到爱社会爱自然等方方面面,处处彰显爱的音符,时时凸显和谐的旋律。恩格斯指出:“文明甚至在现在就已经教人们懂得,只有维护公共秩序、公共安全、公共利益,才能有自己的利益。”[1]609在公共生活里,青少年要保持爱心,突出对老弱病残的同情和关爱,尊重他人的价值和尊严,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不仅体现了个人道德水平,也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寻求青少年和谐伦理观的基本路径

(一)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旋律

青少年和谐伦理建设必然要求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主旋律,宣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伦理观和荣辱观,为青少年的成长提供健康的环境,为青少年培养和谐伦理观奠定良好的社会氛围。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介向全社会大力宣扬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竭力彰显家庭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让社会的全体成员都明白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伦理是最基础的价值,伦理的核心是正当,家庭美德是和谐伦理最基础的存在形式,社会公德是和谐伦理最基本的生活规范,职业道德是和谐伦理的深层次延伸,和谐伦理要求人与人共处的“公平”和“适度”。让每一个人都明白社会公德的重要性和意义,尤其在涉及利益的时候和谐伦理显得更为重要,正如麦金太尔所说:“只有对于拥有美德的人来说,才可能了解如何去运用法则。”[2]152事实上,人的道德行为并不是要求放弃个人正当利益的追求,但经济、社会良性的运行,反而需要和谐伦理道德的规范。青少年在优良环境的熏陶和习染下,必然形成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主旋律的和谐伦理观。

(二)加强家庭和谐伦理教育

家庭和谐伦理教育是培养青少年和谐伦理的最基本环节。现代家庭和谐伦理教育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他们对孩子的影响极大,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成员关系的密切性、人际互动的有效性,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有着独特优势。面对面的互动使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具有及时性和针对性。青少年的成长基础在家庭,长期的朝夕相处使孩子的言谈举止真实自然流露,父母对孩子的优缺点、思想状况、个性特征能够全面的了解。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针对孩子的状况时刻在进行着道德教育。父母自身的言传身教、长久的家风、亲情培养,对家庭实施和谐伦理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孩子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接受了父母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现代家庭和谐伦理教育以“不教而教”的方式对孩子的道德素质的提高起着“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

(三)增强学校和谐伦理教育

学校和谐伦理教育是树立青少年和谐伦理观的有效途径。青少年是人生的过渡阶段,是由儿童向成人转变的过渡期,不仅是在生理和心理方面迅速得到发展的重要期,也是道德发展的关键阶段。青少年的自我意识明显增强、抽象思维能力迅速提高、接受教育的能力也在不断发展。学校的和谐伦理教育环境为青少年学生道德水平的提高提供有力的保障,教育应该以德育为先,学校的教育应该是以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为目标。学校教育应该是先教学生学会做人,树立“成大事靠德行”的伦理观,尤其避免青少年有才无德的畸形发展。和谐伦理观教育是培养“四有”新人的根,学校要把他律道德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青少年不断受到熏陶,把他律伦理规范变为自律道德,形成个人的道德认识、道德行为、道德素质。马克思说:“‘特殊的人格’的本质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体的本性,而是人的社会本质。”[3]270也就是说特殊的人格就是该人道德品质的社会特质,特殊的人格离不开个人自身的发展,也离不开和谐伦理教育的指导功能。青少年通过学校和谐伦理教育学习伦理知识,懂得了什么是正当或不正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才知道如何去修养自己;通过内心省察的方法找出自身的坏毛病、坏思想、坏念头,并加以克制才能在道德品质上得到提高。和谐伦理是一种最低限度的“底线伦理”,也是一种“境界伦理”,和谐伦理对于和谐社会来说是底线伦理,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境界伦理,正像著名天主教思想家汉斯·昆所说:“这样一个世界共同体无疑不需要一种统一的宗教或统一的意识形态,但是,它需要一些相互联系的、有约束力的准则、价值、理想与目标。”[4]1人和社会趋于高尚,需要青少年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遵循和谐的社会生活伦理规范、践行社会公德,建立恰当的道德意识和行为品质,推动青少年和谐伦理观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2] [法]麦辛泰尔.追求美德[M].巴黎:巴黎圣母院出版社,1982.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 [瑞士]汉斯·昆.世界伦理构想[M].北京:三联书店,2002.

猜你喜欢
伦理观社会公德道德素质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社会公德内涵研究述评
浅析新闻记者的道德素质与责任
提倡文明礼仪 弘扬社会公德
推进社会公德 激励向上向善——浅析武陵都市报十一年坚守“圆我读书梦”活动的价值取向
彼岸与此岸:门罗《好女人的爱》中的加拿大相对主义伦理观
浅谈中学生道德素质
《弟子规》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现状及对策研究
黑格尔财富伦理观述论——兼论社会转型期国民财富观的问题与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