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刚
(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山东日照276826)
今年是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十周年。从2002年开始,每一年度的人物评选都会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感动中国”也因此被媒体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1]。每一年评选出的“感动人物”虽然身份经历各不相同,但他们都以自己的行动和事迹从不同角度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谛,从本质上说这就是新时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体现,这种精神已经烙在普通百姓的认知世界和情感深处,正在有力地影响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因此,深入探究“感动中国”人物的精神内核,挖掘其中的优秀基因,找出人们共同的价值追寻,这不仅是新时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需要,更将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不竭的动力。
精神内核是精神品质中的核心部分,是对行为表现的深层挖掘和探析,是理解精神内涵的质的属性。在“感动中国”举办的短短十年时间内,已经有100多位人物和集体走上了感动的舞台,深入分析“感动中国”人物的事迹、探寻他们的优秀品质,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有的是对生命理想和生活意义有着执着的追求;有的则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鲜活榜样;有的以职业操守和职业壮举来鼓舞世人……概括而言,“感动中国”的精神就是新时期的民族精神,就是民族精神在当今生动社会实践中的传承和发展,是与传统民族优秀品质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价值典范。
尽管民族精神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容,但在其发展的历史过程中还是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并由此形成了中国人民特有的民族精神: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不畏艰险,改造祖国的河山,发展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财富;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国家的统一、主权和独立,推动祖国繁荣富强;自尊、自爱、自立,为实现理想目标和坚定地信仰而努力奋斗,勇于开拓新局面;心系人民、无私奉献、捍卫正义,为追求社会和谐与公平正义而不懈努力,等等。
“感动中国”人物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源泉之一,它提供的很多优秀基因,如开拓创新、无私奉献、团结友爱、服务人民等,都可以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借鉴,这些优秀品质就是“感动中国”人物的精神内核。它不仅是我们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备的精神依托,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内涵,二者具有内在一致性。
“感动中国”人物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在新时期、新阶段社会实践基础上的扩展和延伸,是在各条战线上涌现出的先进人物的代表和缩影,是凝聚社会思潮的向导,更是实践主体在推动社会发展中所体现出的历史主动精神和创造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是我们党在新时期、新形势下面对新机遇、新任务、新挑战提出来的,是用来引领社会思潮、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的聚合剂,也是全社会共谋科学发展、走向民族振兴的强大凝聚力,更是促进我国新时期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中华民族传统精神是二者共同的思想源泉。“感动中国”人物精神处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品质与新时期社会实践的交汇处,它本身就包含着时代特征对民族精神发展的要求,“感动中国”人物精神既是对民族精神的拓展和提升,又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特点,它与当今的时代精神具有诸多的相容性和一致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贡献,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新拓展,它集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及时代精神于一体,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知,是对民族未来发展前景的科学规划,也是对实现共同理想的动力源泉以及公民思想行为选择标准等各层面上的价值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居于主导地位。
“感动中国”人物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二者都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绝非纯思辨的空泛论调和抽象的论证,而是对世界的现实关注,其产生的基点就在于鲜活的社会实践,是实践需求在意识形态层面的展现,同时,二者的产生又促进了实践的发展,其价值都在于致用。“感动中国”人物精神的价值不仅体现在思想意识上,更表现在行动上,同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行动的指南,前进的号角。努力培育主流社会意识形态和共同的价值规范,积极引导社会公众的价值取向,重点打造为人们所熟知的模范典型,这不仅是“感动中国”影响巨大的原因所在,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1,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关注。在当今日益多元化的社会中,哪一种价值体系能够成为诸多价值中的主导者,成为核心价值理念?最为根本的一条就是要看哪种价值体系能够更深地打动人、感染人、激励人,只有掌握社会的最大多数,并且为越来越多的社会公众所追求和践行的价值观才能算得上主导者。
“感动中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制度载体和检验平台。“感动中国”将视角锁定在现实生活中,聚焦于推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主体力量,解读平凡中的伟大,诠释支撑行动的内在精神,以真实、鲜活的人物和事实,多维度地描绘生活形态的核心价值理念,这既揭示了核心价值在日常生活中极其丰富的存在,也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生活形态的深层探究和挖掘。“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已经成为记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年度发展报告,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成果的衡量和检验。
“种树者必培其根,立德者必养其心。”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注重楷模榜样的作用是加强道德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一种有效方式。一位先哲曾经说过:“一个没有诞生过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崇尚英雄的民族,只能是堕落之邦。”[3]我们中华民族自古就有“见贤思齐”的优良传统,在“感动中国”人物的身上就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优秀品质,集中表达了人民群众的道德追求,集中反映了社会进步的时代潮流。
“感动中国”人物精神不仅仅体现在共产党人为追求真理而勇于奋斗的历程中,也体现在普通百姓为捍卫正义而奔走呼喊的征途上;他们中有科学家、教师、医生的坚守和付出,也有农民工、小商贩、基层劳动者的承诺和兑现。细究至今为止评选出的“感动中国”人物可以发现,他们所体现的精神内核就是新时期民族精神,这些优秀人物就是我们应当尊重的楷模、学习的榜样。在当今变革迅速的社会中我们更加需要榜样的表率作用,更加需要这种精神的指引。生活中存在的“感动”是远不能用数字来衡量的,“感动中国”人物只是无以数计的“感动”的缩影和代表,只有越来越多的人们发现越来越多的“感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和中华民族精神才会不断茁壮成长。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更加关注生命的终极意义和价值。当今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发展机会由缺失到激增、社会价值失范和价值链条断裂、利己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受到更多的追捧,社会风气正变得愈加焦躁和冷漠,人们的道德判断和思考标准在不断下降。“人们在工具理性的指导下变得更为开放和务实的同时,生命终极归宿的困惑却让我们在内心深处变得急促不安;人们的道德自律和信仰并未因现实利益的需要得到满足而变得更加清晰有力,与之相伴的似乎是更强烈的道德危机感和价值困惑。”[1]“感动中国”在人们处于焦虑和价值困惑之时召唤美好情操和生活的意义,在混沌和迷惘中为我们重新定位了生命的坐标。
“感动中国”对于生命意义的诉求不仅体现在对于生命理想的追求上,而且也表现在对于生活意义的探索上。人的一生该怎样度过?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回答,保尔将自己的人生价值定位于人类最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雷锋则在为人民服务中实现了人生价值的升华……在当下人们追求金钱、安于享乐而变得日益浮躁之时,“感动中国”这种对于生命终极性价值意义的关怀更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深层次的价值追问不仅为人们的行动提供了内在支撑和动力,而且使人们在选择生命的存在形态上更加冷静和笃定,让人们的精神和心灵得到荡涤,引导人们不断追求更高的价值目标,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更加注重对社会深层的挖掘和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从来不会停留在文字上、徘徊在书斋中,而是体现在我们的言行举止、日常生活之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不应只是社会表层化的名人示范和引导,更应成为平民大众的真实生活写照。细究“感动中国”人物,我们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普通公众走上了这个舞台,他们没有专家学者骄人的成绩和贡献,也没有官员明星权威的影响和号召,他们的感人之处就在于品格的坚韧和高尚,就在于道德的坚守和付出,他们的这种“感动”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生活形态的深度挖掘。平民化的英雄、生活化的事迹成为“感动中国”感召受众的重要方法[1],普通群众中的很多人在平民英雄的加冕仪式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对这种精神品质产生了追随和信仰。正是由于普通大众和草根阶层登上了“感动”的舞台,“感动中国”才具有了更强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影响力,也更容易走进百姓的精神世界。
“感动”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植根于深广的社会实践和群众生活,不断从基层和底层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典型表达,不断从普通人的生活事迹中探索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方法途径,才能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持久动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
[1] 曾庆香,熊征宇,刘亚洲.论《感动中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诉求与建构[J].电视研究,2009,(4).
[2]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 卓然.一项不可或缺的德治方略[J].今日新疆,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