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在大革命时期对国民党的策略及其启示

2012-04-12 00:24陈亚慧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汪精卫大革命右派

陈亚慧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广东广州510053)

中共成立后,在“二大”上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战略任务。为了实现这个战略任务,党采取积极的步骤去联合中国其他的民主力量。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采取了“党内合作”的方式建立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在国共合作的推动下,1924年至1927年,中国大地上爆发了反帝反封建的大革命,这次革命运动席卷全国,在规模上、发动群众上、影响上都是中国近代革命历史上之最。这场大革命轰轰烈烈,有力地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最后却以失败告终。中共在大革命时期对国民党采取了什么策略呢?这一策略与大革命的失败有何关系?本文试对这些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

一、中共在大革命时期对国民党的策略演变

中国共产党在这场革命中对国民党的策略方针是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而改变的,从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建立国共合作开始到汪精卫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这个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从国民党一大到“三二○”事件前。这个阶段中共对国民党的策略是:扩大和巩固左派,争取中派,反对右派。也可以说是进攻的策略

实现国共合作后,随着黄埔军校的建立,革命武装和群众运动得到建立和发展,帝国主义、地主买办阶级和军阀势力大为恐慌,它们采取外压迫内收买的方式进行破坏。这时国民党内部左右派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日益明显。1924年5月,中共中央在上海召开执委会扩大会议,会议强调要坚持国民党一大宣言中的革命纲领,并以这个纲领作标准来正确对待国民党左右派之间的斗争。会议通过的《共产党在国民党内的工作问题决议案》指出:“照现在的状况看来,国民党的左派是孙中山及其一派和我们的同志——我们的同志其实是这派的基本队,因此所谓国民党左右派之争,其实是我们与国民党右派之争。”因此,强调要从思想上和组织上巩固左派,反对“取调和左右派的政策”[1]153。1924年6月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邓泽如、张继、谢持向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提出《弹劾共产党案》,借共产党在国民党内设有“党团”一事称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加入国民党“确于本党之生存发展,有重大防害”,主张“绝对不宜党中有党”[2]1283,8月,张继又发表所谓《护党宣言》公开反对反帝反封建的政治纲领,诬蔑中国共产党加入国民党的目的是消灭国民党[1]154。鉴于右派的这些活动,陈独秀等人认识到:“我们不应该没有任何条件和限制地支持国民党,而只支持左派所掌握的某些活动方式,否则,我们就是在帮助我们的敌人,为自己收买反对派。”[3]507中共中央在7月21日发出通告,指出国民党右派的反动行为。恽代英在《中国青年》第41期发表《国民党中的共产党问题》一文,批驳所谓共产党员在国民党内组织党团会导致国民党亡党的谬论。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内部权力之争进一步加剧,右派活动日益猖獗,针对这种情况,中共中央于1925年10月召开的扩大执委会议上,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关系议决案》,决定将共产党与国民党左派区分开来,继续同国民党左派合作以反对右派。总之这一阶段,中共采取的策略基本上是正确的,促进了大革命的发展。扩大和巩固左派,反对右派,使得中国共产党可以继续留在国共合作的阵营里,开展工作,发展力量;争取中间派,使得更多的人倾向革命,但是当时在策略上也犯了一些错误,把一些不是左派的人看作是左派,例如蒋介石,以至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右派一步步地抬头,共产党却没有意识到,以致吃亏上当。

(二)第二阶段:从“三二○”事件到“四一二”政变前。这个阶段,中国共产党的策略是:扶植左派,向中派即新右派让步,孤立右派,维持国民党各军事实力派之间的均势。提出“迎汪复职,汪蒋合作”的口号。这是不惜以退让和妥协来维持国共合作的退让策略

“三二○”事件是黄埔军校驻广州办事处主任欧阳光钟称“奉蒋校长之命”通知海军局代局长、共产党员李之龙速派有战斗力的军舰到黄埔听候调遣。当李之龙派中山舰开到黄埔后,蒋介石否认过有调舰命令。蒋介石以此为借口,在广州实行紧急戒严,逮捕李之龙,监视和软禁大批共产党人,解除省港罢工委员会的工人纠察队武装,包围苏联领事馆,监视苏联顾问。“三二○”事件发生后,陈独秀受苏俄政府的布勃诺夫使团对此事件采取妥协退让态度的影响,看不清事件的本质和蒋介石的阴谋,错误地认为这件事是右派破坏国共合作的阴谋而造成左派内部的许多误会所引起的。在妥协政策指导下,中共中央接受蒋介石的无理要求,撤回国民革命第一军中的共产党员[1]207。接着蒋介石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借口改善两党关系,抛出《整理党务案》,提出共产党员在国民党高级党部任执行委员的人数不得超过各党部全体执行委员的三分之一;共产党员不能担任国民党中央各部部长;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名单须全部交出,等等。鲍罗廷擅自同意了蒋介石的要求,从而使得中共退出了国民党中央部长的职位,蒋介石排斥共产党的阴谋再次得逞,为他日后发动反革命政变奠定了基础。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正式出师北伐。随着北伐的胜利进军,蒋介石的反革命势力日益膨胀,这使得国民党内左派势力与中共深感忧虑,1926年10月,国民党中央及各省党部联席会议前后,广东内外反蒋迎汪空气异常浓厚,很多国民党左派人士希望迎汪复职,巩固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中国共产党受鲍罗廷的影响,也认为“迎汪复职,蒋汪合作”是目前最好的策略。

1926年12月,中共中央在汉口会议上通过的《关于国民党左派问题议决案》,规定了应该从各方面帮助国民党左派,使之成为一个强大的政治力量,以同右派势力的反动倾向作斗争。这个议决案认为,国民党左派虽然软弱动摇,但仍应该团结他们,支持他们,这实际上是把同右派斗争的希望寄托在国民党左派身上,陈独秀等人把一些作出某些左倾表示的军官、政客也看作是可以依靠的国民党左派,特别是对汪精卫寄予了很高的希望,不仅主张把国民党的党权、政权交给他们,甚至要把一向在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运动也让给他们去领导。这就不能不在日后时局陡然逆转的关键时刻造成严重的后果[1]254-255。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陈独秀还主动找到汪精卫,与他举行会谈,公开发表《汪精卫、陈独秀联合宣言》竟然说,目前出现“国民党领袖将驱逐共产党,压迫工会与工人纠察队”,等等,都是“谣言”。称:“国民党最高党部最近全体会议之决议,已昭示全世界,决无有驱逐友党摧残工会之事。上海军事当局,表示服从中央,即或有些意见与误会,亦未必终不可解释。”应“立即抛弃相互间的怀疑,不听信任何谣言,相互尊重,事事开诚协商进行”,“如弟兄般亲密”。宣言发表后,虽然中共党内一部分人感到十分愤慨,但更多的人是被迷惑了,以为时局已经缓和下来了,放松了警觉,这使蒋介石的军队控制了南京,最后在上海发动了大屠杀。

总之这一阶段,中共对国民党的态度主要是希望通过妥协来保持住与国民党的合作。但是这些妥协行为反而促进了国民党右派的叛变行为,让它们更加的有恃无恐,直至发动反革命政变。

(三)第三阶段:从“四一二”政变到“七一五”政变。这个阶段,由于蒋介石叛变,革命出现严重危机。中国共产党的策略是:由扶汪抑蒋,转为抑制群众,放弃革命领导权,对汪精卫集团全面让步。这是全面退让的投降主义策略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1927年4月18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纠结老右派及官僚、政客、买办、豪绅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和武汉政府对抗。这时中国共产党终于真正看清了蒋介石的反动面目,转过头来支持还认为是国民党左派的汪精卫,把革命的希望寄托在汪精卫身上,承认国民党“当然处于国民革命之领导地位”,由于担心与汪精卫闹翻,不敢指责武汉国民政府,对汪精卫和武汉国民党政府采取了全面退让的策略。如在土地革命问题上,中共五大上通过了《土地问题议决案》,肯定了“将耕地无条件的转给耕田的农民”的土地革命原则,但是却把实现土地革命的希望寄托于武汉国民政府。但由于汪精卫等人的反对,中共中央采取了妥协迁就汪精卫集团的态度,使这一解决土地问题的决议未能实现。又如,在汪精卫集团日趋反动,夏斗寅、许克祥等相继叛变的情况下,中共中央仍然把汪精卫看成是国民党左派,认为当前最重要的问题是搞好中共同国民党左派的关系,甚至跟在他们后面指责工农运动“过火”、“糟的很”等,不敢与汪精卫集团的反动行为作坚决斗争,其后果是助长了汪精卫集团的反动气焰,最终发动“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

总的来讲,中共在大革命时期对国民党的策略,在国共合作初期是比较积极的,基本是正确的,维护和促进了国共合作的向前发展。孙中山逝世后,随着右派势力和新右派势力的更加猖狂,中共却慢慢地右倾,最后形成了以陈独秀为首的右倾机会主义。面对国民党右派的进攻,中国共产党本来应该加强自己的力量,积极反击的,但是却企图用退让和妥协来维护国共合作,后来又把希望寄托在国民党左派身上,还把汪精卫这样不是左派的人看成是左派,对他们处处采取迁就态度,助长了他们反革命的气焰,到最后对共产党员和群众实行大逮捕和大屠杀,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

二、中共对国民党策略的失误是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

大革命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上讲是因为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强大和国民党的叛变;从主观上讲是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策略的失误,使党放弃了革命领导权,对国民党只讲联合,不讲斗争,最后国民党叛变革命,对共产党员和群众实行大逮捕和大屠杀,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

为什么这一时期,中共对国民党的策略会发生失误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一)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指导上的失误

产生失误的原因:一方面是共产国际的东方战略的内在规定性造成。20世纪20年代初期,共产国际根据列宁《民族殖民地问题理论》提出民族解放战争,建立东方各国反对帝国主义的统一战线。虽然推翻帝国主义在全世界的统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但是作为苏俄自身,它更多地从国家安全利益出发。东方殖民地革命活动包括两种性质:反帝的民族革命和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而东方战略重点强调反帝革命,将反封建革命作为反帝的附属。共产国际认为,在中国反帝的主要力量是国民党和它领导的军队。由此在指导中国革命过程中重视国民党,轻视共产党,对工人阶级力量估计过低,一旦在国民党内右派与共产党发生矛盾,而这一矛盾有可能影响到反帝统一战线时,他们宁肯共产党让步,而不是对反革命势力加以反击。这种将东方战略实用主义化必然导致在指导中国革命中犯右倾错误。另一方面,共产国际对中国情况不太了解,有不少脱离中国实际的错误指导。如对国民党以及他的领袖人物阶级属性及实际力量做了错误估计。1925年时,斯大林认为国民党是“工农党”。1926年2月,共产国际执委六次全会上指出,国民革命军是彻底民主武装力量的组织形式,是维护民族独立的中流砥柱。共产国际对国民党妥协退让同主观上把国民党看成工农党、小资产阶级政党的理论相联的,而这一理论又导致实践中的右倾错误。由于中共与共产国际的关系是被领导与领导的关系,因此,共产国际在指导国共关系上的失误,直接造成中共对国民党策略的失误。

(二)这时的中共还处在幼年时期,自身也很不成熟

党这时虽然有富有蓬勃的革命朝气,但缺乏足够的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对很多政治现象还看不清本质,不善于识别和对待以各种面目出现的敌人,不善于识别和正确对待以各种面目出现的同盟者。当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陈独秀,虽然已经是马克思主义者,但是由于缺乏实际斗争经验,还不成熟,不懂得掌握革命领导权的重要性,不善于处理同国民党的关系,企图以妥协让步和束缚工农运动等消极措施来拉住即将叛变的同盟者。结果是“自愿地放弃对农民群众、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中等资产阶级的领导权,尤其是放弃对武装力量的领导权”[4]1257-1258,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导致了大革命的失败。

三、历史启示

大革命的历史表明,中共对国民党的策略有正确方面,也有失误方面,留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其启示有:

(一)只有一个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才能制定出正确的策略

因此,必须提高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加强理论学习,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要注意与实践相结合。党在成立不久就就匆忙地参加了大革命,理论准备还不足,还处于比较幼稚的时期,加上实际斗争的紧迫性和残酷性,也使党在那段时间内都没有机会系统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都是通过苏联和共产国际的指挥和帮助来间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涵养不足,在实际斗争中就容易犯“左”倾或右倾错误,在这些策略中,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错误犹为严重,它与大革命的失败存在着息息相关的关系。

(二)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必须与实践相结合,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在大革命时期,苏联和共产国际给中国革命提供了许多帮助,但也犯下了很多错误,对大革命的失败更是负有责任,苏联和共产国际犯错误的很大部分原因是对中国革命实践和中国国情的不了解,同样,中国共产党在接下来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也犯了“左”倾错误,给革命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三)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独立自主,不能听命他人

共产党在国共合作中错误策略的制定很多与共产国际的指导有关,有些正确的策略实行起来又因为共产国际的干涉而不能坚持。而要独立自主,就必须增强自身的力量,特别是增强武装力量。

(四)在统一战线中必须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坚持既联合又斗争

无产阶级领导权问题是革命的根本问题,而实现对农民群众和武装力量的领导又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根本。中国共产党不仅要领导农民群众、领导革命群众运动,尤其要领导武装力量,要领导军事运动,要在党的领导下,把群众运动与军事运动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保证革命的胜利发展。与国民党合作时期,中共中央机会主义最大错误之一便是:“党没有利用国民党的军事政治机关以实行党在军队中的工作,并且毫未设法创造自己的武装力量”;“没有充分的注意准备和指导农民群众的游击运动”;“没有充分估计到工农的群众武装和工农的军事训练的革命意义”。总之,如果看轻军事方面的工作,当资产阶级变到反革命阵营中去的时候,不能不使革命全部遭受危亡的影响。

(五)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必须要特别注意对民族资产阶级的策略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对民族资产阶级的策略是正确的,革命就会向前发展,什么时候对民族资产阶级的策略错误的,革命就会遭到挫折。对民族资产阶级必须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的方式。

[1]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2] 罗家伦.革命文献:第9辑[M].台北:台北出版社,1955.

[3]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工作部.陈独秀给维经斯基的信(1924年7月13日)[M]∥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第1卷.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

[4] 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汪精卫大革命右派
张学良:对汪精卫由佩服到厌恶
看青
汪精卫“七一五”政变“武力清党”之商榷
“颜控”陈璧君倒追汪精卫:彪悍的爱情不需要解释
法国大革命
大学生右派林希翎的下落
三大革命在今天叠加
WE HAVE BETRAYED THE REVOLUTION
中共早期领导人与大革命失败前的“二七”纪念
周恩来在大革命时期的建军思想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