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中禹 王 敏 李 妍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31)
在2010年河北省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制定《河北省文化产业投资指导目录》的工作任务。根据省政府的要求,省文化厅会同省新闻出版局、省广播电影电视局、省旅游局、省体育局、省商务厅共同制定出台了《河北省文化产业投资指导目录》。《指导目录》共分文化艺术业、新闻出版业、广播电影电视业、旅游业、体育业五大类,计34条。在2011年11月召开的河北省第八次党代会上,审议通过《中共河北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要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省委书记张庆黎同志要求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大力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全面提升河北文化的凝聚力、影响力和竞争力,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
回顾过去五年,河北省提前完成中央确定的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提前实现了河北省委提出的“走在全国前列”目标。“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31.7%,比全省GDP年均增速高出21.6个百分点,比第三产业年均增加值增速高出17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3%。2010年,河北日报报业集团经营收入6亿元、利润3727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6.5%、12%;河北广电信息网络集团营业收入13亿元,同比增长23.8%,利润5500万元,比上年增加5000万元。”[1]2011年上半年,河北日报报业集团利润同比增长82.3%,河北广电信息网络集团营业收入增长18%,2011年1~9月份,河北出版传媒集团实现营业收入45亿元,同比增长41%;实现利润1.38亿元,同比增长42%。“在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的同时,河北省积极引导中小文化企业向‘专、优、新、特’方向发展,大力吸引民间资本,培育催生更多的中小型文化企业。全省文化产业出现百舸争流的良好局面。文化创意、网络游戏、动漫等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影视制作基地、数字出版基地等文化产业园区渐成规模;出版传媒、广电网络等龙头企业竞争实力不断提高。”[1]
总体上来看,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呈现的特征是资源厚重,发展速度快,成绩突出。但随着河北省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一个束缚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却日益凸显,那就是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在数量、质量和结构上的匮乏。具体而言:“一是数量少,既懂文化艺术又懂经营管理,抑或擅长项目策划、文化经纪、市场营销、资本运作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二是专业化程度低,部分经营管理人员不熟悉相关政策、法规,不了解文化产业的发展动态,不擅长市场化运作和产业化经营;三是结构不合理,包括从业人员的行业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等。”[2]以2010年的河北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数据为例,从结构上讲,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为主的文化产业相关层所占比重最大,从业人口21.4万人;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化艺术服务为主的文化产业核心层,从业人口9.1万人;以网络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广告会展等新兴文化服务业为主的外围层,从业人口7.3万人。最具优势的“核心层”和“外围层”的从业人员数量明显较低,其文化产业上游原创不足,中游生产环节组织集约化程度不高,下游营销能力不强,且没有形成与周边京津等省市合作对接、开放共赢的互动局面,这是值得重视的问题。
以电视媒体为例,存在着品牌影响力不足,栏目内容形式单一的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问题,原因在于对高端传媒人才的引进程度与重视程度不够。省内电视媒体的品牌结构过于单一,甚至并不合理。除了在农业类节目(农民频道)和新闻类栏目中赢得了一定的成绩外,明显欠缺制作其他类型节目的能力,而且栏目内容也存在着严重的同质化现象,所以,它在未来的战略调整中应当对此有针对性地改进[3]。
为解决影响我省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这一瓶颈,高等院校应责无旁贷地发挥好新时期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作用,科学规划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培养基地。截至目前,我省高级文化管理人才培养主要分布在河北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本科高校,而操作性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比如广告、动漫、艺术设计、工业及建筑设计、时装设计、出版、软件、电视广播大多分布在部分高职院校,研究生培养刚刚起步。高职、本科、研究生的人才层次结构总体上讲尚未形成。
十七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文化产业发展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抓紧培养善于开拓文化新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人才;懂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适应文化走出去需要的国际化人才。中国人民大学前校长纪宝成先生在其文章《高校应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基地》中指出:“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千百万创造性人才,这正是高等院校的责任所在。无疑,高等院校的科研与教学要努力探索和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推进器和人才培养的最佳孵化器。”[4]我省的高等院校就要发挥好新时期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的主渠道作用,满足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对文化经营管理人才量的需求和对人才的各种结构、层次的需求。
目前,我省高校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在专业设置、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的过程中,能基本上立足实际,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市场,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方向、水平和要求相一致,紧贴文化艺术发展的趋势。但仍要加强学生就业市场和生源市场的研究,为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支撑,使专业定位、招生规模等都能满足市场需求。“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强化专业方向设置、人才培养规格和专业特色论证;强调整合与融通,突破专业界限,强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特色;突破专业壁垒,强调专业交叉互融;突破学界业界疆域,兼收并蓄,专兼结合,丰富师资结构,从而确立以策划为核心,创意为特色,培养具备策划、营销、公共关系、管理、传播、制作、设计、展示等综合素质和多元传播表现手段、富有文化底蕴并具备突出执行能力且有明确行业指向的高级应用型的文化产业人才的定位。”[5]在主干课程中引进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逐步形成以体验式的专业课堂教学为主导,校内校外互补、立体多元、实战为本的实践教学和导师制为两翼,实境式训练、项目式验收管理双管齐下的文化创意传播人才与设计制作人才的培养模式”[5]。
“工作室群”模式是通过制定新的教学大纲,特别是借鉴德国职业教育教学的模式,采取课堂理论、市场项目策划、方案设计、现场施工等项目制教学模式,直接让学生参与到省市大型文化企业活动和商业活动中去,使学生对社会的实践直接在教学中完成,毕业后就能以“熟练工”身份适应社会的竞争。工作室邀请相关有实践经验的行业能手、职业经理人根据学习进度开设讲座,把成功的经验以及最直接的行业信息传达给学生。各相关高校可以设立创作奖学金,对在参与项目中出现的优秀作品及中标作品给予奖励。工作室根据学生的主修项目分批到行业企业进行短期实习或顶岗实习,以熟悉整个行业的流程,让学生参与其中,开阔学生的眼界,推动学生以一种开放的态度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创业意识、团队精神逐步增强,学生个体的创造力会不断催生,一个个基于实践的生动案例会为未来实践提供依据和可能。教师的经验指导,学生的互动探讨,为学生走向社会,自主创新、勇于创业打下基础。
人才培养目标应当按照一定的理念标准,在国家统一目标基础上,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专业布局、师资条件、学生特点等来设计,并有所侧重,以形成百花竞放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1)建立良好的选修制度,使特性更加明显。开设文化产业专业方向的高校积极为学生提供有关职业技术的主修专业课程。(2)建立导师带徒制度。由于创意人才个性特点明显,大规模的整齐划一的教学达不到好的培养效果。加强和完善师资是当务之急,导师带徒恰恰能更好地因材施教,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3)建立专业培训体系。针对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素质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发课程和开展培训。与一线行业企业保持联动,开办相应的企业学习班;建立网络培训平台。(4)建立宽松独特的教学方法,尊重相关专业学生独特的风格和个性,在教学中要鼓励、尊重学生独特的创意和想法,积极引导并逐步物化[6]。
工学结合是指结合工作的学习,是将知识学习、能力训练、工作经历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教育模式,即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对于文化产业相关专业来说,工学结合理念纳入专业教学体系当中是重中之重。淡化理论讲授,聘请行业创意、管理、技术人员到校进行综合案例教学,“利用产业案例分析、项目创意训练、多媒体技术等现代教育理念组织教学,通过市场调研、方案制定、实地参观考察企业等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7]。
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应不断扩大学校的开放度和社会化,加强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开展横向联系,建立产学研一体的基地或联合体,做到工学结合。以策划人才为例。这种人才常常不单纯是高校相关专业培养出来的,而是在市场的摸爬滚打中成长突现出来的,是悟性特强、创意丰富的特殊人才,即人们常说的“创意型人才”,而且他们在行业中层次最高,专业性最强。在此,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典型的“双轨制”学习模式,基本上三个月在校学习,三个月到导师的工作室或公司参加项目运营或设计策划工作,这样不断循环,直到毕业。笔者以为,这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实际上就是我省各高职院校一直在做的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适合在省内的文化产业相关教学中加以提倡。
师资力量方面的最大问题首要在于缺乏整合和交流,像文化、艺术、经济、管理、旅游、传媒、信息技术等专业教师都与文化产业与专业相关相近,整合与交流的知识结构是符合文化产业的复合型与实用型人才培养的,也有能力胜任文化产业与专业的科研与教学工作。鼓励各院校一师多用、挂职锻炼、院校进修、资源共享,编写以案例教学作为主要内容的系列教材。加大高职层次的培养力度,扩大办学规模,注意高职与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差异性,提倡联合培养和专业交叉。同时作为任课教师要做到人人进项目小组,人人有教学团队归属,通过积极参与产学研项目研究,掌握文化产业领域常见问题的研究方法、思考方法、解决方法,同时也更好地把产学研成果融入到教学中。以产学研一体化的模式推动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实践技能与丰富实践经历,通过产业运作实践,将实践中掌握的操作技能融入课堂教学中,切实解决好理论与实务操作有机结合的问题[8]。此外,建立一支相对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对于有效推进产学一体化大有裨益。可以通过积极主动邀请校外的行业专家、技术能手到学校兼职,并承担一定量的教学、科研和专业建设工作;聘请科研院所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又有丰富研发阅历的学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
总的来讲,有效填补建设文化强省所需创意人才、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的巨大需求,就是要建立高校服务文化产业发展的协调合作机制。一方面,以政府为主导,在政府、教育与文化产业之间构建起完整的产业链,有效地推动我省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立足丰富和挖掘我省现有文化产业教育资源,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与大中专院校联手培养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在建设和发展文化产业相关专业过程中,明确专业和人才培养定位,加大学科专业调整力度,瞄准文化产业发展中的新的增长点,努力形成学科专业特色和人才服务特色,积极发挥智力支撑作用,不断加强与各种文化组织及商业、贸易等有关领域的协作,“打破地域、人才、科研成果等资源的壁垒,共同形成产学研的战略联盟,产生科技、教育、产业间相互促进的效应,推动河北省文化产业的的高效、健康、快速发展”[9]。
[1] 刘萍.我省文化产业驶入又好又快发展轨道[N].河北日报,2011-10-13.
[2] 米如群.实施文化人才的培养创新战略[N].新华日报,2009-12-29.
[3] 闫娇.我国传媒产业现状及发展策略[J].魅力中国,2011,(21).
[4] 纪宝成.高校应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基地[N].中国文化报,2004-02-10.
[5] 郭肖华.厦门理工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文化创意与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EB/OL].http://gjs.xmut.edu.cn/Article/TYpeArticle.asp?ModeID=1&ID=164.2011-05-05.
[6] 宁波市传媒及文化产业基地,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宁波文化产业人才培养问题研究(结题报告)[EB/OL].http://emspub.cnnb.com.cn/nbjt/word/yip.doc.2009-11-11.
[7] 孔羽.对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8,(23).
[8] 陈煜.关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语文学刊,2008,(24).
[9] 孙胜存,高菲.文化产业现状分析及发展路径探索——以河北省为例[J].人民论坛,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