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学报编辑工作的视阈

2012-04-12 00:24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学报媒介

张 波

(浙江省团校,浙江杭州310012)

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

“全媒体”在英文中为“omnimedia”,为前缀omni和单词media的合成词。国际上对全媒体的关注从新世纪初开始。西方学者最早是从拓展新媒介形态的角度关注全媒体现象,之后,随着数字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网络传播的迅猛发展,西方学者开始从传统媒介与新媒介融合的角度关注和研究这一领域,关于媒介融合的研究逐渐铺展到各个方面,有关媒介融合研究的理论略为系统,包括从技术融合、媒介所有权融合、媒介文化融合、媒介组织结构融合等多角度开展的研究。但全媒体作为一个传播术语并未被国外传播学界所提及,对全媒体的发展趋势及随着全媒体时代到来相关领域的变革与应对关注度不够,研究成果也不是很多。国内关于全媒体的专题研究刚刚起步,而且主要集中在传播学界的研究。

国内传播学者对于全媒体的定义主要有两类:营运模式说和传播形态说。彭兰教授在《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一文中明确提出了“全媒体”的概念:“全媒体是指一种业务运作的整体模式与策略,即运用所有媒体手段和平台来构建大的报道体系。”而罗鑫在《什么是全媒体》一文中,从另一个层面阐述了全媒体的内涵:“全媒体是在具备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表现手段基础上进行不同媒介形态(纸媒、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之间的融合,产生质变后形成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1]彭兰教授主要从营运模式的角度阐述全媒体的内涵,认为全媒体是多形态、多落点的传播,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共同组成了这个报道体系,不是单形态、单平台的。而罗鑫则主要是从传播形态的角度出发,认为“全媒体”就是一个开放的不断兼容并蓄的传播形态[1]。

不难看出,“全媒体”是指综合运用图形、图像、动画、网页、文字、声音和视频等表现手段,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站、通讯等不同媒介形态的融合,产生的一种具有大众化传播特性的新的传播形态。首先它是一个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体相结合的多媒体,包括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报纸、杂志、网站等;其次它是一种传播形态,包括文字、图形、图像、动画、网页、声音和视频等,也包括传统媒介融合产生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最后它还是一种大众化的传播媒体,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任何方式接收任何媒体内容。全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它不仅仅是一种先进的技术手段,也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变革,深刻影响人的社会生活,成为人的新的生活方式。作为新型的传播形态,全媒体跟传统的传播形态相比,有其明显的特点:一是多元性。全媒体环境下,任何组织、团体和个人都可以直接从互联网、手机、电视等媒介中浏览信息、获取信息。二是复合性。全媒体时代,广播、互联网、报纸、电视等不同形态的媒介形式不仅充分发挥自身的传播优势,还能够实现与其他媒介形态的互补功能,相互渗透和交融,越来越多向电子数字化方向发展,同时保持着传统纸质载体功能。三是娱乐性。娱乐功能是大众媒介传播功能中最为显露的一个功能。从某种意义上说,全媒体与娱乐的结合是一种必然趋势。全媒体的娱乐性可以带来快乐,是人们情感得以宣泄的一个重要渠道,也使得人们大众娱乐需要得到满足。但是也必须清晰地看到隐藏在背后的一系列问题。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盛行,恶意操作等,使得大众逐渐丧失了思考的能力,成为娱乐的附庸。四是互动性。全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主体—客体”之间的固化关系,使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界限模糊,接受者同时具备了与传播者交互信息的功能,进而成为传播者。五是虚拟性。全媒体特别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媒介形态,特别是互联网可以隐真实年龄和身份,让大众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完成现实生活中想象而又不敢企求的梦想,且让大众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

二、全媒体对社会的影响

全媒体就是一个不断兼容、开放的传播形态,随着3G和4G时代的到来,又将会有许多不同的传播形态出现。综观当今媒介发展的阶段,随着传播手段层出不穷,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之间日益融合互通,我们的社会已经进入了全媒体时代,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对民主政治环境的影响。一方面全媒体促进政治的透明度,一个现代民主的社会需要较高的政治透明度。全媒体开放性的特质,实现了政府日常管理、决策制定以及实施政务等向公众公开,接受媒体和社会大众的监督。从2007年的“华南虎”照片事件、云南某监狱“躲猫猫”事件的真相,到南京“天价烟”局长、最牛团长等问题官员落马,都是在网络、博客、手机等媒体锲而不舍的追踪之下,使社会的阴暗面完全暴露在阳光之下。另一方面,全媒体也给政府带来了“舆情危机”。全媒体实现了政府政务公开,政府日常管理、决策制定实施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形式完全向公众充分展示。但是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民众对重大决策、突发事件的思想反映,稍有不慎就可能成为舆情热点,进而引发政府“舆情危机”。

(二)对民众经济生活的影响。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更加丰富,信息获取更为便捷,民众个人可以充分利用全媒体技术,通过网络、电视、手机、广播等媒介形式,实现网上购物、信息点播、视频交流、谈天说地,与远方的朋友沟通,可以接触最新的电影、流行音乐。全媒体技术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影响广泛,如足不出户就可以在家实现逛街购物,甚至用餐。据中网咨询(KNET)权威发布的《2010中国网民社交网络应用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中国社交网站的用户规模达2.35亿人,活跃用户规模约为1.5亿人,年增用户人数5918万人”。截至2011年6月底,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到1.73亿,使用率提升至35.6%,半年用户增长7.6%。

(三)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全媒体的出现,使社会文化发展变得空前的自由和繁荣,社会文化的模式发生巨变,个体化、多元化、动态化成为社会文化的主要特征。传统价值观和人生观只是成为多元价值观中的一种。全媒体使得人人都能参与社会文化信息的传播,社会中的任何成员都能轻易获得和加工多元化的、甚至互相矛盾的信息,从而产生后现代主义思潮,成为了社会文化的主流模式。社会的每个成员都将轻松获得社会文化的洗礼,同时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文化创造力,随时通过全媒体向全世界展现自己的才华和成果,成功将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

三、学报编辑在全媒体时代中的角色转换

全媒体的迅速发展,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明说过,其实全媒体是一种新生的事物,目前来讲我们对全媒体的未知是远远大于已知的。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媒体是当前和未来非常值得或者说是最值得重视的问题之一。可是从另一方面来讲,全媒体又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不仅丰富了传媒形态,改变了传媒格局,而且还对学报发展产生全方位的革命性的深刻影响。全媒体的迅速发展,也给学报编辑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样也给学报编辑工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丰富了学报编辑工作的形式和手段,给学报编辑工作提供了独特的视角。但我们在看到新机遇的同时,也必须清晰地看到全媒体背景下学报编辑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如果用媒介融合的目光来考量,传统的编辑理念、编辑的角色定位、编辑的功能在全媒体环境下已有诸多的不适应,传统的编辑套路已滞后于新形势要求。必须在思维创造、角色变换和编辑流程等方面,走出新型编辑的创新之路。要充分运用全媒体技术的特点,积极应对学报编辑所面临的新问题[2]。

(一)利用全媒体丰富了编辑工作的形式。从表象来看,新技术催生了新的传播载体,传播载体有了更多的分流渠道。如何来提供足够好的、高质量的学术内容,利用新技术带来的新逻辑或模式产生一种新的价值体系和工作方式,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来吸引足够多的用户,这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在全媒体时代,学报编辑的工作手段已从传统向现代转变,这使学报编辑工作者所扮演的角色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是使学报编辑工作的常规流程发生了巨大变化。正如中国人民大学高钢教授所言:“在多媒体信息的采集、合成、播发的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全方位应用,直接影响着媒体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的改变。”传统编辑工作流程是:选题→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排版→校对。期刊习惯于将编、印、发各个环节的业务联成一体。随着新媒介的加入,编辑不再是单一媒介的编辑,随着学报编辑职责的扩大,学报编辑流程也更加复杂了。其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手段的选择和使用上,朝横向一体化延伸。

网络科技的迅速发展,要求学报编辑工作者能迅速掌握现代的编辑技术手段。伴随着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学报编辑工作中的广泛渗透,编辑技术手段发生了很大变化,从原来的“一张纸,一只笔”到现在利用网络在广阔的信息海洋进行信息搜集、整理,这在提高了学报编辑工作的效率的同时,也要求学报编辑工作者对现代编辑技术手段熟练掌握。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单向、线性、不可选择的,而全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双向的,传统的发布者和受众现在都成为了信息的发布者,而且可以进行互动。比如我们的学报编辑工作,现在不仅可以打电话与读者、作者交流,还可以通过短信、QQ、电子信箱加强和受众的互动,使得信息变得更有价值,同时,受众也强烈地体会到一种参与感,主动性和积极性被空前的调动起来,信息的互动性也使得受众实现被动到主动的改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首先是我们学报编辑要改变角色,从单一的“传统收集”到能够利用新媒体优化现有信息与传播的价值;其次要建立适应学报作者、读者需求的新价值模式,其关键在于通过新媒体的应用重新塑造新的价值模式,达到学报传播科学、丰富文化、研究专业的目的[3]。

(二)全媒体促进了各类刊物内容的资源共享。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加快,全媒体所具有的时效性、快捷性和传播的广泛性打破了传统的信息传播上的时空概念。人们获得信息的方式,也更加便捷和直观。全媒体的交互性,使信息传播由过去的单向灌输方式转变为双向甚至多向交流。以搜索网络为代表的新技术的发展,逐步改变了各个行业的读者获取信息的习惯和方式,也改变了人们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并推动了媒体传播整个业务模式的变革。再加上全媒体的交互性,可以充分发挥相互教育的功能,无形中使得信息得以充分的发掘、利用和共享。

全媒体环境下的学报编辑工作者应该具有强烈的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潮涌般的浩如烟海的信息知识面前,既要不固守原有的模式,淡定迎接数字化的挑战,又应该让目光超越传统的视野,把好政治思想关,从容应变,端正政治思想,严格把好文字关,把具有学术价值和创新意识的论文奉献给广大读者。在大众的眼中,学报编辑工作者只是作品的“加工者”和“修饰者”,随着全媒体的到来,我们的编辑工作者迎来了“声”、“光”、“电”的全媒体时代,使取得信息变得异常容易。所以,学报编辑人员要面对新技术、新模式的挑战,要有创新意识,不能总跟在信息后面跑,要有前瞻意识,使读者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得到一种美的享受[4]。

(三)全媒体使编辑工作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全媒体时代不仅带来的是期刊出版模式的变革,由纸质媒体变为网络传媒,打破了编辑、印刷和出版间的界限,淡化刊与期的概念,实现即时出版,而且对学报编辑业务工作也带来深刻的影响和挑战,工作模式由原来的单一向多元化转变。传统的学报编辑工作者只注重读者、消息、服务等意识,但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学报编辑的主体观念也从原来的单一向多元化发展了,如对编辑理论、程序、技术、管理、经营、效益等一系列相关因素所形成的综合意识都和原来有了明显的不同。现代学报编辑除了要顾全原有的那些因素,还要有创新意识、超前意识、时效意识,以及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意识、竞争意识、经营意识等,增强这些观念与意识,已经成为现代学报编辑工作的当务之急。全媒体时代的编辑工具,主要由纸和笔逐步变为电脑和网络,用电脑组稿、编稿、网上与读者交流与联系等。

全媒体时代的学报编辑工作者不仅要“专”,还要“通”,必须掌握应用新技术的编版与制作工作,如编辑输出,图片扫描,色彩校正与数码扫描等。随着各学科知识的迅速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边缘学科、交叉学科不断涌现,促使学报编辑要不断的学习与研究,注重对自己知识结构的调整和更新。所以说,加强多学科知识的学习,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当务之急。因为学报编辑本身就是各种学科交杂而成,因此,学报编辑工作者可以视情况实行修读第二专业,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多学科的学习进修,使自己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此外,在全媒体时代,学报编辑工作者除了要掌握厚实的理论和学识基础外,还要具有操作性、应用性的多层能力,我们的学报编辑工作者不仅要学好理论知识,更多时候要参与教学与研究的实践活动,还必须要提高多种语言的沟通能力。全媒体时代,学报编辑工作者的业务技能和专业知识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编辑自己不断地努力学习、长期坚持不懈。所以,我们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注重在时代变换中的角色转换,也才能从容应对复杂的全媒体时代环境中的挑战和要求[5]。

[1] 罗鑫.什么是“全媒体”[J].中国记者,2010,(3).

[2] 韩丙祥.技术视阈下报业全媒体发展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0.

[3] 刘玉清.媒介融合中的编辑流程再造与编辑能力要求[J].中国编辑,2009,(7).

[4] 陈唯真,杨腊虎.网络时代下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思考[J].药物分析杂志,2008,(12).

[5] 王勇.媒介融合背景下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

猜你喜欢
学报媒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浅析新媒介文学中媒介的影响
致敬学报40年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学报简介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