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迎春
(衡水学院法政学院,河北衡水053000)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互相推荐并安置相职的现象格外引人注目。“求相”、“请相”、“置相”等事例在《战国策》、《史记》等书中屡有出现。学者们从研究战国相制角度对此早有关注,但从战国外交视角对其进行审视者未见。毫无疑问,这种派人到别国任相职的现象是战国外交作用于战国相制的产物,实际上是一种外交联络和外交斗争的手段。
战国时期的赵国号称“四达之国”,处于列国及各少数部族之中心的位置,邻国关系颇为复杂。在这些复杂的邻国关系中,赵国善于根据国力状况和国际形势的变化,确立相应的外交策略,采取灵活的外交方式。置相外交就是赵国战国中后期外交政策与外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赵国的置相外交,对于了解赵国的外交策略以及战国列国的政治格局,都不无裨益。
根据文献记载,战国中后期赵国向他国推荐并按置相职的事例主要有以下几个。
乐池相秦之事,见于《史记·秦本纪》。《史记·秦本纪》载:“(秦惠文王)七年,乐池相秦。”
赵置乐池于中山为相之事,文献中没有明确记载,但根据相关线索可以推知。关于乐池,文献中还有两处提及,一处是《韩非子·内储说上》载:“中山之相乐池以车百乘使赵。”另一处是《史记·赵世家》载:“(赵武灵王)十年……齐破燕,燕相子之为君,君反为臣。十一年,王召公子职于韩,立以为燕王,使乐池送之。”集解:“徐广曰:‘《纪年》亦云尔。’”索隐:“《燕系家》无其事,盖是疏也。今此云‘使乐池送之’,必是凭旧史为说,且《纪年》之书,其说又同。”这三个乐池应该是同一个人。
乐氏是赵国大族,乐池作为赵国的重臣,先后被派为中山相、秦相。史籍中中山国之相有司马喜、乐池、望诸君。司马喜即中山铜器铭文中屡次提到的司马赒,历仕三朝。至于望诸君,《战国策·燕策二》:“望诸相中山也使赵,赵劫之求地,望诸攻关而出逃。”《战国策·中山策》又提到“蓝诸君”,鲍彪注曰:“中山相也。”缪文远先生认为“望诸相中山”,恐即此人,与乐毅同号者[1]1149。由《中山策》所载可知,五国相王时期,中山国的相邦即此望诸君。中山国在五国相王之前,在外交方面一直与齐国交好。赵武灵王利用“五国相王”之机,支持中山称王,离间中山与齐的关系。最终中山在赵、魏支持下称了王,得罪了齐国,齐国闭关不通中山之使。中山在外交上“绝齐而从赵、魏”。这时赵国才有机会插手中山国的事务,派乐池到中山为相应该是在公元前323年“五国相王”之后的事情。乐池在中山为相的时间不会很长,即返回赵国。秦惠王后元三年,张仪免相,到魏国去做相国。七年,也就是公元前318年,乐池又被派为秦相。根据《史记·秦本纪》记载可知,乐池相秦的这一年,发生了韩、赵、魏、燕、齐帅匈奴共攻秦之事,秦国派庶长樗里疾和五国联军在修鱼大战,掳获了韩将申差,打败了赵公子渴、韩太子奂,斩首八万二千。乐池被派为秦相,表示赵欲与秦交好。此年共同攻秦的五国各自心怀鬼胎,貌合神离,赵派乐池到秦,应该是为了表明赵并非秦国的主要敌人[2]。仅仅一年之后,张仪复归为秦相。而乐池归赵,事赵武灵王。公元前314年,武灵王派乐池护送公子职回燕。乐池在战国时期的活动轨迹大致如此。他先后被赵国派到中山国和秦国担任相国,充当赵国的外交代言人。
《战国策·赵策四》:“魏败楚于陉山,禽唐明。楚王惧,令昭应奉太子以委和于薛公。主父欲败之,乃结秦连赵、宋之交,令仇郝相宋,楼缓相秦。”仇郝一名,《赵策三》“赵使机郝之秦”章中作机郝,《东周策》“谓周最曰仇赫之相宋”章中作仇赫,《史记·穰侯列传》中作仇液,索隐则称《战国策》作“朹郝”。黄丕烈在《战国策札记》中指出这种情况“盖一人而记别也”。从字体看“机”者,“朹”之别体,于“仇”为同字。从读音看,“郝”、“赫”、“液”乃一声之转。
战国中期,赵国为了对付楚、齐、魏三国的联合,采取了“结秦,连赵、宋之交”的外交策略,而“令仇郝相宋,楼缓相秦”便是加强与秦、宋两国联系的具体措施。《战国策·东周策》:“谓周最曰仇赫之相宋”章中对仇赫相宋的目的予以了明确说明,“仇赫之相宋,将以观秦之应赵、宋,败三国。三国不败,将兴赵、宋合于东方以孤秦,亦将观韩、魏之于齐也。”可见赵国派仇赫去做宋国的相国,是准备观察秦国如何响应赵国和宋国,以打败齐、魏、韩三国。如果这三国没有被打败,他将要发动赵、宋两国联合东方的齐国来孤立秦国,也将观察韩、魏两国和齐国的关系。可见赵国将仇赫置相于宋乃是其外交政策十分重要的一步棋。
楼缓是赵国的亲秦派,一贯主张与秦国交好。《战国策·魏策四》:“魏、秦伐楚,魏王不欲。楼缓谓魏王曰:‘王不与秦攻楚,楚且与秦攻王。王不如令秦、楚战,王交制之也’。”根据《史记·六国年表》可知,此乃周赧王十四年(公元前301年)秦、齐、韩、魏共攻楚事,从楼缓言论可以看出,他是为秦考虑的。《战国策·韩策一》:“秦围宜阳,游腾谓公仲曰:‘公何不与赵蔺、离石、祁,以质许地,则楼缓必败矣’。”游腾之说乃为韩谋合赵以孤秦之计,而楼缓是主张以其国合于秦者,所以说“楼缓必败矣”。
楼缓的“以赵合秦”主张和这一时期赵武灵王的外交战略相合。赵武灵王即位至十七年,采取的是合纵抗齐、秦的外交政策,为的是减轻齐、秦对自己的压力,获得一个休养生息的时机。到公元前312年,合纵之势被以秦、齐为中心的两大军事集团的战争所取代。赵武灵王避免介入大国纷争,利用大国之间的矛盾,开始向北拓土的事业。为了向北发展,解决心腹之患中山,赵国在在外交上进行了一系列准备,最重要的是改变与秦的关系,由原来的合纵抗秦转为与秦联盟[3]。赵武灵王二十年,“王略中山地,至宁葭。西略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回来后,就派楼缓出使秦国,一方面加强和秦国的友好联系,一方面探听秦国对赵国北进军事行动的反应。楼缓以赵合秦的政治主张在赵国国内遭到主张以赵合齐、魏的富丁、司马浅等人的反对,在公元前298年齐、韩、魏三国攻秦前夕双方发生了激烈的争论,最终赵武灵王未参与三国攻秦,而是在这一年派楼缓入秦为相。
楼缓相秦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破坏齐、秦关系。赵国在向北拓土的过程中,一则怕强国干涉,二则怕齐、秦联合。“齐、魏虽劲,无秦,不能伤赵。”“秦、魏虽劲,无齐,不能得赵。”而在这一时期齐国将孟尝君派到秦国任相职,齐、秦两国出现了关系缓和之兆。孟尝君相秦也招致了秦人的疑虑,“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赵武灵王在此时及时地派楼缓入秦为相,使得秦昭王囚孟尝君,谋欲杀之,破坏了齐国苦心经营的齐秦关系。由此可见,赵武灵王使楼缓相秦,无论是人选还是时机的选择都是煞费苦心的。楼缓相秦是赵国结秦外交的一个重要手段。
请相魏冉之事在《战国策》和《史记》均有记载。《战国策·赵策三》:“赵使机郝之秦,请相魏冉。宋突谓机郝曰:‘秦不听,楼缓必怨公。’公不若阴辞楼子曰:‘请无急秦王。’秦王见赵之相魏冉之不急也,且不听公言也,是事而不成,魏冉固德公矣’。”《史记·穰侯列传》:“赵人楼缓来相秦,赵不利,乃使仇液之秦,请以魏冉为秦相……而秦果免楼缓而魏冉相秦。”
秦昭王十年(公元前297年)赵人楼缓入秦为相,十二年(公元前295年)赵国派仇郝来秦活动,要求免楼缓相魏冉,理由是楼缓在秦于赵不利。但翻检史籍,未见这两年间秦有不利于赵之事。楼缓免相应是赵国内部政治斗争的结果。楼缓是赵武灵王十分宠信的臣子。赵武灵王在决定实施胡服改革之时,最先召楼缓与谋,而在群臣皆不欲的情况下,楼缓却是胡服改革坚定的支持者。赵武灵王与秦交好的外交战略也和楼缓的“以赵合秦”主张暗合,因此公元前297年赵武灵王派楼缓相秦。但到了公元前295年,赵国发生内乱,公子成、李兑在沙丘“围杀主父”,之后赵国进入成、兑专政时期。对于被武灵王派往秦国的宠臣楼缓,李兑等人以“赵不利”为由将其免职,也是在情理之中的。赵国通过政治运作使楼缓免相,但并没有因此放弃置相这一有效的外交方式,而是改变了之前直接将本国人置于他国为相的模式,采取了间接干预他国为相者人选的模式。请相魏冉就是这种间接干预手段的成功运用。
魏冉是秦昭王的舅父,他早在秦惠文王和武王时期就任职用事,并以贤能著称。秦武公死后,魏冉扶立昭王,并平息了因王位之争而引发的政治危机,稳定了秦国政局。魏冉在昭王时期先后五次出任相职,任相时间合计二十五年,是秦国历史上任相时间最长的实权人物。此次之前,魏冉曾在昭王七年、八年时担任过秦国相国,之后因为齐国孟尝君入秦为相而免相。赵国在此时将请相的对象定为魏冉,应该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由魏冉在秦国的地位看,他确实是最有可能为秦国君主所接受的担任相国的最佳人选。
魏冉当政期间推行的是蚕食韩魏、消弱齐楚、避免与赵直接冲突的外交战略。在秦国的连续打击下,韩、魏两国不断献城纳地以求苟延残喘;东方的齐国国势日衰,难与秦国分庭抗礼;南方的楚国一蹶不振,被迫迁都避秦。这一时期秦赵之间总体上保持了相对友好的关系[4]251,所以最后只剩下赵国还堪与秦国一战。战国后期这种唯有赵可与秦匹敌局面的形成,不能不说与赵国灵活主动的外交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请相魏冉无疑是赵国十分成功的一次外交活动。随着魏冉政治生命的结束,主张积极进攻赵国的范雎继任,秦赵关系也由外交修好转换到直接决战了。
综观赵国的这五次置相活动,可以看出这是赵国在外交上采取的重要方式。从时间上看,基本都是战国中后期,即赵国武灵王后期和惠文王初期。从对象上看,主要是针对秦国。这一时期赵国国力强盛,和秦国在政治力量尤其是军事力量上能保持相对平衡。而赵国和秦国为了各自的利益也需要维系一种暂时的友好,通过置相显示修好与彼此间的信任,恰恰是两国均能认可而又冠冕堂皇的方式。从置相方式看,赵国的几次置相外交各不相同,方式灵活多样,既有直接将本国人置于他国为相者,也有间接干预他国为相者人选的。从置相外交的效果来看,最成功的应是请相魏冉这次。之前的几次置相外交,所置之相任相时间都比较短暂,乐池相秦仅一年,楼缓相秦也不过两岁。与前几次置相外交相比较,这次置相的人选任相时间最长,秦赵关系也因此维持了二十多年的缓和状态。
总之,置相是带有和平友好色彩的外交活动。在诸侯争霸称雄的时代,赵国要生存、图发展,必须展开外交斗争,分化敌人,寻找盟友,减少阻力,壮大自己。置相正是实现这一外交战略的重要环节。
[1] 缪文远.战国策新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87.
[2] 晁福林.论战国相权[J].中国社会科学,1998,(5).
[3] 何清谷,崔向东.论赵武灵王的邦交策略[J].河北学刊,1988,(4).
[4] 侯廷生,郝良真.试论战国后期的秦赵关系——兼评赵国灭亡的根本原因[M]//周秦社会与文化研究.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