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波
(大连民族学院外国语言与文化学院,辽宁大连116600)
全球化视野下赫哲族伊玛堪的英语翻译
王维波
(大连民族学院外国语言与文化学院,辽宁大连116600)
2002年10月,中国第一届典籍英译研讨会在河北师范大学召开;2004年5月,中国第二届典籍英译研讨会在苏州大学召开。两次全国范围典籍英译研讨会的召开,促进了我国典籍英译及研究的提高和发展,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典籍英译及研究在实践与理论方面步入全国范围内系统的学术研究层面。近几年,中国政府十分重视中国文化典籍翻译工作。如1995年正式立项的《大中华文库》(汉英对照)工程,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系统全面地向世界推出外文版中国文化典籍的重大文化工程。另一方面,在中国知名学者汪榕培教授和王宏印教授等一批学者的努力下,从2002年至2012年的十年里,已经举办了全国范围的典籍英译研讨会7次,出版《中国典籍英译研究》文集7部,并成立了“中国典籍英译学会”。国内众多学者以翻译理论及文化翻译等多方面为视角开展学术研究,取得了众多典籍英译学术成果。
全国典籍英译研究的发展带动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典籍的英译与研究。2010年5月,全国第六届典籍英译研讨会在河南大学召开,我国英译翻译家、英语教育家、中国典籍英译研究会会长汪榕培教授及南开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宏印教授,在研讨会上正式提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典籍英译研究”的主题,带有规划性地提出在全国范围内系统地进行少数民族文化典籍的英译及研究。鉴于中国少数民族史诗在世界占有的突出地位,两位专家特别提出了要重点开展中国少数民族史诗的英译与研究,并希望地处东北地区的大连民族学院,借助地域和学术优势,在东北少数民族文化典籍英译方面有所作为。2010年5月,在汪榕培教授的指导下,笔者主持的《东北少数民族文化典籍英译研究:以赫哲族英雄史诗“伊玛堪”为例》项目获国家自主科研基金立项。自此,赫哲族史诗伊玛堪的英译与研究,在有科研项目和资金的支撑下,在良好的国内英语典籍研究大环境下,正式启动并实施。
“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北方少数民族地区,蕴藏着大量原始、古朴且极具审美价值的史诗。据调查,各类史诗多达300余种,它们不仅是我国民族文学中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目前除享有盛誉的蒙、藏史诗《格萨尔》、蒙古族史诗《江格尔》、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等少量已为人们所熟知,大多还‘养在深闺人未识’,赫哲族英雄史诗伊玛堪便是其中一朵奇葩。”[1]目前的现实是,与国家少数民族文化政策、国家文化典籍英语翻译及文化对外传播宣传的现状相比,少数民族文化典籍的英语翻译与研究严重滞后,而东北少数民族文化典籍的英译与研究滞后现象更为严重。“在对外交流中,我们现在输入的外国文化是比较多的,相对这点来说,我们输出的文化比较少……不是说我们的文化没有资源,这里很重要的是我们对外的表达和传播的能力弱”[2]。经过调研,我们发现,虽然东北少数民族文化典籍极为丰富,然而基于英语翻译的研究,尤其是涉及东北人口较少民族的英译和研究并不多见,而涉及赫哲族英雄史诗伊玛堪的翻译与研究几乎是我国英语翻译与研究的“处女地”。“在蕴含丰富的少数民族史诗宝库中,赫哲族的伊玛堪主体作品独树一帜,被称为世界罕见的珍品[3]”。伊玛堪是濒危的民族史诗,它不仅是赫哲族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国的文化遗产,更是世界的文化遗产。它应该以英语语言的方式为世界所了解、欣赏和传承。
以英语语言作为工具,保护濒危的英雄史诗伊玛堪,激活这个民族文化的载体——伊玛堪,把它留给世界人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的根本,除物质的保证之外,文化遗产也是立命的根本。中国人之所以成为中国人,是以他所创造的文化作为标志的。如果这种文化消失,国家和民族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目前,只有老年人会说赫哲族语言,中青年特别是少年中多数已经听不懂赫哲族语。以前伊玛堪说唱艺人得到赫哲族人的普遍尊重,有一批受人喜爱的、能完整说唱的艺人;到上世纪80年代,还有20多位,现在能说唱伊玛堪的仅有5人[4]”。赫哲族的民族语言正处于一种自然消亡状态。伊玛堪这样一个赫哲族文化载体的形式及其文化典籍正在消失,随之的将是我们国家这个人口不到5 000人的民族的消失。目前,国内有关伊玛堪的研究和保护只局限于汉语语言层面。如果以英语为工具,对伊玛堪及其典籍进行研究,并在研究基础之上,对研究成果及英雄史诗典籍进行英语翻译,推介世界,这无疑是以英语——这一世界运用最为广泛的语言工具——扩大了对伊玛堪的保护和传承,并极大地提高其保护效果。
另外,以英语为媒介,开拓一个新的研究形式,把赫哲族、赫哲族文化及赫哲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推介世界。近年来,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正在从“闭关锁国”进入到“开放包容”的时代。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历史文化遗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融入世界。中国向世界推介的文化产品越来越丰富多样,有关少数民族文化的比重也年年增大,内容也从简单的风俗民情介绍,向具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宗教及文学典籍方面发展,其中包括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赫哲族伊玛堪2006年列入国务院非物质文化名录,2011年列入联合国“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把伊玛堪推向世界,推介给世界,就是让世界了解这个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及其核心文化。
2010年5月,笔者以1997年由黑龙江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伊玛堪》(上、下册)为文本,开展英译与研究。该书共收集有赫哲族伊玛堪史诗14篇。笔者从14篇史诗中挑选具有代表性的6篇进行翻译与研究,它们是《香搜莫日根》、《满都莫日根》、《满格木莫日根》、《木都力莫日根》、《安徒莫日根》和《莎伦莫日根》。
2010年7月,笔者到黑龙江省佳木斯赫哲族居住地敖其镇,做田野调研。期间拜访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即赫哲族伊玛堪代表传承人吴明新。到目前为止,我们的伊玛堪项目组完成的与伊玛堪直接相关的成果,有论文:赫哲族史诗伊玛堪英译中的“传神达意”:以《香叟莫日根》译本为例。TheEpicofXiangsouMerkenof Hezhen’s Imakan and its Translation from Chinese into English.翻译目的论视角下的赫哲族英雄史诗《香叟莫日根》英译探讨;专著:《赫哲族史诗伊玛堪与英语翻译研究》,已与辽宁人民出版社签署出版合同,预计2012年10月出版;译著:《香搜莫日根》、《满都莫日根》、《满格木莫日根》、《木都力莫日根》、《安徒莫日根》和《莎伦莫日根》6部伊玛堪的英译初稿已完成,计划2012年10月前出版。
我国著名民间文艺家冯骥才这样说:“一个拥有英雄史诗的民族分外令人景仰,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赫哲族的《伊玛堪》。英雄史诗浓缩着一个民族的历史精神与文化精华,是一个民族有声有色的灵魂。”[5]我们景仰赫哲族,我们为赫哲族的伊玛堪而骄傲。面对全球化的国际世界,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与交流,随着国家针对少数民族文化政策及措施的制定和落实,必将得到不断地扩大和提高;中国国际范围内经济上的日益强大,不仅将为中国文化在世界的传播带来越来越多的机会和巨大的动力,也在为少数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创造时机。赫哲族和他们的伊玛堪需要翻译成英语,走出国门,因为他们拥有丰富灿烂的文化,是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处在濒危状态,需要人类的保护和传承。“伊玛堪在民众中口耳相授、世代传承,已成为赫哲族文化的标志与象征”[6]。我们以赫哲族的伊玛堪为切入点,以《香叟莫日根》和《满斗莫日根》等史诗为英语翻译载体,以英语为语言工具,就是要以典籍翻译为桥梁,把东北少数民族文化推向世界,传播给世界;把赫哲族文化推向世界,传播给世界,把赫哲族的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传承下去。
在过去的两年伊玛堪翻译与研究中,伊玛堪课题组一遍又一遍被问到:你们为什么要翻译伊玛堪?我们一次又一次地重复着同样的回答:因为我们要让伊玛堪在英语语言中再生,要让全世界范围内的人知道伊玛堪,了解伊玛堪。让“赫哲绝唱”长吟。报,2001-06-13(B02).
[2]赵启正.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EB/OL].http://theory.people.com.cn
[3]赵秀明.谈伊玛堪与英雄史诗[J].民间文学论坛,1994,(2):44 -46.
[4]景堤.赫哲族的文化瑰宝古老的英雄史诗[J].黑龙江史志,2012,(4):37 -38.
[5]姚洋.伊玛堪说唱:濒临失传的英雄史诗[EB/OL].http://www.ccvic.com.
[6]黄任远.赫哲绝唱:中国伊玛堪[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102 -103.
2012-06-15
王维波(1960-),男,辽宁本溪人,院长,教授,从事东北少数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
[1]黄定天.伊玛堪:赫哲族的英雄史诗[N].光明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