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音字典》增补刍议(上)

2012-04-08 05:46林永锐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玉篇集韵通假

林永锐

(海南农垦中学,海南海口 570226)

《海南音字典》增补刍议(上)

林永锐

(海南农垦中学,海南海口 570226)

许多有志于用海南方言创作文学艺术作品之士,一下笔往往就遇到“有音无字”这只“拦路虎”。《<海南音字典>增补刍议》正是为了减少这一苦衷而作的尝试。《<海南音字典>增补刍议》内容有两部分:一是《海南音字典》所无的字(58字);二是《海南音字典》有此字无此音义的字(39字)。增补共九十七个单字。

海南方言;字;音;含义;增补

一总述

(一)《海南音字典》所无的字

下列58字是笔者在《海南音字典》里找不到而为其增补的,依声母列下:

d(装):氵出

h(可):囥 欹 扌克

hh(号):嬲 烆 冫求

y(余):扌压

以下为韵母音(2字)。

un(温):揾

ud(核):扤

(二)《海南音字典》有此字无此音义的字

《海南音字典》有此字无此音义,亦是“有音无字”的原因之一。由于海南方言和潮州方言同属闽南语系,因此其字音、字义有些是相近、相同或相通的。鉴于古汉语有“通假字”,窃以为无妨仿效之。通假又称“通借”,即以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本字,其中包括同音通假、双声通假和迭韵通假等。通假字,不仅古代常用,实际上当代也还在用,如我们借“谷”为“穀”,借“吁”为“籲”。正因如此,笔者拟仿效“通假”之法,把潮州话中所用的方言字“通假”一下——“移植”到海南方言来,“互通有无”。目的在于抛砖引玉,盼望有关专家学者共同来为海南方言增加一批常用、实用字,逐步减少“有音无字”的“无字率”,以便方言写作。说到“移植”,有如潮剧移植琼剧,琼剧移植潮剧,移植之后,除了语音不同外,剧情及其主题思想是同样的。那么,如果海南方言借潮州方言字为自己所用而丰富自己的字数和词汇,何乐而不为?

现将《海南音字典》中有此字无此音义的39字,以字典部首为序列示如下(单字后括号里的数字系该字典的页码)。

一:布(205)

丨:中(12)

入:汆(52)

亻:便(62)

氵:沱(87)涎(91)涕(92)渑(96)

门:闸(120)

扌:扳(134)括(140)抿(137)挜(139)挨(142)掣(312)挦(140)

土:埕(155)

口:呸(191)呛(189)噜(202)

囗:回(204)

尸:昼(224)

弓:弦(226)弹(227)

火:灺(253)

贝:贸(306)

牛:犟(勥)(311)

手:挈(312)

石:斫(340)

目:盲(351)

瓜:瓣(376)

鸟:鸟(376)

竹:笪(404)

足:跋(422)

金:钟(360)

隹:雄(433)

鱼:鳢(437)

二分述

(一)《海南音字典》所无的字

《海南音字典》所无的58字,现分述如下。字头后面,先用方括号“[]”标出海南话拼音,再用圆括号“()”加注直音;然后说明该字的海南话字义;最后是笔者为该字找来的释义依据,借以把原本的“有音无字”变为有音有字。

瓟[bu1](波呜1)。葫芦瓜。常与“甜”字合成双音词“甜瓟”。瓟同瓝,小瓜也。《广韵·觉韵》:瓝,瓜瓝也。瓟同上。《尔雅·释草》:“瓞瓝”,郭璞注:俗呼瓝瓜为瓞。

烳[bu1](波呜1)。烧状。用器皿架在炉上烧水或其它食物之谓。《潮语十五音》龟部“边”音:“烳”,以水燃物曰烳。一般习惯是:用鼎、灶烧,叫作煑;用锅、炉烧,称为烳。

口风[bun1](波温1)。风从口中喷出之谓。《中华大字典·口部》口风,引《篇海》称“同吹”。

粿[bua1](波换1)。糕点类食品。一般农家用大米加工制成。《玉篇·食部》:馃,饼子也。《汉语大字典》引翁辉东《潮汕方言·释食》:俗重祭祀,妇女多制馃(同粿)品,……。

皮刂[poi1](坡鞋1)。削也。如削果皮或削铅笔,方言叫皮刂(果)皮,皮刂铅笔,是个会意字。《玉篇·刀部》:皮刂,剥也。《集韵·支韵》:皮刂,刀析也。《康熙字典》刀部:“皮刂,《集韵》:刀析也。”

此字与《海南音字典》“批[poi1(坡鞋1)]”的三个义项绝无相通之处。可知,皮刂,专指用刀削(而不是“割”或“切”)。这三个动作完全不一样:削,刀口向前,用力方向也向前;割,刀口向下,用力方向是前后往返拉动;切,刀口也向下,但刀刃不往返拉动,其用力方向是自上朝下施压以完成其将物体分离。

禾白[pa6](坡亚6)。谷实不饱满者,即秕谷。《玉篇·禾部》:“禾白,禾不实也。”秕,《玉篇·禾部》:秕,穀不成也。

犘[ma1](摩亚1)。黄牛。

犘,形声字,指的是野生的体型硕大的莽牛。《尔雅·释畜》“犘牛”条,郭璞注:“出巴中,重千斤。”郝懿行义疏:“犘之为言,莽也。莽者,大也。今俗之莽牛即此。”

在潮汕,称家牛都是双音词,不是水牛就是黄牛;而海南人仅称“牛”或“犘”,即把这两种家畜区分得明明白白,毫无歧义。由此可知海南话中仍保留着一些古汉语的鲜活词儿。因此,“犘”这个字,应收入《海南音字典》。

《康熙字典·米部》:“米靡,《集韵》:音糠曰米靡。”

糜,《海南音字典》的释义是“粥”(第442页)。但“糜”是个多音多义字;而“”仅一义,即屑,粉碎。《玉篇·米部》:米靡,屑也。《说文·米部》:米靡,碎也。段玉裁《说文解字》对米靡字的注解是:“凡言粉碎之义当作”。据此,把米煑到粉碎,成为粥,写作“”似乎比写作“糜”更可免了歧义。《释名·释饮食》曰:糜,煑米使糜烂也。”《释名》这一条里的两个糜字,前者为名词,后者为形容词。同一个字,前者被解释,后者作解释,演出了文字“双簧”,多滑稽。笔者以为,不如让“”专施其职。

,因其有覆盖、遮、罩包之义,故海南人在家人外出时,提醒其多披上一件上衣,叫“加条衫”。

氵出[dua8](装换8)人站着把容器里的东西用力倒出远方。《玉篇·水部》:氵出,水出貌。

当然,这一动作所“氵出”出去的不一定都限于水,其它固体东方如垃圾或少量废物,有时也一氵出了事。

粙[ddiu1](刀柚1)。水稻的俗称。稻实。《集韵·宥韵》:粙,稻实。直祐切,音胄。《康熙字典·米部》引《类篇》:粙,稻实也。

粙,本指稻实,即谷穗谷粒,引伸指水稻的植株。因此,收获水稻的果实叫作“割粙”。

秷[dde8](刀下8)收割。同“挃”,割禾声。《玉篇·禾部》:秷,穫(获)也。《说文》:挃,穫禾声也,或从“禾”。

粙,是种在水田里的稻,故称水稻。种在旱地里,不必灌水的,农民不叫它为“粙”而称它为“秷”,而且特别加上个定语,合称为“坡秷”,明确指出它是种植在山坡上的,与水田里的“粙”不相同。

炨[ddo5](刀荷5)。点着,点燃,着火。

本义是灯烛或灯烛余烬。字又作“灺”或“炧”。《说文·火部》灺,烛余也。《集韵》灺,待可切,音舵;本作“炧”,烛余也。

以其音“刀”谐海南话着火之意,故采之。潮州话亦如是。

此外,有的孩子做错了事受到大人批评时,把嘴巴翘得高高,这一状态,民间一般不用“翘嘴巴”这个词儿,而说他“嘴”(读第1声)。这是借呼鸡之声这个字来替用的。由动词变为形容词。

橂[ddai1](刀哀1)。坚硬。《中华大字典·木部》橂,引《集韵》《类篇》:韦练切,音奠。木理,坚密也。

木理即木纹。紧密的心材布满美丽的花纹。这,应该是海南话所谓的“格”了。“格”是非常“橂”的。

抵,就是抵抗,抵触,即牛羊俯首顶头牴角相对抗。由俯首低头之意引伸而来,两人路遇相互叩首,叫作“头”。俗写作“答头”。

目聂[ni8](挪医8)。[nib8](挪邑8)。

眨(眼),闭(眼)。这个字采自郑绪荣集释《潮汕俗谚》上册“看见蛇啰目聂目”条。

氵伦[nun1](挪温1)。潮湿。

《中华大字典》“氵伦”引《广韵》《集韵》:卢困切,音论。水中曳船曰氵伦。

因此字与水有关连,又与海南话“潮湿”的发音谐近,故此推荐之。

靹[nong4](挪翁4)。(煑)烂。柔软。

《吕氏春秋·辩士》:凡耕之道,必始于垆,为其寡泽而後枯,必厚其靹,为其唯厚而及。《汉语大字典·革部》靹:柔软的土壤。

这个字还有“物体向内收缩”之义。如水果放久了就会向内“靹”进去。故字又作“”或“”。

月罪[le3](罗下3)。伸舌头。

《潮语十五音》家部“柳”音:月罪,不美也。

伸舌头(月罪舌)作鬼脸,是不太雅观的。

历刂[le4](罗下 4)。割。正刃行刀,刀的走向自远而近,即把刀伸向前方后轻轻地朝身边拉回来。这行刀法与“割”一样,但历刂,刀刃只来不往,力轻;割,刀刃往返,用力重,刀刃入物深。

《集韵·锡韵》历刂,割也。《康熙字典·刀部》历刂,……音历。割也。

挵[liang5](罗央5)。用条状物或手指拨弄。《中华大字典》挵,引《集韵》“卢贡切。同弄。”

扐[leng8](罗英8)。拉紧。勒紧。《康熙字典·手部》扐,引《正韵》:“历德切,音勒。”《集韵·职韵》扐,缚也。

扌卤[lou7](罗黑7)。摇撼。动。《广雅·释诂一》:扌卤,摇动。《康熙字典·手部》扌卤,引《博雅》:动摇也。

这个字采自《潮语十五音》佳部“去”音。其释义:竖立,佇立,独立。

此字从正从立,其义自明。故荐之以补缺。月臼[giu4](哥柚4)。肌肉丰满,结实。肥胖。《汉语大字典》月臼:肥。

肥胖的人,油肉好像要出来,人称曰“肉月臼月臼”。

蕌[gio7](哥腰7)。蕌头,蔬菜之一,又名“野韭”。叶似葱而细,头大,可炒可醃。

淃[guan7](哥弯7)。故意扭动肢体。此字的本义是水回旋的样子。《正字通·水部》淃,水回旋貌。

回旋就是转动。以此借用为扭动肢体的动词。引伸为摇摆。

犅[gang1](哥红1)。雄性禽畜。《说文·牛部》犅,特牛也。《本草纲目·兽部·牛》:“牛之牡者曰牯,曰特,曰犅,曰。”因此,不论马、牛、羊、猪、猫、狗,凡雄性者,潮汕人一概称之为“牯”,而海南人则叫作“犅”,皆有所据也。

说巩

瓦即瓶,未免笼统一些。瓶的形制,各式各样:小口的,大口的,两头小中间大的,葫芦形的;有10厘米高的,有高在1米以上的。而的

形制简单得多:通常是圆柱型,一般高在10至30厘米,口径一般为10至15厘米,可称为“筒”。从材料说,瓶是陶或瓷制的,属于“缶”一类;而的材料,可以是陶瓷,可以是铜铁,还可以是竹木。可以有抓手的把柄,可以无把子;瓶是不可能加上把柄的。漱口用的口杯,海南人有的叫“嘴盅”[sui6 ziang1](碎章),可也有人称为“嘴”的。

这个字采自《潮语十五音》柑部“语”音。其释义:人之不慧曰。凡事不晓也。愚人也。

潮州话的读音虽与海南话有异,而其义却是相同的。故“引进”之。

囥[ho6](可荷6)。藏。

《集韵·宕韵》囥,藏也。

把钱物以至人藏起来,叫作囥钱,囥物,囥人。

欹[hi1](可医1)。不正,歪斜。

《荀子·宥坐》:“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欹,即倾斜不正。如“头欹欹”(心内不满的一种姿态)。

扌克[hio4](可腰4)。拾,捡。

这个字采自《潮语十五音》姜部“去”音。其释例:俗曰扌克钱,扌克拾。

这个字用途很广,如扌克猪屎牛屎,扌克柴扌克薯,扌克“胶屎”……

嬲[hhiao1](号妖1)。淫荡。戏弄。纠缠。《玉篇·男部》嬲,戏相扰也。《集韵·晧韵》嬲,娆也。

烆[hhia1](号也1)。烧火。

《中华大字典·火部》烆,引《篇海》烆,户庚切,音行。火炬也。

潮州话“烧火”的发音和海南话近似。这个火旁加行字的形声字,取“行”音。“行”,潮琼音近。为此,建议引进之以补海南话有音无字之缺。

冫求[hhiu1](号柚1)。颤抖。由寒冷、骇怕或疾病引起的肢体颤动之谓。

凊[sin6](妻烟6)。冷,凉,寒意。

《说文·仌部》凊,寒也。《玉篇·冫部》凊,冷也。《千字文》“夙兴温凊”。《中华大字典》凊,引《唐韵》《正韵》:七正切,“清”去声。

扱[sa8](妻亚8)。插,挹取。《广雅·释诂二》扱,插也。《广雅·释诂一》扱,取也。

米志[soi6](妻鞋6)。米舂(磨)成的粉末。这个字采自《潮语十五音》鸡部“出”音。其释义:以米之细粉曰。“”同上。即又可写作米祭,两字同一音义。

爽[song1](妻翁1)。快感,愉快。

《海南音字典》对这个“爽”字的四个义项的解释,都不是笔者要在这里说的内容。笔者要说的是梁明江所著《海南方言说要》(海南出版社1994年3月第1版)第65页第三行的“suη(高兴6)”。梁先生书里,在一个音标下所“统帅”的义项,凡未能找到适合的方块汉字,便把那一意思写下后用圆括号括住。该书在“suη”这个读音后列有五个义项,“(高兴6)”是末尾一项。

笔者猜,梁先生这里所说的“高兴”如果指的是“轻松”“痛快”的意思,他一定会写上“爽”这个字的;而他之所以找不到合适的方块汉字来表示,不得不采用“存缺”方式——用括号把意思“圈定”,正说明这个“suη”是另有所指的。除了“轻松”“痛快”外,“suη”还指什么呢?应该是指男女交媾时达到性高潮那种感受。

最近,《羊城晚报》就《新京报》所披露的湖南一官员的桃色新闻作了评论,题目是《裸死的“坏干部”与在任的“好干部”》。评论说:50多岁的湖南张家界市工商局长黎某裸死在20多岁女子家中。网民猜测说他是“爽死”了。(见《羊城晚报》2010年8月14日a2版)。

“爽死”这个“爽”,正是梁先生所指的“suη(高兴6)”之义。

“suη”终于有个方块汉字表达了。《海南音字典》在“爽”字下,似乎可以增加这一释义了。章

唚[sui8](妻威8)。吻。

这个字采自《潮语十五音》金部“贞”音。其释义:以口相向,俗曰“相唚”。

“以口相向”,有人把它叫作“咬嘴唇。”这个字妙就妙在它用“侵”(侵略,侵犯,侵占)字放在“口”边,构成这一强烈的形声字。

欶[sue8](妻话8)。饮,吮吸。

《说文·欠部》欶,吮也。

韩愈等《纳凉联句》:“车马获同驱,酒醪欣共欶”。

《康熙字典·欠部》欶,引《通俗文》:含吸也。

海南话称饮酒为“欶酒”。

扌压[yi4](余医4)。向下用力挤压东西。

这个字采自《潮语十五音》枝部“入”音。其释义:以手扌压物也。

其实,此义的字另有三个:

1.扚。《集韵·锡韵》扚,按也。《康熙字典·手部》扚,……按也。

2.捳。《广雅·释诂三》捳,“捽也。”潮州人指:压入,挤压。

揾[un3](温3)。沾。

人们在餐桌上,往往摆上几个小碟子,里面有装酱油的,有盛酸辣的,吃了两口饭,便挟一块鱼或肉往酱碟里沾一下后送入口中。这个沾酱动作就叫作“揾”,如揾生抽,揾辣酱,揾陈醋,揾炼乳,揾蜂蜜等。《说文·手部》揾,“没也。”没,即浸没,浸湿,浸透之意。

扤[ud4](核4)。动,摇动。

《说文·手部》扤,“动也。”在乡村里,为了制作某种生产工具,农人把竹竿或木条,放在火上边烘烤边用力改变其形状——如把直的变成弧形。这一劳作工艺就称为“扤”,直的扤成弯的;弯的扤成直的。

以上58字为《海南音字典》所无的,拟增补之。

[1]张惠泽.潮语僻字集注[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

[2]汉语大字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字典[Z].武汉:湖北辞书出版社,1986.

[3]中华字典[Z].中华书局,1978.

[4](清)张玉书等.康熙字典[Z].上海:上海书店,1987.

[5]梁猷刚.海南音字典[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1988.

A Rustic Opinion about Supplementary to Hainan Dialect Dictionary

LIN Yong-rui
(Hainan Nongken Middle School,Haikou 570226,China)

Those aspiring to create literary works in Hainan dialect frequently encounter the barriers of“sound without words”.This paper is a trial to reduce this embarrassing situation.It contains two parts:the first,the 58 words excluded in Hainan Dialect Dictionary;the second,the 39 words without pronunciation in Hainan Dialect Dictionary.97 separate words are supplemented in all.

Hainan dialect;Wording;Sound;Meaning;Supplementary

H 179

A

1009-9743(2012)01-0040-06

2011-10-05

林永锐(1931-),男,汉族,广东汕头人。海南农垦中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汉语、古代文学。

(责任编辑:陈 棠)

猜你喜欢
玉篇集韵通假
原本《玉篇》引《淮南子》校勘学价值举例
荆璞《五音集韵》之形制
《说文》《玉篇》目部重文比较研究
《集韵》征引《说文》过程中的几个问题
《集韵》征引《广雅》研究
衛伯考(下)
《集韵》编撰的起讫年代考辨
《玉篇》文献学、辞书学研究综述(2000—2016年)
《玉篇》与其他字书对比研究综述
《洛神赋》“清阳”词义训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