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柏青 滕 越
论师范教育中的音乐素养教育
● 程柏青 滕 越
音乐师范教育,在音乐艺术人才培养及教育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促进了我国现代教学手段的进一步更新和完善,国际间文化艺术的交流与合作,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参考与学习的例子和机会。因此,我们在继承传统的教学方式及内容的同时,应积极探索新的、更适应于时代发展的新方法、新内容。
众所周知,教育包含着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内容,如何使教与学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毕生追求的目标。一个成功的教师能十分巧妙地摆正教与学的关系,能够使其教育对象一直处于能动、亢奋的接受知识的状态之中,这与教师的自身素质是分不开的。
声乐教学的目的是什么?它是通过对学生歌唱声音技巧的系统训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歌唱技能,从而具备通过嗓音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表现能力。因此,声乐教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使学生懂得并善于表现声乐的美感。在这个意义上去认识,声乐教学便不单纯是一种歌唱技巧的训练,而是全方位的声乐艺术教学,包括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去理解作品,丰富的人生体验(包含直接的和间接的体验)去表达感情,通过咬字、吐音,深刻认识语言美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及驾驭歌唱表演的控制能力等等。所以,一个优秀的声乐教师,必须是兼备技巧与修养并且善于使学生具有将两者尽可能完美结合起来的声乐表现能力的教师。
作为老师应就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其知识技能进行全方位培养和训练。首先应从培养学生的艺术创作、表演及表达能力入手。众所周知,声乐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是通过人的声音把作品主题思想及内容、旋律展现出来,在此过程中,歌者不只是简单地去复制作品,而是对作品进行再创作,即对原始作品进行立体性消化、吸收及表现。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对教学作品的选择,即看一部作品是否具备了音乐艺术的各种要素,如曲式、体裁、和声、配器、调式、调高、节拍、节奏及风格特征等,而这些要素又是用于衡量学生是否具备了诸如音高感、节奏感、力度感、音色感、旋律感、和声感、调性感、结构感及灵敏度、记忆力等的音乐要素。教师应从特定声乐作品的个人、社会、文化及历史背景等方面启发学生的创作、表演及表达能力。同时,还应注意培养学生在艺术作品中的人性表达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对表现其本身意识、思想或情感的艺术作品进行创作和表演;为某种特定的公共需要(如广告、公众仪式或社会事业)的艺术作品进行创作和表演。
作为声乐专业的学生,对声乐作品的理解与否取决于他(她)自身的文学修养及其综合素质的高低。一首声乐作品通常集艺术性、思想性、社会性于一体,如果单纯从它的艺术表现及音乐特性来理解,其表现力度会出现明显的不足,该作品就会因此而失去它的社会及时代价值,作品的生命力会大打折扣。然而,如果
音乐师范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应注重其科学性、发展性,以培养知识、技能、文化、心理等方面均衡发展的跨世纪人才为教育宗旨。
音乐师范教育;课程设置;发展性一味的追求作品的社会性、政治性,而忽视了它的音乐艺术性,作品的表现力同样会受到很大的束缚,其功利因素会使作品失去它固有的音乐表现效果。因此,应引导学生从立体的角度来理解和表现作品,充分领会作品所蕴涵的主题思想、感情、意识、历史文化背景等内容。在理解作品的前提下,努力挖掘自身响应作品的能力,力求完整地去表现作品。
课程设置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作用,如果没有这座桥梁,任何教与学的行为都无从谈起,纵观目前我们的音乐师范教育,其课程设置长期以来几乎没有任何改变。然而,仅就声乐教育而言,声乐发声方法及发声位置的定义,随着时代的变迁就已经进行了多次的修正。因此,我们应该探索不断改进和完善已有的课程体系,努力探索和研究更科学、更有效的音乐师范教育课程设置。现就日本某音乐学院的课程设置作一简单的介绍:该校是一所以培养音乐专业人才为目的的学校,其教学宗旨是为专业音乐人才提供所需的艺术表现力及创作力。同我们的教学一样,该校在教学方式上也是为特殊专业学生进行个别课教学,对初级学科进行集体授课,同时进行综合性课程及音乐学、音乐理论和相关主题的学术研讨会。该校专业共分作曲、指挥、钢琴、弦乐、管乐、打击乐和声乐等六种专业。由于所培养的是专业音乐人才,因此它需要的不仅是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需要对其他学科范畴更广阔的认识和了解。这就要求学生从更宽的知识与理论角度来认识和掌握作为一体化的人文、社会和自然,以期对他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学生还可从四种外语课程中进行选择性学习。学院还设立了诸如职业教学法、体育健身等课程或学术研讨会。
该校的课程设置为:哲学、道德规范、文学、艺术科学、音乐美学、法律、社会学、教育学、历史、美术史、西方音乐史、物理、生物、心理学、音乐心理学、音乐声学、音乐教育学、人种音乐学、语音学、戏剧艺术理论、歌剧介绍、主要乐器的一般掌握、日本传统音乐史以及音乐学的专题论文课程等。
学术研讨会的课程安排:和声、分析、对位法、管弦乐作曲法、音乐术语、音乐学、韵律学、外国文字阅读(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以及英、法、德、意等语言。
以教学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教育学理论、教育心理学、音乐教学法、道德哲学、教学实践、教育哲学、社会教育与电化辅助管理等。
从该校的专业课程设置状况,我们可以看出,完备的课程设置是培养合格专业人才的必要条件。作为音乐师范专业学生,他们需要的不但是本学科的知识,他们更需要能够支撑这些知识所需的综合素质,即健全的人格,强健的体魄,自如的社会适应能力,博深的修养等。因此,我们在向学生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有必要增加一些有利于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培养能力及综合素质提高等方面的课程。学术研讨会就是一个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的一个重要的课程,它能打破传统的授课方式的禁锢,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们可以通过开设音乐美学课程使学生从美学的角度来认知音乐;通过开设音乐心理学、音乐教育学,使学生以健康的心理素质来学习音乐专业知识及音乐的教学方法;物理、生物课程是我们音乐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基础知识,通过对人体发声器官的了解,对力学及有关科学的掌握,学生们能更好地掌握声乐及乐器的知识与技能;同时,音乐声学、语音学也是不可忽视的方面,通过对声学的掌握,可以更有效地获得对诸如和声、对位、作曲、分析及电化教学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而语音学对声乐专业来说更是一门不可缺少的基础学科。语言,作为声乐作品基本内容的一个范畴,是体现作品表现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国传统声乐理论对歌唱艺术的要求即是“字正腔圆”。在面对各个不同的语言表达时,只有掌握了语音学知识,学生才能做到泰然处之;另外,戏剧艺术理论、歌剧欣赏是音乐师范专业学生扩大音乐艺术知识,提高音乐艺术修养的一个途径。
随着文化、科技的不断进步,各种适应于社会发展的交叉学科正在蔚然兴起,在音乐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方面,也应积极地吸收这些有利于我们音乐师范教育发展的新兴学科。在21世纪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中,我们的音乐师范教育事业也将以崭新的面貌融入人类文化发展的大潮之中。
[1]赵海英.高校音乐教育中急需开展多元化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2005,(1).
[2]严治华.略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J].大众文艺2008,(10).
[3]姚思源,主编.中国当代学校音乐教育文献[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程柏青/济南大学音乐学院 滕 越/山东省教科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何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