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建
“感恩”教育的实践探索
● 王 建
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正直的人的起码品德。为此,我在感恩教育中进行了探索。
感恩教育最重要的莫过于擦亮学生发现真善美的眼睛,提醒他们将他人的恩惠铭记在心。我在《教育信息报》第一版读到一则有关“感恩作业”的评论,随即在晨会课上提出“感恩作业”这件事情:“早上,我在报纸上了解到有一种特殊的作业——‘感恩作业’。这篇文章的开头有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做 ‘感恩作业’? ”“用什么来做 ‘感恩作业’”“怎么做 ‘感恩作业’?”许多同学搭上话来。“是因为有人帮助了我们!”“谁呢? ”“老师! ”“爸爸妈妈! ”“大自然! ”“小草! ”我提出:“既然值得感谢的对象这么多,那就让我们每天至少做一个‘感恩作业’,如何?”“好!”“那么,我们可以怎样来完成自己的那份‘感恩作业’?”学生又来劲了,似乎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一整套方案。许多同学能振振有辞地介绍了一阵子。
我之所以提出“感恩作业”,其意在于感恩启蒙,使学生认识到身边有许多人在帮助自己,意识到感恩的必要性以及要珍视享有的一切。这样,学生就会有一颗感恩之心,懂得怜悯,懂得尊重,懂得负责,进而与周围的人、事物积极互动,在跟他人交往时学会与人为善,步入大自然时能与自然为友,善待自然界中的一草一木。
具有感恩之心,只是感恩教育的第一步。将感恩之心积极付诸行动,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才是最重要的,也是验证感恩教育是否成功的主要依据。我建议班级古诗朗诵会的干部抄写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让全班同学朗诵。在学生反复朗诵之后,我简要地介绍这首唐诗背后的故事:“孟郊是浙江湖州人。他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家庭,一生颠沛流离、居无定所。在他五十岁的时候,才考中进士,得到一个溧阳县尉的小官。《游子吟》写的是他去溧阳上任的前一个夜晚发生的事情。同学们从诗中可以知道年老的孟郊妈妈,正在为即将远行的儿子赶制寒衣,深怕儿子人瘦衣单,受风寒之苦。
我问:“第二天大清早,孟郊穿上母亲连夜为他做的寒衣后,会有些什么表现呢?”大家说,孟郊会下跪,激动地说,离家千万里,不忘母亲养育恩。我要正直做人,认真做官,等等。“看来,诗人孟郊真是个孝子,体会到母亲春天般的爱,有一颗感恩之心,有一种感恩之德。换成在座的各位同学,你们也会有这种感恩之心,感恩之德吗?”我抛出话题,让学生深思。一阵沉吟之后,学生们开始诉说自己如何领会父母或外公外婆对自己的爱,自己又该如何去回报。我趁势提出任务:“同学们,你们都已长大了,要经常为爱你们的大人做一些事,帮助他们减轻一点负担,让他们开心一点。有关这些方面,你们有什么好点子吗?一起来说一说。回家再去做一做!”大家七嘴八舌提了不少金点子:有的是为爷爷读报,让他生活不再寂寞;有的要帮助妈妈熬药、喂猪、干家务活;有的是作业认真完成,自觉完成,不用大人催,让大人省心,等等。
最后我倡议:“12月25日是西方国家的感恩节。既然外国朋友有感恩节,我们也该有个感恩节。大家有这么多帮助大人的好点子,别忘了去做一做!”学生们满口应允。
在平日的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来触动学生的心灵世界,使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提升其道德认知水平,并在生活需要或者自我需要的驱动下,把正确的道德认知外化为自身的道德行为,改变自己的人生角色,扩大自己的人生舞台,为他人服务,对社会奉献。这种持久的感恩行动,会不断地强化已经产生的感恩动机,使感恩行为不仅成为一种闪现人性光辉的美德,更成为推动人与人之间友好交往、人与环境之间和谐共处。
这些亲身体验的活动,学生们从真实的感知,深深体会到父母的伟大与艰辛,从而将“感恩”内化为心灵深处的情感,并且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孝敬父母的情怀与欲望!
(责任编辑:陈培瑞)
王 建/青岛市城阳区流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