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 敏 白中军
基于实践视角:中小学名师成长问题摭探*
● 丁 敏 白中军
名师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成为名师,离不开“天时地利、平台起点与生态取向”等前提条件;名师成长的一般路径是“三阶段成长路线”;名师发展,还需要选择适宜的榜样目标、赢得机遇期与驾驭转折点、处理优化好各种关系。
中小学名师;名师成长;榜样目标
教师是学校的第一教育资源,名师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在现实实践中,教师因缺乏成长的路标与引领的榜样,不知道路如何走,重要阶段及节点如何把握;在自我摸索中,教师因缺乏文化自觉,不知道 “决定自己价值追求与理想发展的前提条件”是什么。鉴于此,我们探讨与剖析“中小学名师成长”问题,就成为必然而又必要的了。
1.时势造“英雄”。我国教育正处于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创新人才支撑的素质教育大变革时期。这是一个需要“教育家”也造就“教育家”的时代。此为名师成长的宏观背景,是教师个人必须遵循的“天时”。
2.地位处境与代表性。谁能脱颖而出,要看他所处的位置与代表性。宏观而言,其教育类别在现实教育体系中处于核心、关键、主流、一线位置(而非边缘、次要、补充、二线处境),如普通中小学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其学校在同类学校中又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如各类各层次名校(北大清华附中、附小,各省市县一中、一小或实中、实小等)。具体而言,所承担学科是否为优质学科(小学是语文、数学,特别是语文;中学是语数外);在学科团队(校内外)中是否处于有利、领先位置。此为个人必须适应的社会现实与人际环境,即所谓“地利”与“人和”。
1.学校发展平台。学校是教师发展起飞的平台,个人成长的微观生态环境,学校的地位与层次非常重要。名校(知名度影响力高的学校,占有更多社会资源,存在更多发展机会)出名师,名学科出名家。名校、名学科搭建的平台直达教学与科研的前沿阵地,教师只要在学校、学科中领先,就是在全国、全省领先(校级水平就是国家级、省级水平);反之,学校学科平台太低,虽然教师用了与前者差不多的时间和努力在学校领先,但结果却可能不及名校的中下水准(尤其是学术科研)。学校层次低,占有的资源少,个人发展的机会少,发展的层次也低;有时候名校教师很容易获得的机会,普通学校很难或根本难以获得,或要付出百倍的努力。所以,教师在低层次学校发展的空间狭窄且路径阻塞,必须创造条件、寻找机会提升自己的发展平台。
2.个人成长起点。从中专、专科,到学士、硕士、博士,学历起点越来越高。学力基础,包括个人的教学与科研的禀赋潜质(是不是适合当教师,有没有成为学科学者或专家的天赋,相应的知识储备与训练是否到位等)。一般说来,中小学教师的科研知识储备与学术训练不够。有些人是输在个人起点低上,学历不高,学力不足,甚至有难以发展的致命“缺憾”。学历学力与教学科研之中,有一个“短板”就难成大器。教师个人成长的路途中,各种“外在资格限制”(比如学历)越来越多,起点低的人机会越来越少。
1.教科研两中心。中小学教师的教科研活动有两个中心,一个是“处于教学法层面,以听评课为主要形式,以获得讲课证书为标志”的课例研究;一个是“处于升学率层面,以考试竞赛为主要形式,以获得教学成绩奖为目标”的试题研究。小学向课例研究倾斜,是教师们显性追求的集体行为 (考试竞争为隐性行为:个人悄悄争学生与时间、练习与应试),小学教师教学能力更凸显,教学特色更鲜明;中学向试题研究倾斜(高考指挥棒力量更强大),是教师显性追求的集体行为(课例研究为隐性行为:个人悄悄练技艺、追潮流、等机会),中学教师应试能力更强,应考本领更胜一筹。面临严峻的排名竞争,中小学教师们需要全力以赴才能生存,而要发展则需要付出更多。不论是教学成绩还是讲课比赛,想出人头地必将承受巨大的压力与重重困难。所以,中小学教师不敢懈怠,时刻保持一线战斗状况。
2.学科科研中心。大学教师的科研中心只有一个,那就是“处于学科专业层面,以纵横课题为主要形式,以发表论文与成果获奖为目标”的课题研究。课程、教学与教法层面的研究始终处于“二线或二等研究”的境地,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对课例与试题研究。
(一)合格教师阶段。教学新手在导师的引领下,通过借鉴模仿与实践摸索,学习做“课例”研究,初步学会听课、说课与上课,经过大约三年左右的时间,初步适应教学要求,成长为一名合格教师。此阶段是新手教师与教学工作初步磨合,与教学环境初步适应的阶段。其教学的模仿性成分较多而缺乏个性,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活动还处于随众状态,教师精力多集中在教材处理、教法掌握的探索之中;但经过两年左右的适应后,其中的佼佼者已开始成功地把他人的教学经验转化为适合自己特点的行为策略,并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独立设计教学结构,处理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开始呈现鲜明的节奏,开始有意识地研究教学语言的艺术性、教学组织的灵活性,教学的个性化特征开始显现。与此同时,初步掌握提高学科学习成绩的方法,能够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与较理想的学科排名。其标志是能够举行校级公开课,获得校级或镇级教学成绩奖。不少教师整体水平停滞在此阶段。
(二)教学能手阶段。通过独立的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学习做“课题”研究,自觉建构体现自我教学风格的教学模式,经过五年左右的时间,创造性地适应教学要求,成长为一名教学能手。这是由共性向个性转变,由适应向创造,由教研向科研过渡的阶段。扎实的教学能力、坚定的教学自信,使其教学实践呈现创造性的意向和行为。开始自觉探索课堂教学结构和方法的最优化,实现反馈优化控制,追求最佳效果;能够有针对性的研究学生的特点与学习规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和谐健康发展;教师的教学艺术开始发挥其功能效应,教学胜任感与职业幸福感油然而生。与此同时,全面掌握了提高学科学习成绩的技巧,学生成绩理想,学科排名领先。其标志是获得县、市级教学能手,取得县、市级教学成绩奖,主持县、市级课题。此阶段成了大多教师难以逾越的“高原期”。
(三)教学专家阶段。只有极少数的教师,凭借“天时地利人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开创了自己特色的研究方向和领域,科研与学术含量越来越高,经过十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从教学能手到教学专家”的跨越与提升。此阶段,其教学艺术风格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已有独特而稳定的表现,并呈现出鲜明的个性风格;其教学活动与学生学习的内在规律相吻合,面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和教学环境,能够进入充分自由发挥的状态,教学艺术效果进入自觉追求阶段,不断突破他人,也突破自己,迈入了课堂教学艺术的 “自由王国”。其标志是主持省级或国家级课题研究,在本学科专业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有自己的学科团队与学术声望;是省级或国家级教学能手,省级、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得者、特级教师与省市、国家级名师。
教师在自我成长过程中,需要选择适宜的名师名家做自己的榜样示范,以引领自己更好地发展。比如,选择教育家李吉林为榜样,就要具体梳理出她的成长阶段,以引领自己的成长发展。
1.30岁左右成为教学能手。1956年,18岁的李吉林以22门“5”分的全优成绩走出江苏南通女子师范学校,成为一名南通女子师范附小的语文教师,开始了她美丽灿烂的教育人生。1958年入教仅两年的她就小荷初露,被江苏省教育厅邀请参加编写小学语文教学参考书。四年后参加全省小学语言文教学座谈会,引起专家关注,成为江苏省小教语文届的教学新秀。
2.40岁左右成为教学专家。1978年,不惑之年的李吉林深感中国教育长期受凯洛夫教育思想影响,过分偏重认知,忽略了情感与创造性的培养,严重影响了儿童潜在智慧的开发与生长。于是她率先进行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实验研究”,也就是在这一年,她被评为江苏首批特级教师。她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人,在出版精品教案、课堂实录,编写出版1-12册小学语文补充教材的同时,收获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先后在《教育研究》、《光明日报》等发表论文10余篇,日益彰显出她作为学者型教师的恢弘气质。
3.50岁以后,跨入教育家行列。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面对新世纪基础教育的挑战,李吉林高瞻远瞩,正式提出了情境教育的构想。情境教育基本理论及模式一经提出,立即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它连续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八五”、“九五”和“十五”重点课题,这在中国教育界绝无仅有。研究成果曾连获10年一度的全国首届、第二届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全国教育类图书评比一等奖,这在中国教育界也绝无仅有。与此同时,她的《小学语文情境教学》15集教学录像在全国电化教材评比中获师范类最高奖。
1996年12月,中央教科所和江苏省教育委员会联合举办了 “全国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学术研讨会”,70多位全国教育理论界的知名专家、学者汇聚江城南通,对情境教学——情境教育进行实地考察和深入的理论研讨,高度评价了李吉林的研究成果和对中国教育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4.60岁以后,成为教育大师。1998年夏,她作为江苏省唯一代表和全国小学教师的唯一代表,和全国科学界、教育界的几十位精英应邀来到北京,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了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1998年11月,我国第一个以教师个体教改研究成果命名的研究所——江苏情境教育研究所在通师二附正式挂牌成立,李吉林亲任研究所所长。2005年专著《情境教育的诗篇》,入选教育部主持编写《中国当代教育家》丛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360万字的八卷本《李吉林文集》,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教育部在“六一节”前夕举行隆重的首发式;2008年11月23日,李吉林情境教育国际论坛在南通召开;与陈鹤琴等大师人物一道,被评为“新中国60年江苏教育最有影响人物”。
通过梳理李吉林先生的成长历程,我们可以看出,她是所有中师生的骄傲,她是一个纯粹的教育家(一生为师,不从政为官);一个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人(弟子满天下,著作等身高);一个中国风格的教育诗人(诗性的理论与实践),一个中国气派的教育学者(诗性的教育流派与教育理论)。有了这样一种理性认识,我们才能更好的去效仿榜样,明晰前进的方向。
教师发展有其特有的阶段性与层次性,从一个阶段层次提升跨越到新的阶段层次,有重要的机遇期与转折点。作为成长中的名师,要在关键年龄段(30、40、50、60岁)抢抓机遇,倾其所能(包括天时地利人和)获得标志性成果,赢得自我跨越式发展与社会权威承认,实现成长层次“由量变到质变”的提升飞跃。
其标志性成果包括:学历层次从学士、硕士到博士,职称级别从小高、中高到正高,职位等级从主任到校长、从理事到会长等等,不断的提升。
课题项目从地厅级、省部级到国家级,获奖成果从地厅级、省部级到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与科研成果奖等等,不断的攀登。
各类称号从教学能手(县级、市级、省级),教学名师(地市名师、特级教师、全国名师),到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市级、省级、国家级)等等,不断的跨越。
1.共性个性优化。教师在成长过程中,遵循共性规律,可以少走弯路,进入发展的快车道;突出个性特点,可以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两者结合,可以寻找方向正确而又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实现个人发展的最优化与最大化。这是成功者的“奠基之石”。
2.教学科研并重。这是成为名师名家的先天条件与后天努力的两大方向,只有两条腿走路,教学与科研兼优,才能具有良好的内部发展空间;成为“双师型专家”(学科研究之师与学科教学之师)和“双家型教师”(教学专家与学科专家),成为名师名家而后成大师大家。这是教师成长过程中能够不断腾飞的“两翼”。
3.理论实践统一。做学科理论研究,进入到学科前沿(以课题形式,通过科研实践进行本学科原创性研究,获得原创性成果而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积累);与此同时,进行相应形态的社会(教育)实践探讨,进入“顺应社会发展趋势规律的”社会实践前沿。理论探讨以实践为基础,实践摸索以理论为指导,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顶天(理论)立地(实践)”,是教师走向成功的“秘诀”。
4.内外关系和谐。个人禀赋、潜质好,起点高;先知先觉,把握机遇能力强;个人在主流与一线位置勤奋努力,坚持不懈;学校、学科地位重要,发展的外在环境、资源、条件好,有伯乐相助等。注重对人际关系的协调,对人脉资源的经营;对自我心态的调控,对心理健康的维护。
5.阶段节奏鲜明。个人具有驾驭内外资源与处理各种关系的意识和能力,能够很好调控与掌握发展的速度与节奏,不断克服与化解发展道路上的困难与障碍,以顺利实现各阶段与层次的跨越与提升。
[1]魏晨明.名师成长论[D].山东师范大学,2007.
[2]丁琦.中学名师成长规律及培养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09.
[3]顾明远.名师们偶然与必然的教育人生[N].中国教育报,2007-12-27.
[4]肖正德.国家级教学名师的成因条件分析[J].大学,2009,(6).
[5]邓光明,冉泊涯.新时期名师特质及其成长途径初探[J].中国教育学刊,2010,(6).
*基金课题:本文为白中军主持的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规划课题 《基于综合全科:小学教师培养的取向与路径研究》,立项编号为2011JG813的阶段成果。
丁 敏/临沂市教科研中心,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教师教育与教育管理
白中军/临沂大学费县分校科研处主任,教育学教授。研究方向:教师教育与初等教育
(责任编辑:张双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