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纯玉
教育技术的前身是电化教育。1978年以后,随着我国高校电化教育的发展,全国各高校均先后设置电化教育机构,行政级别为正、副处级或科级。正、副处级由校长直接领导,科级大都归属教务处管理。主要负责全校的摄录编工作、开展电化教学、参与电教教材的编制以及校内有线电视的管理。
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招收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也标志着我国的电化教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此后陆续地有越来越多的高校设立硕士、博士学位点,形成了完备的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性机构。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教育技术知名度的逐渐提高并处于主导地位,各高校电化教育机构纷纷改名,实现了由“电化教育”向“教育技术”的转变。名称的变化不只是一种符号的变化。随着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技术的工作除了继承原来电教的工作以外,还增加了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教学等。因此,在工作内容上、队伍结构上以及地位作用等方面都发生较大变化,相应的在对其管理上也需要做出改革。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除了教育技术中心,各高校还分别设立了计算中心、网络中心。他们彼此在工作内容上有交叉,且又分属不同机构的领导进行管理。各中心只关注本部门的工作完成情况及建设和发展,无法统筹考虑全局性问题。这种各自为政、协调困难,致使工作效率低下,甚至由于资源的重复建设而造成严重的浪费。
另外,还存在部分高校把教育技术中心仅定位成一个宣传机构或教学保障部门来看待,造成了中心每天被一些繁杂琐碎的非教学事务缠绕,而其根本职能反而逐步淡化和削减,使得机构难以发展甚至面临消亡的危险。
1.队伍定位级别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高校把教育技术人员划分为教辅人员,对教育技术人员队伍建设和管理没有足够的重视,甚至许多教师也存在偏见,认为教育技术人员是为他们服务的,对其不够尊重。教育技术技术人员形成了自卑心理,严重影响了教育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考核标准不完善。和实验技术人员不同,教育技术人员一般没有教学任务,工作难以量化,而对工作的考核和职称的评定却和实验系列等同对待。
3.“技术”与“教育”相脱节。高校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本质上就是在先进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全面深入地为教学服务。因此,教育技术人员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理论水平,以适应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需要。但长期以来学校对教育技术人员的培训和进修并不重视,既影响了技术人员队伍的建设,也不利于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对多媒体教室进行维护和管理是绝大部分高校教育技术中心承担的主要工作之一。随着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在高校教育领域的不断应用,多媒体教室的数量近年来呈几何级数增长,规模的扩大给管理上带来了诸多的问题。如:教室利用率低、管理人员不足、多媒体设备使用不当等。
1.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教师能够摆脱教育技术中心的指导成为简单的多媒体课件和网络课程的主要开发者;另一方面教师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网络课程的建设缺乏熟练的应用和深入的教学设计等理念。
2.教师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
3.平时缺乏有针对性和连续性的指导。
4.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必要的政策约束和激励措施。
1.构建科学、合理、高效的管理体制。将教育技术中心、网络中心、计算中心整合为教育技术“大”中心,把全校所有教育技术范畴的资源统一归属到教育技术中心管理。部分高校已实现“三心”合并,虽然名称各异,如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网络与信息中心等,但体制建设上大体相同。笔者所在的大连海洋大学教育技术与计算中心就是“大”中心的管理体制,10余年的实践经验证明:基于“大”中心管理体制下,运行管理规范,设备利用率高,资源优化共享,统筹规划建设,形成了工作合力。
2.在机构定位上,要牢固树立为教学服务的观念。高校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本质来看,就是在先进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全面深入地为教学服务。如果偏离了为教学服务这个根本,恐怕就没有出路。
3.要与教务处密切合作。从高校电化教育的发展进程来看,大部分高校的教育技术中心均是由教务处分离出来,也就是说教育技术中心与教育处是兄弟手足关系;从高校教育技术中心工作的本质来看,是为教学服务;从高校教育技术中心职责任务来看,教育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乃至教育信息化的推进,是教务处与教育技术中心的共同职责。因此,教育技术中心要与教务处密切合作,形成合力,共同促进高校教育技术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而加快高校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1.教育技术人员的工作是一项同各方配合,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工作,他们的工作侧重点在于技术和管理。服务要做到谦恭而不低微。在不影响工作的情况下,也可让教育技术人员承担部分教学工作,有利于正确观念的树立。
2.由于教育技术人员工作性质不完全等同于实验系列人员,其工作主要强调管理与服务,无法量化。因此,应该有独立的考核标准,并且在考核标准和晋升职称问题上应以工作态度、工作业绩和突出贡献等进行综合分析,避免过于注重发表论文篇数和科研、教研项目等。
1.根据需求分析制定相关的培训内容。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理念和技术应用两个方面。对于教学理念,可邀请教育技术专家或本校有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行理论讲座。对于技术应用,要根据教师教学实践的需求结合本校实际的资源建设情况开展相关的技术培训与指导。如多媒体课件制作、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多媒体教室的使用、网络课程制作等。
2.采取灵活的培训形式:针对各院系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差异及培训时间不集中等因素,可采取按学院、学科或教学团队等分别进行培训的方式。在培训方式上,除了常规的面对面的培训,还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突破传统培训观念与模式,开辟网络培训课程,既提升教学信息化理念,提高教学信息化能力,又使教师参与到网络教学的实践,切身体验到网络教学的优势。
3.制定相关的鼓励政策:对教师开发的教学课件进行立项,并按照等级折合一定的教学工作量;积极组织教师申报教育技术实践研究课题项目,获得项目学校给予配套的研究经费;鼓励教师参加省或国家高等教育教学课件大赛,获奖的作品学校给予一定的奖金奖励。有效的鼓励政策能够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发应用教育技术的热情。
1.开放式网络化管理:即多媒体教室开放,使用电子讲台,将电脑与中控设备等锁在电子讲台里,利用多媒体中央控制器通过网络远程控制教室的设备。一方面大幅度提高了教室利用率,另一方面缩减了多媒体教室管理人员,人均可管理80间多媒体教室。
2.重视沟通反馈:为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服务于师生,中心领导与管理员人需要不定期深入各院系就多媒体教室的使用情况与教师面对面的沟通交流,广泛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予以解决。
管理决定事业的成败,在高校管理中,对教育技术的管理决定了教育与教学改革的成败,决定了高校信息化建设的成败,也决定了高校能否最终实现教育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