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鞠忠美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各级各类学校的重要任务。其中德育方面,由于不同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及所面临问题的差异,大中小学承担着不同的任务,有着不同的具体教育目标和内容,同时这些目标与内容又都是与学校德育的整体目标一致的。从整体上规划大中小学德育工作,做好各阶段德育衔接,是实现德育目标,提高德育实效性的重要举措。
学校德育工作整体性、阶段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以及学生个人品德形成长期性和螺旋形发展的特征,决定了学校德育工作应做好各阶段的相互衔接,以提高德育工作实效。但在实际工作中各阶段德育衔接工作却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第一,从德育内容看,在总目标一致的情况下,德育内容部分重复、倒挂。教育部2005年颁布的《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对大中小学的德育目标、内容及各阶段德育课程进行了规定,在总体目标一致的情况的下,德育内容密切联系、各阶段德育目标层层递进,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却存在着部分内容重复的现象。以大中学德育内容为例,根据笔者的调查发现,30%以上的学生认为大学与中学的德育内容存在重复现象,重复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及道德部分。
第二,从德育方法上看,德育方法的衔接缺乏有效性。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心理和智力的发展。认知与思维水平的提升,不同德育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德育方法。以思想政治课为例,小学阶段主要是以道德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道德体验。中学阶段的德育工作是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并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在德育方法上,除了知识传授之外,更主要的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大学阶段是从意识、观念上巩固学生已形成的道德认识、道德行为,提升道德修养,在德育方法上主要是提升学生的理论认识。而当前由于升学压力的存在,中学德育更多的是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学生道德行为的养成反而成了大学德育的任务。而大学德育工作,由于各种条件的现实,德育实践相对较少,对知识的灌输仍然是德育的重要方式。
第三,从德育效果来看,德育内容与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不紧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德育衔接效果。学生思想实际,是进行德育工作,提高德育效果的有力切入点。德育衔接工作也是一样。要做好德育衔接工作,首先要注重刚刚进入新的学习阶段的学生的思想实际,由解决学生思想问题入手,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有利于做好德育衔接工作。如在大学与中学德育衔接工作方面,应注重结合大一学生的思想特点、认知水平和面临的实际问题,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过程中进行德育工作。据笔者调查,由于大学学习专业性的增强,较多大一新生在专业内容、未来就业方向和大学学习方法方面存在较多困惑。而大多数学校的新生入学教育中,虽然也有对本专业设置、本专业发展方向有所介绍,但对学生所关注的未来就业方向和专业学习方法问题方面却很少涉及。对学生进行专业学习方法和未来就业方向进行指导,既有助于学生尽快适应大学专业学习生活,又有助于学生尽快树立大学学习的自信心;既有助于大学生更全面的了解本专业的发展态势,又有助于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家就业形势,尽早做好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既有助于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又有助于提高德育效果。
首先,从当前的教育体制来看,应试教育体制是德育衔接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在升学压力下,考试成绩是中学各学科教学首先关注的问题,这就导致了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所关注的不是学生个人品德的形成,不是学生的道德认识的提升、道德情感的体验和道德行为的养成,而是学生对思想道德内容的知识性记忆以及这些知识在卷面上的应用。这样就会造成部分学生只是会做题,而实际道德水平不高。当学生进入大学后,大学阶段的德育工作就要去做本来应该在中学阶段进行的德育工作,讲述道德规范,关注学生道德行为,出现知识倒挂现象。同时在升学压力下,为提高学生的成绩,中学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会将本应在大学期间才应该学习的内容,在中学阶段进行讲授。当学生进入大学学习时,就会感觉到知识重复。
其次,从德育主体来看,各阶段德育工作者的衔接意识较为淡薄,相互沟通不够也是造成德育衔接工作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其一,德育衔接意识淡薄,对德育衔接重视不够。每一阶段的德育工作者较多的注重本阶段的德育工作,对本阶段德育工作目标、内容及学生特点较为了解,而忽视对其他阶段德育工作的内容、工作方式和特点等的了解和研究。在具体工作中较少或者是根本不去考虑德育衔接的问题。其二,缺乏相互沟通与交流的渠道与机会。由于缺乏沟通与交流,各阶段德育工作者相互隔离,互不了解,一方面就会造成在德育工作中将前一阶段的工作拿到本阶段进行,造成德育工作内容的重复,另一方面也使各阶段的德育工作者很难寻到不同阶段德育工作的结合点,进而影响德育衔接工作效果。
最后,从德育途径与方法来看,各阶段德育主要途径的不同造成了某些德育环节的中断或削弱。学校德育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其他各科教学、班主任(或辅导员)工作、少先队、共青团和学生会工作、劳动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和课外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等途径来实现。但在不同的阶段,德育的主要途径又有所不同的。如除了思想政治课教师外,在高中阶段,由于实行班级化管理,班主任承担着主要的德育任务。而到了大学阶段,承担德育任务的主要是辅导员。在实际操作中,辅导员一般负责几个班的学生工作,再加上大学管理模式的不同,所以与中学班主任相比,力度相对减弱,不可能关注到每个学生的思想实际。某些德育环节的削弱、中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德育衔接工作的开展。
针对当前德育衔接工作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德育主体、德育衔接内容及衔接理论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推进德育衔接工作的进行,增强德育效果。
第一,增强德育衔接意识。教师是德育工作的主体,在德育工作中发挥的主导作用,增强他们的衔接意识,有助于做好各阶段德育衔接工作,提高德育实效性。“衔接意识”要求各阶段的德育教师既要了解本阶段德育的目标、内容,还要了解相邻阶段德育的目标、内容。可以通过组织专家讲座、参加集体学习和个人自主学习、相邻阶段教师相互交流等方式,帮助教师进一步了解德育在学校教育、国家人才培养和学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了解德育过程特点,以及搞好德育衔接工作的重要性,增强衔接意识;了解不同阶段德育工作的不同要求、内容和目标,寻找衔接工作的结合点。
第二,注重处于衔接阶段的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思想实际,做好德育工作,推动德育衔接。学生既是德育的对象,又是德育的主体。德育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德育目标、内容、方式方法是否与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水平和思想实际相符合。要提高德育衔接工作效果,教师就要注重了解处于转型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实际。如要做好大中学校德育衔接工作,大学德育工作者要特别关注大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实际。
第三,从德育衔接内容方面,寻找各阶段德育工作衔接点,推动德育衔接工作。如组织教师学习、了解关于德育衔接的文件精神及相邻阶段德育工作的目标、内容及方式方法;定期召开大中小学德育工作者,特别是思想政治课教师共同参加的教研会、工作交流会;组织教师到前一阶段学校进行参观、考察,如组织大学教师到中学参观学习、中学教师到小学参观学习,帮助教师了解各阶段德育内容、方法及效果。通过加强各阶段德育工作的交流与沟通,既有助于加强教师德育衔接的意识,又有助于教师进一步思考推动德育衔接的方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