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颖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流行语”,是一段时期内媒体及公众普遍关注的热点现象、重大事件或社会问题的“代名词”。流行语现象是当代流行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以大学生为主要载体的大学校园流行语更是当代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里盛行的流行语不仅是社会生活的鲜活体现,也是多彩大学生活和大学生文化心理、社会心理的一种折射。为此,我们课题组在2011年5月至7月期间,先后在首都理、工、农、医、文、财经、艺术、体育等各类别10所高校进行了问卷调研。调查设计样本量为1000份,回收997份,有效问卷为897份。对流行语这一现象进行跟踪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大学校园里的文化脉动和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以人为本,调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和方法,探索符合实际的教育规律和管理策略,建立起科学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成长成才。
从语言的本身来看,大学校园流行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按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的分类,校园流行语属于外部语言学,并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同时反映社会的变化,这是其流行的内在动因,充分体现了语言鲜活生动的属性。
从语言的传播载体来看,对于在网络时代出生的大学生,网络基本上成为了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他们通过网络了解最新的信息,从中获取最新的流行语,并且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使用,通过与同学的面对面交流进行传播,或者通过手机短信、电子邮件、校内网、博客、微博等途径来扩大流行语的传播面。在调查问卷中,当我们问到“您知道流行语——杯具、洗具和茶具的主要渠道是什么?”时,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手机”和“听人说起”的答案中,受访者选择最多的是“网络”,多达68.8%,而排在第二位的是“听人说起”,占27.8%,第三位“手机”18.6%。这说明现在大学生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是网络。当问到“假如大家都懂‘囧’的意思您不知道时,您会如何做?”在“去了解”、“上网查”、“无所谓”几个选项中,选择“上网查”的最高,为34.9%。由此可见网络媒介在大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性和被使用的广泛性、频繁性。在回答“您会在什么情况下较多使用校园流行语?”时,排在前三位的是“使用QQ等网络聊天时”,占55.1%,“手机短信”占43.2%,“与人口头聊天沟通时”占43.0%。说明大学生更愿意在与流行语对应的语境中使用校园流行语。网络与新媒体都是他们主要运用流行语的工具和渠道,是形成、促进校园流行语最重要的平台。
从社会角度来看,流行语随着文化的变化而产生,是社会文化变迁的产物。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而来的是文化政策的开放以及多样化的文化形式,地区之间、国与国之间交流日益频繁,中西文化之间的互相影响,促进了流行语的产生和流行。西方的文化被国人特别是中国青年一代所接受,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在流行语中出现了大量的外来词,如“I服了u”、“小Case”、“你out了”,等等。在调查问卷中,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接受流行语的心态,根据现在学生经常收看外国流行电视剧的实际,我们设计了问题“您认为国外流行剧(美日韩等)对您最大的影响是?”结果所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受访者最多选择的是“帮助了解外国的文化与社会,开阔了自己的视野”,占30.8%;其次为“极好的外文视听教材,提高了自己的外语水平”,占23.4%;“帮助自己更好地融入同龄人的交友圈”,占12.6%;最少选择的是“情节中反映的人生观价值观影响着自己的成长”,仅占10.6%。这说明大学生在接受西方文化的时候,更多关注其中提供的实用性信息,注重对自身的有用性。
从语言使用者——大学生自身来看,流行语被称为时尚流行语,使用时尚流行语是大学生追求时尚的表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的时尚不仅仅停留在追求服饰的时尚,他们更加注重精神文化领域的时尚,这是流行语能够在大学生中传播的重要原因。如果大学生使用的流行语你不懂的话,就会被边缘在群体之外,他们就会视你为异类,就会说你“OUT啦”。在我们的调查中显示,超过半数,有53.0%的受访者认为自己周围同学是“跟随在校园流行文化潮流中”的。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并没有试图去了解流行语的确切含义,只在从众心理的驱使下,表现出对流行语的追捧。但因为从众行为常常缺少清醒的分析、判断,因此,他们这种跟随行为容易呈现为非理性的冲动型选择与接受。通过受访者对“最熟悉真实意思的流行语”的选择,我们看到排在前面的3个受访者选择的流行语是“囧”、“雷”和“纠结”,分别占63.7%、56.4%和32.1%,而对具有政治文化色彩的社会流行语“俯卧撑”的选择率最低,只有3.0%。这说明在当前校园流行语的使用中,大学生更倾向于接受和运用表达情感的词汇,而不太关注政治文化流行语,更多顺应所处年龄阶段和人生阶段的本色需要,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在调查中,35.3%的受访者说“雷”的感觉是“嘲弄、讽刺”,30.7%感觉是“好玩、有意思”,13.2%的受访者认为“随便、大家都这么说”。这说明大多数学生使用校园流行语时,并不基于词汇是否有意义或价值,而是因其流行而使用,也主要从自己的情绪和感受去运用流行语,着重于对自己内心感受和需要的自然表达,与社会政治文化有一定的疏离状态。
校园流行语作为大学生广泛使用的一种特色言语模式,它真实地反映了大学生群体独特的文化心态。从总体上讲,流行语不过是青年学生借以认识、了解社会和对社会表态的手段,借以寻找自我和表达自我的一种慰藉。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更具研究价值的是校园流行语现象背后所折射出来的大学生思想行为的表征。
流行语的第一个特点是流变快。流行语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它是在时间之流中以新颖和过时作为区分的标志。求新、求异,历来是校园学生崇尚流行语的显著特点。他们既在一定程度上是社会流行语的关注和参与者,也在更大程度上是校园流行语的创设和建构者,而非昨日流行潮流中简单的膜拜和追随者。昔日流行的今朝风光难再,别人流行的自我并不认同,你制造的流行我并不买账,都显示出今天学生自我独立的一面。此外,在本次调查中,还发现学生在校园流行语中擅用比喻、夸张、仿拟、借代、谐音、旧词别解或新解等修辞方式,或用那些隐晦的数字,或用单词缩写,或用简洁图像,或用怪诞的、“痞子味”的趣味性语言,来表达出别样的感情,这都凸显了大学生在语言的运用上的独特创造力和“个性至上”的心理态势。
流行语的第二个特点是平权化。由于流行语没有高低的台阶,个体无需对其心存仰视或敬畏,它在表达的民主性和参与度上与校园中具有变革愿望、更具备求新憧憬的学生群体,具有最大的青春心理契合度。随着网络虚拟环境向现实环境的观念延伸,“平权化”对威权的解构,草根化对精英的挑战,个体化对规制的冲击,更使得这种源于无政府状态的流行语在当下学生群体中获得了更广泛的共通共识。本次调查中,学生群体在校园流行语的选择上,对情感性、宣泄性词汇的偏好和对政治性、社会性词汇的疏离,可以对此提供佐证,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在今天社会形态的转型之中,学生对主流价值兴趣的下降和对自我发展的深度关注。
流行语的第三个特点是娱乐性。各种流行语样式并不追求经典和示范,它着重的只是“现在”,寻求的是其中的轻松愉悦,更加关注个体心灵的现实感受,而这恰是这个时期的校园学生最为看重的。无疑,在这个社会转型期,面对各种竞争压力、学业压力与情感困惑,学生心灵充满迷茫,迫切需要轻松、娱乐和消遣作为自身生活的减压阀和润滑剂。而贯彻非理性原则和自嘲情绪的流行语如“崩溃啊”、“被XX”、“杯具(悲剧)”、“餐具(惨剧)”、“茶具(差距)”、“神马都是浮云”等,它可能被学生用来克服某些心理障碍,从而释放心理压力。正因为流行语对大学生日常生活的调试作用和对个体心理的慰藉作用,它才非但未经倡导却依然风生水起,而且还会以不同的内容和形式续写未来。
流行语的第四个特点是迅捷化。如果说以前高校流行语的传播还需要通过学生人—人之间联谊交流,发生面对面直接接触的话,那么今天新媒介的多样性和便捷性,都使得流行语的扩展完全可以通过人—机之间跨区域的间接接触,甚至轻松地靠拇指翻动就能实现,并异常迅速地形成群体效应。本次调查中,从学生群体在流行语的信息接收方式上对网络的高度依赖,可以看出网络媒介及其基于网络所产生的新媒体不仅对青年大学生的眼球和手指,更对他们的思维和行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强烈诱导。媒介在高校中的无所不在,必然影响到校园文化的构建面貌,相关信息传播的广度、深度和频度。
流行语在高校中的无所不在,流行语引发的学生思想接受方式、观念表达方式、价值选择方式和行为呈现方式的急剧变化,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考验。传统的教育方法与手段已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我们只有根据教育对象的变化及时调整教育思路和教育方法,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因人、因时、因势施教。
思想政治教育,从其内在本质上,是对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与精神世界的建构。今天的大学更加走向思想多元和文化开放,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也日益增强。平权化的群体心理、开放性的信息环境、公民意识的觉醒和提升,都使得传统的威权模式与说教灌输没有空间。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绝非来自外在的强迫与压力,而是来自内在的认同与觉醒。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让正确的思想理论立足、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形成对主流价值的认同和明确的是非评判标准,就必须去关注大学生的内在需求、情感需求和兴趣趋势,而不是脱离、空泛、僵化地凌驾于他们的生活世界之上。同时,对于今天往往以自己主观感受和直接体验的情感好恶来决定信息选择的大学生来说,主流价值引领的过程不仅是个体认知参与的过程,而且更是群体情感介入的过程,他们格外看重真实与尊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秉承平等、包容、开放的宗旨与学生进行思想文化的交流和分享,多倾听他们的心声和想法,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尊重与引导。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我们可以巧妙运用学生中间流行的语言,消除“师生代沟”,拉近与学生的心理距离,恰当激发受众角色的流行语境,通过结合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社团活动、学生论坛等,把深邃的理论用平实质朴的语言讲清楚,把深刻的道理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说明白,使抽象的理论逻辑转化为形象的生活逻辑,让学生自身情感也能够充分介入,对理论能够感同身受,从而引导学生在多元、开放、变化的生活世界中,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不可否认,互联网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一块非常具有战略意义的新阵地。网络新媒体迅捷、快速的平等交流,已从虚拟交往扩展到现实交往中去。在当前高校中,大学生更多通过网络媒介接受和传播流行文化,手机媒介的作用正呈上升势头,而纸媒的作用和影响力呈下降趋势。以“人人网”为代表的“SNS”类社交网站,是高校学生最为喜欢、登陆访问最多的网站类型。其次是博客,而“微博”已经在近期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现实中,我们的大学校园在主流文化的建构与传输上,的确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深入探索,比如利用QQ群、QQ空间、飞信群、MSN、E-mail、专题博客、思想政治类网站等。可以说,我们并不缺少理论的传播,也试图制造自己的流行,但学生“被参加”的差强人意和由此产生的隔膜感,还在于我们的文化传播与学生真实的内在需求,存在感受和设计上的诸多不适。在以大学生为受众进行的主流文化传播过程中,网络的传播范式具有突出的作用。不难想象如果我们传播的内容空泛贫乏,语言枯燥无味,信息陈旧老套,视角千篇一律,架构八股盛行,岂能真正地感染和影响今天的受众?因此,删繁就简、把握要素和站在前沿,都是影响和构筑受众“共生效应”的基本前提,也是今天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从流行语言做起、从人本化做起的紧迫任务。此外,在校园流行语潮流中,半数以上的学生接受和使用流行语的心态表现出明显的从众效应,由“最要好的朋友”所体现和代表的朋辈关系,在校园文化流行与传播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从学生的角度看,能否形成文化认同,绝非出于外在压力的强迫,而始自于他们内在的某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心理的自觉尊崇与行动的自发追随。这种需要的满足,绝不仅仅是指经济利益的分享,同样包括大学主流文化的共享。因此,在网络平台上,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通过不断地组建各种具有相同问题、特点、兴趣、技能等网络群体,在大学生宿舍、班级之外开拓新的凝聚体。这种基于团队组织特征的群体有利于学生身心需求的有效满足,团队内在机制有利于组织凝聚功能的有效发挥,团队价值取向有利于教育价值导向的有效渗透,通过对该群体进行具有针对性的集中式教育和引导,扩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面,即时了解学生真实的思想动态,及时地帮助他们解难释疑、理性地辨别是非,不断地提升自身文化内涵和能力素质,使学生在群体中获得成长,在成长中创造价值。
古人常说言为心声。当代大学生是站在各种文化冲突最前沿的群体,在传统与现代的衡量中,在中西方文化冲撞的权衡中,大学生们面临着一种文化上的解构、取舍和重组。尽管大学生的流行语大多来自于社会,但由于当代大学生的群体聚合心理、摹拟仿效心理和求新好奇心理等心理特征,使其在流行语的应用中有一种盲从的心态,于是他们不加选择地吸收,就用这样的语言标榜自己新颖的思想,甚至用它们来标志自己所处的年代和这代年轻人所有的生活态度与方式。所以在大学校园的流行语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分化,既有大量鲜活、生动、风趣、幽默的语言,宽容且略带调侃,积极处世而又有些超然,这是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反映。但也能碰到不少有悖语言规范甚至是非理性地表现无奈、抑郁、挖苦、抱怨、自嘲情绪的语言。这些流行语的散播从某个侧面反映了部分大学生面对就业压力和方方面面竞争与筛选时心理上的重重焦虑和精神上的巨大压力,这种压力来自于社会、家庭对于他们的期许,也来自于其过高的自我定位。当自身期待与自我实现产生落差时,就会导致他们思想上焦虑和困惑。因此,思想政治理论工作者应进一步拓展高校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渠道,开展多样化的有效的心理咨询指导,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计划、有针对性地提出可行的教育与预防措施,通过开展挫折教育,教会他们如何面对感情挫折、学习挫折和工作挫折,如何辩证地看待问题,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从而帮助大学生完成心理调适,提高心理健康素质,增强承受挫折、战胜困难、适应环境的综合能力。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利用大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强、思维活跃、创造性强、追求新信息、自我意识强烈的特点,及时关注他们的个性发展,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展现个人才华的舞台,帮助他们规划大学生活和未来人生发展方向,让大学生尽快学会如何正确认识自我,努力寻找和制定符合个人性格特点的发展计划,确定个人发展目标。此外,还可以搭建各类教育实践平台,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使他们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培养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
大学校园流行语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充实校园文化生活、活跃校园言语氛围、调节学生心理、缓解学习和竞争压力等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我们也应当清楚认识到从流行语上折射出的大学生鲜明的思想行为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发展趋向施以正确引导,帮助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高尚的文化价值观和相应的自我导向机制,使大学生能自觉地、主动地对流行语进行辨析和筛选,使其朝着健康方向发展。
[1]任永辉.校园流行语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J].现代语言(语言研究版),2007(4):111.
[2]魏彤儒、郭利民.2007年以来大学生群体流行语调研报告——以河北省高校为例[J].中国青年研究,2008(7):85-86.
[3]胡利群.语言时尚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J].当代青年研究,2009(5):43-45.
[4] 王颖.我国流行文化研究述评[J].山西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5):137-143.
[5]刘诚、戚露露.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青年流行语——关于青年流行语研究的综述[J].中国青年研究,2010(9):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