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同嵌入:网络社会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非均衡互构

2012-09-17 05:56:16王芝眉汪丽丽
当代青年研究 2012年11期
关键词:社会化政治大学生

王芝眉 汪丽丽

(华东理工大学:学生工作部 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1],网络社会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模式正在影响着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最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正解构并重构着他们成长过程中重要的政治社会化过程,网络社会的来临正是对传统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模式的一种挑战。

一、真实、认同与共享:网络社会的基本特质

网络社会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存在方式拓展了人类生存发展的空间,并带来了多样性、自主性的选择。

(一)网络社会作为现实社会的真实存在

如果说现实社会是一种“人—人”二元的交往模式,那么网络社会就是“主体—计算机—接点—信息—网络—计算机—主体”的多元交往模式,两种交往模式虽然不同,但其主体都是真实存在的人。在网络社会中,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多样化的角色扮演。正如戈夫曼所指出的,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带着“面具”,人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表演[2],那么这种现实社会中的带着“面具”的表演又与网络社会里的“角色扮演”有什么区别呢?网络社会虽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现实社会,但绝不是虚无的虚拟社会,而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抽象的真实社会。网络社会的这种真实性使得网络社会中的政治社会化存在着可能性。

(二)网络社会:以认同为核心的新的社会存在方式

安东尼·吉登斯认为,社会是以一系列其他系统性关系为背景,从中凸显而出的社会系统,而社会系统又根植在这些系统性关系之中[3]。简而言之,社会产生于关系的聚合之上。这些关系可以概括为“个人—个人”、“个人—群体”、“群体—群体”三类。在传统的社会形态中,群体、组织、社会等因其资源优势、世俗化的权威等将以上三类关系聚合在一起。但是在网络社会中,由于网络互动双方传统“身份感”的消失,传统的聚合力量开始瓦解。网络具有新的社会运动的特点,如组织活动、分享信息、传递思想、交流情感等,因此,建立在认同的情感之上的聚合才是网络社会里将这些活动凝聚到一起的新的聚集力量。正如卡斯特尔所说,网络社会很少由一个中心来决策,但通过多种形式的网络处理后,社会将逐渐形成新的社会认同感。这对于网络社会里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引导与构建有着重要的启示。

(三)网络社会作为新型与共享的交往模式

网络社会的构建需要网络技术的发明者、网络媒介的提供者、网络信息的传播者,等等,这个范围的广阔性决定了网络社会的广泛参与性。同时,网络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其基本构成信息是共享的,正如维娜·艾莉所指出的,信息时代使“知识=力量”转变为“知识=能力”,所以共享它并使它倍增,这是新的知识社会的经济现实。[4]由此可见,在网络社会里,由于信息的共享使得网络社会具有无限的共享可能和广泛参与度。网络社会的这个特点给网络社会中政治社会化的实现带来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图1即是以一个实践社区为例,来阐释传统社会与网络社会中交往模式的差异。可以看出,在传统社会的交往模式里,更多的是类似于金字塔、扁平化的交往,一个实践社区下辖若干个工作组,而在网络社会的交往模式里,实践社区与若干个工作组之间存在着灵活的联系,在它们之间存在着无阻碍的信息流动,是一个基于共享基础上的合作交往模式。[5]

二、基于认同嵌入的网络社会大学生政治社会化

(一)网络社会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内涵

1958年,美国政治学家戴维·伊斯顿首先提出“政治社会化”概念,他认为政治社会化是人们习得政治取向和行为模式的发展过程,即是个体学习政治知识和技能的过程。[6]此后,该概念被广泛应用和研究,各国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此加以界定。我国学者李元书认为,政治社会化是社会个体在社会政治互动中接受政治文化教化、学习政治知识、掌握政治技能、内化政治规范、形成政治态度、完善政治人格的辩证过程,是社会政治体系的自我延续机制和功能运行机制。[7]从这个过程来看,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对个体进行从始至终的政治文化教化与个体持续不断地进行政治学习和内外化统一的政治动态互动过程。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如图2所示。

对于大学生而言,一般来说他们现在所处的阶段是步入社会之前的最后准备阶段。根据政治社会化的内涵,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发展应该包括政治认知的形成、政治态度和情感的培养、政治实践的参与、政治人格的完善四个方面,这四个方面的实现需要包括家庭模式、学校教育模式、社会组织模式、大众传播媒介模式在内的一整套的过程模式[8],这种过程模式正体现了政治社会化的动态发展,如图3所示。对于网络社会下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而言,其发展过程并不会出现大的变动,但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和大学生群体使用网络的特性,网络已经渗入到了上述四个模式的方方面面,在图3中用虚线代表着网络的渗透。网络的渗透和发展改变着传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各个模式固有的比重和效应,这正是基于网络社会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研究需要高度关注的。

(二)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维度的实证分析

至2010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4.3%,其中10岁以上30岁以下的青少年网民达到了57.1%,[9]由此可以看出,在当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网络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了更清晰地了解网络社会背景下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现状,笔者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用直观的数据来说明网络社会下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现状。本次调查的设计中,样本设计考虑到不同性别、不同生源地、不同政治面貌以及不同网络参与方式、不同网络参与频率等因素。鉴于学校的生源构成来自于全国各地的优势,随机选取10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有效问卷87份。被调查者的平均年龄是20.5岁,其中男生占所调查样本的58%、女性占29%;中共党员占12.3%、群众占7%。调查显示,关于每周上网时间中,64%的受访者的上网时间超过了20小时,属于重度网络依赖者。大学生网络信息的获取47%来源于BBS、贴吧等社交网站,46%来源于门户网站、专业新闻类网站,只有8%来源于政府网站。在网络关注内容方面,关注政治内容的受访者达到了23%,成为比例最高的一类,关注学术的占19.3%,关注娱乐综艺的占16.3%。调查证明了网络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最重要的生活、学习方式之一,并且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而大学生对于网络信息选择更多的是基于兴趣相似、情感认同基础上的聚合,如社交类网站,而不再是选择传统的权威媒介,这对于网络社会大学生政治化的实现提供了一种新的切入点。调查同时表明,大学生对于政治信息的关注程度最高,这为网络社会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我们将“政治社会化”设立了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实践、政治人格4个二级指标作为考察维度,以此来了解分析网络社会里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现状。“政治认知”方面,即政治知识的获得情况,主要测量大学生对中外时事政治、中外政治体制的掌握情况。“政治态度”方面,即政治价值取向,主要测量大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可度,得分越高则表明其越认同党和政府倡导的主流价值观。“政治实践”方面主要测量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态度、对政治参与途径的了解和运用程度,得分越高则表明其越倾向于以党和政府认可或倡导的方式参与政治实践。“政治人格”方面主要考察大学生对于政治事件的了解、分析、表达等的综合能力。

第一,政治认知维度。大学生对于中外政治制度等政治常识的回答正确率为53.4%,对于中外政治时事比较了解和非常了解的达到76%,处于较高的水平。政治知识的获取方面,不同上网频率的大学生得分没有显著差异。但是,网络对大学生时事政治了解程度的影响具有显著性,广义表现为上网时间越长,其对于政治的了解越多,或者说,对政治表现出强烈兴趣的学生会选择通过网络的方式获取时政信息。在回答“您认为网络对自己的政治观念形成影响有多大”的问题时,大部分受访者选择有影响,有10.9%的人认为影响了自己大多数政治观念的形成;另有65.3%的受访者表现出部分影响,不占自己政治观形成的主导地位。同时,有23.7%的人表示影响微弱或者说完全没有影响。数据表明,大学生主动通过网络了解与爱国主义、民族主义相关的政治时事的兴趣较高,但对于比较抽象的政治制度的关注和了解程度不高。当前大学生政治认知基本正确,但认知程度不深,网络社会中大学生政治认知程度的发展取决于大学生自身的情感认同。

第二,政治态度维度。调查显示,46%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政治态度中立,26.4%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比较激进,7%的受访者认为自己比较保守。在另外三项对民主、人权、网络民族主义的调查结果也验证了这一论证,半数以上的受访者政治态度与社会主义主流政治观保持一致,政治态度端正。在政治价值取向方面,不同频率的上网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重度上网者的得分最低。由此可见,上网频率高的大学生的政治价值取向更偏离主流,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网络在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尤其是政治价值取向形成的过程中有着一定的负面影响。同时,这种负面影响集中地体现在重度上网者对政府(政治体制、公共政策)的认同度比较低,而在国家认同、西方价值观认同、民主与法制观念方面,不同上网频率的大学生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在这一维度的调查里显示出网络社会里大学生的政治情感比较淡漠,在对待民主、人权等政治问题时,部分大学生政治热情表现出消退迹象。

第三,政治实践维度。调查显示,60%的受访者关注网络热门的政治参与实践,但只有38%的受访者认为自己行使过一个中国政治公民的政治权利,23%的受访者表示不清楚自己的政治权利;60%的受访者认为大学生的政治参与实践与国家的发展影响很小或者没有影响;在政治参与方式选择上,高达56%的受访者选择通过网络参与。在政治实践参与方面,不同频率的上网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重度上网者的得分最低。相对于轻度和中度上网者,重度上网者并不更加重视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在对政治参与途径的了解方面也没有显著优势。统计结果表明,被调查者的大学所在城市规模也影响其政治实践参与情况。通过数据分析可知,高校所在城市规模越大,越有被调查者认为网络生活对其政治观的形成影响不大,究其原因在于城市规模大意味着信息渠道更多更广,因而此地在校大学生不太会受到网络极端主义的影响;而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在校大学生而言,网络成为其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因此易受到网络中极端主义的影响。这些调查数据表明,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政治实践的最重要渠道,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围观”很多的政治事件、政治参与实践,但是大学生通过网络并没有获得一个良好的方式去提升他们的政治实践意识和能力。

第四,政治人格维度。调查显示,51%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政治辨别能力一般,有时会受不实信息的干扰,47%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政治辨别能力很强,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没有受访者认为自己的辨别能力很弱;高达74%的受访者认为网络对于自己政治人格的形成有部分影响及全部影响,只有8%的人认为完全没有影响。可见,网络社会为大学生带来了政治表达的即时化,他们可以在开放、自由的网络空间里进行个性化的政治信息的获取、分析、表达,但同时也带来了政治表达的非理性,大学生在网络环境里很容易陷入非理性的境界,阻碍大学生政治人格的形成,从而影响他们成为现代政治人。

(三)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网络嵌入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网络陷入。第一,政治认知混乱。当代网络所出现的开放性、非中心性、反权威性与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是一致的。少数网民不理现代社会的规章制度,发表某些对正常社会秩序颠覆的观点。他们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通过匿名的方式发泄到网络上来,甚至有些人采取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为写而写,造成许多网上观点失去深度与现实,淡化使命感,更抛开了理性民族主义者所应当担负的尊重历史、国家、民族的责任。这些思想倾向,极易误导青年学生,使他们不愿承担应有的对社会、国家、家庭的责任,不利于他们的正确政治意识的形成。第二,政治表达非理性。政治理性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标志,也是对现代政治主体的起码要求。网络的特殊环境带来信息传播的即时、迅速的同时也容易造成信息的歪解、扭曲甚至异化,任何不经证实的信息在网络媒介中都可以得到迅速的传播、分享。而一些基于爱国主义、民族主义之上的观点和表达非常容易形成受众广泛的情感认同,在此基础上,一旦有虚假的歪曲的信息出现,它就可以迅速地传播并积聚大量的情感认同,一旦这些情感认同被有目的地引导、激化,就容易形成恶性的网络事件,甚至极端的网络群体行动,形成非理性的政治表达。

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网络重构。第一,强化大学生爱国主义的政治意识。网络是民众的公民意识上升的内在诉求,为公民意识的生成提供了可供选择的现实路径与平台,借助网络这个工具,大学生获得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促进了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养成,强化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意识。第二,拓展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途径。政治参与通过政治选举、政治结社等行为来实现政治目的。网络为大学生政治参与开辟了多样化的渠道,不但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去进行政治参与,还可以通过社交网站等组建团体来表达群体意愿,这种政治参与的方式与传统的政治生活中大学生较多在理论上进行政治表达,较少直接从事政治参与的情况存在着很大差别。第三,促进培养大学生合格网络政治人目标的实现。在网络社会的环境影响下,加速推动大学生转变为网络政治人,参与到网络时代的政治生活中。但是合格的网络政治人还应当具有积极的政治态度、自主的参与意识和理性的参与技能。

三、中断与继续:网络社会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困境与优化

网络社会作为现实社会的重塑与再造,它“真实、认同、共享”的特质为其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存在方式提供了无限的发展可能,基于网络社会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也因此产生了与传统的政治社会化不同的特质。这是一种建立在无限时刻、自由平台、多元基础上的体验式参与和多维互动的新方式。通过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四个维度的分析可知,当前网络社会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现状总体上是积极的,但也存在着很多前所未有的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源即是网络社会中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所面临的困境,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也正是网络社会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发展机遇。

(一)网络社会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中断症候:角色认同危机

网络社会中,大学生政治认知程度不深、政治热情消退、政治参与能力不强、政治表达非理性等种种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网络社会的特质密切相关。首先,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承担施化角色的网络成员大部分不同于家长、老师、朋友等,他们的角色具有匿名性,由此给长期存在于其中的大学生带来了角色认同的不确定性。其次,网络社会为大学生提供了很多具体的角色形象,但并没有提供如传统社会的角色学习的规范,大学生容易因此感到角色认同的盲目性。再次,个性化是网络社会的显著特点,网络社会中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内容随之呈现个性化的色彩,大学生在现实社会中固有的角色面对着网络社会里多样化的角色,会产生角色认同的错位和迷茫。

帕森斯曾说过,社会化的核心内容是学习扮演社会角色[10],大学生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本应是依照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和标准实现期待角色与现实角色的整合,但由于网络社会的诸多特点使得他们在实现这种整合时存在着矛盾、冲突,由此便产生了网络社会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角色认同危机。如果这种角色认同危机长时间地存在,那么对于大学生来说将长期存在于“虚拟”之中,失去网络社会“真实”与“认同”的核心特质,更无从谈及“共享”。大学生会因此激发个体内在的疏离感与孤独感,与政治社会化过程中的家庭、学校、社会组织、大众媒介等都会产生冲突与矛盾,折射到政治问题上便会产生政治冷漠等,基于网络社会培养合格的现代政治人的目标将无从实现。反之,如果在网络社会能够解决这种大学生角色认同危机,那么将建立起大学生个体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促进网络社会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发展。

(二)网络社会大学生继续政治社会化的优化路径:群体意识构建

虽然说网络社会使大学生陷入角色认同危机的挑战之中,但网络社会同时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的群体意识,促进政治社会化的发展。所谓群体意识是指一定人群所结成的社会共同体的共同意识,它是为群体的实践、利益和需要服务的,是人群集合体社会关系的反映。网络社会中群体意识的发生呈现出虚拟的公共空间、相似的境遇基础、多样性的统一、渐进性的变化4个特点。政治诉求、经济利益、文化传统、价值取向这4个因素会导致网络社会中群体意识的产生[11]。

之所以说网络社会大学生群体意识的引导能为网络社会的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提供机遇,正是源于网络社会群体意识的特点和产生因素。从网络社会群体意识的特点来看,虚拟的公共空间和相似的境遇基础为网络社会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提供了空间和情景上的可能性,而多样性的统一和渐进性的变化有助于克服大学生角色认同危机中的角色迷茫和盲目。以社交性网站为例,个体可以有自己的小组、自己的群,并拥有选择进入和退出的权利,而进入和退出的动机则来自于是否有共同的政治诉求、经济利益、文化传统、价值取向等,如果在以上4个因素或某个因素可以达到认同,那么个体就实现了自身角色的认同,而建立在这种角色认同之上的群体便产生统一的群体意识,并随之可能在网络上产生群体决策、群体行动等。如果社会能对这些群体进行良好的引导,如指引规范、设定传播路径、培养意见领袖,等等,那么建立于网络社会之上的这种群体将积极促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过程,并优化其发展的路径,真正实现建立在网络社会之上的“真实、认同、共享”,培育出具有完善政治人格的现代政治人。

[1]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06-21.

[2]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黄爱华、冯钢译.浙江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17-21.

[3]安东尼·吉登斯.社会的构成[M].北京:三联书店,1998:266.

[4]维娜·艾莉.知识的进化[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27.

[5]赵晓洪、安维复.网络社会:一种共享的交往模式[J].自然辩证法究,2003(10):60-63.

[6]伊斯顿·丹尼斯.政治系统中的儿童:学习合法性的起源[M].纽约:麦克格劳-希尔公司,1969:7.

[7] 李元书.政治社会化:涵义、特征、功能[J].政治学研究,1998(2):17-25.

[8]阎宏斌.试析政治社会化功能与运作模式[J].河南社会科学,2005.0113(1):53-55.

[9]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EB/OL].http://research.cnnic.cn/htm l/1295338825d2556.htm l,2011.

[10]风笑天、孙龙.虚拟社会化与青年的角色认同危机[J].青年研究,1999(12):15-19.

[11]陈联俊.网络社会中群体意识的发生与引导[J].政治学研究,2010(2):87-90.

猜你喜欢
社会化政治大学生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少先队活动(2021年5期)2021-07-22 08:59:48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大学生之歌
黄河之声(2017年14期)2017-10-11 09:03:59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体育科技(2016年2期)2016-02-28 17:06:14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
学习月刊(2015年7期)2015-07-09 03: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