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党员代际特征与作用发挥

2012-04-02 15:07龚莉红
当代青年研究 2012年11期
关键词:入党党员大学生

龚莉红

(南京财经大学应用数学学院)

2010年到2011年,“90后”大学生逐渐进入到大学校园中,开始大学的学习生活。到2012年,这批“90后”的大学生基本在大一、大二的低年级阶段。“90后”的大学生有着自我的个性和时代烙印,他们有着鲜明的代际特色,他们注重个人的发展,对自我的职业规划也有着清晰的界定。“90后”大学生的父母思想成熟年龄在20世纪80、90年代,当时中国经济面临剧烈转型,父母思想开放,家庭教育导致学生个性独立、开放。不可否认,“中国目前处在改革与社会巨变的时代,社会流动规模和速度都扩大与加快,社会阶层上升和下降流动频繁。”[1]大学生作为向上流动的阶层,他们更希望通过入党来肯定他们自身的价值和意义。“90后”大学生经过一年半的大学生生活,他们在思想上已经逐渐成熟,绝大部分对自己的政治身份有一定的定位,绝大部分学生都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如何让“90后”大学生在组织上入党后,思想上也入党,并且带领其他学生共同来形成良好的学风、班风和院风,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崭新的课题。

一、“90后”大学生的精神特征

(一)“我的个性我张扬”

“90后”大学生大多生活在改革开放后的10年,物质生活已经比80后更为丰富,在物质满足的基础上,他们的家长更注重“90后”的精神生活,对于他们的个性和发展也赋予了极大的尊重,于是“90后”大学生个性大多外露,对于外界的反映也多是“我的个性我张扬”。在一线城市时尚者聚集的广场上,我们经常可以看见穿着t恤、听着国外的摇滚乐、带着鸭舌帽、玩着滑板或者跳着街舞的“90后”。他们并不介意旁人的眼光,只要自己享受当下就好。笔者和“90后”大学生交流中,大部分“90后”大学生学习英语不再选择死记硬背和机械化的记忆,他们通过看流行的美国、英国连续剧(如《绯闻女孩》、《越狱》、《生活大爆炸》、《唐顿山庄》等)、听欧美的流行歌曲来积累单词、培养语感。随着物质条件的变好,东南沿海和一、二线城市的大学生在假期能选择多样化的方式来感受欧风美雨,比如短期化的海外游学,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周时间,但是国外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在他们的思想中种下了种子。同时,在物质条件满足的条件下,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更为关注。“他维护自身利益诉求的同时,更加注意提升自己全面素质,更加关注社会生态、环境保护,其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公正观念、公民精神以及志愿精神也在加强。”所以,“90后”的大学生,在经历了10年高校扩招之后,主动从天之骄子的圣坛上爬下来,走向当下,关注现实,走向世界,以一种更为开放,更有国际化的眼光和思维来看待各种社会现状。

(二)“我的选择我做主”

“90后”学生生活在选择日益多样化的当下,他们不希望父母和周围的外界给他们过多的压力和阻挠,同时他们对于自己的选择,都有坚持的动力和理由。这些现象在高考填志愿的时候得到了集中的表现,较多的“90后”不再盲目选择热门的专业,比如经济类、计算机、管理类等,而是将自己的兴趣、爱好、性格、能力、价值观进行综合的考量,然后填报自己心仪的专业。笔者所在的应用数学学院专业是基础性学科,在与“90后”大学生交流中,我询问一位大一的女生,为什么要学习这样的长线专业,从她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她很清晰地规划好以后的发展:“数学虽然是一个不怎么热门的专业,但是通过四年的专业训练,我可以在考研的时候考经济、金融方面的研究生。如果是出国的话,数学容易申请,也可以申请一些好一点的学校。我现在在财经类院校学习,纵观诺贝尔经济学奖,至今共颁奖34届,获奖者达51人,几乎所有的获奖成果都用到了数学工具,有一半以上获奖者都是有深厚数学功底的经济学家,还有少数获奖者本身就是著名的数学家。以后如果要上经济学的研究生,必须要有良好的数学功底。”“90后”父母受教育也较高,对自己子女的专业选择也更为开通,很少在子女选择专业上干涉过多。现在流行这样一句话:“本科选大学、研究生选专业、博士选导师。”如今的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更多家长尊重“90后”的选择,并在经济基础上给予保障。

(三)“我的言论我发布”

相比以往青年的隐忍、谦虚和感情内敛,“90后”的目的性更强,对于自己喜欢的目标,会更为执著地追求,不太会计较周围的眼光和环境的压力。体现在中国“后一代”身上新的精神特质是:自信,个性鲜明,敢于表达,不相信说教,喜欢独立判断,喜欢按照自己的方式选择行为,并对其行为负责。”[2]无论是学业上、生活目标上还是情感上,他们对于自己心仪的目标,会发挥最大的主观能动性来追求。“90后”学生也更愿意在网络上表露,将一切的兴趣、心情、状态、情感和动态都放在网络上,表露无遗。这些情绪的宣泄,是社会更为开放、包容、进取、融合的标志。21世纪是一个人机互动的年代,随着信息时代扑面而来,“90后”大学生每天使用电脑、手机、网络的时间和频率比以往任何一代人都多。如果说80后是“电视的一代”,而“90后”就是“网络的一代”。他们利用网络来表达自我的利益述求,在“自媒体时代”,自己掌握着一个麦克风,自己有一个发布的平台,如QQ群、微博、飞信、微信、人人平台、QQ空间等。“90后”将个人的每一种状态上传到高度发达的网络上,从另一个方面显示出众声喧哗中,青年人的孤独和缺乏归属感。“当代青年既要面对社会的转型与传统价值观的裂变,又要承担巨大的学习与就业压力,这使得他们有强烈的叛逆感、异化感、孤独感。”[3]根据马斯洛的需求理论,“90后”大学生在第一、第二层都达到满足后,“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更为强烈。他们渴望被社会承认、接纳和尊重,通过个人的努力来达到社会的认可。

(四)“我的未来我找寻”

如果说80后更多地是依赖父母或者周围的关系网络来获得资源的话,“90后”的学生具有更多的乐观精神,对于未来的出路有自己的想法,不再受制于父母的制约,而父母这代人也更为开明、开放和民主。对子女的发展也愿意放手,于是出现了“我的未来我找寻”的现象。

“香蕉人”是指“黄皮其外、白瓤其内”的人,泛指海外华人移民的第二代、第三代子女。他们自小就受美国文化、美国教育的熏陶,其思维方式、价值观也完全是白人化的。

“芒果人”是指“皮肤是黄,内心也是黄的”,这些人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熏陶,可以说80后的大部分具有这些特征,在改革开放初期生长起来的80后,虽然受到各种思想文化的熏陶,但是中国传统的教育在其心中扎根、发芽、开花,等到他们成为20多岁的年轻人时,他们的举动相对于“90后”还是比较传统的。

“柚子人”是笔者和“90后”的一位大二学生聊的时候,他自己对自己的定义:“外表是白色的,内心是黄色。”而且柚子的味道酸酸甜甜,融合两种味道,如同“90后”从出生到成长都受到西方、东方两种文化的交织影响,而且比80后具有很强的文化意识和文化自觉,具有将中国文化推向国际的视野和抱负。但是他们的主流价值观还是中国化的,只是他们的行为举止和言行更为西化,他们更能接收新鲜的事物,对于外来的思想更能快速地吸收、消化,关键是能较好地为我所用。

对于未来,自己的路,“90后”都有良好的规划。如果说80后生长的年代是面对太多的选择而不知所措的话,“90后”是面对丰富的选择而有自我清晰的认识。从国内外的媒体,通过奥运会、世博会、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我国大事了解到“90后”的精神特质,他们具有热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集体主义精神,因此,不能将“独立”、“自私”、“冷漠”、“垮掉的一代”等标签不负责任地标在他们身上。

二、“90后”大学生入党动机分析

“90后”就是一群正在成长的青年,他们在自身丰满、充实的基础上,也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如何使“90后”的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新发展的党员能坚持共产主义的理想和信念意义重大。

(一)共产主义理想

笔者调查发现,“90后”大学生绝大部分都有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坚持党的方针路线,对国家的重大决策十分拥护,对中国的崛起和复兴抱有坚定的信念,特别是对中国文化有着十分的自豪感和直觉感,比如,“90后”在网络上调侃,他们出国要考托福、雅思,现在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反过来也要让他们考汉语的雅思、托福,而且要加试古文。“90后”具有人本主义的观念,对劳动人民有着真挚的感情,尊重劳动,相信人民的力量。因此,对于入党,他们有着朴素的感情。但是,不可否认,也有部分学生对时政不太关心,生活得比较功利,更着眼于自己的得失。笔者和一位“90后”大学生谈心时,他表示对于国家的方针政策,他们并不是不想关心,是无力关心,觉得这些对他们来说太远了,而学业、人际关系、未来就业方向、经济压力等这些实际的东西才是需要面对的,所以,入党动机有一部分功利的因素在里面。

(二)就业、读研压力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让大学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90后”大学生虽然现在大多在低年级,但是他们已经从媒体、亲朋好友、师长、学长的口中了解到了就业的压力。现实生活中,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大型民营企业都对学生党员比较认可。考研的时候,如果在相同条件下,高校更认可的是党员学生,所以很多“90后”学生在就业压力下,有了“能入党,可以找到好工作”的思想。在功利主义思想的引导下,一些“90后”学生以入党作为找工作的砝码,将入党的一些硬性条件作为自己的学习标准,以拿奖学金、素质拓展奖学金为目标。这样的思想一旦流行开来,就形成一种不健康的思潮,影响了入党动机的纯洁性。

(三)自我实现的需求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90后”大学生自尊心较强,对自我定位较高,对于学习、校内工作和实践方面取得的成绩希望得到学校、家长和社会的认可。在各种奖学金、证书和荣誉称号中,党员的政治面貌是他们认为最难以获得,含金量也是最高的一个荣誉。在一个班级里,也只有寥寥几个同学能成为党员,可以说大学生党员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党员是对他们最大的褒奖,是对自我实现的最大的认可。从学生的心理角度来看,拥有党员的政治面貌,是对自我不断认识、不断提升、超越自我的认可。

每一个年代的青年,都有各自成长的烦恼和痛苦,都有独特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表现在“90后”身上,他们更为特立独行,用网络化、碎片化、调侃式的语言方式和逻辑来思考问题。但是,无论他们怎样的叛逆和有个性,过了青春期他们都希望能慢慢融入社会,得到社会主流的认可。党员这个政治面貌能让“90后”大学生获得家长、同龄人的尊重和认可,同时,对自我来说,也是自我实现的一个方面。

三、发挥“90后”大学生党员作用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建立健全“90后”大学生党员群体长效教育机制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全面性、长期性和可操作性相统一。面对“90后”大学生党员个性鲜明的群体代际特征,高校的党务工作者应从实际出发,高举精神引领的旗帜,培养出一支凝聚力强、素质全面、拥有创新精神、具有号召力的优秀学生党员队伍。

第一,“读好书”。党员作为其他学生学习的标杆,在学生阶段,学业上、思想上的优异不可或缺。在南京财经大学,二、三年级发展党员的条件之一是获得一等或者二等学习奖学金,没有过硬的学习成绩,在班级或者年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必然会减弱,所以有优异的成绩是一个硬条件。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党、团的理论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和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意见》中指出:“要以提高素质、增强党性、发挥作用为目标,建立健全新形势下大学生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工作机制,深入扎实地做好大学生党员教育工作。”[4]

第二,“把好关”。每一个学生党员都需要精心的培养和慎重地发展,党务工作者必须积极构建大学生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平台,保持队伍的纯洁性,为整个党的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发展党员从递交入党申请书到成为预备党员,一般需要两年左右的学习、考察期。在此期间,有9—10个环节,从撰写入党申请到团组织推优、思想汇报、评为入党积极分子、上党课考核、发展对象考察、群众座谈会、民意调查会、入党前的公开答辩、组织指派专人联系谈心,每一个环节都要把好关。发展党员的程序一环都不能少,而且要公开化、规范化、透明化。现在在发展学生党员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程序不太规范、过程不太阳光的情况,造成了一些非议。笔者在和一些学生谈心中,有的同学反映,在他们眼中发展党员十分庄严和遥远,带有一种神秘的色彩,公开透明的程度不够,所以难免有老师指定人员入党的猜测等。在传播学中,信息公开是消除信息模糊度的一个重要特点,如果信息模糊度为零,自然没有谣言,信息公开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消除模糊度,自然而然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谣言的传播。在发展党员时,需要撩起那层神秘的面纱,让班级的每一个同学、班级的团支部、学院的团总支都了解发展同学的情况。利用院系网站,将每一个要发展的同学的信息公示出来,将每一个环节的工作都做到透明化,让每一个要发展的党员在阳光下接受学生的观察、监督和评价。

第三,“用好人”。现在高校校园里有很多各种类型的社团和组织,在百花齐放的校园活动这种第二课堂中,通过活动来锻炼“90后”学生的能力,从而可以把好学生入党这一关。第二课堂是对第一课堂的开发、延伸、补充、拓展。利用好第二课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特长,展现学生的灵性。在成为预备党员的考察中,学生必须是有公益心、有爱心、能服务于班级的,而且是在班级或者学生会组织中担任一些职务,以便丰富实践经历、锻炼自我才能的。学校应该搭好第二课堂的平台,让学生自由地在上面“唱戏”。在各种第二课堂的锻炼中,学生的情商得到充分的发挥,组织能力、协调能力和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得到锤炼。党务工作者和上级党组织也能在第二课堂的活动中看出大学生党员的素质,为选对人、选好人做准备。学生党员在社团组织中获得的经验和历练将成为大学生党员在校园内的一种无形的内在号召力,这种号召力将外化为一种学生间的影响力,给周围学生树立榜样,这样,“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这句话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第四,“建好网”。“90后”学生高度依赖网络来传递信息和沟通交流,网络信息内容虚实并存,良莠不齐,高校应搞好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让学生党员发挥出良好的舆论导向作用。马歇尔·麦克卢汉在他的著作《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媒介就是信息,媒介就是人的延伸,你选择了什么道路,就必然会有什么结果。基于“90后”大学生“我的言论我发布”这种自媒体发布状态,高校党务工作者应积极参与其中,加以引导。随着智能手机的普遍使用,“90后”大学生可以说是时时挂在网络上,有一种状态是“我关电脑下了机,意味着我把电脑换成了手机”。“90后”经常使用的媒体有QQ、人人网、飞信、微信、微博等。党务工作者要将网络媒介教育与党务工作紧密结合,将学生加入到自己的网络平台中,形成一个大的信息发布平台,掌握信息发布的主动权,成为微型的学院或学校广播台、报纸的综合体,建立QQ、MSN、飞信等网络工具,开通党建微博、支部论坛、支部博客等,成为全方位覆盖学生的媒体平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所以,牢牢把握网络党性、党务教育的主动权,将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将大有可为。

第五,“辅好导”。除了现有的专、兼职党务工作人员和支部书记以外,学院可以聘请优秀的离退休党务工作者通过个别谈心、座谈会、演讲会、专题讲座等方式来进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具有丰富经验的老党务工作者参加了多年的党员发展工作,通过他们的“传、帮、带”,能够将优秀的传统传承下去,给新的党支部书记和“90后”党员以现实的爱国主义、党性教育。如果说老一辈的党务工作者在经验和阅历上给“90后”一种人生观上的启发,那么研究生党支部和教工党支部和本科生党支部互助,给“90后”党员更多的是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上的影响。

第六,“组好队”。“团队领导是团队的核心,对团队精神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团队领导选择不合适,团队将组织涣散,缺乏凝聚力和战斗力。”[5]对于如何发展“90后”学生党员,院系总支书记、学生党支部书记和辅导员是党建队伍的重要把关人员,组织好这个队伍,对于发展好“90后”党员有至关重要的意义。“队伍好不好,关键在领头羊。”如今的“90后”学生党支部大多由“80后”为党支部书记,两者大多有相同的代际特征和思想价值观,具有很多共同语言,这为开展支部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果说学院党总支书记是从宏观上把握学生党员的发展方向的话,那么学生党支部书记是从微观上关照每一个“90后”党员。如果支部书记责任心不强,理想和信念不坚定,那么可能会使队伍涣散,党员素质良莠不齐,如果支部书记能深入到学生中去,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学习素质,成为队伍中当之无愧的核心人物,那么这样的支部就具有团队精神和集体归属感。组好一支队伍,形成有点到面的网状管理,对于坚定“90后”共产党员的理想信念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南山.1992——2012:青年发展轨迹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2(1).

[2]曾燕波.青年八大热点问题[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109.

[3]克罗蒂娜·蒙泰伊.第二性波伏瓦[M].胡小跃译.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100.

[4]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在大学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和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意见[EB/OL].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71380/102565/182141/10991448.htm l.

[5]蒋龙琴.论“90后”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4).

猜你喜欢
入党党员大学生
我是党员向我看
“我是党员,就要冲在最前面!”
憨娃入党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三份特殊的《入党申请书》
大学生之歌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入党志(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