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菁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
“90后”一词是近几年来频繁出现的新兴词汇,百度百科中将其定义为“1990年1月1日至1999年12月31日出生的一代中国公民,有时泛指1990年以后出生的所有中国公民”。这一代人较前几代人而言生活在物质相对充裕、信息更为开放的环境下,他们的审美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也引起了很大的非议。人们提到“90后”就会将其与非主流、另类、脑残等词汇联系起来。特别是2008年以后,首批“90后”进入大学,作为个性张扬的一代,他们与同伴间的矛盾、教师间的矛盾更是日益彰显。“90后”的各种问题被炒到了风口浪尖上,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
作为在中国互联网迅速发展阶段成长起来的一代人,“90后”的思想与行为和网络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最初进入公众视线,也是因网络中出现大规模的 “非主流”、“脑残体”等而引起媒体的关注。近年来,网络媒体对于“90后”群体的关注与日俱增,据笔者的统计,2008年(2008.01.01-2008.12.31)新浪网的新闻频道上以“90后”为标题的新闻共计417条,而2010年(2010.01.01-2010.12.31)则有1005条,增长的幅度达141%。那么,媒体对于“90后”的高度关注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媒体所构建的“90后”形象是否完全符合现实?
本文采用的是内容分析的方法,研究的样本来自新浪网的新闻搜索系统。笔者在新浪爱问搜索中选择“新闻搜索”,关键词设为“90后”,搜索频道为“新闻频道”,搜索时间限定为2010年7月1日—2011年6月30日,关键词的位置设为在“标题中”,最终搜索结果显示出“找到900条新闻”。这900条新闻中包括了重复的新闻以及很多与研究主题无关的,对其进行筛选后,只选择了以“90后”群体作为报道主体,并对其进行描述报道、议论、评价的新闻作为分析样本,最终实际得分析样本631条。
根据研究的需要,笔者设立了5个分析的变量,并以此对新闻文本进行编码,5个变量分别是:标题性质,即新闻标题所体现的对“90后”报道的性质。取值分别为正面、中性、负面;内容性质,即新闻报道的内容所体现的对“90后”的评价的性质。取值亦分为正面、中性、负面;新闻领域,即新闻报道所属的领域类型。将所有新闻分为财经、社会、体育、娱乐、文化、教育、健康以及其他八大类型,并分别统计;新闻议题,即新闻报道的内容所属的议题类型。将所有新闻的议题分为违法犯罪类、荒唐或无理的行为类、社会公益活动类、校园生活类、工作类、生活消费类、竞技/表演类、参军/军训 类、恋爱/婚姻/性类以及其他10大类;新闻出现次数,若新浪网显示有3条相同的新闻,则直接记为3;在阅读中如果再出现相同的新闻,则在原数据上加上重复的次数。
对新闻标题以及新闻内容所反映的对“90后”群体的评价性质进行了统计分析后发现:无论是在新闻标题中还是新闻内容中,对“90后”的负面评价的比例均超过了一半,分别为58.2%和62.1%,即在网络媒体的报道中,“90后”群体是多以负面形象出现的。
媒体呈现出的“90后”消极形象,主要包括:(1)违法犯罪的形象,如《头戴面罩手持斧头 “90后”夜袭加油站》、《“90后”男子为报复分手女友杀害无辜女司机》、《21名“90后”因琐事持械群殴1人死亡》、《碰瓷敲诈“90后”少年结伙专盯违规的哥》、《三名“90后”设“鸿门宴”抢劫》等。(2)荒唐无理的形象,如:《网曝“90后”中专生谢师宴上与多位女生接吻》、《“90后”女工跳楼生亡》、《三“90后”女生离家出走》、《“90后”高楼掷物只图听响儿玩》、《为讨女友欢心 三“90后”高速路上严重超速被查》等。(3)开放、功利的性观念,如《“90后”渐成堕胎“主力”该反思!》、《“90后”女孩为找工作同意“献身”》、《“90后”少女涉滥交 遭警劝阻声称“只要有恩就上床”》、《未相见已相爱“90后”399晒相亲蜜缘引争论》、《赵丽华曝“90后”演员欲献身导演 其父称别客气》等。在关于“90后”的消极形象报道中,以违法犯罪形象出现的最多,有237个,占消极形象的60%,违法犯罪成为新闻报道中“90后”消极形象的主体。
媒体呈现的“90后”积极形象包括《“90后”世博会上绽放新形象》、《“90后”捐献造血干细胞“生命火种”今赴京救人》、《“90后”大学生“千里走单骑”穿越4省宣传环保 》、《参与舟曲救灾的1500多名志愿者中,“90后”是主力军》等,但是“90后”的积极形象特征不够显著,报道主题也不集中,可以说“90后”的正面、积极的形象并未充分展现。
对所有新闻样本的报道领域进行统计分析时发现,报道领域最多的是社会方面的内容,有251篇(39.8%),多于教育领域的182篇(28.8%),其它为:财经新闻共29篇,占4.6%;体育新闻42篇,占6.7%;娱乐新闻31篇,占4.9%;文化新闻35篇,占5.5%;健康新闻33篇,占5.2%;其他类的新闻共28篇,占4.4%。并且社会方面的报道内容多为并不能代表“90后”整体面貌的违法犯罪事件。事实上,现在的“90后”大部分都处于在校接受教育阶段,但教育领域的报道却不足30%。这说明媒体关注的内容与“90后”的实际生活常态有所偏差。
对所有新闻报道的事件类型进行分析,其中内容涉及违法犯罪类的共237篇,占37.6%;荒唐或无理的行为类共72篇,占11.4%;社会公益活动类34篇,占5.4%;校园生活类共53篇,占8.4%;工作类共19篇,占3.0%;生活消费类共65篇,占10.3%;竞技/表演类共32篇,占5.1%;参军/军训类共43篇,占6.8%;恋爱/婚姻/性类共76篇,占12.0%。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所有新闻中以“违法犯罪”为主题的比重最大,达到37.6%,同时有明显负面倾向的议题“荒唐或无理的行为”以及“恋爱/婚姻/性”的比例也相当大,分别为11.4%和12.0%。这三种议题类型相加约达到了61%的比重,而具有明显正面倾向的议题“社会公益活动”的比重只有5.4%。上文中亦提到过,像“违法犯罪”、“恋爱/婚姻/性”等内容与“90后”的生活常态并不符合,而媒体在选取新闻题材时,往往为了吸引人们目光而刻意对一些负面的行为大肆渲染,通过少数“90后”的犯罪、性放纵来构建整个“90后”的不良形象,使大众错误地感知到“90后”的真实面貌。
1.特征之一:怪异、另类、非主流 一般这类新闻指向“90后”的外貌举止、衣着打扮,常使用“雷人的打扮”、“非主流”的标签,如:《“90后”违章男生爆炸状红发遮脸 打扮雷倒警官》、《天价剪个“奔驰”头“90后”拿着明星照片要模仿》、《高一女生戴安全套耳环“90后”怪癖引关注》,具体描述分别为:(1)一名“90后”男生打扮很是扎眼:染着红色头发,呈爆炸状,并将他的左脸全部遮挡。(2)许多“80后”、“90后”,把奔驰宝马标识移植到脑袋顶上,或者梳理成贝克汉姆的莫西干式发型,或者拿着快男、超女的照片,点名要高价发型师照样模仿,而且一周就换一次。(3)“太雷的打扮了,太非主流了,估计她们母亲知道了要被活活气死。”
2.特征之二:骄横无礼、自我中心、无责任感 这类新闻主要指向“90后”的行为,常使用“不屑一顾”、“关我屁事”的标签,例如:《“90后”高楼掷物只图听响儿玩》、《为讨女友欢心 三“90后”高速路上严重超速被查》,具体描述分别为:(1)李某和刘某、曹某等人经常晚上一起出去玩,回家途中从高楼往下扔东西,发泄情绪,李某等人交代,扔东西只图听响好玩。(2)3名“90后”分别驾驶奔驰、宝马、奥迪豪华轿车,以近200公里的时速在高速路上飞速狂飙,3名女孩见车辆不多,在电话沟通后,竟要求自己的男朋友超越前面的车,看谁跑得快。
3.特征之三:卖淫、违法、犯罪 一般这类新闻指向“90后”的人格品质与道德水准,常使用“吸毒”、“诈骗”、“抢劫”等等标签,例如:《“90后”女孩迷幻网络以为找到真爱 酒后吸毒被抓》、《“90后”小伙嗜赌如命赔尽积蓄诈骗汽车被刑拘》,具体描述分别为:(1)莫某随网友小陈到了温州一出租房内,饮酒作乐。网友小陈随即从房里拿出一包冰毒,哄莫某吸食。出于好奇,莫某连吸了好几口,迈出了令她悔恨终身的一步。莫某迷幻网络,以为找到真爱,结果却深陷囹圄。(2)广西玉林市“90后”男子李某,偶然进一次赌场,从此不能自拔,短短几天里就把自己全部身家赔进去,还欠了5000元赌债。为了捞本,他诈骗朋友一辆价值近30000元的五菱汽车,将车抵押得到10000元,重返赌场输光后潜逃。
4.特征之四:愚昧、无知、任性 这类新闻主要指向“90后”的性格特质,常使用“无理取闹”、“脑残”的标签,例证如:《“90后”为整容以拒上大学相威胁》、《两“90后”女生帖“大肚照”征孩子领养人》,具体描述分别为:(1)一位“90后”女生小吴(化名)高考分数达到一本分数线,但竟以高考成绩为由,并以不上大学要挟母亲,以求整容。在母亲一口拒绝承担整容费用后,小吴威胁说,不让她整容就算她被一流大学录取后也不去上学。(2)3人本是好朋友,后来发生三角恋,两女生在一个月之内同时怀孕,且在怀孕约6个月后才知道自己怀孕了。“可能也只有脑残的人,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来。”
现实中的“90后”学生真如网络媒体报道的那样“非主流”、“犯罪率高”、“自私”、“任性”吗?笔者搜集了近年来各机构对“90后”群体进行的调查研究,具体分析如下。
2008年,武汉大学针对首届“90后”大学生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调研以问卷的方式进行,对象是武汉大学各院系新生中的800名“90后”学生,调查内容涉及消费、心理、社交、学习以及社会认知等方面。
调查的结果显示:(1)仅有10.9%的人热衷于标新立异的文字或者装扮,这与社会上流传的大部分“90后”喜欢使用“火星文”和“非主流装扮”的说法大相径庭。与前几届大学生相比,“90后”新生不仅对生活质量和品位有更高追求,还注重社交与审美。(2)在“90后”新生中,有62.3%的学生保持读书的良好习惯,兴趣爱好涉猎范围超过“前辈”。(3)有64.7%的学生认为责任就是“要为自己做的、决定的每件事情坚持下去并承担后果”,体现了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能够比较好地理解“责任”的概念,敢于承担责任。(4)有77%的“90后”新生对自己“充满自信”,有64.8%的学生认为自己“心态很开放,易于接受新鲜事物”。
该研究于2009年11月进行,以问卷调查的实证手段采集资料。在均衡考虑学校区域 (市中心城区、近郊、远郊)、类型(公办或民办、社会评价较好或一般)的情况下,抽取上海市 4所小学、4所初中、4所高中共12所学校、小学五年级至高三共 8个年级 69个班级的 2425名“90后”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最终获取有效问卷2283份。调查结果显示:他们的心情快乐阳光;他们感受着成长的压力,但是这种压力在可控制的范围内;他们的兴趣总体积极广泛;他们关心父母,关爱同学,渴望和谐的师生关系;他们爱国,富有责任感,价值取向跟随主流。[1]
一项关于“90后”大学生价值观状况的调查分析表明:“90后”大学生对未来充满美好期待,对生活有其独特理解;他们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道德认知水平较高;他们积极参与社会交往,具有较强的自我体验。[2]上海市关于“90后”青少年孝道观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90后”青少年孝道认知在整体上呈现传承与扬弃态度分明的特征。他们对传统孝道认知中的积极成分认可和接纳,但在传承中又有理性扬弃,如,对“传宗接代”、“留后防老”等观念的认可度降低。[3]对“90后”大学生民族意识的调查研究表明:“90后”大学生民族意识水平较高,民族认同感强,民族自豪感高,并有一定的民族责任感。[4]2006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课题组对中小学生的法律意识状况和法律行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中小学生的法律意识比较强,近九成的中小学生能够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己的正当权利。[5]
本研究通过对网络媒体新闻报道进行系统的内容分析,结果表明媒体对于“90后”群体的总体认识和评价是负面的,并且新闻报道的内容和议题上并不符合现实中“90后”的生活常态,很多报道是媒体为赚取关注而主动选择的结果。而将实际的调查结果与媒体的报道进行比较,可以看出当前媒体所建构的“90后”形象与现实中的“90后”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可以说“90后”作为青少年,必然有该年龄段特有的弱点,但被媒体描述成违法乱纪的高危人群,是不合现状的。同样媒体大肆批判“90后”的衣着打扮,并贴上“非主流”的歧视标签,事实上这也存在着夸大的成分。如果媒体继续胡乱给“90后”贴上“脑残”、“堕落”的标签,一味地批评和否定,这只会加固大众对“90后”的刻板印象,使人们把“拟态环境”看作是客观现实,这显然是不负责任的,对于“90后”的成长也是极其不利的。媒体作为信息的传播者,不论从社会责任还是社会公平的角度出发,都应该更为客观全面地去报道“90后”的真实形象。
[1]陈宁、黄洪基.走近90后的内心世界——对上海市2283名青少年的情感调查[J].中国青年研究,2010(3):12.
[2]王丽君.“90后”大学生价值观状况调查与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2):23.
[3]刘晓红.传承与扬弃共存——对“90后”青少年孝道观的调查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9(10):16.
[4]宋洁等.90后大学生民族意识的研究分析[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0(3):31.
[5]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中国未成年人数据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