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德育工作实效性现状与原因初探

2012-04-02 14:44:39于岩邵长生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年7期
关键词:实效性德育工作道德

于岩,邵长生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组织部,北京 100192)

高校网络德育工作实效性现状与原因初探

于岩,邵长生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组织部,北京 100192)

大学生是互联网的最大用户群体,他们的网络道德和道德行为表现值得关注。本研究使用抽样问卷调查法,探讨了225名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的网络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发现:大学生的道德认知与社会道德准则总体一致,其道德信念对现代德育的目标与要求的接受程度较高,但大量存在的网络失范现象一定程度干扰了德育客体对部分社会道德准则的再认效果,使其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并不坚定,在道德行为选择上存在诸多与现代德育目标背离的现象,趋于功利化。

网络德育;实效性;道德认知;道德信念;道德行为

一 网络德育工作的背景:网络触角扩张引发德育危机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以其不可抵挡的势头将触角延伸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也延伸到高等学校。大学生作为特殊的群体,网络正改变着他们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影响他们的政治态度和价值取向。

互联网具有多元性、匿名性和开放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一方面决定了互联网为每个人获取知识和自由表达准备好了便捷的技术工具,另一方面又使具有很强“草根性”的网络成为一个泥沙俱下、难于管理的大众参与系统。互联网媒体的产生,极大地降低了信息准入的门槛,让非主流价值观有了空前广阔的传播空间,网络时代的大学生虽然能够更加快捷地接受到教师给予他们的道德教诲,但却不再仰视专家和学者,而是将他们的观点与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比较、分析,从新的角度提出自己的看法。

互联网的这些特点使其很难成为一个合理、合规、合法的成长空间,使现代德育的目标对高校大学生的传达效果有所改变。互联网时代,任何个人对信息和知识的垄断难以为继。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念也处于激烈的动荡与交锋之中,长期接触网络极易使其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出现思想上的混乱与动荡,在道德责任感上产生倾斜。网络环境下,这种网络文化的异质导致价值观倾斜的现象大量存在,对传统德育工作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二 网络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现状:德育认知效果积极,行为选择趋于功利化

以教育心理学中皮亚杰和柯尔伯格对人的道德认知发展过程规律的研究为基础,高校网络德育工作实效性评价标准有三条:第一,德育客体的道德认知与社会道德准则的一致程度。第二,德育客体的道德信念对现代德育目标的接受程度。第三,德育客体的道德行为对现代德育目标的遵循程度[1]。

从以上三条网络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评价标准出发,笔者制作了《大学生网络道德问卷》来考察大学生的道德发展的状况,对目前网络德育工作实效性进行审视分析。研究发现,信息化背景下,虽然网络技术与网络信息传播更加高效、便捷,但是通过网络手段实现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的认知效果以及道德再认的效果上出现了一定的回流现象,主要表现在:

1)德育客体的道德认知与社会道德准则总体一致,但大量存在的网络失范现象一定程度干扰了德育客体对部分社会道德准则的再认效果。

在网络化的中国,高校的德育主体通过网络手段从事德育活动基本已经实现常态化,教师利用网络进行的德育工作包括通过树立模范典型加强正面教育效果等,根据抽样问卷调查显示,青少年对于网络德育的态度是积极的,北京的大学生中,92%的学生会关注教师利用网络进行的德育工作,其中63%的学生会密切关注。调查显示,在网络德育工作中,87%的大学生表示,通过网络途径能够比较顺畅地接触并了解社会期望给予学生的价值观、世界观、道德准则,有82%的大学生通过网络获得的道德认知与社会道德准则总体一致。

但是,作为文明重要内容的网络道德领域也孕育着一场新旧道德之间的激烈冲突。网络社会是世界上各种不同道德观念、不同文化理念组成的多元道德观的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和信息纷杂的网络世界,高校学生对现代德育的目标与要求的认知程度会出现一个道德再认的过程。网络社会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的缺失与不健全,在对中国传统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再认的过程中,学生对纷繁复杂的网络观点的接受程度根据自己的知识体系和实践理解各有不同,一定程度上干扰了他们对社会道德准则的认知。

2)德育客体的道德信念对现代德育的目标与要求的接受程度较高,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并不坚定。

环境对道德的形成和实现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市场条件下,经济利益的不良驱动对大学生网络德育工作也有不小的影响,现代大学生在道德情感上的选择和感受往往与自身的利益和社会现实有关。通过网络树立模范典型,并通过宣传提高感召力被认为是现在网络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和方法,高校德育工作者也倾注了不少精力从事这样一项活动。但是,关于大学生模范典型的认可程度的抽样调查显示,91%的大学生认可模范典型的高尚和光荣,认为他们是值得学习和尊敬的,但当问及学生自身是否认可这种做法并愿意按照这种方式去做时,他们当中37%的人认为自己并不是十分认可这种做法,也没有学习这种典型的强烈冲动。而35%的学生认为自己会向他们学习,但是这其中只有44%的学生认为,如果在学习和做的过程中遇到了损害自身利益的情况,他们会选择放弃这种学习。甚至有部分学生认为,在损害自身利益的情况下继续学习模范典型,这种行为很傻。在社会比较关注的腐败问题上,大学生的认知同样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他们普遍认为官员腐败是社会的弊病,应该彻底整治。但是,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对整治这种社会弊病有强烈的责任,在道德情感上也并未显示出很强烈的反映,他们都认为这是种普遍的社会现象,见怪不怪。

也就是说,大学生在道德认知上能够认可德育目标的要求,但是在道德信念上并不坚定,对社会期望其具有的道德理想、道德原则和规范并未达到十分强烈的内心确信的程度。

3)德育客体在道德行为选择上存在诸多与现代德育目标背离的现象,趋于功利化。

网络社会是人类自己给自己创造的另一个社会,网络交往主体自由而平等,角色虚拟而间接,这些对于大学生有着致命诱惑力和不可或缺性。在网络中,学生的情感可以自由表达,学生的行为也能够得到充分的隐匿和篡改,而且大多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和义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不再受很多现实条件的约束,显示出更大的自由性。

无论是现实行为还是网络行为的调查中,我们都发现,目前学生在行为方式上都存在诸多与道德认知背离的现象。问卷调查显示,现代大学生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却缺乏从我做起的责任意识;认同诚信价值理念,却考试作弊、弄虚作假;高校学生大都表现出了愿意营造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愿望,然而,实际上随地乱扔废弃物的现象却屡禁不止。这种在高校大学生中存在的道德认知与行为反差强烈,给德育教育提出了一个严肃的课题,也说明了目前网络德育工作虽然在道德教育的途径、方法上有所创新,但其实效性并不高,出现了所谓的“知而不行”、“知而错行”。

有学者想通过网络行为来检验目前网络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比如,有学者指出,网络主体在网络社会这个后台的表现的真实性是毋庸置疑的,他们的行为对于我们检验德育的内在效果如何具有较高的效度。如果德育实效性高、内在效果好,使他们内化了现实社会的道德规范、实现了道德自律的话,在网络这个无人之境同样也应该自觉地进行道德约束,保持自我和把握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道德规范。总体来看,现代大学生普遍认可现实社会道德准则的合理性,但是在网络行为中却并没有坚持这种正确性。总体来看,当代青少年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上存在着分离的现象。在不太损害个人利益的时候,他们常常选择遵从道德的行为,同时满足一下自己的道德需要,但在道德要求与个人利益发生严重冲突的情况下,他们中的一些人则会选择违反道德的行为,以获得一己之利。道德天平向现实利益倾斜。

三 网络德育工作实效性悖论的原因分析:道德信仰的断层与法制的缺位

网络的出现、应用和发展,已经使人们充分意识到:它不再只是一个技术概念,它在给人们带来新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引发了青年学生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改变。高校教师在努力进军网络,利用网络对学生进行网络德育工作的同时,却发现网络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并不高。究其根源,这并不在于网络作为信息传播工具本身,也并不能完全归因于高校教师网络德育工作的不到位,高校网络德育工作实效性不高的原因在于网络主体自身的道德缺失。这种道德缺失的现状一部分是由于受网络化、信息化的新环境影响所带来的,更重要的是在现实社会大环境影响下,网络主体本身道德弱化导致的。

(一)中国现实社会价值观断层,多元价值观的冲击使网络德育工作教育目标根基不牢

儒家价值体系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改革措施之后一直就作为中国社会的主导价值体系存在,儒学千百年来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信仰、思维特征、道德伦理、文化根柢,但是儒家价值体系的这种主导地位在中国国门被打开、面临严重民族危机的情况下受到了冲击。19世纪末,在西方冲击下,整个传统伦理与信仰被激进的文化决定论者所否定。落后的现实支持了质疑者的观点——传统伦理很好,优越而高尚,但为什么在西方和日本的冲击之下,中国却不堪一击?于是对传统道德并没有传承坚持。随后,我们多次搞文化批判运动,不仅传统的伦理道德再次受到全面清扫,一些传统的社会主义伦理也被冲毁了。毛泽东时代确立了以意识形态为主导的道德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思想里,有一些原本是所有文明都能认可的价值,但都因太强调意识形态,最基本的人类伦理都不再适用,留下一些最极端的语言和行为暴力,这摧毁了人类文化的基本准则,而它们在任何文明和制度下本都不应被扫掉。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一系列改革措施不断削减中国毛泽东时代以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为主导的价值体系的排斥性,他的改革措施奠定了中国多元价值和多元文化的基础,将中国社会变成一个容纳性更强、改革创新空间更大的社会。中国开始接触到更多的西方价值观和道德标准,但在现实社会中,道德相对主义和多元主义的盛行加上后现代的解构主义,导致了伦理道德的模糊性,这种模糊性进一步加剧了个人把握道德规范和寻求行为选择的不确定性[2]。

中国的道德和信仰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断层现象比较严重,没有一整套连续的、传承的、植根于中国现实土壤的传统文化道德和价值信仰。青年学生的道德判断在这种价值断层的情况下,不可避免的受到道德相对主义和多元主义,以及后现代的解构主义的影响,中国社会主流道德价值理念的根基受到冲击。多元文化淹没了主流文化,让青年失去方向,社会期望高校学生形成的道德价值观念本身带有模糊性,使高校德育工作从根本上基础不牢,也因此有学者认为,核心价值观的缺失是中国近30年教育最大的失败。

(二)法制与道德的缺位导致中国社会道德行为失范,使青少年误判社会现实,对网络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形成根本性冲击

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任何社会,只要存在交往,就存在社会伦理关系。因为,如马克思所说,人们“意识到必须和周围的人们来往,也就是开始意识到人一般地是生活在社会中”。[3]事实证明,只要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存在互动,道德就是必需的。正如梯利所说:“道德是个人利益冲突的产物……如果人们在生活中毫无冲突,也就不需要任何道德规范了。”道德规范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无不受个体与社会互动的影响。

根据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个体道德发展的动力既不是来自他的先天成熟,也不是来自他的后天学习,而是来自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在这种相互作用过程中,随着个体承担社会角色机会的增多,个体的道德经验不断结构化,不断同化吸收和调整平衡新的道德经验,从而使个体的道德结构产生新的质变,飞跃到新的发展水平。也就是说,人的道德判断的形成并不仅仅是个体书本学习的过程,它更多地包括了与社会的互动中对社会道德价值的认识和再认识。笔者认为,社会大环境和社会互动关系的影响对青年学生道德判断的再造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在中国社会里,有太多的非道德力量对主流道德价值的干涉、扭曲与掠夺。在权力系统里,这种道德行为失范的现象在社会转型期更为严重,有时候讲真话、做好事,给你带来的回报,可能远远小于讲假话、做坏事带来的回报。结果,很多场合是非颠倒。在这种社会事实行为的大环境下,基本的道德准则丧失掉了,对青年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再认识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网络的环境又为青年学生接触大量的社会现实提供了便捷的手段。现代大学是开放的,网络也是开放的,开放的群体接触到开放的信息,其思想必然受到各种影响。这种社会事实行为对道德破坏是非常深刻的,而且蚕食的是青年学生的底线道德,社会事实行为对道德判断的再形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4]。

随着网络的发展,虚拟生活将成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同时也会出现一些我们难以预见的问题,我们应该以开放的态度来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不仅需要我们在构建具有正确导向的稳定的核心道德价值观上下功夫,而且需要我们坚持以人为本的态度,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通过良好的模范行为引导,使他们在与社会的互动中树立正确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同时依靠法制力量扭转社会和网络中对主流道德价值的干涉、扭曲与掠夺的现象,才能真正使网络在德育工作中发挥出真正的功效。

[1]于 岩.高校网络德育工作实效性的理论基础与评价标准[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6).

[2]刘须宽.论伦理道德的模糊性[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35.

[4]胡克森.如何在大学历史教学中贯穿真善美教育[J].邵阳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5):101-104.

G641

A

1674-5884(2012)07-0030-03

2012-04-11

于 岩(1983-),女,山东烟台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现代化理论与中国现代化研究。

(责任编校 罗 渊)

猜你喜欢
实效性德育工作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十几岁(2021年24期)2021-11-18 02:18:40
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提高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29:38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18期)2020-10-28 09:06:02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20期)2020-04-13 08:04:22
怎样增强人大专题询问的实效性
人大建设(2019年8期)2019-12-27 09:05:28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实效性
文学教育(2016年33期)2016-08-22 12:59:02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人间(2015年10期)2016-01-09 13:12:52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新闻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