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大学管理人员身份定位的差异及原因分析

2012-04-02 12:05聂伟进
当代教育科学 2012年13期
关键词:美国大学身份管理人员

● 聂伟进

中美大学管理人员身份定位的差异及原因分析

● 聂伟进

我国大学管理人员身份定位的行政化、双重化和片面化与美国大学管理人员身份定位的专业性、独立性和知识经验的学科性有着很大的差异。原因在于中美两国大学组织的性质、对管理者角色认识和管理学科知识的发展程度不同。

大学管理人员;身份定位;美国

我们学习美国大学时更多关注教授和学生,而很少关注大学中第三个群体——大学管理人员。美国大学之所以有现在的成就,固然与其拥有世界一流的教授群体和全球最优秀的学生有关,但是美国大学管理人员在其中同样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美国大学管理人员的经验同样值得借鉴和学习。本文试图从梳理中美大学管理人员身份定位的差异入手,分析美国大学管理值得借鉴之处。

一、中美大学管理人员身份定位的差异

(一)行政化与专业性

1.我国大学管理人员身份定位的行政化

我国传统社会是一个身份社会,人事管理的特点也是依据身份而不是职业特性进行管理。[1]新中国成立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国人的社会身份被分为两种:干部和群众,大学管理人员与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党群组织和社会团体的专职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一起被统称为“国家干部”。由国家采取“统包统配”的方式,统一选拔、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到目前,我国大学管理人员仍然以“国家干部”的行政官员身份从事大学管理工作,在人员选聘上注重政治表现,强调政治性;职位等级上遵循行政序列,遵照规范的“科层制”;考核上偏重“德性”,将政治思想放在首位,业务能力排在后位;培训内容更多是与政治、思想修养相关。

2.美国大学管理人员身份的专业性

美国大学认为大学管理具备专业性特征,将大学管理人员身份定位为专业性职业,而不是一种职务。从事大学管理的人员须具备系统的高等教育和管理的专业知识,掌握大学管理的专业技能,理解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接受专业的教育和培训,融入相关的专业组织。正如程星所说,“在今天美国大学,要想当一个财会部门的主管而没有MBA,要想成为学生心理辅导员而没有心理咨询方面硕士以上的学位,要想主管学校的校区规划而没有建筑或规划方面的学位和经验,再任人唯亲的用人老板也帮不了你的忙。”[2]更为重要的是美国大学有一套健全的大学管理人员的管理制度,保障其专业性的身份定位。这些制度包括管理人员的分类制度、资格制度、选聘制度、激励制度、考核制度、晋升制度等。

(二)双重化与独立性

1.我国大学管理人员身份定位的双重化

我国大学管理人员被称为“教师”,与大学教师缠混不清,表现出大学管理人员身份定位的双重化倾向,即作为管理人员的同时又具备大学教师身份。这种身份定位的双重化有其历史原因,一是80年代在邓小平“干部四化”(革命化、知识化、专业化、年轻化)标准指导下,一批学术做的好的教师走上高校管理岗位,他们本来的身份就是教师,就是现在的“双肩挑”人员:既从事高校教学科研工作,又从事高校管理工作;二是198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实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的规定》,实行管理人员专业技术职称制度,一批在管理岗位上工作的人员具备了教师系列的职称,所以被称为教师也理所当然。目前,这种双重化现象在我国大学中依然存在。

2.美国大学管理人员职业的独立性

职业的独立性是专业性职业的重要特征。美国大学中有三类主要成员:学生、教师和大学管理人员,而且三类人员彼此独立,尤其是教师和大学管理人员的界限不像我国大学中那样模糊不清。对于美国大学管理人员职业的独立性,约翰·范德格拉夫曾做过这样的描述:“他们既不是教学人员,不受教授会控制,也不是州教育部的人员,不受其指挥。在招生、保管档案、人事政策、设施管理、图书管理、预算、公共关系、校友事务和大学计划方面,他们是专家,形成了一个行政机构,并在其中按照校长、副校长、财务主任和事务主任的旨意工作。他们的特殊作用和所受特殊训练使他们容易形成不同于董事、教授和学生的观点。他们一般集中于一个广大的行政大楼里,这样,可以确确实实地加强他们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了解。行政机构向董事会负责并掌握董事会委托的权威、权限和责任”。[3]

(三)片面化与知识经验的“学科性”

1.我国大学管理人员身份定位的片面化

我国大学管理人员身份定位上存在两种走向不同极端的片面化认识:大学管理人员是领导者和大学管理人员是服务者。管理和领导是管理学上两个核心范畴,从狭义上我们往往把管理理解为对决策的执行而不包括决策制定,将领导看成是决策制定而不包括决策实施。[4]认为高校管理即领导,高校管理人员即领导者。对两者概念的狭义理解(其实领导和管理在广义上都应该是对决策的制定和执行)滋生了高校管理人员的“行政化”趋向,正如赫尔巴特所说,“中国普通的行政人员,在其他国家应该是给专业领导和专业人员做辅助工作的,而在中国却常常能领导和指挥专家。”[5]在我国大学中,经常出现的情况是,高校管理人员的“领导意志”取代学术发展规律而居于学校决策过程的核心,各学科专业领域的专家在学校管理中的发言权被严重削弱。

服务型学校管理是近几年提出的学校管理的新理念,是在人性管理的基础上形成的新的管理模式,其核心价值是服务本位、平等尊重和合作参与。[6]是高校管理部门以师生员工等相关利益的需求为导向,通过完善的服务制度和服务体系为广大教职员工、学生和社会提供高质量服务。[7]其实高校管理不仅仅是服务,片面认定其中一项职能必然忽视管理的其他职能。我国高校管理中对高校管理人员就是服务者观念的推崇,一方面“矮化”了高校管理人员,使他们像“服务员”一样在大学教师和学生面前无法开展平等对话,另一方面也在意识层面上“弱化”了管理的科学性,以为只要做好服务就是做好管理,这些都不利于高校管理工作的开展。

2.美国大学管理人员知识经验的学科性

美国大学管理人员的选拔,注重的是选拔对象的管理学科背景或工作经验。曾经有人对中美各20所大学校长的学科背景进行过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大学校长的学科背景理学和工学各占50%,而美国大学校长的学科背景更为多元,其中人文社会管理学科占40%。[8]同样,与我国大学管理人员从内部选聘,渠道相对单一相比,美国则更愿意从企业或政府部门管理人员中遴选优秀分子为大学管理者。美国对大学管理人员的学科和经验背景的重视具体体现在:一是接受过教育管理学科的专业教育和训练;二是需要有相关的管理经历。“例如研究生院院长多半是一位受过学科训练的教授,而副院长越来越多的是由持有高等教育博士学位的人担当,而且完完全全是行政管理岗位上的一种职业。负责学术事务的副校长通常是一位教授,但负责行政事务的副校长越来越多的是专职的行政管理人员。”[9]

二、中美大学管理人员身份定位差异的原因分析

1.大学组织的性质与管理人员身份定位的差异

不同的大学组织性质会导致大学管理人员身份定位的差别。美国学者罗伯特·伯恩鲍姆曾概括当代大学四种组织模式:官僚组织模式、政党组织模式、学会组织模式和无政府组织模式。[10]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大学(主要指公立大学)是事业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事业单位的大学,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关系是依附与被依附的关系,是政府部门的附属机构,具有较浓的行政性质。“从产权上看,政府是所有大学的出资者和所有人,对大学拥有最终的决策权;从大学的权力层次和运行机制看,大学是一个行政科层组织。每所大学都有一个主管行政机关、自身的行政级别和内部的行政级别分层;从资源流动关系看,大学只从事国家计划规定的教学、科研任务,只与直接隶属的行政机关发生经济、资源和人事关系。”[11]此外,大学内部行政级别和党委领导是我国大学两个重要特征。[12]行政级别是完全按照政府部门的级别一一对应,并按不同级别分配资源。大学组织具有行政属性为大学管理人员身份定位的“行政化”取向打下了深深的印迹。

美国大学从殖民地时代的哈佛学院开始就很好地继承了中世纪大学学术机构的传统。随着大学逐渐从学术的象牙塔走出,大学具有了行政属性,同时由于大学产品的商品化与市场化,大学又衍生出了产业属性。[13]在美国大学发展过程中,美国政府也逐渐认识到大学的重要性,也试图给予更多的行政影响。但在大学自治传统下,美国大学的行政性质表现微弱;相反,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美国大学却表现出了较强的产业性质,有学者认为这是美国大学的“类企业性质”,我国台湾学者则直接将美国大学比为“学术企业体”。美国大学组织的性质,强调其内部管理的效率和效能,强调管理的专业性,自然就形成大学管理人员专业化的身份定位。

2.管理者角色认识的差异与身份定位的不同

对大学管理者的角色认知,中美两国存在很大的差异。美国大学认为,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个人难以兼顾学术和管理工作,何况现代大学管理工作异常繁琐,专业性强。正如程星所指出的,“美国近年来大学管理变得越来越专业化,从预算、财会、规划、后勤、学生事务一直到电脑系统,每一行都有一套专门的制度与术语,每一行都有自己的专业协会,连公关都得找兼有联邦和州两级政府工作经验的人,否则校长不知哪天会在哪条阴沟里面翻船。”[14]所以美国大学管理人员基本上都是专职的,即使是大学校长也是如此。美国一个学者一旦被选拔为大学校长就要放弃自己的学术工作,比如耶鲁大学校长理查德·雷文是一个出色的经济学教授,然而在担任耶鲁大学校长的十几年中,却没有带过一个研究生,也没有挂名做过一个科研项目,只出过一本专著——《大学工作》。[15]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我国大学却大相径庭。我国大学中“双肩挑”人员的大量存在主要是基于三种认识,一是一个人可以同时做好两种工作,即使这两种工作差别很大;二是一个人的能力可以迁移,教学科研能力强的教师同样能做好管理工作;三是大学管理工作不具有专业性,只要具备基本素质要求就可以胜任。

3.管理学科的发展水平对身份定位的影响

“支撑管理者职业的知识体系本身具有系统的学科属性,这是管理职业能够迅速发展成为专业性职业的根本属性。”[16]大学管理人员作为一个专业性职业,需要专业的学科知识作为重要支撑,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管理学以及教育管理学的学科知识体系。美国是现代管理学的发源地,19世纪末泰勒在 《科学管理原理》中提出的科学管理思想,标志了管理学的诞生。随着科学管理在企业和政府管理中的实践,大学组织的管理也受到了冲击。“将不同领域的管理理论和经验运用到大学管理中来,并且产生了教育管理理论以及大学管理理论,推动了大学管理人员专业化的发展。”[17]美国把高等教育管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的风气,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特别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时期。高等教育管理学学科发展为美国大学管理人员知识经验的学科性提供了知识基础,所以美国大学管理人员专业化身份定位要比其他国家更早,更成熟。相比较而言,“管理学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走进中国人的专业视野,全面进入中国的科学研究和高等教育体系,也就是最近20多年的事情。”[18]我国的现代管理学是自改革开放后才开始发展的,整整比美国晚了近一个世纪。而“我国开展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始于粉碎‘四人帮’之后,1977-1978年是自发地破土而出,1979年是有计划地发动和组织,进入80年代之后,是加速度蓬勃发展。”[19]因学科知识体系的发展水平不高,就极易导致对大学管理认识的“片面化”,进而也影响到我国大学管理人员身份的专业化定位。

[1][17]李爱民.大学教育职员制度改革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81,46.

[2][14]程星.细读美国大学(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83.

[3]约翰·范德格拉夫等.王承绪等译.学术权力—七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比较[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18.

[4]王乐夫.管理、领导概念异同辨析—对核心概念的基础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

[5]转引自吴小绒.高校行政组织及其管理的去行政化反思[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6).

[6]黄崴,张伟坤.服务型学校管理:涵义与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8).

[7]程焱发.构建高校服务性行政管理模式探析[J].科技创业月刊,2011,(18).

[8]徐文.中美大学校长教育背景的比较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6).

[9][美]菲利普·G.阿特巴赫.人教社译.比较高等教育:知识、大学与发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88.

[10][美]罗伯特·伯恩鲍姆.别敦荣译.大学运行模式[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3,82.

[11]郭海.论大学的责任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12.

[12]王建华.第三部门视野中的现代大学制度[M].广东: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59.

[13]季诚钧.论现代大学的三重属性[J].高等教育研究,2005,(9).

[15][16]赵曙明.我国管理者专业化胜任素质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30,5.

[18]李岚清在2007年7月18日“复旦管理学国际论坛”上的讲话。

[19]蔡克勇.中国高等教育管理研究五十年[J].高等教育研究,1999,(3).

聂伟进/江苏技术师范学院人事处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责任编辑:刘丙元)

猜你喜欢
美国大学身份管理人员
躬身践行修己身:从留美文科博士到美国大学系主任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跟踪导练(三)(5)
身份案(下)
他们的另一个身份,你知道吗
放松一下 隐瞒身份
美国大学图书馆的课程服务及其启示
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专业化探讨
5年前的选择决定今天
招投标管理人员应具备的七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