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草船借箭》说课设计

2012-04-02 04:53李松波
成才 2012年10期
关键词:草船借箭周瑜诸葛亮

■李松波

以读为本读中感悟
———《草船借箭》说课设计

■李松波

一、说理念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也是我在教学中一直努力追求的。在设计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11课《草船借箭》的说课稿时,我力求“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旨,努力实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读自悟、质疑探究的能力”。我认为,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理念,教师除了更新教学方式外,尤其要突出语文教学的特点,即“语文教学读为本”,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内化,从而形成语文能力。

二、说教材

《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描述了诸葛亮顾大局、识大体和神机妙算的大智大勇。这篇课文和《将相和》、《景阳冈》、《猴王出世》编排在同一单元,旨在使学生明白任何事情的发生、发展都有它的前因后果,因此,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尤应注意前后联系,思前想后,分清事件的前因后果,这就是本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

三、说策略

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学中务必联系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进行合理的教学构思。为此,我制定了本课教学的如下策略:

(一)教法

教法1:媒体演示法

在预习环节中,我运用电教媒体,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的相关情节,使学生完全置身于课文所描述的情景中,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缩短学生的认知与课文内容的距离,从而能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主旨。

教法2:朗读感悟法

教学中,我尽可能地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朗读课文。采用“初读感知、细读质疑、精读讨论、研读探究”的方法,启发思维,启迪智慧,力求使学生的感悟、理解、欣赏、评价和积累语言的能力得到培养和提高。如文中第二自然段我就是用的这种教法。

教法3:质疑问难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我适时运用恰当的导学手段,对文中的核心问题如“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课题为什么是‘草船借箭’而不是‘草船骗箭’”等,引导学生质疑问难,相互交流,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

教法4:强化训练法

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我以教学重点为准绳,设计了几个有一定思维度的训练题组织学生研读思考,如:评价课文中几个主要人物(诸葛亮、鲁肃、周瑜、曹操);观察课文插图,你觉得图中的什么情景还可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此时草船上并非周瑜,而是诸葛亮和鲁肃,诸葛亮之所以打出“帅”字大旗,是因为它有震摄原本多疑的曹操的作用)。我认为,这样的开放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二)学法

学法1:借“境”悟理

实践告诉我们:教学中,引导学生入情入境,不失为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于是,我设计借助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心存课文文字,目视相应画面,耳听课文内容,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种利用复合通道(眼、耳、心)接受信息的方法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

学法2:借“算”悟理

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诸葛亮宽宏大度的胸襟和“神机妙算”的谋略,我将数学知识引入课堂,让学生通过“算”的方法,加深对诸葛亮与周瑜的认识。请看下面的训练题(注:学生的回答为预设答案):

师:周瑜妒忌诸葛亮,给诸葛亮出了一个什么难题?

生:要诸葛亮10天造10万支箭。

师:大家计算一下,10天不吃饭、不睡觉、不休息,平均每天要造多少支?每小时造多少支?

生:(口算后)每天要造1万支,每小时最少要造416支。

师:如果除去吃饭、睡觉、休息的时间,每天按8小时计算,每小时最少要造多少支?

生:(口算后)每小时最少要造1250支。

师:这能造出来吗?为什么?

生:造不出来,不仅因为数量大,而且周瑜不给造箭用的材料。

师:诸葛亮对此是什么态度?

生:诸葛亮不但接受了周瑜的要求,还主动提出只要3天就完成造箭任务,玩不成任务,甘受惩罚。

师:按诸葛亮的计划,3天完成任务,即使不吃饭、不睡觉、不休息,每天要造多少支箭?比原计划每天多造多少支。

生:(计算后)最少每天要造33000支,比原计划要多造23000支。

师:很明显,这是无法完成的。如果完不成后果将会怎样?

生:周瑜会借口除去诸葛亮。

……

学法3:借“题”悟理

为了培养学生发展语言、积累语言的能力,我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设计这样一道“填空题”,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词语填空(注:题中所填词语为预设,对学生所填词语,只要意思合理即可),借此强化学生对诸葛亮与周瑜的认识。

周瑜为人(心胸狭窄),想陷害诸葛亮,就(明知故问)地对诸葛亮说:“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诸葛亮(脱口而出):“用弓箭最好。”周瑜一听,(沾沾自喜),忙心生一计:“请先生负责造十万支箭如何?”紧接着(先发制人):“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却!”诸葛亮一听,(斩钉截铁)地说:“当然照办。”周瑜一听,(故意刁难):“十天交箭吧,行吗?”诸葛亮(出其不意)地对周瑜说:“就三天吧。”周瑜听了,(喜出望外)地对诸葛亮说:“可不能开玩笑啊!”诸葛亮(一本正经)地说:“愿立军令状。”周瑜很是高兴,还(虚情假意)地摆酒招待诸葛亮。

三天后,诸葛亮果然(如愿以偿)地向周瑜交送了十万支箭,周瑜一见(阴谋未逞),只得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学法4:借“演”悟理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语言富有个性。教学中,有的内容无需侃侃而谈,多费口舌。于是,我设计让学生运用“演”的方法,以演代读,以演代析。如文中第二自然段可以师生合作,创作课本剧《周瑜计难诸葛亮》,让学生边读边演。我想,学生定能在“演”中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四、说流程

(一)认真预习,搜集信息

指导学生认真预习课文,读懂课文,看看“草船借箭”这件事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查词典弄清“神机妙算”这个词的意思,并要求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用笔把课文中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地方标出来。

课前,布置学生浏览《三国演义》中的相关故事,重点搜集有关诸葛亮智慧超人的事例。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初读感知,质疑析疑

在学生初步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启发学生按照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经过,简要口述“草船借箭”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样,即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也理清了文章的思路。

结合预习,我鼓励学生质疑,启发学生从课题、从课文内容、从含义深刻的词句、从课后思考题中提出不懂的问题。在学生充分质疑的基础上,教师把学生提的问题归纳梳理成几个主要问题,必要时,教师也可“激疑”,补充一两个问题供学生探究,如为什么课题是“草船借箭”,而不是“草船骗箭”?为什么诸葛亮要在草船上打出“帅”字旗(看课文插图)等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弄懂一个问题,这比老师教懂十个问题还要重要。因此,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师“对问题的归纳梳理”和“激疑”的导学方法,也较好地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三)交流点拨,引导探究

学生自读自悟后在班内交流所得,教师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点拨。引导启发学生从“草船借箭”的时间、气候、地理环境以及借箭的经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进一步由果溯因,探究出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通天文、晓地理、知人性、有肚量、巧安排)。

在引导学生探究诸葛亮成功的原因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①课题用“借”好,还是用“骗”好?②文中写诸葛亮说话有11处,只有1处写“诸葛亮笑着说”,他“笑”谁?(一笑鲁肃忠厚老实,二笑周瑜心胸狭窄,三笑曹操生性多疑)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帮助他们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会借助课文材料,求证问题的答案,从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四)回归整体,综合练习

在总结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和体会“借”字妙用的基础上,结合本单元重点训练项目(“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指导学生按照提纲,口述他们这样做的原因和结果。

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出十万支箭。

诸葛亮说:“只要三天。”

曹操下令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学生先分别口述事情的前因后果,然后进行评议。)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贵在“听、说、读、写”四轮一起转。本环节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其中的“评议”活动,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评判能力,也能体现课堂学习的民主性。

五、说板书

结合课文内容,随着教学流程的推进,渐次出现下列关键词,形成如下板书:

11草船借箭

诸葛亮(神机妙算)

鲁肃(忠厚老实)

周瑜(心胸狭窄)

曹操(生性多疑)

六、说感悟

通过这次说课设计的实践,我受益匪浅,感悟良多,它使我进一步懂得: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本教学设计就是在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感知感悟,深入探究上做了一些尝试。

(作者单位:武汉市黄陂区教育科研室)

责任编辑 廖林

猜你喜欢
草船借箭周瑜诸葛亮
诸葛亮没看过的书
一气周瑜(二)
一气周瑜(一)
缩写《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缩写《草船借箭》
诸葛亮坦然报家产
诸葛亮“七擒孟获”说考辨
周瑜『折节容下』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