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象山县教科研中心特级教师唐懋龙
得失寸心知
——半路出家教语文
■浙江省象山县教科研中心特级教师唐懋龙
教语文的传奇历程,
做研究的科学路径。
——编者画外音
1986年,我半路出家教语文。之前教了六年英语,六年数学,以及美术、体育、自然常识等学科。我的最高学历是大专,还是自考的,这也是我今生仅有的两张文凭之一。因为文革,仅读到初二我就去云南插队入户,此后再也没进过学校。好在自学能力还行,弹吉他,画油画,做木匠,拉手风琴,做照相机,鼓捣收音机,乃至国际象棋、围棋等玩意儿,都是没人教,自己学会的。也出了一些小成绩,在云南临沧插队入户时画的一幅油画在县文化馆展览中入选。调到浙江省象山县后,先是成为县音乐协会会员,后又在县围棋比赛中获第二名,成为围棋业余一段。自己还偷偷地办了一个吉他培训班,写了一部中篇小说,画了几十幅仿古画,攒了一点小钱。回想前半生,活的还挺有滋味的,用现在的社会用语来说就是幸福指数很高,用当代经济学的行话来说就是“低碳”、“绿色”、“环保”。这种经历使我对什么是教育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并成为我此后二十多年语文教学与研究的潜在精神支柱。
半路出家教语文
歪打正着搞科研
我教语文是一个偶然。1987年参加浙江省自学考试获大专文凭,汉语言文学系的。校长说你既然是读中文的,还是教语文吧。我说教就教吧。就这样开始了我的后半生语文教学生涯。
开始教语文时,我看到许多语文教师每天放学都拎着一大包学生的作业回家,挑灯夜战精批细改,感到头皮有点发麻,很不理解。我的语文水平应该说还不错,写过小说、诗歌、散文,但这个语文能力是哪儿来的,说实在话,我怎么也没法和“做作业”挂起钩来。我在学校里读书就中小学那么八年的经历。那时没有应试教育这种玩意儿,老师布置的作业很少,基本在学校里就打发了。回到家书包一扔剩下的就是一个字:玩。文革中“罢课闹革命”休闲在家,弄堂口垃圾箱里经常会冒出许多中外文学名著,那是有文化的人害怕抄家偷偷扔出来的。我和几个小伙伴像觅宝似的一堆一堆地搬回来,我的语文能力就从这里萌发出来的。由此,我暗暗下了决心,我教语文绝不干这样的蠢事。教学中我尽量缩减学生的作业。动机很简单也很原始:全班66个学生,每个学生少做一道题,我就少改66道题,何乐而不为?
教语文上公开课是免不了的。记得我第一次公开课上的是三年级的《壁虎》,没看任何教学参考资料,只是将课文读了几遍,没想到竟得到很高的评价:有新意,有创意,有突破。我听了却很茫然,不知新在哪儿,创在何方?因为此前我从未听过语文公开课。由此公开课成了我的家常饭,学校来了外人要听课我总是排第一个,而上课前我仍是不看教参,不写教案,只是读读课文,做做批注,脑中想个方案,就去上了。课前也从不试教,得到的评价却是竹子拔节步步高。然而,那一年毕业考试后,教导主任赵养青老师轻声对我说:“小唐,你课上得不错,平时学生也要多抓紧哟。”她的轻声细语对我却是如雷贯耳,使我意识到,上公开课与教学生是两码事。上几堂出彩的公开课并不难,难的是上好能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的每一堂常规课。
1986年,原国家教委邀请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到华东师范大学讲学,我第一时间拿到了他的两本力作:《教育目标分类学》和《掌握学习理论》。科学的理论打开了我的视野,美好的憧憬激活了我的创意。此后,我开展了为期九年的“小学语文单元达标训练”的课改实验。
这项实验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习布卢姆的目标分类学和掌握学习理论,以及现代语言学理论。这一步走得很艰难,那些西方式术语、概念的表达晦涩很难理解,为此足足花费了我五年的时间,结合自己学习语文的经验体会,终于将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语文达标教学操作流程。第二阶段为实验的实施阶段,当时我在石浦镇中心小学任语文教师,教一个班的语文兼班主任。两轮实验均在我自己任教的班级进行。用了六年时间,进行了两轮较规范的单元达标训练实验。第三阶段是我当了教研员后在六所小学选了13个班级作为试验点,开展新一轮的推广性实验,取得很好的效果。
语文教学单元达标,首先是要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我将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字词的识记和理解之类的学习目标,这是学生能够通过自学掌握的,我一般不教,放手引导学生自学;第二类是言语智慧技能为核心的教学目标,这是学生很难自发感悟而需要教师精心指导的,我将其作为教学的重点,加强训练;还有一类是涉及学习兴趣、习惯、方法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为此,我专门设计了单元目标卡,每个单元一张,这样学生对本单元要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在学习启动前就已清清楚楚。为了保证单元达标的有效性,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建立了四人合作学习小组,以平时成绩取代单元检测成绩。我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套空白的练习本,一本作文本和一本日记本。其他所有的练习题、单元测试题我统统当废纸卖掉。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我自己设计的,所有的练习都在课堂上完成,一律不拖到家里。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学生负担明显减轻。腾出的时间引导学生大量读课外书。我也由此抽出许多时间看书,学习。
然而,因“减轻学生负担”却引起了一系列的麻烦。许多家长对我不布置家庭作业的做法心存疑虑,集体到校长室“告状”。好在当时我正在搞家庭教育的研究,我校是全国第一所家长学校,我的一篇论文《从石浦实践看家长学校的性质、功能和运行机制》还发表在全国最权威的杂志《教育研究》上。于是我利用家长学校优势,向家长阐明我的教改思想和具体做法,最后,让家长表决。结果是家长一致赞同我的做法。一位家长还当场拿出1000元,让我给孩子们买课外书。
家长的问题解决了,教师同行的问题来了。由于我班学生的作业很少,又很少看到我批改作业,各种流言蜚语也纷至沓来。一次,几位语文教师提出要看我班学生的作业。我笑了笑,说,你们自己去查吧。这几位教师到我班里翻查学生的作业后,折服了。缘由就是我班学生虽然没有家庭作业,但课内练习并不少,而且大都是语言运用方面的练习,且在书写规范、批改与纠正错误方面要明显优于其他班级。
流言蜚语的问题解决了,考试的压力又来了。1995年6月,县教育局破天荒在这一年来了一次全县语数毕业大联考,布置了严密的不亚于高考的统考方案。当时毕业班的教师都紧张万分,我却闻之大喜:“这真是天助我也!”因为作为一项教改实验,最后是要用事实说话的,但我不敢用统测的方法与其他班级进行对比,尽管这是作为实验结果必须的。最后考试成绩揭晓了,我的实验班各项成绩均名列前茅,而且是全县唯一的合格率为100%的班级,这是在教学时间、学生负担明显少于其他任何班级的情况下取得的优异成绩,而且是原先中下水平的班级成为一个发生质的转变的先进班。由此,第一轮实验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我也由此破格两年半评上中学高级教师。此后我一路顺风地调到教科所、教研室当教研员,世纪之交又被评为特级教师。1999年,我精心组织了全县语文教学研讨会,定下了“以语言学习为本”的教研基调,确立了语文教学科学化的教改方向,然而——
风云突变风向转
“误尽苍生是语文”
2007年,《北京文学》发起了一场“误尽苍生是语文”的大批判运动。其箭头原本指向的是中学的应试教育,结果却走极端地泛化为对整个语文教学的批判,祸及到小学语文教学。当时一些社会文化名人用自己学习语文成功的个性化经验来评论语文教学问题,抓住语文教学中的一些负面个案,以偏概全地全盘否定了语文教学的优秀经验和科研成果,进而提出五花八门的主张。这场大批判给我国语文教学带来很大的伤害,打乱了我国语文教学科学化探索的进程。
无独有偶,大洋彼岸的美国在上世纪90年代也兴起了一股反认知科学的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是一个“生成”的过程,反对“预设”目标,反对传授现成的知识,强调要从接受学习转向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等等。应该说,建构主义在学生高级思维能力和复杂情景中应用知识能力的学习方面具有突破性的发展和贡献,但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情感态度等教学方面,诚如著名教学心理学家皮连生指出的:“建构主义理论几乎是一片空白。”
就在这样的社会舆论背景下,21世纪初我国开展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由于建构主义与上述批判语文教学人士的观点十分吻合,因此顺理成章地使建构主义成为新课改几乎是唯一的主导型理论,由此也排斥了其他一些更适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经验与方法。
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及其强大的舆论宣传,给语文教学带来一系列深刻的影响和变化。各种新名词、新术语也纷纷抢占语文课堂教学的制高点,语文课堂教学用语也日趋标新立异。为了强调人文性,让学生感悟教师自己对文本的感悟成了语文课堂的主旋律。各种感悟、体验、赞赏的话语也顿时红遍了大江南北,“你真行!”“你真棒!”“人文工具比翼双飞!”之类的话语满天飞。在教学形式上,第一人称改成了第二人称:你读懂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儿童中心论演绎成了不负责任的代名词。这一阶段还出现了以上一堂能体现所谓新课程理念的公开课为价值取向的课堂教学形态,同时也出现了不少偏离语文教学本体特征的泛语文教学思潮。而许多经实践检验行之有效的教学经验反而销声匿迹了。一些新课程专家对此兴奋得眉飞色舞,广大一线教师却普遍为不知语文课到底该怎么上而感到困惑不已。
我在这个阶段也曾陷入了迷茫和困惑的心理矛盾期,虽然内心深处仍在坚持“以语文学习为本”、“加强语文技能的训练”,但在现实中,在强大的新课改舆论攻势下,“语言学习”、“技能培养”、“科学训练”却成了过街的老鼠。期间,我听了上千节语文课,参与了各种各样的教研活动,不时被课堂上万花筒般的变化弄得眼花缭乱,晕头转向。课堂上,教师是变着花样地问,学生是察言观色地答,外加课件多媒体,看上去热热闹闹挺吸引眼球的,究其实质,却大都是围绕课文的内容打转,学生并未在语文能力方面受益。许多资深老教师临退休时遗憾地发出“这个语文课真是越来越不会上了”的哀叹声。一些高校教授指导研究生写毕业论文时,经常为文中层出不穷的语病、错别字,乃至文不通语不顺现象头痛不已,进而发出“中小学语文教学又怎么啦?”的责难声。
为了探明语文教学的真相,我开始了许多人看来是另类的教研活动。钻山沟,下海岛,专门到农村薄弱学校去调查研究,由此我真正看到了语文教学“误尽苍生”的一面。
在农村学校,语文教师普遍存在不看书、不研究、不合作的现象。由于小学语文教师大多兼任班主任,教学任务很重,加上各种检查、考核等非教学负担挤压了语文教师的时间和空间,化解了教师潜心钻研、认真从教的心态和情感。不少教师连课文都未读过就匆忙上课。在应试教育气氛日浓的情况下,教师又不得不让学生做大量的作业和练习,导致师生双方的负担日重。
由于语文教学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加上教育体制的制约和干扰,语文教学高耗低效的历史顽症仍未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一方面是语文教坛群英荟萃,教改成果载歌载舞,另一方面却是语文质量每况愈下,教师家长怨声载道。社会各界对语文教学的责难又纷至沓来。小语界也掀起了以“回归”为标志的新一轮反思性浪潮。“跟内容分析式教学说再见”、“从教课文变为教语文”、“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提高教学有效性”等新口号此起彼伏,许多在天上飞来飞去的名优特教师也为改变华而不实的教学形态而煞费心机。我也为探索语文教学的应有形态而开始了新的打转,转了个天昏地暗,终于——
柳暗花明又一村
科学取向探新路
当今的中国,许多领域许多行业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催生下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和变化,创造了许多令人难以置信的奇迹,唯独我们的语文教学至今仍徘徊在科学技术的大门之外,这与我国大力倡导的科学发展观显然是相悖的。其实,当今国际教学心理学对学生学习规律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发展,已能处方式地解决语文教学的许多疑难问题,只可惜在我们的语文教学界还难觅其踪迹。
为了能潜下心来研究语文教学的本质规律,2007年,我毅然辞去了科研处主任和教研员的职位。对我的这个举动,当时许多人不理解。我却很坦然,我放弃的是权力和衍生的名与利,得到的却是自由和独立思考的空间。虽然教育局又给我套上一个名师工作站站长的帽子,好在这是一个虚职,一方面使我摆脱了繁杂的事务牵制,另一方面也给我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平台,使我在两个方面开展了突破性的研究与发展。
其一是“小学语文常规课教学的研究”。这是我的一个梦:研发一套有助于语文教学均衡化的常规课教学设计。这个教学设计的功能是:无论教师的素质如何,只要按照教学设计的基本流程操作,就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保证语文教学的基本质量,进而化解城乡语文教学资源不均衡的难题。前提是这个教学设计具有科学的内涵。所幸我的设想得到许多校长和广大一线教师一致赞同。宁波市10个教研员,300多位一线优秀教师,积极参与了我的这项研究。经过三年的努力,一至六年级的《小学语文常规课教学设计》终于正式出版了(宁波出版社)。我在该书的扉页上写上了两句话:“帮你减轻备课负担”、“助你上好每一堂课”,以此表明我对减轻师生双方过重教学负担、构建语文教学生态环境的理念和决心。这套教学设计出版后,得到一线语文教师几乎是百分之百的热情欢迎和高度赞赏。在全国许多地方也引起积极的反响。目前至少有几万个语文教师在使用我主编的这套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教学通讯》的主编裴海安闻讯专程来象山实地考察,并在2010年第3期给我们发了两万多字的“小学语文常规课教学研究”专稿。
其二是“科学取向教学论的小学语文教师专题研训”。我从语文名师工作室培养具有新型知识结构的教师起步,从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两个方面做了开拓性的研究。培训内容是科学取向的语文教学心理学,包括学习论、教学论和教学设计三个层面;培训方式是创建专题行动研修法。实践证明,这样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深受教师的欢迎,教师的专业发展明显优于传统培训模式。2010年,我被聘为教育部国培计划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上海师范大学小学语文班的班主任,培训了上海、浙江、山东、吉林、安徽、江苏、广东、云南、海南、新疆、甘肃等11个省市区的两百多名骨干教师,取得显著效果。2011年开始,在浙江省教育厅中小学教师培训平台上,我举办了四期“小学语文教学科学化”的语文骨干教师专题培训班,这是全省唯一的由县级培训机构举办的省级培训班,从参训学员一致的好评中,我看到了科学取向教学论指导小学语文教学的美好前景。同时也从中提炼出更有效的培训模式,那就是以一所学校为单位,进行跟踪式的深度校本培训。近年来,除了象山的几所小学外,我应邀在浙江宁波、山东德州等地作了校本专题培训,今年又应邀参与了北京十三陵小学的科学取向语文教学培训指导,我还专门上了一堂新颖的专项技能训练课:比喻句的教学,再次印证了科学取向教学论的实际效果,前景广阔。
在这几年中,我的语文教学科学化研究成果也厚积薄发地喷涌而出。仅2010年下半年至2012年初的半年间就发表了十几篇论文。其中《小学语文教师》第10期发表了我的“小学作文常规课教学”的论文和6篇教学设计;2011年《教学月刊》第1~2合期刊登了我的团队撰写的“语文教学科学化”8篇专题论文,并被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转载。我还应武汉亿童培训机构之邀,任执行主编开发了一套《生活作文》教材,受到全国许多培训机构的欢迎。现在我正着力研发一种新型的语文教学形态——语文专项技能训练课,以攻克语文教学中的历史顽症:许多语文知识和技能虽然从小学一直教到中学,甚至来到大学还要教,但许多学生就是教不会。
百年未解的语文教学“高耗低效”历史顽症,将在科学取向教学论的指导下奇迹般地化解!对此,我坚信不移,身体力行,特写此文立此存照。剩下的就留给历史来验证吧。
特约编辑刘中林
责任编辑 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