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刚 李 勇 杨段生
(楚雄师院学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中心,云南 楚雄 675000)
高校校园计算机网络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它的触角延伸到了学校建设、管理的每一个角落,是高校教育、教学、科研和管理信息化中的基础性平台,为教育、教学手段的革新带来了机遇。作为第四媒体的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工作、学习、生活、娱乐和思想观念,网络已成为大学生最亲密的伙伴,它对传统德育工作产生了巨大冲击。网络时代的德育工作与传统的德育工作相比,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高校德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不仅要抢占网络这一崭新阵地,还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特殊平台。如何有效利用校园网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应对网络时代对德育工作的挑战是摆在高校校园网管理人员和德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难题。
大学生由于自控能力较弱,表现欲望强烈,法制观念淡薄,很容易产生道德失范行为。因此,网络实名认证制不仅是加强校园网信息安全管理、维护学校安全和稳定的需要,也是规范用户上网行为、培养自律意识和上网道德规范、避免违法或失范行为的重要举措。我校在校园网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历来非常重视用户实名认证制的推行,对校园网用户,特别是学生用户上网行为的规范、培养上网道德、减少网上不良信息等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我校的实名认证制主要涉及的应用有:网络认证计费服务、校内邮件服务、公共计算机房上机服务等。网络认证计费系统以实名方式对上网用户进行认证和计费,同时详细记录用户上网日志,上网日志在服务器中至少保留20天,便于备查。用户可以通过客户端查看自己的上网情况,用户对自己的上网账号所产生的法律责任负责,从而对学生起到警示作用,达到规范用户上网行为的目的。校内邮件服务由用户提出书面申请,相关部门审批核实后创建邮箱账号供用户使用,通过邮箱收发的电子邮件均受校园网邮件网关的监控和过滤,不仅可以实现对邮箱使用情况进行监控、记录,还可对邮件的内容进行审查、过虑,将不良信息拒之门外,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不良信息对学生的侵害。在公共计算机房上机,学校采用上机、上网分别认证的方式,不仅为学生的学习、交流降低了成本,也方便了学校对学生用户的监控和管理。
我校施行实名认证制以来,广大学生学风良好,道德素质明显提高,无网络违法行为发生,提高了网络安全和使用效率,真正发挥了网络的作用。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与普及,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将文本、声音、图像等多种媒体信息利用网络发送到有终端设备的任何地方,与他人进行资源共享与交流,发表自己的言论,同时也受他人言论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使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顺利有效进行,必须尽可能使学生获取、选择和传播信息的过程在学校相关部门的监管之中,通过对有害信息的筛选、过滤,使网络为广大学生提供正确、丰富、生动的资源和信息,促进学生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的提升,改变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建立良好的网上精神家园,为学生减少网络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危险因索,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学习、交流和娱乐环境,有效促进网络时代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校园周边的网吧铺天盖地,鳞次栉比,黑网吧层出不穷,他们用各种方法、骗术招揽、吸引学生,暴力、色情、网络游戏、激进的言论、非法网络信息等充斥其间,这种极度自由、无拘无束的“极乐世界”,让许多涉世不深、判别能力较弱的大学生难以自拔,沉迷于虚拟世界中,在自觉或不自觉地遭受腐朽思想的影响和西方反动言论的困扰与毒害,不仅荒废了学业,损害了身心健康,甚至有可能为敌对势力所利用。尽管网吧这一特殊的上网环境对青少年的毒害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家适时出台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等相关法规,很多省市专门出台了网吧管理方面的条例,网监、文化等相关部门也加强了监管、打击和惩治的力度,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事实上,仍然无法彻底杜绝网吧对青少年人群的负面影响。因此,对高校来说,加强校园网络环境的建设与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结合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从校园计算机及网络管理的角度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了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公共计算机房不仅是广大学生学习、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进行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正处于人生中最重要的发展时期,对是非的辨别能力相对较弱,道德标准、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处于不稳定的脆弱期,在这一特殊、关键的时期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高校计算机房与校外网吧有着本质的不同,网吧为尽可能吸纳用户上网消费,实现其利益最大化,将会尽一切可能采取措施来应对互联网管理的法规,逃避相关监察部门的监督、检查。高校的计算机房不仅是高校教育、学习和资源共享的重要场所,也是高校营造良好的德育大环境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高校应加强公共计算机机房的投资力度,将学校公共计算机机房的建设与更新作为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来抓,投资、建设能满足学生上网需求的软、硬件环境并进行逐年适时更新,根据用户规模及时扩展校园网出口带宽,确保良好的硬件性能和流畅的上网速度,采用低价甚至是免费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上机、上网条件。上机、上网均实行实名认证制,制定一系列的管理、使用规章,增加人员投入,加大机房管理、维护和对用户的监管力度,形成管理有序、维护到位、监管得力、互相学习、相互监督、共同提高的良性校园上网环境。舒适、优美、有序、流畅和低廉的校内上网环境,必将受到广大学生的青睐,校外网吧的招术也必将不攻自破,实现将学生从校外不良的上网环境中吸引、争取回来,减少上网环境对学生的消极影响,从而为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育人环境创造有利和可行的条件。
随着计算机价格的下降,计算机在学生中越来越普及。从楚雄师范学院的实际来看,目前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约9000人,学生公寓学生申请开通了上网端口的计算机近3000台,约占在校生人数的三分之一,另外,还有不少学生拥有计算机但未开通网络。可见,在计算机普及的今天,学生对入网的需求与日俱增,如何充分利用这一大好形势为高校德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开创新的阵地是值得高校网络管理者和德育工作者思考和探索的问题。作为高校的决策者和基建部门,在进行校园规划和基础建设时也应充分考虑到这一问题,作好校园网的整体和长远规划,做好弱电工程的建设,对每一幢新建学生公寓都考虑进行合理的综合布线,对已建成而未进行综合布线的公寓,可考虑单独做综合布线,当然,也可采用无线网络覆盖的方式进行补充。总之,无论采取何种方式,学校都应将学生公寓作为德育工作的一块阵地纳入网络管理与建设的范畴,保障经费投入,适时、合理地增加校园网的出口带宽,通过低廉的价格、流畅的访问速度、丰富生动的网络资源等多种途径吸引学生,使学生形成主动连入校园网络的良性态势,自觉形成理性、有节制地使用网络的良好氛围。只有这样,才能尽可能减少去校外网吧上网的学生人数,才能及时掌握学生的上网行为和思想动态,真正实现对学生的有效监管和引导,避免学生在虚拟网络中成瘾和迷失,达到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
作为信息时代的二十一世纪,互联网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实现了人们与海量信息的“零距离接触”。大学生作为互联网中最为活跃的群体,网络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着复杂而深远的影响。网络具有形式开放、信息丰富、内容及时、交流平等的特点,同时具有解渴性优势、资源共享性优势、个体交互性优势、虚拟性优势等,正是对传统德育方式的有益补充,也是大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娱乐休闲、沟通交流的主要途径和良好平台。然而,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反动、邪教、色情、暴力、迷信、赌博、欺诈、侮辱诽谤、恐怖主义等有害信息也混杂其中,对于涉世不深、辨别能力较弱的大学生,网络对他们产生了极大的诱惑,他们在自觉不自觉地访问这些不良信息,导致产生消极和负面的影响。
作为校园网管理部门,应通过多种渠道依法对违法、有害信息进行监管,过滤不良和有害信息,为学生打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4.1 在校园网出口以旁路监听方式安装校园网过滤服务器等方式,构建网络技术防控体系。对进出校园网的信息 (包括电子邮件)进行实时监控、分析与跟踪,实现对有害信息的过滤和访问控制。在过滤有害信息方面,可以采用网址过滤和内容过滤同时工作的方式,关闭国内非法网站,屏蔽国外不良网站,防止有害信息侵入。访问控制方面,可根据上网管理的需要,对不同用户角色在信息类别、通信协议、IP地址、文件类型、服务端口等方面制定不同的访问控制策略。例如,可以对一些游戏端口进行分时控制,避免学生过度沉溺其中。
4.2 在学校的公共机房、图书馆等区域的计算机上安装网络信息过滤软件或反黄软件等,实行内容分级管理制度,通过技术手段对不良信息进行甄别、过滤和隔离,软件应具有自动警告功能,通过对用户所浏览内容的实时监测,一旦发生对有害信息的浏览或下载请求时及时对用户进行提醒、警告,让有害信息无处藏身,从而有效约束和规范学生的上网行为。
信息社会中,网络具有虚拟性的特征,它主要表现在网络空间、网络行为和行为主体身份三方面的虚拟性。但事实上,因为计算机是由人操作的,网络上的信息也是由人发出的,所以,网络生活具有虚拟性的同时它又是现实生活的延伸。在现实世界中,工作、学习的压力,生活的挫折,成就感的缺乏,人际交往的困惑,对未来的迷茫,往往使青年学生显得无所适从,产生逃避现实的心理与行为。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自由性和平等性特征使网络生活对处于脆弱期的青少年而言,无疑是一个极大的诱惑,他们可以借助网络这一特殊的工具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满和情绪以最真实、最直接的方式宣泄、释放出来。因此,德育工作者应与网络管理者协作,通过使用网络技术手段对学生上网行为、应用倾向、访问与交流信息等方面的监控、跟踪、统计和分析,也可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试的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思想行为进行摸底,从最为真实直接的角度了解学生的生活方式、精神状态、心理困惑和真实思想,及时把握问题的关键,指导德育工作者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德育对策,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德育对象,通过各种主题网站、交互性栏目、QQ群等网络手段或主题班会、思想政治课等传统形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展德育教育,帮助学生解决、摆脱成长中的各种心理困境,提高心理素质,实现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健全人格、优良品行及道德自律的目的,结合学生的实际,使德育工作具有前瞻性和针对性。
“成也网络,败也网络”。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如何正确引导学生合理、有效、良性、健康地使用网络资源,使学生不至于沉迷其中、荒废学业、导致心理和人格方面的各种问题,成为校园网管理者和德育工作者的当务之急。国家制定了互联网管理的相关法规,各高校也制定了与校园计算机网络有关的各种管理条例,在校园网的运行、管理和使用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这些管理法规和条例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在用户的头脑中逐渐淡忘,所起的作用也必将日渐减弱。因此,制定一些合理、有效和可操作的措施与激励机制是促进学生合理、有节制地使用网络,规范上网行为的关键。
在入网手续办理中加入学生所在系或学院领导和班主任的审批制度,只有各科成绩达到一定要求的学生才能批准入网。在对学生公寓学生的上网时间上可以进行控制,如:可以在周一至周五的上网时间上作限制,晚上12点后至次日晨7点前暂停网络服务,这样可以避免部分自控力较弱的学生经常通宵达旦地上网,导致睡眠严重不足,形成心理错位和行为失调,甚至导致网络心理障碍。对成绩异常学生的惩罚措施可采用限制上网时间或直接中断网络使用等方式,待成绩及相关表现达到要求后可考虑恢复其网络的正常使用。而对于平均上网时间过长的学生可以借鉴通信运营商的计费策略采取上网时间与资费的分段动态计费策略,上网时间越长则资费越高,反之则越低,从而通过经济手段对学生实现疏导,避免过度沉溺于网络,有助于戒除网瘾。
引入专业的上网行为分析系统,分析学生的上网行为。例如,可以对沉迷于QQ聊天、网络游戏或者访问色情网站者,通过上网行为分析系统与认证系统的联动,由服务端自动向客户端发送信息的方式及时提醒“问题”学生,达到警示作用。与此同时,以校园网为依托,建立大学生德育量化考核评价管理系统,与上网行为分析系统进行整合,将学生的上网行为与德育量化考核、评价相结合。这些措施的推出,最终将在很大程度上将学生从游戏型、娱乐型网络中解救出来,实现到学习型网络的根本转变。当然,任何措施和方法都有其不利的一面,应注意把握尺度,否则又将会使学生对校园网敬而远之,纷纷走出校园,去周边的网吧“享受自由”。
网络不是洪水猛兽,高校德育工作不应躲避网络,而应最大限度地融入网络、利用网络,将网络作为高校德育的有力工具和良好平台。通过校园网管理手段促进高校德育工作开展的方法和途径很多,然而,只有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手段,校园网的规划、建设、管理、使用和德育工作者等多方通力合作、上下联动,与传统德育教育手段形成合力,才能把校园网建设成为系统安全、管理规范、制度完备、信息健康、内容丰富的“绿色网络”,才能使德育工作顺应时代的发展,真正收到良好的效果,使校园网真正为德育所用。
[1]教育部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校园网络管理工作的意见.教社政 [2004]17号.
[2]李琳,周金花.校园网络:高校主体性德育创新的突破口 [J].湖北社会科学,2010,(7).
[3]李金霞等.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生德育 [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10,(8).
[4]彭巧滢,杨纯南.浅析如何发挥校园网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作用[J].科技文汇,2008,(11).
[5]徐璐.基于网络和信息化的高校德育策略 [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