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国金
(四川外语学院,重庆,400031)
语用学是研究动态语境下的动态意义的生成和理解的学科。该学科的传统兴趣是研究对语境相当敏感的语言因素和现象,如指别语、含义、言语行为、礼貌策略等。语用学作为20世纪的显学已有30多年的历史了,能否继续“显学”下去,根据最近的国际和国内语用学研讨会的精神,取决于语用学者是否能够或者能在多大层面和程度上进行跨学科的语用研究。“语用翻译学”恰好符合这一时代精神。
倒塌了“巴别塔”的人类需要而且越来越需要各个领域和各种形式的翻译。然而,翻译是什么?翻译是物质、服务、信息和思想的交流,更是大小写文化的交流,涉及到人类的三个世界即客观世界、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的方方面面,而诸方面都可归结为“语用”二字。就人类的跨语言交流而言,翻译者需要通过语码转换把双方的语用目的传递给对方以促进物质、服务、信息、思想等的交流。此等语码转换要求译者有很强的双语能力、转译能力、认知能力和语用能力。译者对原文文本的解构和重构,其实是“价值组合体”的解构和重构;而解决文本“价值组合体”与每个词语的“绝对价值”与“相对价值”有关,受制于语法、语义、修辞、认知、语用等方面的原则和规则的动态的、整体的价值。这些方面都可以“语用地”或跨学科地研究,如“语法-语用”、“语义-语用”、“认知-语用”、“修辞-语用”研究。翻译作为科学、艺术还是技巧,作为过程还是结果,从大问题到小问题,从接受翻译任务到交稿“结项”,无一不是语用问题,或多或少受制于各个语用原则。
以上原则是如何单独或协作以支配言语交际和翻译活动的呢?语用翻译学不仅要深化语用学研究以及翻译学研究,更要从语用学的经典理论和新视角考察诸多翻译问题,从而更好地解决其他一般翻译问题。英国翻译理论家I.Mason一直主张翻译学应当“开阔视野”,采语用学、符号学等百家之长。
最早对翻译进行语用的研究或者把语用学的基本理论投放到翻译研究中的是Hatim和Mason(1990)。张新红、何自然(2001)最先使用“语用翻译”。“语用翻译学”的说法最早出现于叶苗(1998),在侯国金(2008)那里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并在实践中铺设了“语用翻译学”之路。
既然“语用翻译学”之路已经铺设,“不仅拆除了横亘在翻译学与语言学之间的高墙,而且拆除了翻译研究中语言学途径与文化学途径的高墙,让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科交叉和综合所开辟的一个崭新的领域——语用翻译学”①。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打造该路并使之漫长、平坦、宽阔。本刊开设“语用翻译学”专栏就是希望为该路做几块“铺路石”。该专栏包含三篇文章。(1)陈新仁的论文属于语用语言学(pragma-linguistic)的词汇语用学(lexical pragmatics)及翻译研究。文章以中国官方对罗格评价北京奥运会的“truly exceptional”的翻译所引起的争议展开讨论,阐述了词汇翻译过程中的“语义韵问题、语义韵的情感强度问题、特殊词汇翻译的依据问题”。中性词汇是如何形成特定的语义韵的?语义韵的情感强度应该参考什么来确定?此等特殊词汇要依据什么来正确地翻译?文章提出的词汇语用翻译观是一种有参考价值的语用翻译学途径。(2)蒋庆胜探讨的是原文的语义虚实相间和译文的等效再现问题,是以语用学的关联理论视角研究翻译方法(论)的论文。该文认为,因为语言(文本)的不完备性,原文自然是有虚有实,而译者又如何再现原文的“虚实之妙”呢?以关联为指向的语用充实是翻译者理解的前提,但是他不能把充实的内容实在地再现,而是要“合理布白”,即故意留下一些“虚相”。(3)张庆瑞从认知语用角度探讨英汉情感类量词隐喻翻译不对等性表征模态及其深层动因。作者指出,该不对等性是“翻译者主体认知对语言的映射、主体认知距离象似性、主体认知语用熟悉度以及英汉文化基因四个因子共同互动作用的结果”。作者阐述了译者主体认知、距离象似性和认知语用熟悉度、文化基因等对情感类量词隐喻翻译的作用。
套用电视剧《西游记》的歌词,“语用翻译学”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语用翻译学”因其天生的跨学科性、应用性和开放性欢迎更多的语用学者和翻译学者加入。
附注:
① 另见廖七一教授为拙作所作序言中(侯国金2008:ⅸ)。
Hatim, B.& I.Mason.1990.DiscourseandtheTranslator[M].London: Longman.
侯国金.2008.语用学大是非与语用翻译学之路[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叶苗.1998.关于语用翻译学的思考[J].中国翻译(5):10-13.
张新红、何自然.2001.语用翻译:语用学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J].现代外语(3):28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