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 秀 艳
(青岛大学 文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明赣州府刻《埤雅》版本述略
窦 秀 艳
(青岛大学 文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埤雅》是北宋著名学者陆佃的一部仿《尔雅》著作,明清以来的《埤雅》版本较多。追本溯源,这些版本基本上都源于明建文时期江西赣州府所刻《埤雅》。通过对古籍的搜集、整理,可以了解明代赣州府三次刊刻《埤雅》的大致情况以及与赣州府刻本渊源较深的其他地区刻本的情况。
《埤雅》;赣州;刻本;溯源
《埤雅》是北宋著名学者陆佃的一部重要的仿《尔雅》著作,明清以来,《埤雅》的版本流传较多,但基本上都源于明初建文时期江西赣州府刻本,本文主要对赣州刻本《埤雅》的刊刻始末及流传情况进行整理研究,从而理清《埤雅》的刊刻流传情况。
陆佃(1042~1102),字农师,号陶山,北宋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曾受学于王安石,精于礼学和名物训诂之学,在雅学研究方面成果显著。陆佃一生著述甚丰,共有二百四十多卷,代表作有《礼象》十五卷、《春秋后传》及《补遗》二十一卷、《陶山集》二十卷、《礼记新义》等,雅学著作有《埤雅》和《尔雅新义》二十卷。
《埤雅》初名《物性门类》,它的创作经历了很长时间。仁宗时期,陆佃以说《诗》闻名,又多识于鸟兽草木虫鱼,他的《诗讲义》盛传于当时。至神宗时期,神宗喜欢谈论物性,“恨古未有著为书者”,[1]于是,陆佃进《说鱼》、《说木》二篇,后又在二篇基础上撰成《物性门类》八卷,此书《宋史·艺文志》著录在诗类。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诗类有《诗物性门类》,未著撰人姓名,应是陆佃所作。[2]《物性门类》取材于《诗经》,多以《说文》相证,在一定意义上是对《诗经》物名的阐释。陆佃晚年出知亳州时,注释《尔雅》,撰成《尔雅新义》。在注释《尔雅》的过程中,不断对《物性门类》进行增补,最后更名为《埤雅》。埤,就是辅佐之义,《埤雅》就是“《尔雅》之辅”的意思。与《物性门类》相比,《埤雅》“盖愈精详,文亦简要”。[3]
今本《埤雅》共二十卷,包括《释鱼》二卷、《释兽》三卷、《释鸟》四卷、《释虫》二卷、《释马》一卷、《释木》二卷、《释草》四卷和《释天》二卷。《释天》之末注有“后阙”二字,可知今本已有佚脱。
《埤雅》是一部博物类仿雅之作,它征引广博,释物详尽,保留了我国古代许多异物异言、奇闻轶事,对动植物学史、民俗学、文学等研究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所引古籍有许多今已不存,因而对古籍辑佚及考知宋以前古籍流传情况颇具史料价值。明初张存称:“昔周公著《尔雅》,其事详矣,而有未备也。至宋元丰间,有尚书左丞陆佃撰《埤雅》若干卷,埤,辅也,言为《尔雅》之辅也。则事愈备而文愈加详矣,类非博及群书,深穷万物之理者,不能为也。”[4]《四库提要》也评论说:“其说诸物大抵略于形状,而详于名义,寻究偏旁,比附形声,务求其得名之所以然。又推而通贯诸经,曲证旁稽,假物理以明其义。中多引王安石《字说》……然其诠释诸经颇据古义,其所援引多今所未见之书,其推阐名理,亦往往精凿,谓之驳杂则可,要不能不谓之博奥也。”[2]《埤雅》自明清以来版本众多,珠玑相混,学者征引莫衷一是,基于此,本文主要对赣州刻本及其支流作一次清理,为学者使用《埤雅》提供线索。
(一)北宋宣和本
《埤雅》最早是由陆佃的儿子陆宰刊刻于北宋宣和七年,所以称宣和本,由于刊地在浙江,又有称会稽本者。陆宰(1088~1148),字元钧,浙江山阴人,陆游之父,官朝請大夫直祕阁,卒赠少師,据陆宰宣和七年刻本结衔,陆宰当时官职为“朝请郎直秘阁权发遣淮南路计度转运副使公事借紫金鱼袋”。陆宰刊刻《埤雅》曾经为之作序,后世重刻《埤雅》之本大多收入此序。据建文二年刻本张存《序》称:“《埤雅》书成,授其子宰,始序以传之,时宣和七年矣。其后五世孙壡由秘阁修撰来知赣州,再用刻于郡庠。”①张存,字性中,号雪洞先生,丹阳人。洪武中岁贡,任江西安远县主簿,不久弃官归乡。五岁能赋诗,从刘基、宋濓游,有《雪洞集》行世。成化十五年新喻胡荣重刊序亦称:“初刻于宣和七年,厥后五世孙壡又刻诸赣州郡庠。”据此可知,北宋宣和年间陆宰为淮南东路转运判官之时刻印过《埤雅》,时为宣和七年(1125),此本早已失传,其版本形态已不可考,但有一点我们可以知道,此本为陆壡南宋赣州刻本之祖本,亦即明代诸刻本之祖本。
(二)南宋开庆元年赣州府刻本
陆佃五世孙陆壡曾于南宋开庆元年(1259)重刻宣和本《埤雅》。陆壡,字景思,号云西,陆佃五世孙,②国家图书馆藏建文二年刻本卷十七末叶有宋刻残叶,题“五世孙朝散大夫秘阁修撰知赣州事壡刊于郡斋”,张存序亦云。会稽人,绍定五年(1232)壬辰科进士,历官礼部员外郎、翰林权直、国史馆编修、实录院检讨、崇正殿说书等。陆壡于开庆元年(1259)知赣州,于赣州任上以宣和本为底本,重新刊刻了《埤雅》。据郭立暄《中国古籍原刻翻刻与初印后印研究》著录,今国家图书馆藏建文二年刻本中有“卷末补写宋开庆元年欧阳氏跋”,《跋》云:“公(陆佃)平生著书多至二百四十二卷,世不尽传。《埤雅》有会稽本(陆宰刻本),囗五世孙壡以两制出守赣口,证其讹误而刻之郡斋。予得之,因题其后。”末署“开庆元年十月一日迪功郎监囗囗南岳庙欧阳囗道书。”[5]据欧阳氏跋可知,宣和本又称会稽本,属于浙刻本;开庆元年据宣和七年已经时隔一百二十余年,因此,陆壡在知赣州任上重刻《埤雅》时也作了一番刊正讹误的工作。开庆本今已不存,无法考知原貌,但开庆刻于赣州,开创了明代赣州刊刻《埤雅》的风尚,也是明代诸刻本的祖本。
(一)明初建文二年(1400)赣州府刻《埤雅》
明初建文二年(1400)所刻本是《埤雅》见存最早的刻本,由林瑜、陈大本主持。林瑜,字子润,明福建龙岩人,洪武中由奉议大夫迁江西按察司佥事。陈大本,明安徽无为州人,洪武中任赣州同知,后因政声昭著,迁为赣州太守。明赣州府重刻《埤雅》,也是与明初的国力和政策有关。明太祖朱元璋结束了元末战乱的局面,开创了大明盛世,于是,选派治世能臣重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秩序。重刻濒危古籍,发展地方教育,是其文化政策之一。林瑜就是负载这一使命来巡按赣州的。据张存序称,林瑜甫至赣州,“莫遑他务,首以兴起斯文为己任”,注重民风教化,“于耆民黄维”家访得《埤雅》,“以读之,所谓释鱼、兽、鸟、虫、木、艸、天之文,皆有补于学也”,“欲散是书与四方学者共之”,于是,属太守陈大本鸠工刊刻之。
陆壡于南宋开庆元年(1259)所刻之本,历经一百四十余年,至林瑜、陈大本重刻时,书已经残缺不全,欲访求别本补成全书,“徧历部中,卒无得者”,于是暂且刊印,“复有待于后之博雅君子,以共成此书也”。[4]因此,建文时所刻之本有缺卷、残叶之处,今据国家图书馆藏建文原刻本可知此本大致情况:4册,半叶12行23字,黑口,双鱼尾,左右双边,匡高20厘米,广138厘米,版心无“卍”字,书前有宣和七年男宰序、建文二年庚辰八月张存性中序;次总目,首行题“总目”,次行题“重刻埤雅序”,三行题“埤雅序”,目中注明卷六、卷十二原缺,卷九、十、十三、十四有缺叶,卷二十末注“后缺”,序文提行空格,一仍宋刊原式。此建文本亦为残本,存十二卷(一至六、十五至二十)。[5]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经部》著录,全国公藏皆为残本,其他馆藏有: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存十八卷(一至五、七至十一、十三至二十);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存十九卷(一至十一、十三至二十);上海图书馆藏,存十八卷(一至五、七至十一、十三至二十),该本有清末民初著名藏书家邓邦述的跋文,据郭立暄考证,此藏本是建文本之翻刻本。
建文时期林瑜、陈大本刻本,在明初目录中我们也能发现一些信息。明正统六年杨士奇等修《文渊阁书目》著录了《埤雅》。《文渊阁书目》所收之书为明永乐十九年(1421)从旧都南京运来的藏书及礼部尚书郑赐四出购求之书。《文渊阁书目》最晚刊刻于英宗正统六年(1441),早于明正统九年(1444)赣州府第二次重刻本《埤雅》的时间,因此,其中所收之《埤雅》当是建文二年所刻本。《文渊阁书目》共收四部《埤雅》:有五册本一部、四册本三部,未著录版本形态。因其册数不同,当是建文刻板的不同时期刷印本。建文刻本以后,见诸史籍记载的明代《埤雅》最早刻本就是明正统九年(1444)赣州府重刻本。
(二)明正统九年(1444)赣州府郑暹重刻建文本
距建文二年(1400)赣州府林瑜、陈大本刻《埤雅》四十四年后,正统九年(1444)赣州府通判郑暹又主持重刻建文二年刻本。郑暹,浙江仁和人,曾任常德、赣州、肇庆知府,正统九年任赣州通判。正统九年刻本世所罕见,据《中国古籍版刻辞典》著录:“《埤雅》20卷,半页12行23字,郑暹,明宣德间钱塘人,正统九年(1444)任赣州通判时刻印过。”[6](P397)清莫友芝著录“《埤雅》二十卷,宋陆佃撰,明正统九年赣州通判郑暹刊”。[7]
郑暹所刻《埤雅》虽然传世较少,但在明代它却是《埤雅》流传过程中重要的链条,前承建文刻本,后为成化十五年刘廷吉刻本之底本。今韩国藏朝鲜李朝中宗三十三年(1538)刻活字本两部,其底本就是明成化十五年刘廷吉刻本,该刻本前有张存序、郑暹识语、胡荣序,由此可知,建文本、正统郑暹刻本、成化刘廷吉刻本是一脉相传的。正统九年重刻《埤雅》后,赣州府于嘉靖元年又第三次重刻《埤雅》。
(三)嘉靖元年(1522)赣州府清献堂重刻《埤雅》
据史料及目录记载,正统九年后约百年,即嘉靖元年赣州府又重刻《埤雅》。这次刊刻牌记注明“赣州府之清献堂”,清叶德辉以为:“赣州府清献堂。嘉靖元年刻《埤雅》二十卷,见《范目》。”[8]把清献堂划入私刻、坊刻中。据我们考证,清献堂刻本属赣州府官刻。据明成化十三年(1477)举人江西泰和人刘鸿《重修清献堂记》可知,清献堂之名极有渊源。宋嘉祐中(1056~1063)素有“铁面御史”之称的赵抃(1008~1084)知赣州,革除奸邪,疏通水道,慰问鳏寡孤独,卓有政绩,赣州百姓颇受其福祉。赵抃卒后,宋神宗皇帝为褒扬他的政绩,谥曰“清献”。明朝洪武中,修建郡治,为了纪念赵抃,把官邸北面官僚休息的堂屋命名为“清献”,“示景行也”。百余年后的成化十九年(1483)重修郡治,郡守王廷珪请刘鸿作《重修清献堂记》记载此事。三十九年后有赣州清献堂刻《埤雅》问世,此清献堂当是洪武初建、成化十九年重修的清献堂,是官府治所,而非民间书坊。赣州府衙曾于南宋开庆元年(1259)、明初建文二年(1400)、正统九年(1444)刻《埤雅》,形成了刊刻《埤雅》之风,也可以说,在正统九年之前,传世的《埤雅》都是赣州府刻本系列。距正统九年后的八十年,即嘉靖元年(1522)赣州府清献堂重刻《埤雅》,这是承继了赣州府刻《埤雅》的传统,因此说,清献堂刻《埤雅》是官刻,而非坊刻或私刻。
《天一阁书目》(《续修四库全书》本)载“《埤雅》二十卷,宋陆佃撰,宣和七年陆佃之男陆宰序,明嘉靖元年赣州府清献堂刊本”,清莫友芝《郘亭知见传本书目》(《续修四库全书》本)载“《埤雅》二十卷,陆佃撰,嘉靖元年赣州府清献堂本”,清献堂原刻本传世不多,现在只有国家图书馆、吉林省图、安徽省博物馆、江西省图、重庆市图等几家图书馆收藏。今国家图书馆藏两部均著录为:善本,赣州府刻本,8册,10行19字,无直格,白口,四周双边,无鱼尾,版心中有书名、卷次、页数,前有陆宰序,牌记“嘉靖元年孟冬刊行于赣州府之清献堂”。
嘉靖年间,是明代刻书的高峰期,在清献堂本刊刻《埤雅》之前,《埤雅》版本还有福建广勤堂成化九年(1473)刻本、刘廷吉成化十五年(1479)杭州刻本,福建、杭州自两宋以来就是书籍刻印、传播中心,它们刊刻的《埤雅》也是赣州本流裔,扩大了《埤雅》的流传,因此清献堂刻本传播受到一定的影响,这可能也是其传世较少,目录著录不多见的主要原因。
从史籍、目录记载及今传世《埤雅》版本看,明代所刻《埤雅》皆源于赣州府刻本,尤其是成化九年(1473)以前,传世的《埤雅》都是赣州府刻本,包括原刻本、刷印本、重刻本、翻刻本。成化九年以后,其他地区才开始重刻,下面对赣州府以外地区并且与赣州府刻本关系密切的几个《埤雅》版本作一简单的介绍。
(一)明成化九年(1473)福建广勤书堂刻本
广勤书堂是元明时期福建著名的私人刻坊,于明成化九年(1473)刊刻《埤雅》,这是见诸记载的最早的《埤雅》私刻本。广勤书堂是元福建建阳人叶日增的书坊名,明初其子叶景逵等继其业,至嘉靖间犹存,刻书主要以赢利为目的,发行量大,刊刻质量也一般,面向一般的读者,价格也不高,底本大多是普通版本,珍藏价值不高,因此,其所刊刻的《埤雅现今国内罕见。日本森立之《经籍访古志》记载:“《重刊埤雅》二十卷,明成化九年(1473)刊本,柳原书屋藏。首有《重刊埤雅序》,末云‘是岁天运庚申八月中秋京口后学张存性中叙,次有《埤雅序》,男陆宰撰,宣和七年六月良旦谨序’,后有‘成化九年岁次癸巳叶氏广勤书堂新刊’十六字木记……”①《经籍访古志》:日本森立之等编,入选书目有二:一是汉籍的古抄本,主要是日本的古抄本;二是传入日本的宋元古版。全部著录662种,其中中国传入的古本汉籍362种,日本准汉籍241种,高丽本59种。著录格式与内容为:典籍卷数与版本年代、著录时的收藏处、版式、藏书印记与收藏变迁、题语手志文。详见台湾广文书局1998年版第118页。可见,成化九年广勤书堂所刻《埤雅》底本为建文二年刻本,也是赣州府刻本之流裔。森立之(1807~1885)的《经籍访古志》专录日本见存古籍,森立之生活的年代相当于中国清朝道光前期,此时广勤书堂所刻《埤雅》在当时的日本还有收藏。广勤书堂刻《埤雅》国内公私收藏未见,目录亦少,仅见瞿冕良《中国古籍版刻辞典·广勤书堂》条“成化九年(1473)刻印过宋陆佃《埤雅》20卷”著录。[9](P19)
(二)明成化十五年(1479)刘廷吉重刻正统九年本
自明初建文二年重刻南宋本《埤雅》后,不断刷印、重刻、翻刻,成为后世《埤雅》诸刻本的真正祖本。明成化十五年刘廷吉所刻浙本就是以正统九年赣州府刻本为底本刊刻而成的。刘廷吉,明成化间江夏人,其任浙江副使时,在处州府(今浙江丽水)重刻《埤雅》。此本前有浙江按察司副使、景泰甲戌进士新喻胡荣序。清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续修四库全书》本)载胡序称,《埤雅》“初刻于宣和七年,厥后五世孙壡又刻诸赣州郡庠。屡经兵燹,百有余年未睹。宣和旧书同寅刘君廷吉访得于前兵部尚书杭城徐贞襄公之家,命工重刻,属余序诸卷首”。陆宰宣和七年(1125)刻《埤雅》时距成化十五年已经时隔三百余年,此“宣和旧书”当指距宣和本刊刻的赣州诸刻本。另据韩国玉山书院及成均馆大学藏韩国李朝时期所刻《埤雅》前序文可知,成化十五年刻本是以正统九年郑暹刻本为底本。
成化十五年刘廷吉所刻《埤雅》刊于处州,属于浙本系列,是赣州刻本的流裔,具有较高的版本价值,传世较多,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著录,刘廷吉刻本11行20字,大黑口,四周双边,今藏东北师大图书馆、陕西省图书馆、江西省图书馆、福建省图书馆、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
(三)明嘉靖二年(1523)王俸补刻成化刘廷吉刻本
在刘廷吉成化十五年(1479)刊刻《埤雅》之后,嘉靖二年(1523)长洲王俸于括苍(处州古称)重刻刘刻本。王俸,长洲人,弘治三年进士,嘉靖初宰处州。关于重刻缘起,王俸在书后《跋》云:“《埤雅》一编,处州版刻,久而湮裂,学者病之,予窃禄于此,惧典籍之弗传也,因属丽水程学谕霆完其残剥,正其讹舛,而梓之。摘儒先评语二条著之首简,与旧叙二首如故。”[10](P398)可见,王俸重刻本以刘廷吉成化所刻本为底本,由于时隔四十多年,刊板已经残剥,刊刻时对刘刻本书板作了一般修补、校勘,书后增加“先儒评语”两条,即录晁公武、陈振孙评语。王俸补刻本传世较多,今藏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故宫博物院、北京大学图书馆、西北大学图书馆、广东省图书馆、重庆市图书馆、上海市图书馆、南京市图书馆、瑞安县玉海楼、中山图书馆等,有2册本、4册本、5册本、6册本、8册本、20册本不等。其中国家图书馆藏五部,版式相同,11行20字,四周单边,对鱼尾,黑口,中书名、卷次、页数,分别为2册本一部、4册本两部、6册本两部。
(四)朝鲜李朝时期活字刊印《埤雅》[11]
《埤雅》于明嘉靖以前就传入韩国,朝鲜李朝中宗三十三年(明嘉靖十七年〈1538〉)以成化十五年刘廷吉刻本为底本活字刊印《埤雅》传于世,这是《埤雅》首次在海外并且是用活字刊印。此活字本今中国大陆未见,现存也只有三部:韩国玉山书院与成均馆大学收藏两部,香港中文大学藏一部。韩国藏两部:其一,玉山书院藏本。著录信息为:《埤雅》陆佃(宋)撰,活字本(甲寅字·多混补字),中宗33年顷刊,20卷,5册,白口,上下内向3叶花纹鱼尾,四周双边,有界,10行17字,半郭17.1x25.4cm,重刊序“成化十五年(1479)……胡荣”,内赐记:“嘉靖十七年(1538)正月日内赐……李彦迪《埤雅》一件,命除谢恩,左承旨臣黄手决”,印“宣赐之记”。其二,成均馆大学藏。版式同前部,不同的是有:“正统九年岁次甲子(1444)冬十月吉日赣州府通判钱塘郑暹识”序,内赐记“嘉庆十七年(1538)正月日,内赐司谏院司谏金缘《埤雅》一件,命除谢恩,左副承旨臣黄(手决)”,印“宣赐之记、先相公家藏书、男富仪谨追记”,纸质:楮纸。韩国藏两部书为同一刻本,但是玉山书院藏本只著录了胡荣序,成均馆大学藏只著录了郑暹识语,而著录信息比较全面的是香港中文大学藏本。香港中文大学藏:《埤雅》二十卷,宋陆佃撰,朝鲜活字本,5册,匡高25.8公分、宽18公分,10行17字,白口,双花鱼尾,四周双边,线装,有张存序、郑暹识语、胡荣序、陆宰序。这三部书为同一刻本,香港中文大学藏本著录了张存、郑暹、胡荣等人的序跋,由此可知,韩国活字本据成化十五年刘廷吉刻本活字排印,而刘廷吉刻本又是据郑暹本刊刻。因此说,韩国活字刊刻的《埤雅》也是赣州刻本的流裔。
明代《埤雅》刊刻较多,虽然行款、版式不一,要之,均源于赣州本。如嘉靖四十二年新安毕效钦《新刊埤雅》本,10行19字,白口,四周双边,单鱼尾,大致与清献堂本同,此本明万历十六年(1588)瑞桃堂又据以翻刻。其他还有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胡文焕文会堂《格致丛书》本、明天启六年(1626)郎奎金堂策槛刻《五雅》本、明赵定宇稗统本、①即《埤雅》稗统本,明《赵定宇书目》附有《稗统目录》。《稗统》是一部晚明以前的大型笔记小说丛集,后世却未再见著录,可能早已失传,其第19册为《埤雅》。明崇祯十三年(1640)刻本,等等,都渊源于赣州刻本。
[1] 王应麟. 玉海(卷四十四)[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 陆宰.《埤雅》序[A].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 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4] 张存.埤雅序[A].莫友芝.宋元旧本书经眼录[M].《续修四库全书》本.
[5] 郭立暄.中国古籍原刻翻刻与初印后印研究[D].复旦大学,2008.
[6] 瞿冕良.中国古籍版刻辞典[Z].济南:齐鲁书社,1999.
[7] 莫友芝.郘亭知见传本书目(经部十)[M].北京:中华书局,2009.
[8] 叶德辉.书林清话(卷四)[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9] 瞿冕良.中国古籍版刻辞典[Z].济南:齐鲁书社,1999 .
[10] 北京图书馆古籍编辑组.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刊[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同,1988.
[11] 全寅初.韩国所藏中国汉籍总目[M].韩国学古房,2005.
责任编辑:潘文竹
Versions of Inscribed Beiya in Ganzhan in the Ming Dynasty
DOU Xiu-yan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Qingdao University, Qingdao 266071, China)
Beiya is a book written by Lu Dian, a famous scholar in the Song Dynasty by imitating Erya. There have been many versions since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which can all be traced back to the inscribed version from Ganzhou, Jiangxi. This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reasons for the three inscriptions of the book in Ganzhou and their differences from other versions.
Beiya; Ganzhou; block-printed book; trace the source
G256.22
A
1005-7110(2012)03-0097-05
2011-11-12
窦秀艳(1968-),女,吉林白城人,青岛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汉语史、文献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