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隐喻教学过程的认知构建

2012-04-01 16:17吴恩梅
大学英语(学术版) 2012年2期
关键词:隐喻模态学习者

吴恩梅

(江苏省宿迁学院,江苏宿迁 223800)

引言

隐喻的研究历经了数千年。从修辞学到语言学,哲学,而近年来成果叠出的隐喻认知功能的研究更是把隐喻研究推到一个新高潮。但我们现在所处的高度信息化,高度数字化的多模态交际时代,多种图象、声音、文字、构图、造型等多媒介交织,可以充分调动人类多种感官来更好地传递信息、交流情感,表达思想。在这样的时代,视觉感知被赋予远远超出文字的功能。日常交际中,为了成功实现交际功能,人们会采用听觉、视觉、触角等多种感觉,运用语言、图象、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随着大学英语教学的深入改革以及时代发展的巨大需求,英语教学过程的时代化、信息化、多样化的多模态需要成为必然。本文旨在探讨多模态隐喻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对教学效果的积极促进作用、及对学习者认知能力、交际能力等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等。

一、多模态隐喻研究现状和意义

模态指信息交流的渠道和媒介,其中包括语言、技术、图象、颜色、音乐等符号系统(朱永生2007)。多模态隐喻是指隐喻的始源域和目标域出现在不同的模态中(Forceville 2006)。人们通过多种感官,通常五种感知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及触角的通道进行信息交换。这些感官渠道获得多种信息,也产生相应的五种交际模态,即视觉模态、听觉模态、嗅觉模态、味觉模态及触角模态。在通常的信息交流中,人们并不仅仅是通过单一模态传递信息,更多的是多模态共同作用的结果(Barldry&Thibault 2006)。特别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图画、实物、手势等传达信息,这就构成多模态隐喻。 多模态隐喻研究涉及很多方面,如 Simpson(2004)指出,多模态化主要包括:(1)多模态化和媒介;(2)多模态化在教育和学术中的应用;(3)多模态化在具体识读过程中的应用;(4)多模态化语料库的建立;(5)多模态化与类型学;(6)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与实践。

多模态隐喻研究在国外也刚刚起步,而国内研究成果也少之又少,特别是教学中的多模态研究,成果更为鲜见。但研究多模态隐喻教学的意义却十分重大,一方面,把纯理论研究的概念隐喻应用于实践,隐喻的教学过程呈多模态化,可以进一步发展认知语言学理论,如Gibbs and Colston(1995)指出,认知语言学通过分析语言,推断关于心智与身体对语言结构形成的理据,这未免会陷入循环论证的怪圈。为了论证隐喻不仅仅存在语言中,它是普遍存在的现象,研究者需要探讨隐喻在其他模态中的构建。通过完整考察各种模态的隐喻使用,全面地传达隐喻所表达的意义和信息。另一方面。多模态隐喻教学过程的研究,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分析影响教学的种种因素,进一步把研究的结果反馈到新的教学实践中,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以便在新的教学中,更加注意教学语言的使用,教学手段的选择,学习者兴趣的调动等,从而更有效地传递知识,提高效率,培养能力,造就人才。

二、多模态隐喻在教学过程中的构建

1.多模态教学过程隐喻意义的表达

在多模态隐喻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对隐喻意义的理解是开放性的,创造性的和不确定性的。在文字隐喻中,隐喻总是超出所指事物的范围,所用的词语可能引起更广泛的反响和共鸣。人们采用隐喻时,总有可能表达超出自己本意的东西(米勒J,希利斯2002:23)。多模态隐喻意义的表达同样也要讨论它的隐喻意义生成的创造特点和语境特点。与单模态隐喻意义相比,多模态隐喻意义大大加强。因此,意义的创造呈现互动,动态和共生的过程(cheng 2004)。多模态意义的表达方式更丰富,它可以综合语言,视觉,数字媒体文本等增强了同种意义的表达,给受者多重感觉刺激,从而达到表达目的之需要。“要理解视觉抽象信息,借助考察视觉隐喻表征是切实可行的策略”(Johns 1982:29)。Johns所强调的是理解视觉隐喻表征需要具备视觉识读能力,需要能够阅读图片内容,版面设计和结构布局,同时需要有识别传达意义的项目的能力,并能参与意义的感知,构建和表达。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多使用视觉模态为主的话语,用PPT,书本,实物或教具等形式组织课堂教学,调动学习者参与的积极性。若在其中增加视觉隐喻方面的动漫,图片或视频,那么学习者参与的热情会空前地高涨。如《新视野大学英语 3》Unit 6 Section A How to preprare for Earthquake一文,这是一次观摩课,在讲解课文前,老师精心准备了与所授内容密切相关的视频——选自〈唐山大地震〉的一段:大地颤抖,房屋倒塌;哭声一片,家破人亡。在如此惨烈的灾难面前,人类无能为力。这时,画面出现一行文字:How to prepare for earthquake?让学习者带着问题思考。接着,老师要求同学浏览整篇文章,用三个首字母为“P”,同时童声配音“怕”的词概括即:Prediction,preparation,precaution。整个教学过程流畅自然,让学习者置身真实情景中,去感知由“怕”到三“P”的隐喻过程。

2.多模态教师话语的交际效果

研究教学中的多模态隐喻为研究教师多模态隐喻提供了理论基础。借助此研究成果,教师可以更全面地分析课堂话语特征,探讨科学技术对课堂教师话语的影响,以便及时总括特定文化背景下课堂教师话语特色,为教师课堂话语等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主讲,学生被动听、记。教师课前精心准备教案,课上学生机械地听,互动较少,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但是现代多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大大地改变了课堂教学模式,教师可以整合各种多模态的教学模式,应用于课堂教学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在一定时间内,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下,接受,理解,吸收大量的信息,来协调和发展各种语言技能,真正具备建构性学习就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大学英语教材中的语篇题材丰富多样,对于各种类型的语篇教学,尤其是科技类的文章,运用多模态隐喻中的声音、视觉等形式可以很好地表达课堂交际效果,使教学形式生动,场景逼真。如课文The Battle against AIDS(新视野大学英语Book1 Unit 5),学懂字面意义还不能完全表达教学的要求和目的,而文章难度一般,对于我们本三的学生也可以轻松地掌握。但是就艾滋病防治这样的全球性重大课题而言,如何教育当代大学生参与这样的公益事业才是本文主旨。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本人多方搜集相关资料,通过视频,图片,音频等形式展现艾滋病的多方面知识,有艾滋病毒的狰狞,有艾滋家庭的绝望,还有艾滋孤儿的期盼,多方人士的抗艾参与等。在直观的展示中学习者明白了艾滋病的形成,传播途径,预防方式及目前世界艾滋病研究所取得的各种成果和今后的研究方向。在大量的令人惊骇的视觉,听觉等模态中,学习者转换为感觉模态和类似“触”角的模态,加深了学习者的理解,加强了教学的效果,突显本文的学习目的。

3.学习者多模态隐喻学习能力的培养

人本主义学者代表人物Rogers(1996)认为:人类具有天然的学习潜能,但是真正的有益的学习只能发生在所学内容与学习者具有相关性和学习者能主动参与时。因此,在多模态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考虑学习主题与学习者的学习能力、生活背景相关联,吸引学习者主动参与其中。使学习者心理障碍最小的状态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习得语言。

(1)熟悉理论,适当引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所进行的课程需要不定期的加入“隐喻,多模态”等相关概念,引导学习者领会理论,并指导其在学习过程中加以实践。教会学生分析各种模态间的关系,增强学习者对非文字模态的敏感度和识读能力。

(2)增强意识,勤于练习

虽然多模态隐喻研究在我国还是起步阶段,但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学习者多模态理解能力的培养迫在眉睫。因此,教师在掌握一定理论的同时,积极引导,指导,特别强调多模态交际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它是学习者认识世界,理解意义的一条捷径。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教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把多模态隐喻的应用凸显出来,如解释单词的隐喻语义的演变,语篇非文本意义的构建等。使学习者在学习实践中切身体会并逐步达到恰当运用和灵活掌握。

(3)开设课程,提高效果

现代社会的多模态化使得意义的构建越来越依赖多模态话语的融会。多模态隐喻是概念隐喻的发展新方向,所以,在教学实践中,适量地开设相关课程,有针对性地学习,既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也能加强学习者的学习意识,从而引导学生把多模态隐喻能力的培养当作创新能力的一部分,自觉地养成学习的习惯。

结束语

多模态隐喻是当今信息多元化,模态多元化时代的普遍现象。多模态隐喻的理解过程基于文字,图象,声音,构图等因素的互动,使新奇隐喻的创造成可能。多模态环境下,隐喻意义的表征更加丰富,直观的视觉元素增加了信息的传达量,增强了文本的解释力和意义表达。因此,教学过程中学习者多模态隐喻能力的培养,使学习者领悟多模态隐喻的魅力,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增加学习者强烈的审美体验。

Forceville,C.(2006).Pictorial metaphor in Advertising[M].London/New York:Routeledge.

Baldry,A&Thibault,P.J.(2006).Multimodal transcription and text analysis:A multimedia toolkit and coursebook[M].London:Equinox.

Simpson,A.(2004).Book Raps on line multimodal communication:towards a model of interactive pedagog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arning.

Gibbs,R.W.&Colston,H.(1995).The cognitive psychologicalreality of image schemas and their transformation[J].Cognitive Linguistics(6).

Cheng Yin-yuen(2004).The construal of Ideational Meaning in Print Advertisement[A].In Kay L,O Halloran.

Johns, B.(1982).Visual Metaphor: Lost and found[J].Semiotica(52).

朱永生(2007).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5)。

米勒J,希利斯(2002).解读叙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隐喻模态学习者
基于BERT-VGG16的多模态情感分析模型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车辆CAE分析中自由模态和约束模态的应用与对比
国内多模态教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