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 颖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佛山 528137)
高职英语PAC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
万 颖
(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佛山 528137)
基于高职教育的行、企、校对接背景,地方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向高素质方向发展。为此,高职英语PAC课题组提出构建“教、培、赛”一体化教学体系,营造学生协同学习环境,帮助学生个体在群体活动中实现英语综合技能的提升。
高职英语;教学体系;“教、培、赛”;协同学习
*本文为教育部高职高专英语类专业教指委教改立项课题(GZGZ7611-458?)“高职英语PAC教学体
系的构建”研究成果,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英语》重点课程(2010KC-002)建设内容。
珠江三角洲核心经济地带的经济发展需要与之匹配的技能型人才,2011年7-9月,课题组针对佛山市对大学生的核心英语能力需求开展了社会调查和访谈,结果发现,企业对人才英语能力的需要正向高素质方向发展。27.3%的单位要求财经类人才要精通外语,其中有60.9%的要求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17.4%的要求具备国家英语六级水平。同时,针对2011级4017多会计、金融、机械、食品与艺术类非英语专业学生开展了英语学习情况调查,收回3890份有效问卷,调查发现,英语应用能力是目前大学生最欠缺的能力之一。52.7%学生缺乏英语学习兴趣;66.4%学生单纯依赖课堂上的教师讲授;只有10.1%学生认为任务驱动教学法有效,大部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自我评价差。
地方高职院校要想真正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就要解决与目标岗位相衔接的跨行业英语综合技能的培养问题。然而,现状显示英语教学难以取得很好的效果。胡壮麟(2004:2-5)认为:“在中国外语环境下学好外语,谁能在模拟或构建接触和使用外语的环境上下工夫,谁就将获得好的教学效果”。这个环境,在时间上就是指在课堂和课外,空间上就是在校园、社会和虚拟环境。《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育部高教司2000)强调要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英语学习的连续性和语言学习的实用性,明确了对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英语课程教学在时间和空间的连续性和实用性的要求。事实上,师生已达成共识,公共英语课程应该以获得职业技能为目标。但是由于深受学科中心模式的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英语学科与专业学习独立分开,加上课外活动虽然多却各自孤立,造成了英语教学的连续性、实践性和针对性缺失,以致学生的英语职业综合应用能力难以提高。。为此,高职英语PAC课题组提出构建“教、培、赛”一体化教学体系,营造学生协同学习环境,帮助学生个体在群体活动中实现英语综合技能的提升。
面对学生、企业和地区发展的各方面需求,高职公共英语PAC课题组根据活动理论和协作学习理论,尝试把课内外教学与学生个体能力发展有效联系起来,以实用够用为原则,旨在提高英语综合能力,获取职业英语能力。高职公共英语 PAC教学体系 (P:Practice as main method,A:Application as the goal,C:Competence-based Instruction)融合各种比赛与课外活动,为学生个体搭建起训练英语应用能力的平台。(图1)
PAC在宏观上提出“教、培、赛”一体化教学模式,以职业技能培训和技能比赛为风向标,加强英语学习与职业技能习得的有机结合,把 “以赛促学”融合到课内外教学中。在微观上,探讨如何开展良好的学生协同学习模式,融合日常教学与文化、社会、职业、岗位等实践内容,搭建“课堂——活动——比赛”共同运作的环境,让学生有机会实现其个体的英语能力体系的自我构建。
活动理论(Activity Theory)源于康德和黑格尔的古典德国哲学、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主要用于分析和建模人的活动。维果斯基(Vygotsky 2001,104-105)将活动作为一个研究单元,用“Subject-Tool-Object”的三元关系来描述活动,并认为活动是通过工具协调而进行的。芬兰学者恩格斯托姆(Engeström 2001,14(1):133-156)扩展了三元组,提出活动由主体(subject)、客体(object)、工具(tool)、共同体(community)、规则(rule)以及劳动分工(division of labor)组成。
活动理论强调主体对客体进行的活动是在多种因素参与下发生的,而不只是主体对客体的简单操作。各要素之间并非相互独立,而是动态且持续不断地与其他要素构成一个完整的活动系统。活动理论将活动分成3个层次:活动、行为和操作,主体有意识的活动通过一系列有目标的行为来实现,行为通过一系列在条件约束下的操作来完成。(图2)
注:主体有意识的活动通过一系列有目标的行为来实现,行为通过一系列在条件约束下的操作来完成。
根据该理论,我们将教学看作是一个活动系统,对于教学情境的正确分析应该涉及到各个系统要素,而不是集中在单个特定的学习任务上。同时,教学内容呈现出职业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点。通过职业分析与教学分析,理论知识和岗位职业实践有机结合,我们选取10个单元内容,供一年级全学年使用,安排专门的英语老师完成每项专题约计4学时的项目化课程设计,要求:遵循项目化课程设计规范,和学生一同完成材料选取、项目化教学单元设计、考核与评价、电子课件四个方面约计4学时的项目化课程设计,10个单元为:
1.Planning Your Career(职业规划) 2.Culture and Etiquettes(文化与礼仪)
3.Hunting for a Job(找工作) 4.Adapting to New Environments(适应新环境)
5.Managing Office Work(处理办公室事务) 6.Introducing a Company(介绍公司)
7.Making and Responding to Invitations(邀请和回复) 8.Communications by Phone(电话交流)
9.Organizing Meetings(组织会议) 10.Making Presentations(做演示)
课题组依据活动理论构建融实践性内容和分工分层次的课内外师生协同教学框架。活动框架内的主体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学生是教与学的核心。学生是整个学习活动的中心;教师引导学生,充分辅导;提供信息,解决困难、协调学习,完成整个教学任务。学生按照学习目标,从提出某一主题、寻找焦点兴趣直到完成项目,实现整个学习活动。分工上,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引导和监督学生学习活动的进行,学生小组组长则是负责项目活动,组成小组,组员配合组长协同完成整个学习活动。观察表明:教学呈现为一个活动系统,教学情境则体现从单个任务到多个任务的动态的,相互包含的特点。
高职英语PAC教学系统下,课堂教学、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比赛这三个子系统之间存在着协同效应。协同学理论最早由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2005)提出。他认为事物从旧质向新质转变的动因是事物中存在着一种协同效应规律:一种事物总是存在于某种系统之中,从而成为该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属性不同的子系统之间相互依存、互为作用。对教师而言,PAC“教、培、赛”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导、教、培”一体化;对学生而言则关键在于“学、做、练”一体化;整体是“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外延和完善。(图3)
PAC的创新之处在于把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比赛内容融入实训项目中,利用课内外活动创造竞技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并高效地完成课程任务、培训项目和竞赛项目。这三个任务的培训面随着难度的升高而变窄。课程任务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完成的,培训项目的目标对象是大多数学生,而竞赛项目的目标对象是少数学生。这恰恰与因材施教原则吻合,是动态的分层教学,并且协调地同时开展进行。
“教、培、赛”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在课内外展开协同学习。让一群学生“共同”去完成某一个学习任务;学生对知识的建构和对技能的掌握是在同伴间竞争、沟通、协调和合作下组建形成的。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和地位发生了变化,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转变为导师,指导学生小组完成任务,同时又是学生的合作者。
在开课或培训之初,首先要科学合理地划分学习小组。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采取自由组合形式组成学习小组,一般小组成员人数为6人左右最为合理,便于互动和建立良好协同学习氛围,以期学习效果最大化。
经过一段时间后 1个月后 以组员互换 教师调整等方式形成异质组合 其特征是组员的学习水平异级、能力强项各异、性格爱好互补。
组员之间主要以合作互助的方式协同学习,把个人学习目标结合并设定共同学习目标,分享学习经验,共享学习资源,分角色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进行个人互评与小组自评。小组之间既合作又竞争。组间同样可以实现共享资源和借鉴经验。面对同一性的学习任务,竞赛活动和奖励不仅有利于组内的积极依赖,还有效促进各个小组创新地完成任务。面对任务群,各个子任务可由不同小组承担完成,并且进行相互评价。
职业英语教学在虚拟的商业圈环境中进行更有效。一个班上可设立4—6家虚拟企业。小组合作创立不同的虚拟公司,同一虚拟公司内的各小组为公司内部各部门,组员任职不同职位,虚拟公司之间实现合作与竞争来完成实训任务。
学习任务必须与就业工作岗位相结合。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提供岗位零适应的技能人才。高职高专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运用语言做事。根据学生就业去向和所学专业来确定职业技能培训内容,这才符合学生学习英语协助就业目的。
学习任务必须与技能竞赛相结合。学生在完成同一学习任务时,由于习惯模仿和缺乏创新思维,通常都会出现类同完成的结果。人都有求胜心理,只有把技能竞赛融入学习任务,学生才会想尽办法做到最好以求脱颖而出。而且,社会本来就是一个竞技的场所。为了鼓励缺乏自信的学生也参与竞赛,可以安排不同形式、不同难度的各级比赛,并且把参加技能比赛作为学生的素质拓展项目。
学习任务必须与真实工作和生活相结合。英语是与外国人沟通的工具。日常工作和生活的常用语是最基本的学习内容。任务所使用的输入材料要具有真实性,创设的学习情境应取自真实的工作和生活情境。
学习任务必须与学生兴趣和趣味性相结合。针对学生提出增加外国文化的要求与对视频音乐的喜好,可安排听歌填词、电影配音、presentation等任务。
高职英语网络学习资源与平台可以具体化为英语网络课程,其功能有效实现的途径有:网络技术与教学规律相结合、多媒体网络与班级课堂相结合以及技术实现与思想转变相结合。以佛山职院实用英语网络课程为例,网络课程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课程内容,创设学习情境。整个网站功能模块划分进行充分的需求分析,按照需求进行划分。网站前台包括课程简介、课程教学、学习指导、在线学习、任务案例、课程拓展性学习、视频学习、交流答疑等主要模块;后台包括新闻系统(中英文)、考试系统、留言板、页面管理、用户管理和题库管理等主要模块。课程教学包括电子教案、网络课件、学习内容、在线考试、案例示例等模块。课程负责人统筹规划整个项目建设,各项目组成员各负其责,保证该项目顺利实施。
PAC体系下的协同学习方法就是个体在集体活动中展开学习的方式、方法,以任务驱动为特征,以既合作又竞争为特色。
在“教、培、赛”一体化下的协同学习框架内,教学程序变为先由教师布置任务并给出完成的指示步骤和提供必须的语料输入,然后组员通过互助合作完成任务,最终目标是让每个组员都能够独立完成任务。所有学生都参加实操测试。评价方法是提高分计分制,将个人得分与本小组以往测验的平均分相比,然后把组员提高分相加构成小组分数,达到一定标准的小组可以得到奖励;提高分总和最高的小组可以得到额外的奖励。
它与学生小组成绩分工法的不同点在于评价方式,利用每周一次的竞赛代替测试。把学生分为不同等级的“竞赛桌”这种方法依据上一次竞赛中学生的成绩调整竞赛桌的组合。各桌优胜者都能为其所在小组赢得相同分数,也就是说学习速度慢的学生与学习速度快的学生都有同等的成功机会。组员得分总和最高的小组可以得到额外的奖励。
切块拼接法(Jigsaw Instruction Method)由阿伦逊(Aronson E.1997)及其同事设计而成。在教师布置任务以后,各学习小组先进行组内分工,各组员承担不同的任务模块。接着,各个小组中承担同一任务模块的学生组成专家组,互助合作完成任务。然后,各专家组成员返回自然学习小组,以演示和讲解的方式轮流教其组员如何完成自己负责的任务模块,并结合自己组员的意见进行改良。最后,持改良方案的同学向全体同学展示,并由集体评出各任务模块优异者。
此外,我们利用教辅光盘和影视光盘为学生创造一个接近真实的(near authentic)语言环境,对学生从视觉、听觉进行语言输出,内容更真实,语言更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尽可能多接触各类视听说语料,包括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职场视频,甚至是广告等真实语料。将语言放在语境中学习不仅有助于语言学习本身,更能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和素养。
高职英语PAC教学改革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得到了提高,尤其是听说能力;在构建个性化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同时,考核标准更加科学;高职英语教师队伍素质得到了提高。我们对教改效果进行调查检验,2012年对900名学生实施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三部分:(1)与“教、培、赛”英语学习有关的个人信息,如参加的各项活动;(2)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看法,如你是否同意“课内外衔接的英语教学激发了我的学习热情”的说法;(3)学生对高职英语与职业相衔接的看法,如,“你认为活动中你的角色更像什么?老师更像什么?”。77%同学认为教学内容丰富、真实,教学形式更加灵活自由;51%的同学认为目前课内项目与课外活动交替的形式较为合理;并且89%的同学认同了老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转换,即学生是积极参与者,而老师是组织者;建立了自主学习的认识;肯定了教学改革的效果,即英语综合能力提高了,尤其是交际运用能力。
高职高专公共英语教学改革的终极目的,就是要让每一个愿意接受英语教育的学生,都能够在既定的公共英语教学设置下,有效形成和提升与自己英语学习能力基础相适应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而这样的能力的形成和提升,又必须服务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总体目标。至今,课题组已经完成项目化课件的制作20余项,所有学生积极参与课内外实践活动;举办全校性英语类活动和比赛20多项。2011.7-2012.6获得广东省市级别英语竞赛奖项8人,教师获得集体奖项4项,个人获奖5人,课题立项7项。教师群体充分融入学生群体,丰富的比赛和活动也激发了大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兴趣、热情和自主性。
Elliot A.,Shelley P.(1997).The jigsaw classroom:building cooperation in the classroom[M].Longman.
Engeström,Y.(2001).Expansive learning at work:Toward an activity theoretical reconceptualization[J].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Work.
Vygotsky,L.S.(1978).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赫尔曼·哈肯(2005).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胡壮麟(2004).对中国英语教育的若干思考[J].外语研究。
教育部高教司(2000).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维果斯基(2001).教育心理学(中文版)[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12-07-13
万 颖(1973-),女,湖北武汉人,教育学硕士、翻译(MTI)硕士,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与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