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希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191)
大学英语四级机考反拨效应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赵希林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 100191)
全国大学英语等级考试是我国对大学生实际应用英语能力最权威的标准化测试,也对大学英语教学起到了监督、促进的作用。本文从大学英语四级机考的反拨效应来看大学英语教学可进行的改进,从强化听力教学到以听助写,以写促听的新模式的探讨,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开拓新思路。
大学英语四级机考;反拨效应;以听助写;以写促听
全国大学英语等级考试是教育部主管的一项全国性的教学考试,其目的是对大学生的实际英语能力进行客观、准确的测量,为大学英语教学提供服务。大学英语四、六级标准化考试自1986年末开始筹备,1987年正式实施。随着社会对英语教学和应用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和四、六级考试显得有些滞后。从2002年开始,教育部开启了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2007年把新大纲改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其核心内容是把原教学大纲中的“以读写为主”改为了“以听说为主,全面提高英语实用能力”,“采用信息和计算机技术,用教学软件进行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把以课堂教学模式为主改为“课堂与计算机并重的教学模式”。在新大纲的指引下,2005年6月起,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也经历了重大变革,虽然考试方式仍采用传统的笔试(Paper Based Test),但是在考试内容和形式上则将加大听力理解部分的题量和比例,增加快速阅读理解测试,增加非选择性试题的比例。但是笔试这种传统的考试方式弊端较多,如组织工作难度大;保密要求高,难以杜绝作弊现象;考试限时限次,不利于实时测试学生的水平和能力等,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满足不了当今社会对考生的英语能力的要求,加上国际权威机构托福机考(iBT TOEFL)英语测评体系的日趋完善和广泛应用,带动我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掀起一场从笔试到机考(Computer Based Test)的颠覆性革命。
经过几年的酝酿准备,2008年12月20日,大学英语四级机考终于揭开神秘面纱,教育部规定的全国50多所高校首次试行了英语四级考试机考。到2009年6月20日,更多高校加入试点行列。新四级机考共分三个部分:
时间约为30分钟,试题设计为18个单选题。包括两个新闻报道和三个长对话。三个长对话和四级笔试没有太大区别,是学生熟悉的高校生活的日常交流,题材相对简单。但是新闻报道在四级考试中很少出现,虽然听力材料会被朗读两遍,但语速接近正常的播报语速,这些对考生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
时间约为50分钟。这部分是难度最大,创新性最强的一部分测试内容,是真正意义上的听、说、写综合测试。下分五个分类题型:
考生先看一段4到5分钟的视频,看完两遍后,于一分钟内完成5个单选题的选择。
1 )听写。从视频中摘出一段留有10个空的文字,将视频按正常语速再播放两遍,要求考生填入单词或短语的正确形式,类似于四级笔试的复合式听写题型。
2 )单词选择结构题。从前面的听力段落中抽出一段文章,留十五个空,每个空都给出3个选项进行选择。时间约为10分钟。
3 )跟读。电脑会从前面section A的听力材料中挑出8个短句,系统重复读两遍,让考生在12秒内跟读复述出来。
4 )作文。时长为35分钟。机考的作文和传统四级笔试差别很大:系统先是把先前看的视频截取一段再播放一遍,然后从这段视频中引出写作题目,要求考生不但要转述视频提供的细节,还要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
时间约为35分钟。包括两篇精读文章和一篇快速阅读。两篇精读文章有二十分钟时间,提交答案后立刻进行15分钟的快速阅读,和新四级笔试里的Skimming and Scanning题型如出一辙,区别在于通过电脑屏幕来阅读所有文章。
从上述的试题分布不难看出,和传统笔试重视阅读有很大不同的是,新四级机考将更多的测试重点放在听力上,听力部分的比例达到了惊人的70%,包括25%的听力理解和45%的视听综合。不仅考试的内容涉猎的范围更广泛,涉及到生活,新闻,科技,人文等,难度也有大幅度的提升,而且考试的题型也有新的突破。跟读这样的口试内容是从未出现在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中的。新机考中的这个题型不但考察了考生的记能力、通过听力获取信息和把握细节的能力,还考察了学生的口语发音和表达水平。跟读环节的增加可谓意义重大,可以迫使学生加强口语训练,彻底改变哑巴英语现象。另外,机考把听力和写作整合起来进行考察,这是综合语言能力测试(Integrated Test)的重要标志。写作不再是一个完全独立的考试环节,而是与听力紧密关联。考生是否能够彻底理解听力材料中的细节和观点对于能否顺利完成写作来讲至关重要。在这个过程当中一个关键的技能就是要学会边听边做笔记,用纸笔适当地记录有用词汇,整合主要信息,以便于写作的梳理。这与传统的给出主题句的三段式作文考试相比,可谓空前挑战,难度重重。
反拨效应(washback or backwash)是指语言测试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它是教育界和语言学家对语言测试对相应的教学和学习产生的影响的称呼,尤其是外语测试。语言测试在语言教学中处于重要的地位,它为教学提供目标并为教师和学生成功地实现这些目标实行监控。研究反拨效应是过去二十来年外语测试与教学界的热门课题,成果可观。世界著名的语言测试专家Arthur Hughes认为反拨效应是指“考试对教与学的影响,测试可以对教与学产生有益 的 影 响 也 可 产 生 有 害 的 影 响”(2003:134-135)。Wall&Anderson也持相似观点,他们认为考试可以从正面或负面强有力地决定课堂,反拨效应就是考试对教师和语言学习者行为的影响(1993:89-90)。 李筱菊(2001)认为“考试,尤其是公共考试,对教学有着无可否认的反拨效应,有时还是很强大的反拨效应”。
Watanabe(2004)提出反拨效应的五个维度:具体性、强度、长度、意图、性质。具体性指测试的某一方面或某种测试具体的反拨效应,比如新四级考试如果包括听、写结合的测试,教学中相应地重视听写结合的训练。普遍性是指任何测试都具有的反拨效应。强度指测试对教学影响的程度有多大。长度指测试影响延续的时间。意图指考试的具体影响是设计者所期望的还是预料之外的。性质指反拨效应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在这五个维度中,性质最为重要,也受到最大关注”(亓鲁霞2011(4):23-28)。
语言学家Buck说过:“语言测试的正面反拨效应对于教师和学生有一种自然的推动,那就是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适合测试的要求……”语言测试的正面反拨效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科学公正的测试可以对学习者的语言能力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能说明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学习者可以根据测试结果来及时了解自身学习状况,确定学习目标,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便于在今后的学习中有的放矢。另外,还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2)对于教师而言,科学的测试会推动教师的教学,以此提高教学质量。测试为教师提供了一个目标水平,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测试的反馈信息发现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诊断和分析学生的错误,并以此为依据,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另外,测试对教师本身也有一定的影响,测试结果可以对教师水平和教学态度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反应。因此,当教师评估适当地参照学生的考试成绩时,教师教学的动力也会增强,从而激发教师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努力搞好教学。
语言测试对语言教学的不利影响被称之为负面反拨效应。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测试对教学的影响显而易见,考试结果,尤其是重要的考试,往往会被用作评估教师水平、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因此许多教师会为了测试而教学,即进行所谓的“应试教育”。为了追求考试中的高通过率,教师会选择摒弃一些“浪费时间、精力”,但有益于学生全面发展语言能力的教学手段,使教师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则是被动的接受。
2 )测试抑制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测试的结果如果被过分强调,不仅会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情绪,而且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也会“变质”,由内在动机转为工具型动机。长此以往,学生只满足与书面知识的理解而忽视它的产生和运用,从而养成眼高手低的不良学习习惯。
3 )测试给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一定的挫败感和焦虑感。在测试的特定条件下,心理素质较差的学生不可避免的出现很大挫败感和焦虑感,从而抑制了他们的正常发挥。
改革后的大学英语四级机考要求考生真正做到听、说、读、写的综合运用,尤其是听、写结合的考试方式更是一次大的飞跃,想要顺利的完成机考的写作任务必须先过听力这一关。这对我们的大学英语听力教学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需要从多角度入手,改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同时也要提高对于写作的重视,以听助写,以写促听。让学生最终形成批判性的思维模式,能够清楚地,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独到见解,具有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在听力课堂上,教师应针对学生的个体情况,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制定适合自己语言发展水平的切实可行的计划。在学生接受听力训练前,教师应该让学生了解听力训练的重点是抓住关键信息,听懂听力材料的主要内容。如遇难句不要停留,要学会及时抛弃,集中注意力在大意理解上。另外,学生需学会消除紧张焦虑的情绪,保持注意力的集中。更要应用选择性注意策略,学习正确合理的预测。
在英语听力的培养过程中,即便是学习者对所听材料的大意都可以听懂了,但是如果听得过程中未作任何笔记,那么过后对材料的主要信心,关键词汇,逻辑关系等都无法正确归纳。听力理解的过程是一个主动积极的对信息进行认知加工的心理语言过程。从外部的声音信号到内部的听觉理解大致经历三个阶段:首先,听觉器官对连续音流的感知与切分,即辨认出连续音流中的各个语句成分或片段;第二.将辨认出的句子或片段“留住”(即短时记忆),并迅速不断地与前后的其他片段相联系(即构成句法关系);最后,经过辨认和联系的原语句以高度简缩的形式(冗余部分被排除)形成意思并储入长时记忆.至此理解完成。从这一构成看,记忆与听力理解密切相关。在听的过程中.对语言信号所产生的记忆是在短时内完成的,因此记忆的痕迹十分肤浅,其保持量也相当有限。心理语言学家将其记忆称之为瞬时记忆和短时记忆,这两种记忆是听力理解的依据。但是人脑的记忆是有时间局限的,超出一定时间,信息就会弱化,甚至消失。因此在英语听力训练时一定要把言语信息速技能里的提高纳入学习计划之内。
1 )利用速记符号
速记符号可以是常见的一些数学或者其他学科符号,例如:
“ ↑ ” 可 用 来 记 录 “up,upward,rise,arise,to develop,to ascend,increase,soar,mushroom,rocket,make progress”等词或短语。
“↓” 可用来记录 “drop,sink,decline,descend,sud-den fall,decrease,reduce,to cut down,to go down,subside。 deteriorate”等词或短语。
“>”可用来记录“more,bigger,stronger,greater,more
“×”可用来记录“disagree,incorrect”等词。
“~”可用来记录“approximately,around,some,nearly,almost”等词。
也可以根据自创一些属于自己的符号。
2 )使用缩略方法
包括词汇缩减,句法缩减。字母较少的单词可以完整的拼写出来,但是字母较多的单词就可以使用首字母形式,缩写形式和省略元音的形式缩减,比如bw代between,beau代beautiful,tech代technology,等。在句子层面,可以通过省略冠词,助动词和介词的方式来缩略速记。要点尽可能用完整的简单句表达,句式不宜过于复杂,尽量省去语句中可有可无的修饰成份,即句法缩减。由于英语中实词具有表意功能,而虚词多具有语法功能,所以记词应以实词为主,而且要记中心词和句子的主要结构,定语、状语可略去不记,等听完后 回头再根据语法知识组织语言。例如:twenty-three years ago,the man,who was just back home from the war,got married to the most beautiful girl in the town.可速记为-23 years,man back ← war,married beat-est girl in the town.
需要指出的是,速记的方法没有唯一,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找出适合自己的方法。二速记也绝非一、两日就可练成的,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和积累才能达到效果。
写作这种产出性能力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在美国,很多大学的非英语专业一年级都专门开设写作课程,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观点,解决问题。而在我国,大学英语教学还未给予写作应有的重视。而新四级网考摒弃了传统的给出主题句的三段式写作任务,而改成与听力相结合的观点性文章的写作的这一重大改革适时地警醒了大学英语教学工作者。虽然这种写作模式已非新鲜事物,早已经应用于新托福网考中,但是中国的大学英语等级考试与国际接轨这一举动还是意义重大的。为了能够培养出更多具有国际交流水平的学生,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也要把写作与听力紧密地结合起来,以听助写,以写促听。提高听力教学要求,不能仅仅满足于完成教材上所设计的题目,而是把写作输出当作一种刺激学生提高听力的动力,让学生在理解听力内容的基础上,将听力内容与作文题目相结合,进行分析,整理,设计,产出这一整套的活动,从而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进而拓宽学生的国际视角,培养学生的国际交流能力。
综上所述,笔者分析了改革后的新大学英语四级机考的内容与方式以及其对大学英语教学的一些启示。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不能继续徘徊在单纯的语言基础技能的训练上,而是要放眼国际,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化视角、国际学术交流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优秀人才。只有将此教学理念彻底地贯彻在教学过程当中,才能真正地让英语语言变成得力帮手,助学生们在国际舞台上大展宏图。
Anderson,J.C.&D.Wall(1993).Does washback exis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Hughes,A.(2003).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Watanabe,Y.(2004).Methodology in washback studies[A].In L.Cheng,& Y.Watanabe with A.Curtis(eds.)Washback in Language Testing:Research Contexts and Methods[C].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筱菊(2001).语言测试科学与艺术[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亓鲁霞(2011).语言测试的反拨效应理论与实证[J].研究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FLLTP)(4)。
2012-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