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导向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2012-03-31 20:07李定清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应用性导向人才

李定清

(重庆工商大学应用技术学院,重庆400020)

1 应用性本科教育的内涵及其定位

1.1 应用性本科教育的内涵

目前,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一般分为学术性人才、应用性人才和技能性人才。应用性本科教育是相对于学术性普通本科教育而言,是高等教育“职业性”和“学术性”两种不同价值取向的追求。应用性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基本功能中体现出“应用性”特征,即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性人才;在科学研究方面,侧重与地方、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应用性研究,提倡科研与教学的相互促进和良性循环;在社会服务方面,强调为所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强调解决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因此,我们认为应用性本科是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科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全面提高职业素质为目标的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教育。

1.2 应用性本科教育的定位

应用性本科教育的定位既要从纵向上进行层次定位,又要从横向上进行类型定位,更要从方向上进行整体定位。从总体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目标定位——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培养高级应用性专门人才;(2)类型定位——属于应用性教育而非学术性教育,其专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行业或职业岗位(群)为依据设置;(3)层次定位——处于高等应用性教育体系中居于专业硕士与高职专科之间的本科层次,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4)服务面向定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第一线的人才保障。因此,应用性本科人才的应用性既体现了学术、技术和职业三者的结合,又要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工作能力,重实务、重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培养应用性本科人才的主体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独立二级学院;普通本科院校的应用技术学院或高职学院;国家或地方高职示范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联办应用性本科等。

2 应用性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需求导向理论

2.1 需求导向理论的内涵

应用性本科教育人才培养以什么为导向?从我国人才培养的导向理论发展演变过程看,主要有“供给导向”、“经济导向”、“就业导向”、“能力导向”和“实践导向”等观点。这些观点是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人才培养的导向理论,但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西方国家,诸如英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都提出“以需求为导向”构建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英国的高等教育倡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满足相关利益者的需要”,即“需求为导向”首先要满足企业行业的需求,其次要满足学生的需求,还要满足政府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非常重视“行业的人才需求”与“受训者的学习需求”,以这两个最大利益群体的“需求”为基点,行业充分参与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中来。澳大利亚的职业教育将功能定位为“满足企业、个人和社区的需要”。因此,我们认为应用性本科教育人才培养应以需求为导向,必须将应用性本科教育的发展致力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行业、企业发展的需要,满足受教育者就业和终身发展的需要。这也表明“需求导向”理论包含了“就业导向”、“能力导向”和“实践导向”等内容,贯穿了应用性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始终。

2.2 需求导向的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框架

需求导向的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必须树立以育人为根本的全面教育观,以职业能力为本位,注重个性发展,突出知识、能力、素质的应用性本科教育人才观。需求导向的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的基本框架包括以下内容:

(1)能力观。能力观就是从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的实现方式。这种能力本位不是简单指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而是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和反馈等要素的一种综合的能力。职业能力从结构上可分为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又可分为职业特定技能和行业通用技能,它们与职业关键能力相互包容;行业通用技能是职业特定技能的基础,职业关键能力是行业通用技能的基础;关键能力可以分解成“职业行为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生存发展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等,并分解成若干能力分项,使关键能力的培养具有可操作性。我们认为,能力本位观要通过制定“职业能力培养”特征显著的专业培养计划和方案,对各专业的职业能力进行细节量化,人才规格标准化,并与职业技能资格考核无缝衔接来实现。

(2)质量观。即满足企业需要,满足学生发展的全面质量观,包括人才培养过程质量观和学生发展质量观,并通过建立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与监控实现人才培养的质量目标。新的质量观,一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二是建立一支具有“双师”结构,能够切实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师资队伍;三是建立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评估体系,重视过程监控,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逐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引导、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3)学生观。即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和为了一切学生。建立以学生需求和发展为中心的学生观,包括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教学现场等,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实现以教师为主体向学生为主体转变,学生从被动学习、依赖教师学习向学生主动学习、靠自己学习转变;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注重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生存和发展能力。没有差的学生,只有差的教育,发展学生强势智能。

(4)实践观。即教学过程以实践为“先导”和“主线”,建立以多维互动实践教学平台的实践观。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因此,我们认为,新的实践观的基本出发点是基于素质、创新、实践、应用的能力培养,实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双合格”考核制度,要构建一个多维、互动的职业教育实践教学平台,形成实训与实习相结合,通用职业能力与专业能力相结合,校内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5)课程观。即建立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系统化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观。新的课程观,一是要按照应用性人才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要求,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科目课程内容和体系结构,并采用灵活多样的课程教学活动形式和课程考核形式。二是课程的改革向“模块化”、“课件包”方向转变,根据知识点和能力标准组合成若干个教学模块,每个模块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三是确定课程实施的环境平台,包括“双师型”教师、行业企业参与、实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和运行机制等作为应用性本科专业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四是强调对科目课程范型的评价,建立应用性本科专业科目课程,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取包括问题中心、训练中心、项目中心、体验中心、证书培训中心等适于应用性本科专业教育的课程范型,并以此带动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实践教学环境建设。

(6)方法观。建立以网络平台、案例讨论式等互动式教学的方法观。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改革,是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重要因素。新的方法观,就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为平台,大力倡导讨论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和发展性教学评价。讨论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就是教师由“授”转化为“导”,改变满堂灌方式,理论与实践结合;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现场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在“动”中学,融“教、学、做”为一体,注重培养学生能力,同时注意发展学生智能强项。这种灵活的教学方法,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协作交流的团队精神和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新的方法观以实现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实践,在快乐中成长”为最高境界。

(7)创新观。创新是人才培养的灵魂,是培养学生发展能力的关键。建立以第一课堂为基础,向第二课堂(课外活动)、第三课堂(社会实践)拓展的人才创新观。一是将创新的观念和意识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方法都必须改革创新,制定一套有效培养创新意识的人才培养方案;二是搭建以职业技能大赛、职业论坛、学术论坛、文体活动为主要内容的职业教育技术文化平台,活跃校园文化氛围,鼓励人人参与,实现人人成材;三是以社会实践为平台,以“工学结合”、项目管理等形式,利用周末、寒暑假让学生走向社会、走向企业,促使学生了解社会、认知社会、体验社会,鼓励学生创办微型企业。以此。在活动中、在实践中、在体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可持续发展。

(8)环境观。人才培养环境与人才培养质量密切相关,它包括人才培养内部环境和人才培养外部环境。市场需求和行业引领是人才培养的外部环境,它也影响和制约人才培养的内部环境。市场需求是专业设置的客观依据和专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也是以就业为导向的前提条件,是学校联系社会、服务于社会的基点,是以服务为宗旨的具体体现。行业引领是建立以行业为主导的应用性教育制度,行业企业在教学改革中起主导作用,是有效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条件。因此,建议建立国家行业技能委员会和行业培训咨询委员会,制定职业能力标准和质量框架,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采取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模式,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以企业为主组织实训;加强和推进校外顶岗实习力度,使校内生产性实训、校外顶岗实习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3 需求导向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的创新实践

重庆工商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作为重庆市实施应用本科教育的试点院校之一,从2003年7月开始招收第一批应用技术本科学生,截至2011年6月,已培养应用性本科学生2100余人。在此期间,学院一直以育人为中心,坚持“职业能力本位”和“开放办学”的理念,积极探索以需求为导向的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果和突出的社会效应。在构建需求导向的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中,学院在教育理念、培养方案、运行机制等多方面进行了改革与创新。

3.1 需求导向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理念创新

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不仅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也直接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受传统办学观念影响,我国高等院校在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上存在两大误区:一是不切实际地拔高目标。如在人才培养上重视学术性人才,轻视应用性人才;教学方式上强调全面的理论教育,忽视实践操作课题教学等。二是沿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如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只重视实践技能人才培养;在知识的构建上只注重技术、技能教育;在素质和能力培养上只强调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前者相对造成了我国“学术性”人才过剩,而高级技术型和实践应用性人才严重匮乏的局面;后者则导致本科毕业生基础不扎实,而实践能力和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未大幅度提高。因此,确立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厘清应用性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思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院对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重点抓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以培养具有深厚的人文基础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为基本内涵;二是在专业设置上,以需求为导向,面向市场、面向企业,强调突出专业的针对性和应用性;三是在培养方案的制定上,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突出学生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四是在培养途径上,通过建立多维互动的实践教学体系,寻求政府、高校、企业、学生四方共同利益需求的最佳结合点,建立合作教育的运行机制。

有鉴于此,我们探索及实践需求导向的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其对传统普通本科人才和高职专科人才培养的革新总体思路是: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合作办学为主要模式,通过打造多维互动的人才培养教学平台,大力创新人才培养途径,深度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扎实、动手能力强、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上手快、后劲足”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无缝对接”。

3.2 需求导向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创新

相对于学术性普通本科而言,应用性本科教育是“以需求为导向,以学科为基础,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全面职业素质教育为重要方面”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本质属于职业教育,其人才的基本定位是高素质应用性人才。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具有教育类别的职业性、教育层次的高等性、职业岗位的基层性、人才类型的应用性、社会需求的导向性等特征。因此,应用性本科人才的应用性体现的是学术、技术和职业三者的结合,校企合作成为了应用技术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特征。根据以上几点,为显著区别于基于学科和学术的人才培养方案,学院明确了应用性本科的能力体系由基本素质、通用能力、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实践能力六大块构成。以能力体系为纲,以职业能力标准为依据,构建了高素质应用性本科的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职业能力标准设计了专业课程体系。同时,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即以建立创新型教师的培养为突破口,完善了“双师型”教师队伍,提升了教师的综合素质;构建了“课堂教学与实训教学、校内教学与校外现场教学”交替互动的教学方式;实行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灵活的教学方法和以能力本位的考试制度。

3.3 需求导向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机制创新

学院以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性本科人才,始终坚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和合作发展的基本原则,积极探索定单培养、合作办专业、股份制等多元办学模式,并在校企合作体制和机制上加大改革力度,拓展校企合作办学的深度和广度。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在需求导向的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机制上,形成了“多维互动实践教学体系”。这一体系的实质是根据岗位需要,设置专业课程,设计培养方案,构建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架构体系,制定企业全方位参与教育教学的“过程互动”运行机制。其核心是“一个中心,两个平台,三个互动,四个结合”。以“职业能力”为中心,是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的逻辑起点;打造“校内、校外两个实践教学平台”,是实践教学体系的硬件基础;建立“培养考核、师资互动、校企合作”三个互动机制,是实践教学体系的运行关键;遵循“双纲、双课、双师、双证”四个结合,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控制标准。

(1)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多维平台构成。包括:一是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与规划。其任务是要满足各应用本科专业的校内实训课程的开展,它的目标是要使学生初步获得职业技能的知识与基本技能。二是校外毕业实习基地的建设与规划。其任务是要满足校外课程实训和学生毕业实习的开展,它的目标是要使学生的职业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熟悉与掌握。三是产学研校企合作基地的建设与规划。其任务是要满足学生的“双岗”实战训练要求,满足学生实习、就业一体化结合发展的要求,它的目标是要使学生的职业能力进一步熟练和巩固,进一步运用和掌握,同时为合作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储备。

(2)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互动运行机制。包括:一是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培养与考核机制;二是建立以“双师型师资”为中心的校企师资互动机制;三是建立以“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内容的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的传递与修正机制;四是建立以“订单培养”为主要模式的校企合作机制。订单培养模式是已经被实践证明的校企合作的成功办学方式,虽然订单培养模式还不够成熟和完善,但它所开创的校企合作之路却代表了未来应用技术教育的发展必然。这种模式也是与当前市场高素质应用性人才匮乏矛盾凸显的事实相呼应的,是高素质应用性人才市场上供求双方寻求共赢的结果。

[1]高林,吴智泉.发展应用性高等教育若干基本问题的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8,(5).

[2]吴智泉.2008应用性本科教育国际研讨会会议综述[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4).

[3]冯爱秋,周华丽.试论应用性本科教育专业建设的特点与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0,(5).

[4]李定清.C-TAFE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框架初探[J].职业技术教育,2008(7).

[5]李定清,何军.应用性本科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应用性导向人才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人才云
“偏向”不是好导向
对小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培养策略的探析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人的行为方式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