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社区的危机应对策略研究

2012-03-31 20:07陈婷婷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年1期
关键词:道德社区大学生

陈婷婷

(黎明职业大学人文社科系,福建泉州362000)

据2010年1月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底,在中国3.84亿网民中,有50.7%的网民是25周岁以下的青少年群体[1]。高校大学生是青少年群体中与网络接触最频繁的群体之一,网络社区作为真实世界的延伸受到了高校大学生的普遍欢迎,社区的强交互性、时效性、开放性、多元性、匿名性、虚拟性等各种特性吸引了青少年大学生的眼球,满足了他们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但是也带来系列的潜在危机。网络社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宣传阵地之一,健康的社区环境,正确的舆论导向,对高校校园的安全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在网络飞速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研究高校网络社区存在的危机及其应对策略,对促进人类健康文明的发展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1 网络社区概述

网络社区又称虚拟社区或虚拟社群,它并非是一种物理空间的组织形态,而是由具有共同兴趣及需要的人们组成、成员可能散布于各地、以志趣认同的形式作在线聚合的网络共同体[2]。它所包含的主要功能一般有BBS论坛、在线聊天、贴吧、交友、群组讨论、社区通讯、微博等。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人类步入到信息化的社会,高校网络社区正是信息技术发展之后形成的崭新的适应高校大学生的生存空间,在高校校园网的活动区域内,丰富多彩的信息资源开阔了大学生的视野,丰富了社区的生活。同时,高校网络社区为大学生进行信息交流提供了便捷的平台,具有共同的兴趣和爱好的学生经过频繁的互动,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和对社区的归属感与凝聚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网络的规范化,高校网络社区也日渐显示出潜在的危机,正确认识并对待高校网络社区存在的危机,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保障。

2 高校网络社区潜在的危机分析

2.1 网络社区的匿名性易造成大学生道德感的弱化

网络社区的匿名性是一把“双刃刀”,打破时空限制的平等自由的交流方式有利于促进高校大学生信息交流,增强校园的活力,但匿名性质的“人-机-人”的交往模式也容易造成当代大学生道德感的缺失。高校网络社区的人员通常不以真实身份在社区中扮演人物角色,不受现实生活中的法律规范与道德制约。大学生往往抱着“没人认识我、知道我是谁”的心理在社区中进行无拘无束的交往,自由的选择交往对象,倾吐心声,寻找自我价值感,在语言表达上呈现出直接、刻薄等具有人格攻击性的特点,他们看不到由于自己言语上的不道德对他人造成的伤害。这种任意宣泄、忽视自己言语给别人造成精神伤害的网络行为无法受到现实生活的道德束缚,长此以往,一旦被固定下来,容易在现实生活中使大学生缺乏责任与义务,以冷漠、苛刻的态度对待社会上的各种现象,道德感不断缺失。

2.2 网络社区的虚拟性易造成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异化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认知,高校大学生自我认知的内容一般有个人与社会两个因素,如个体对自身性格爱好、道德品质、气质特征、理想追求、个人能力、社会角色等多方面的自我认知。一方面,在虚拟的网络社区里大学生可以随意的塑造自己的角色,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把自己“形象化”、“超能化”,说自己想说,做自己想做,在社区里得到多数人员的认可与推崇,自我能力认知度较高。当现实生活与网络社区的自我能力产生落差时,易导致大学生对自我能力认知的错乱与模糊,出现自我意识的异化。另一方面,在虚拟的网络社区里大学生可以将自己的社会角色理想化,例如扮演科学家、心理学家、作家等多重角色,现实与虚拟之间频繁的角色互换,现实自我与“虚拟自我”有时的相互冲突,使大学生对自身所处的现实的社会角色产生异化,滋生各种心理问题。

2.3 网络社区的成瘾性影响大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网络成瘾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控制障碍,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3]。随着通讯工具的普及化、科技化,手机上网成为一种随性、方便的沟通方式。据统计,高校大学生的网络社区成瘾性所占的比率在所有年龄阶段的群体中是最高的,正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一个主要的发展任务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逐步确立,这需要大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接触,网络社区是现实世界的延伸,但却永远代替不了现实生活。目前高校大学生往往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网络社区上进行交友聊天、玩游戏等活动,一旦离开网络社区,就好像失去左臂右膀,精神恍惚,在现实生活中与朋友、同学、老师之间的交流逐渐弱化。当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遭遇困难时,易在网络社区中寻求虚拟情感的补偿,对现实采取躲避的方式,不敢正视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长此以往,大学生对网络社区的依赖性逐渐增强,出现诸如害怕、孤独、依赖等现象,导致现实生活中低质量的人际关系。

2.4 网络社区的开放性、多元性影响高校网络社区舆论导向

网络舆论指的是以各类评论性信息为主,包括感受、情绪、看法、意见、态度、观点等各个层面的内容,具有价值性[4]。高校大学生作为网络社区的主体受众,这一群体充满活力、对外来文化吸收性较强,带动整个高校网络社区的主要舆论导向。网络社区作为高校的主要宣传活动阵地,主体应该是健康、积极向上的,开放化的特征能够满足青少年对于多元文化的需求,但是对于缺乏生活历练、人生观、价值观还未完全确立的大学生,网络社区虚假、灰色的信息、庸俗的内容、偏离主流文化的思想,鱼龙混杂,极易混淆学生的判断,特别是一些西方势力利用高校网络平台对大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文化渗透,对网络社区的舆论导向产生负面的影响。

3 高校网络社区潜在危机的策略

3.1 坚持实名制原则,创建健康、积极向上的高校网络道德社区环境

在无人监督的网络社区中,大学生如何做到自律,不随意谩骂、攻击他人,采取实名制的原则,创建健康的高校网络道德社区环境是强化大学生责任与义务意识的有力措施。第一,采取实名登记注册的方式,对进入网络社区中的人员形成无形的道德束缚,现实生活的道德责任和义务与虚拟社区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当大学生在高校网络社区交流时,以实名制的方式,将现实世界的道德规范延伸到虚拟社区当中,使大学生在网络社区的言语表达上更加人性化。第二,创建网络道德社区环境指的是在高校网络社区中,构建真实的网络道德社区,是以人类普遍的道德责任和无形的道德力量为基石,以主体的教育实践创新和文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动力的[5]、积极向上的、采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构建网络道德社区,依托先进的网络技术,利用网络社区互动性强、时效性高的特点,坚持发展性、系统性、渗透性及激励性的原则,达到网上道德教育的目的。例如在专门开创的网络道德板块中,通过开展网络道德标兵征选、网络道德知识竞赛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不仅使现实生活中教条式的道德规范在高校网络社区中更加亲民化,调动广大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度,同时化解高校网络社区大学生道德感弱化的潜在危机。

3.2 倡导人文关怀,加强师生间的联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高校教师坚持以学生为本,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断加强与学生间的沟通联系是避免大学生自我意识错位的有力措施。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威望,掌握一定的话语权,如何在虚拟的网络社区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第一,建立良师益友的师生关系,加强与学生间的沟通联系是预防大学生自我认知异化的基石。教师常与学生接触,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特别是有自我意识错位倾向的学生,让他们在真实世界同样感受到虚拟网络社区的温暖,引导大学生回归到真实生活,正确认识自我。第二,培养为校、系、班级服务的意识,建立团结互助的同学关系。通过开展各种活动,为学生提高自身综合能力提供平台,让学生在真实的校园生活中感受群体生活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形成自我认知。第三,倡导人文关怀,在生活、学习中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困难。贴近学生生活,深入了解学生在虚拟的网络社区中寻求心灵慰藉的根源,对症下药,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挫折与困难,引导他们走出虚拟世界的角色,正视现实的生活。

3.3 实施素质教育,建构丰富多彩的高校网络社区模式

实施素质教育,建构丰富多彩的高校网络社区模式是预防高校大学生网络社区成瘾性的最有效的措施。由于当代大学生更具创新性,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在高校网络社区中开展素质教育,举办别具风格的活动,吸引学生的眼球,鼓励学生与人交往,提高自身的社会性发展能力。具体有以下几点:第一,在网络社区中开展网页设计大赛、网上征文活动、网络知识竞赛等等,寓教于乐,使学生投入更多的精力到各种活动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为步入社会做好充足的知识储备。第二,开展网上心理咨询板块,排解学生的各种心理困惑。利用网络社区便捷、互动性强、速度快的优势,使网络社区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与学生联系的纽带,跨越时间、空间的限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对因为网络社区成瘾性而影响其社会发展的学生,及时地发现并帮助解决,使其参与到现实生活中。

3.4 培养“意见领袖”,逐步完善高校网络社区建设,依法开展舆论监督

高校网络社区具有较强的传播性,要有限地占领高校网络社区这一宣传阵地,引导学生的网络舆论走向主流文化,具体的措施如下:第一,发挥学生骨干、重点学生的“意见领袖”作用。高校网络社区舆论导向的控制,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做好“把关人”的同时,要挖掘学校的学生骨干、重点学生,对他们进行网络安全等相关知识的培训教育,让他们在网络社区的各大板块担任重要职位,例如:版主、吧主等,发挥此类学生在网络社区中的“意见领袖”作用,引导社区人员的网络舆论往健康、积极的方向靠拢。第二,逐步完善高校网络社区的制度建设,依法开展舆论监督。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例如高校网络社区信息安全制度、网络文明公约、网络社区论坛规则等,规范网络社区的建设,让网络社区的相关负责人职责明确,真正做到有法可依,对网络社区的各类舆论进行有效监督与把控。

4 结束语

网络社区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之一,它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打破传统的沟通交流模式,使人们跨越时空的限制进行平等自由的交流,但是在感受网络社区带来便利的同时,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居安思危,正视高校网络社区潜在的各种危机,把握网络教育的主动权,使高校网络社区成为提供社会文化服务的良好平台和传播主流文化的有效阵地。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uploadfiles/pdf/2010/1/15/101600,2010-01-15/2011-08-07.

[2]杜俊飞.存在于虚无:虚拟社区的社会实在性辨析[J].现代传播,2004,(1).

[3]Young KS.Cyber-disorders:the Mental Health Concern for the New Millennium[J].Cyber Psychology Behavior,1999,(5).

[4]张楠.大学生网络道德培育的范式创新[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10,(2).

[5]宋爱燕.高校网络舆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09,(34).

猜你喜欢
道德社区大学生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