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泓,刘小平,彭璐琼
(监利县人民医院预防保健科, 湖北 监利 433300)
新生儿卡介苗接种台和接种法改良体会
张 泓,刘小平,彭璐琼
(监利县人民医院预防保健科, 湖北 监利 433300)
目的:提高新生儿卡介苗接种成功率。方法:将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在医院出生的健康新生儿随机分为改良组844人和对照组812人,分别用改良法和传统法接种并进行比较。结果:改良型接种法成功率为99.2%,传统型接种法成功率为89.5%。结论:改良型接种法优于传统型接种法。
卡介苗;预防接种;成功率;改良
新生儿卡介苗接种是预防各种结核病发生的主要方法,正确的接种方法是预防效果的保证。临床工作中常因各种原因导致接种部位皮丘不明显、注射过深、菌量不准确(针头斜面部分露在外面,菌液外漏)、甚至将皮肤对穿挑破等现象,造成卡介苗效价降低、局部脓肿或溃疡长期不愈等后果,使卡介苗接种准确性下降。我科对传统接种台和接种法稍作改进,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对象
对照组和改良组均随机选择在我院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出生的健康新生儿,胎龄≥37周,体质量≥2500g。出生后无严重窒息,无明显先天畸形,无发热、呕吐、病理性黄疸、心脏病或其他皮肤病。对照组812人,改良组844人。均选用针尖斜面<2mm的0.1ml一次性无菌自毁式微量输入注射器(卡介苗接种专用)进行接种,两组均为固定人员接种。
1.2传统接种台和接种法
传统接种台台面为水平结构,让新生儿侧卧其上。由家属或助手协助,暴露左上肢,用75%乙醇消毒左臂三角肌下缘外侧皮肤,待干后,用左手拇指固定皮肤,右手持注射器,针尖斜面向上,与皮肤成5度角刺入皮内,针尖斜面刺入皮内后,左手拇指固定针栓,右手推动活塞柄,注入卡介苗菌液0.1ml,使接种部位形成白色皮丘。
1.3改良型接种台和接种法
经过改良后的接种台台面设计成凹槽形,正好容纳1个新生儿。让新生儿侧卧其中,暴露左上肢,使其左前臂曲肘置于胸前,用75%乙醇消毒左臂三角肌下缘外侧皮肤,待干后,左手握住新生儿左臂的同时,食指和拇指张开绷紧皮肤,肘部轻轻压住新生儿下肢,右手持注射器,针尖斜面向上,与皮肤成5°角刺入皮内,针尖斜面刺入皮内后,左手食指迅速移向针栓,并按压住针栓,左手拇指和其余三指仍然紧握住左臂,右手推动活塞柄,注入卡介苗菌液0.1ml,使接种部位形成白色皮丘。
1.4判断方法
两种接种法均一次操作注射致局部隆起一圆形皮丘,隆起皮肤变白并显露毛孔[1]为接种成功。
对照组812例,接种成功率为89.5%。改良组844例,接种成功率为99.2%。两组对比有明显差异,显示改良接种法优于传统接种法。
3.1接种失败的原因分析
新生儿因为突然离开母亲怀抱和强迫体位的不适,会产生不安全感而哭吵躁动,加之乙醇和针尖均会对其产生剧烈刺激,而使他们更加哭闹反抗。还有巨大新生儿粗壮的手臂,体表覆盖较多胎脂的新生儿(胎脂粘连湿滑),这些因素均会导致新生儿难以固定,增加了接种难度。加之新生儿皮肤菲薄,从而使护理人员在操作过程中难以把握进针角度和推注准确菌液,有时甚至可能因为新生儿的剧烈摆动而使针尖挑穿皮肤和进针太深,或增加新生儿痛苦或造成不良后果。
3.2改良型接种台和接种法的优点
改良型接种台台面为凹槽形设计,新生儿侧卧于内时即便哭闹挣扎也不会随意滚动,有利于护理人员固定体位。改良型接种法在操作时左手拇指和食指绷紧并固定了皮肤,而左拇指和其余三指始终握住新生儿左臂,加之接种者左肘部轻轻压住新生儿下肢,从而很好的固定了新生儿接种部位,使得接种者能顺利进针并推注准确菌液,使接种部位隆起带毛孔白色皮丘,接种成功。
3.3对接种环境和接种人员的要求
新生儿卡介苗接种不同于常规的皮内注射,对接种部位、进针深度、注入菌量等均有严格规定。卡介苗要求皮内接种,严禁皮下和肌内注射。若注射皮下和肌肉层,可引起局部的严重反应或淋巴结化脓破溃。据报道,腋下淋巴结反应的次数和强度与卡介苗的注射深度成正相关[2]。卡介苗接种剂量非常严格,必须是0.1ml,量大增大反应,量小免疫效果差。
卡介苗接种室内应保持清洁、通风、保暖、光线明亮,室温保持在22~26℃,相对湿度50%~60%,室外设有醒目标志,并定时空气消毒。接种台也应定期用84消毒液擦拭消毒,定期更换台布。接种人员应经过专业培训,技术熟练,责任心强,心理素质好,持证上岗。
[1]李如竹.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85.
[2]高唯唯,徐德利.卡介苗接种异常淋巴结反应[J].中国防痨杂志,1996,18(1):33-44.
[编辑] 何 勇
10.3969/j.issn.1673-1409(R).2012.06.007
R186.2
A
1673-1409(2012)06-R015-02
2012-03-08
张泓(1963-),女,湖北监利人,主管护师,主要从事预防保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