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胜平,王 昊
复杂的Pilon骨折因开放创面外露,踝关节肿胀严重且皮肤张力大,治疗困难。应用外固定架结合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复杂Pilon骨折获得了特殊的疗效,我科2009年1月~2010年7月应用此法治疗Pilon骨折26例,术后骨折全部愈合,创面修复完好,功能恢复满意。
1 一般资料 男性18例,女性8例;年龄16~54岁,平均39岁。致伤原因:坠落伤9例,道路交通伤17例。按Rüedi和Allgöwer分型[1],Ⅱ型 8例,Ⅲ型 18 例。开放性骨折 7例,闭合性骨折19例;合并腰椎骨折2例,骨盆骨折2例,股骨骨折2例,足踝损伤3例,颅脑损伤8例,其它合并伤3例。7例开放性骨折均在6~8h内手术清创,应用外固定。
2 治疗方法 胫骨骨折:采用前内侧切口,起于胫骨嵴内侧,达踝穴水平时,斜向内踝,直接切达骨膜。在C型臂X线透视下先将单边外固定架固定于胫骨前内侧,及跟骨处(入点为内踝尖部与足跟后下缘联线中点),若跟骨骨折则可在距骨上固定,尽可能不要固定于距骨颈部,避免距骨发生坏死;将胫骨下段骨折在骨膜外解剖复位,用外固定架固定稳定,再行关节面的复位,用螺钉或克氏针固定;在足部第1跖骨基底处拧入1枚螺钉,同时用连杆将踝关节固定于90°后,并固定踝部骨折块。术后均不用石膏外固定。
开放性骨折:彻底清除坏死或污染组织及异物,VSD装置覆盖创面7~8d后,待创面感染控制、新鲜肉芽组织增生后Ⅱ期植皮或行皮瓣转移修复损伤创面。闭合性骨折:行切开复位骨折内外固定,VSD材料覆盖伤口缺损创面7~8d,Ⅱ期植皮或行皮瓣转移修复损伤创面。将VSD材料按照创面大小或略小于创面修剪后,贴敷于创面,从伤口或距创面约2~3mm正常皮肤处戳孔将VSD材料上的引流管引出。创缘周围与VSD材料边缘间断缝合。缝合VSD材料后,擦干周围皮肤,将生物透性薄膜黏贴密闭整个创面,封闭引流管时保证不漏气以便创面形成真空。
3 结果 26例随访6~18个月(平均10个月)。外固定架应用3~8个月,平均4.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4个月。1例因过早负重致外固定螺钉断裂重新更换后骨折愈合。骨折复位术后X线片示解剖复位19例,复位良好7例,主要为后踝复位欠佳。闭合性骨折均无皮肤坏死;7例开放性损伤有2例外伤边缘处少许坏死,经积极更换创面敷料,瘢痕愈合。1例因外伤致皮肤严重挫裂伤太重,局部皮肤坏死,行旋转皮瓣修复创伤,伤口Ⅰ期愈合。开放性骨折因创面软组织损伤大,污染严重行VSD治疗后Ⅱ期植皮及皮瓣转移修复创面。5例闭合性骨折因皮肤张力过大,减张暴露手术切口,VSD治疗后Ⅱ期行转移皮瓣及植皮修复,均获得良好的修复。
Pilon骨折,尤其是高能量的Pilon骨折,并发症的发生率高达55%[2]。术后早期的并发症包括伤口裂开、皮肤坏死、表浅或深部感染等。这些并发症主要由局部张力太高、切口选择不当及引流不充分引起。
踝关节创伤后早期软组织肿胀,抵抗力差,此时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易发生感染及皮肤坏死等并发症。软组织损伤的修复是血运重建、骨折愈合和防止骨髓炎、骨不连的基本条件和保证。软组织缺损大、组织挫伤严重,坏死组织难以自行修复,清创难以彻底清除污染和坏死组织,Ⅰ期软组织修复十分困难。术后感染和骨筋膜间室综合征发生率很高,以往在清创后敞开伤口充分引流,冲洗换药等方法处理,这样组织暴露时间长,创面、创腔引流不畅,易并发创面感染和骨髓炎,软组织损伤修复周期长,骨折断端血运差,增加骨不连和骨延迟愈合等并发症,同时增加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VSD治疗能够有效促进感染创面细菌清除及创面愈合,和以下因素有关[3]:(1)VSD通过机械性引流作用,可以减轻创面坏死组织及分泌物与代谢产物对组织细胞的损伤作用,又使创面保持清洁,形成不利于细菌生长的创面环境;(2)负压治疗后创面血液循环得以明显改善,有利于巨噬细胞及中性白细胞发挥其杀菌与吞噬功能。许多研究证实,局部组织缺血、缺氧与创面感染互为因果,感染可以引起组织缺血、缺氧,进而抑制免疫细胞的吞噬与杀灭细菌功能[4],加之细菌产生的毒素对免疫细胞的损伤,使免疫细胞功能进一步抑制,导致细菌繁殖加快,感染加重。因此,VSD后创面局部环境及血液循环的改善,使免疫细胞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必然有利于清除创面细菌,加速创面愈合。
[1] Ruedi TP,Allgower M.The operative treatment of intra-articular fracture of the lower end of the tibia[J].ClinOrthop,1979,(138):105-110.
[2] Teeny SM,Wiss DA.Openreductionand internal fixation of tibial plafond fractures.Variables contributing to poor results and complications[J].ClinOrthop Relat Res,1993,(292):108-117.
[3] Banwell PE,Teot L.Topical negative pressure(TNP):the evolution of a novel wound therapy[J].J Wound Care,2003,12(1):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