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宗教思想探析

2012-03-29 13:28张安礼
大理大学学报 2012年7期
关键词:淮南子鬼神崇拜

张安礼

(中共怀远县委党校,安徽怀远 233400)

《淮南子》宗教思想探析

张安礼

(中共怀远县委党校,安徽怀远 233400)

《淮南子》是西汉初期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撰的一部思想学术著作。该书内容博大精深,其中记载了有关夏代及其以前的宗教信仰的一部分资料。这些珍贵的资料是研究古代宗教思想的重要依据。《淮南子》宗教思想以神仙道家思想为主,兼及其他有神论信仰,包含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三个方面。

《淮南子》;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

《淮南子》又称《淮南鸿烈》,是西汉初期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编撰的一部思想学术著作,被近代学者胡适称作“绝代奇书”,在悠久的中国学术思想和科技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1〕。该书体系博大、内容丰富,“牢笼天地,博极古今。”“是对先秦诸子百家学说的集大成”〔2〕。有关我国古代原始宗教的资料或遗物,秦汉之前的典籍保存的实在太少,而《淮南子》却记载了有关夏代及其以前的宗教信仰的一部分资料,这些珍贵的资料是研究古代宗教思想的重要依据。

一、自然崇拜

原始时期,人类无法定居生活,身边的自然环境随着迁移时常变化,而头顶上的日月却总是伴随着他们。因此,把日月当成神圣事物进行宗教性的祭祀崇拜,在人类社会的早期就开始了。《淮南子·地形训》中记载着古时存在着十个太阳,如“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如果木在建木的西边,树梢上有十个太阳,它们的光辉照耀着大地。在我国古代,天上有十个太阳的传说是相当流行的。

古代先民的自然知识是缺乏的,他们在对自然物进行崇拜的过程中,其神的人性越来越多,从形象到生活都要人格化,进而脱离原始宗教的范畴,成为“人为宗教”的信仰对象。《淮南子·天文训》中关于太阳的神话,其拟人的成分就非常多。“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是谓晨明。登于扶桑,爰始将行,是谓胐明。”行程经过曲阿、曾泉、桑野、衡阳、昆吾、鸟次、悲谷、女纪、渊虞等地,“至于悲泉,爰止其女,爰息其马,是谓县车。……日入于虞渊之汜,曙于蒙谷之浦,行九州七舍,有五亿万七千三百九里。”这里所描写的太阳是使用马车在太空行走的,而且还配备了女御者。日神崇拜在古代很盛行,南方的楚国就奉祀被先民们极度神化了的太阳神,名之为“东君”或“东皇太一”〔3〕。

对月亮的崇拜也比较普遍。《淮南子·览冥训》说:“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高诱注:“姮娥,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4〕。姮娥就是嫦娥。西王母本来就是神仙,姮娥奔月后成了月亮的主人,成了月精,古人就把姮娥当作月神来崇拜。这种迷信在民间根深蒂固,而且现在还流行着。“月老”,就是坐在月光下的不知名的老神仙,被尊为主管人间男女婚姻的神,和民间的月亮崇拜具有密切联系。

在原始宗教时期,先民对下雨这种自然现象不理解,后来逐渐有了“雨师”“应龙”的称号。在《淮南子·地形训》中把“应龙”描写成神秘的动物,说“毛犊生应龙,应龙生建马。”还记载了“土龙致雨”民间迷信。就是天旱求雨时,用泥巴做成一条土龙祭拜。

雨落地面蓄积成水是显而易见的,那么雨从哪里来呢?《淮南子·地形训》讲是由龙产生出来的,所谓“黄龙入藏,生黄泉”“青龙入藏,生清泉”“赤龙入藏,生赤泉”“白龙入藏,生白泉”“玄龙入藏,生玄泉”。说明当时民间盛行着龙能生水和龙能下雨的迷信。后来,龙神是降雨和生水的神的迷信在民间得到广泛的信仰,产生了许多关于龙王的神话传说。

另外,由于对龙神的祭拜,而对龙致雨所蓄成之水也产生迷信思想。《淮南子·地形训》就记载了被神秘化了的水和水源,“疏圃之池,浸之黄水,黄水三周,复其原,是谓丹水,饮之不死。”丹水之外还有“赤水”“弱水”“河水”“洋水”,“凡四水者,帝之神泉,以和百药,以润万物。”由敬畏龙神进而敬畏崇拜水神。

雷电常常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因此,被看作是天上的神灵加以崇拜。《淮南子·览冥训》里有凤凰“暮宿风穴”的说法。古人地理知识不多,认为“风神”住在某个地穴里,从而把“洞穴”当作风神来崇拜。“雷”这种自然现象非同一般,雷电的威力大,发出轰隆巨响,霹雳闪耀天空,落地时可导致森林起火、人畜毙命,杀伤力极大。因为先民惧怕受其危害,崇拜其威力而把它奉为可怖的神灵。《淮南子·地形训》记载着古人这种思想:“雷泽有神,龙身人首,鼓其腹而熙。”

秦汉以前,将雷神称为“丰隆”。《淮南子·天文训》:“季春三月,丰隆乃出,以将其雨”〔5〕。“丰隆”这一名称,可能是来形容诸雷鸣时轰隆作响的近似之音。把雷神看作天神属下的行刑神的迷信,战国以前就有了。《淮南子·览冥训》记载:“庶女叫天,雷电下击,景公台陨,支体伤折。……由此观之,上天之诛也。”这里说的是齐国有民女,因含冤受罪而向天呼唤,天帝知其受冤后发怒,降雷神击毁齐景公楼台,景公受伤。在原始宗教信仰中,雷神功夫了得,不要说恶人,就连善人也畏惧雷之神力。

我国原始宗教是典型的多神崇拜,在古代群神中,土地神的崇拜者较为广泛,影响极大。《淮南子·时则训》说:“东方之极,……大纻句芒之所司者,万二千里”“南方之极,……赤帝祝融之所司者,万二千里”“中央之极,……黄帝后土之所司者,万二千里”“西方之极,……少纻蓐收之所司者,万二千里”“北方之极,……颛顼玄冥之所司者,万二千里”。这里记载了管理东南西北四方的土地神。原始的土地神祭祀,后来发展为祭祀社主(社神)。关于社神是谁,史料记载不一,《淮南子·汜论训》说是禹,“禹劳天下,而死为社”。

自古以来的佛道宗教场所大多居于深山之中,也是有着悠久的山神崇拜渊源的。《淮南子·地形训》说:“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这可以说是对原始社会山神崇拜的记录,其对高山的神秘性所幻想出来的迷信,是自然宗教性质的山神崇拜。

二、祖先崇拜

“对于死去祖先的灵魂(祖灵、鬼魂)的崇拜乃是一切宗教的出发点,祖先崇拜乃是一切宗教的基础”〔6〕454。对人类祖先的崇拜是在鬼神图腾等崇拜的基础上形成的。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逐渐意识到氏族本源在人类自身,并且认识到祖先之魂灵可以保佑后代子孙时,便形成了祖先崇拜。

女娲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是被民间广泛信仰的古神之一。女娲的原始的神性是创造了人类和炼石补天。《淮南子·览冥训》记载:“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监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这表明,女娲是远古时期勇敢地向自然灾害进行搏斗的一位伟大女性〔7〕。女娲的业绩在民间家喻户晓,其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的地方,据说就在河北省涉县城西北三十里唐王峧沟的凤凰山(此山西汉时名中皇山)里。后人为了纪念这位“补天”女神,修建了一座奇秀的建筑群——娲皇宫。

女娲不只是拯救人类的女神,而且是创造人类的始祖。《淮南子·说林训》云:“黄帝生阴阳,上骈生耳目,桑林生臂手,此娃所以七十化也。”意思是说女娲与黄帝、上骈、桑林合作创造了人类。女娲自古被列为“三皇”之一,受到历代帝王的祭祀。

档案材料流失的问题。作为档案材料应该是系统的永久存放资料,应该为其发展而服务,作为众多的科技人员所创造的成果只能说的在职期间为国家和集体做的工作,不应该看出是自己的私人材料。在我们单位就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当时一些老科技人员他们确实有一种忘我的钻研精神,不分单位和家里都是埋头苦干地钻研畜牧局的档案管理工作。但是当他们退休后就将其材料占为己有,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这样以一个集体而凝结成的智慧结晶却难以得到集体的传承发展,为此使畜牧局档案管理工作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出现了一定的断空,更影响了下一步的管理工作。

女性始祖崇拜中女娲颇具真实感,而西王母就被高度神化了。《淮南子》认为,西王母在流沙之濒,并将西王母列入道教的神仙之一来崇拜。例如,《淮南子·览冥训》说:“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这里把西王母说成是长生不老之药的所有者,也是潜意识中的“创造之神、生命之神、不死之神”〔8〕。而后来道教所宣扬的就是要人去寻找神仙求此类药物。这样一来,西王母自然就成了道教信仰者所崇拜的神仙了。“道教信仰的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这是它与别的宗教信仰的根本不同之点”〔9〕。

中国远古神话中有关男性祖先崇拜的故事比女性祖先崇拜丰富多彩。像黄帝、神农氏、伏羲氏等的神话传说,更是深入人心,跨越了氏族的界限,为中华民族炎黄子孙认同,它们几千年来一直起着强化华夏儿女凝聚力、认同感的重要作用。

中国远古神话中,黄帝是有史所记载的一位重要的部落首领。古人认为,黄帝是神农氏之后和尧、舜之前的圣人,是华夏族的正式缔造者,是中华文化的早期集大成者。到秦汉时,黄帝的出现,是出于阴阳五行家之手,因此,就在黄帝身上附加了不少阴阳五行方面的迷信。《淮南子·天文训》记载:“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执绳而制四方。其神为镇星。”与黄帝齐名的炎帝同样是先民们崇拜的对象。《淮南子·汜论训》说:“炎帝于火,死而为灶。”这是说民间将炎帝当作灶神来供奉。

禹是古代传说中的历史人物。禹的传说中,有许多事迹,可能是后人为了把禹神秘化而杜撰的。真实的人物禹被神秘化之后,变成了受人广泛崇拜的神。

《淮南子·修务训》说:“禹生于石”,耳朵有三个洞,“禹耳参漏,是谓大通。”另外,从鲧化为黄熊的传说,也引伸出禹本身也有变化为黄熊的神力,《汉书》中记载了汉武帝到嵩山观看启母石,说启母石的来历是禹妻涂山氏因看到禹变成黄熊而吃惊所化成的。据此可以拟测,有关鲧和禹的身世的神话,可能是来源于石、熊、鱼等图腾崇拜。

随着社会的发展,禹的事迹逐渐被夸大和神秘化,因此,禹常常被尊奉为祖宗神、社神和支配水情的神。把禹当作社神崇拜,可能是东周以后的事。说禹是社神,古籍有种种记载,《淮南子·汜论训》说:“禹劳天下而死为社。”把禹当作治理洪水之神崇拜的事,史料尚未见有确切记载,但民间传说相当普遍。全国各地有禹王庙、禹井、禹祠的地方不少。现在安徽怀远境内涂山山顶就有禹王庙,庙旁还矗立着启母——禹妻。

羿是部族的主要守护神,在尧统治之时,为了人民的疾苦,曾奋不顾身射落九日,因而受到人民的崇拜。《淮南子·本经训》记载:“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尧乃使羿……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

此外,在《淮南子·修务训》里,除把神农尊奉为农神之外,还把他看作是发明医药之神。“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之实,食贏蛖(蚌蛤)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之宜,燥湿肥墝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之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神农是发明农业,教民务农之神。由于农业在我国的特殊地位,因此,自古以来神农祭奠倍受人们的重视。不仅如此,而且后人还给神农增加了许多方面的神性,于是神农又变成了医师、乐师、占卜师以及其他领域的行业神。“几千年来成为中国华夏民族一以贯之的正统宗教信仰就是宗法性的宗教,其核心内容就是‘崇天敬祖’”〔6〕505。

三、鬼神崇拜

《淮南子·汜论训》记载:“夫雌雄相接,阴阳相薄,羽者为雏鷇,毛者为驹犊,柔者为皮肉,坚者为齿角,人弗怪也。水生蛖蜃,出生金玉,人弗怪也。老槐生火,久血为燐,人弗怪也。山出枭阳,水生罔象,木生毕方,井生坟羊,人怪之,闻见鲜而识物浅也。”《汜论训》认为人们自称看到鬼神,是由于人们的无知、少见的结果,也有由于人们的错觉而造成的。“怯者夜见立表,以为鬼也;见寝石,以为虎也。”这种现象《淮南子》给予了合乎科学的解释,但在民间此类鬼神的信仰是非常流行的。

古人迷信鬼神具有超人的能力。《淮南子·齐俗训》记载:“今夫王乔、赤松子,吹呕呼吸,吐故纳新,遗形去智,抱素返真,以游玄眇,上通云天。”《泰族训》亦云:“王乔、赤松,去尘埃之间,离群慝之纷,吸阴阳之和,食天地之精。”《道应训》还记载卢敖“游乎北海,经乎太阴,入乎玄阙,至于蒙谷之上。”王乔、赤松、卢敖等,具有非人之行为,不食人间烟火,翱翔于土地之间;摆脱尘世的纷扰,生存于自由之境。这种境界是后世道家及其信仰者所终身追求的。

对鬼神问题,《淮南子》已经基本上摆脱了民间单纯的迷信崇拜,认识逐渐深化。《淮南子·精神训》云:“夫天地运而相通,万物总而为一。……譬吾处于天下也,亦为一物矣。……虽然,其生我也,将以何益?其杀我也,将以何损?夫造化者既以我为坯矣,将无所违之矣。”这里以“道”作为原理,论述了如何对待生死的问题。认为人也是天地万物中的一物,天地万物不因个人的生死而有所增益、减损,所以人也如同土坯,生死都一样顺其自然。《淮南子》提出人要正确对待生死,既不恶生,也不畏死,更不必因地位的贵贱而强求生死,一切要“随其天资而安之不极”,这种生死观是客观而唯物、实事求是的〔10〕。

丧礼和葬礼是鬼神崇拜的主要形式。对鬼神的祭祀,《淮南子》主要基于对死者的功劳表示纪念,并不是真相信死者有知,为鬼为神。不仅对人,而且对人生前使用的工具等物件也赋予灵魂而加以崇拜。这在宗教学上称作“实物崇拜”。《淮南子·汜论训》记载:“今世之祭井、灶、门、户、箕、箒、臼、杵者,非以其神能为飨食之也,恃赖其德,烦苦之无已也,是故以时见其德,所以不忘其功也。”就是说年终人们祭井、灶等生活用品,并视作有灵性之物,不是因为这些“神”能飨用人们的祭祀,而是这些用具是人们日常生活所必需,天天麻烦它们,才祭祀它们,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这完全体现了一种感恩情结。牛马有救过主人于危难的,它死后,还要把它的尸体包好埋葬,何况过去为人类立过大功的人呢?所以“炎帝于火,死而为灶;禹劳天下,死而为社;后稷作稼穑,死而为稷;羿除天下之害,死而为宗布;此鬼神之所以立。”炎帝发明了火,死后被尊为灶神;大禹为天下治水,死后被尊为社神;周弃教会了人们稼穑,死后被人们尊为稷神;羿为人们除掉了天下祸害,死后被人们尊为宗布神。这就是鬼神产生的原因。对鬼神的纪念仅是一种象征意义而已。从《淮南子》对鬼神的解释,可以看出它的光辉的无神论思想〔11〕。

鬼神崇拜是原始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宗教迷信。一般中国人传统风俗的祠奉灶神等,就是道家天神思想的遗规〔12〕。产生鬼神崇拜的原因是先民不懂得人的精神活动要依赖人的机体活动,从而形成人死灵魂不灭的观念。

四、小结

《淮南子》不仅宗教资料丰富,而且在许多方面摆脱了原始的宗教迷信,在认识论上较之前已有很大进步,但其目的不是建立科学世界观,让人们摆脱愚昧,而是主张统治者应利用宗教迷信作为统治工具,在不明事理的愚民中充分发挥它的作用。因此,《淮南子·汜论训》云:“天下之怪物,圣人之所独见,利害之反复,知者之所独明达也。同异嫌疑者,世俗之所眩惑也。夫见不可布于海内,闻不可明于百姓。是故因鬼神为机祥,而为之立禁。”“借鬼神之威,以声其教”。《淮南子》认为,很多神秘的事情、现象,只有圣人才能知道,对那些不懂道理的百姓,就要用鬼神迷信“立禁”来约束他们。这种把宗教迷信当作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的补充手段加以利用,并作为一种宗教观系统地提出来,首见于《淮南子》。这种思想在后世影响广泛,为历代统治者愚昧人民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对民间本已流行的鬼神信仰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陈广忠.淮河传〔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118.

〔2〕淮南市地方志办公室.淮南概览〔M〕.合肥:黄山书社,2011:146.

〔3〕聂石樵.楚辞新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30-32.

〔4〕茅盾.茅盾说神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70.

〔5〕赵宗乙.淮南子译注〔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139.

〔6〕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7〕《淮南子研究》编委会.淮南子研究:第三卷〔M〕.合肥:黄山书社,2011:93.

〔8〕梅新林.仙话:神人之间的魔幻世界〔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5:58.

〔9〕《文史知识》编辑部.道教与中国传统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1987:15.

〔10〕王云度.刘安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230-231.

〔11〕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63.

〔12〕南怀瑾.南怀瑾选集:第三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15.

(责任编辑 杨朝霞)

Analysis of the Religious Thoughts in Huainanzi

ZHANG Anli
(CPC School of Huaiyuan County,Huaiyuan,Anhui 233400,China)

Huainanzi is an ideological academic writing compiled collectively by the Huinan King LIU An and his disciples in the early Western Han Dynasty.The book,which is broad and profound,has recorded the religious beliefs in and before Xia Dynasty.The materials become the important research basis of ancient religious thoughts.The religious thoughts in Huainanzi are mainly the immortal Taoist thoughts,with some other minor concepts of god as nature worship,ancestor worship and spirit worship.

Huainanzi;nature worship;ancestor worship;spirit worship

B234.4

A

1672-2345(2012)07-0015-05

2012-03-30

张安礼,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哲学研究.

猜你喜欢
淮南子鬼神崇拜
《鬼神之明》的文意主旨与“明”字的含义
原本《玉篇》引《淮南子》校勘学价值举例
古蜀国的宗教崇拜
我崇拜的那条“龙”
浅谈先秦诸子的鬼神观
西夏天崇拜研究
鬼神
我最崇拜的人
传承与转化:《淮南子》核心价值理念探析
国外首部《淮南子》英语全译本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