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成辉,胡玉萍
(商丘师范学院,河南商丘 476000)
杨蛮祐与南诏的王室学校崇文馆
杜成辉,胡玉萍
(商丘师范学院,河南商丘 476000)
杨蛮祐在天宝战争后归降南诏,曾任崇文馆大学士,仕至清平官,是南诏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崇文馆为南诏最早设立的学校,以教授王室成员和贵族大臣子弟为主。在南诏学校教育机构的创建过程中,杨蛮祐功不可没。
杨蛮祐;南诏;王室学校;崇文馆
南诏时期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制度,在文化教育方面成就斐然。受唐朝影响,南诏建国后就首建孔庙,确立“儒为教先”的政策,并设立了王室学校崇文馆,教授王室成员和贵族大臣子弟,在此基础上又建立了国学“文学”,培养了大批人才。在南诏学校教育机构的创建过程中,杨蛮祐功不可没。
大理五华楼出土的《杨孝先墓志铭》,记载有杨蛮祐及其先世的事迹,文中云:
上世本华阴人,唐玄宗时,有蛮祐者,从鲜于仲通征云南,军败陷也。云南王阁罗凤爱其(阙),累迁崇文馆大学士、兼太傅、清平官。后以劝异牟寻决吐蕃复归于唐,唐封长城郡王,子孙因家云南。曾(阙)学士、春卿侍郎、兼谏议大夫,博学尚属文,有《莲塘集》传于世。祖讳君,袭父职,兼宥密使〔1〕228。
从文中可知杨蛮祐本华阴(今陕西省华阴县东南)人,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唐朝派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率兵八万从戎州(今四川省宜宾市)、巂州(今四川省西昌市)征伐云南,南诏向鲜于仲通求和不许,被迫向吐蕃求援。双方交战于西洱河(今大理洱海)畔,结果唐军惨败,六万人陷没,鲜于仲通只身逃归。杨蛮祐于此役被俘,云南王阁罗凤爱其才学,任他为崇文馆大学士,令教子弟,后兼任太傅,直至清平官(相当于宰相)。
太傅为三公之一,周代始置,辅弼天子治理天下,作为重臣参与朝政。《尚书·周官》载:“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秦废,汉复置,次于太师。历代沿置,多用为大官加衔,无实职。又有太子太傅,为辅导太子的东宫官,其制甚早,西汉起称为太子太傅,后也用作虚衔。南诏设立太傅,说明其也有三公之设。
杨蛮祐后来出任清平官,劝南诏王异牟寻与吐蕃决裂,重新归附唐朝。贞元九年(公元793年),异牟寻派使者三路献表,决定重新归唐。次年,唐使与南诏在点苍山神祠会盟,南诏正式归唐,成为唐朝藩国。杨蛮祐因劝异牟寻与吐蕃决裂,重新归属唐朝有功,而被唐朝封为长城郡王。郡王为我国古代爵位名,位次于亲王,为封爵的第二等。王爵分为亲王与郡王,始见于魏晋时期。西晋武帝封宣帝孙永为东莞郡王,始见郡王之称。后世开始沿袭设置。隋爵分九等,郡王是第二等,位次于亲王。唐皇太子、诸王与亲王之子承恩泽者皆封郡王,大臣、节度使亦得封郡王,如参预唐中宗复辟的敬晖等五人、唐代宗时大将郭子仪等。郡王与国公并为从一品。郡王前一般冠以地名,杨蛮祐因在南诏,故唐朝封其为长城郡王,意为唐之长城,而不冠地名。可见杨蛮祐在南诏的地位应与郑回相埒,极其尊崇,而正史失载,此志可补正史之不足。
杨蛮祐生卒年无考。其卒年当在贞元十年(公元794年)以后,因唐封其为长城郡王应在本年之后。杨蛮祐在南诏也娶妻生子,其子孙多担任官职,历长和、天兴、义宁、大理诸代,至元朝犹兴盛不衰,如杨君之父在大理国时官学士、春卿侍郎、兼谏议大夫,他博学能文,著作颇丰,有《莲塘集》传于世,可知大理国后期已出现了个人诗文专集。杨君袭父职,兼宥密使,为大理国高级官员。杨君子号志道先生者,娶大理国鄯阐演习高实之女。鄯阐为今昆明,演习为南诏大理国官名,相当于节度使。杨孝先(1281—1352),为志道先生之子,他于“经史子集,莫不洞究其义”,娶故承事郎大理等路儒学提举赵子元之孙女,“所著诗文三卷,号《斐然集》,学者争传诵之”〔1〕289。杨孝先三子杨庭,聪敏好学,先后担任大理路儒学正、总管临安路文学政事等职,与至顺进士、前叙南宣抚司长宁州知州兼管本州诸军奥鲁劝农事支渭兴为同僚和文友,遂请支渭兴为其父作墓志铭,碑由著名书法家、感通寺住持圆护书丹,云南诸路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段功篆额。支渭兴为陕西郃阳人,为元末云南有名的学者,据《南诏野史》载:“己亥年,云南梁王开科取士,以临安廉访使支渭兴主试事”〔2〕363。碑文出自名家之手,叙事翔实可靠。杨氏家族为南诏大理及元朝时期著名的文学世家。
儒学早在汉代就已经传入云南,南诏自第一代国主细奴逻时便劝民间读汉儒书,行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事。《南诏德化碑》称阁罗凤时:
绍开祖业,宏覃王猷,坐南面以称孤,统东偏而作主。然后修文习武,官设百司;列尊叙卑,位分九等。阐三教,宾四门;阴阳序而日月不僭,赏罚明而奸邪屏迹。通三才而制礼,用六府以经邦。
南诏制度“皆中国降人为之经画者”〔2〕87。唐朝降人中,职位最高的为杨蛮祐、郑回和王蛮盛等人,皆位至清平官,进入了决策阶层。所谓“修文习武,官设百司”,当包括设立崇文馆,建立学校制度在内。“六府”为古代六种税官的总称,这里指南诏仿效于唐朝六部设置的六曹。樊绰《蛮书》载,南诏设有“六曹长六人,兵曹、户曹、客曹、刑曹、工曹、仓曹,一如内州府六司所掌之事”〔3〕。
所谓“阐三教”,即阐扬儒、释、道三教。唐代以崇儒尊孔为基本,以佛、道两教为辅助手段。南诏将儒学作为立国之本。杨慎《滇载记》称:“晟罗皮之立,当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立孔庙于国中。”《滇云历年传》谓:开元元年(公元713年),立孔子庙。《僰古通纪浅述》载:“以张俭成为国老,以杨法律和尚为国师。开元十四年,效唐建孔子庙。”张俭成,亦作张建成。《南诏野史》载:“开元二年(公元714年),遣张建成入朝于唐。立土主庙。开元九年,皮叛唐。开元十四年,立庙祀晋右将军王羲之为圣人。”虽然关于南诏最早建立孔子庙的说法不一,但最迟在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时,南诏已效仿唐朝,确立儒、释、道三教并立的文教政策。
孔庙的建立,是南诏官办学校的开始。唐代庙学合一,孔庙也称学庙,既是供奉孔子的庙堂,又是学生肄业之所,亦称庙学,为传授儒家文化的场所。
南诏的崇文馆仿照唐朝,其性质与唐朝的弘文馆和崇文馆类似,设立时间史无确载,大约在天宝十年(公元751年)之后。
崇文馆为古代中央官学。魏明帝曾置崇文馆学士。唐贞观十三年(公元639年)设置崇贤馆,归东宫直辖。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因避太子李贤名,改为崇文馆,置学士二人掌经籍图书,教授生徒均如门下省所属弘文馆之例;置校书郎二人,掌校理典籍。学士出缺时,由庶子领馆事。肃宗时,以宰相为学士,领馆事。贞元八年(公元792年),隶左春坊。
崇文馆本为皇太子读书之处,又是唐代的贵族学校。学生二十名,均选自皇族贵戚及高级京官子弟。唐制规定:“崇文馆生二十人,以皇族中缌麻以上亲,皇太后、皇后大功以上亲,宰相及散官一品功臣,身食实封者,京官职事从三品中书黄门侍郎之子为之。”另外,崇文馆也是宫内秘籍图书校理之处,是一个大型的皇家图书馆。
学士一称最早出现在《周礼·春官》中的记载,是指那些在学校读书的人。魏晋以后,学士是指以文字技艺供奉朝廷的官吏。大学士的设置始于唐朝。唐景龙二年(公元708年)置修文馆(后改弦文馆、昭文馆)大学士,至德二年(公元757年)置集贤院大学士,元和年间后,皆由宰相兼领。天宝二年(公元743年)又曾置崇贤(文)馆大学士,亦由宰相兼领,贞元四年(公元788年)废。学士和大学士差距很大,学士大多是舞文弄墨、实权不大的官员,可是大学士的地位就非同一般了。唐、宋时,“大学士”都是宰辅重臣。到了清代,大学士成为文臣的最高职位,官至正一品。
南诏崇文馆为王室学校,所收学生以王室成员为主,另有部分勋臣子弟,教授内容以儒学和文学为主。杨蛮祐可能先担任崇文馆学士,后来升任大学士,兼太傅,成为崇文馆的主管官员。
庙学和崇文馆的设立,使南诏境内的儒学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唐人孙樵在《序西南夷》中称:
道齐之东,偏泛巨海,其岛夷之大者,曰新罗;由属而南,逾昆明,涉不毛,驰七八千里,其群蛮之雄者,曰南诏。……唐宅有天下,二国之民,率以儒为教先,彬彬然与诸夏肖也〔4〕。
文中对新罗和南诏的文化教育成就作了充分的肯定,认为二国“率以儒为教先,彬彬然与诸夏肖也”,文化教育水平已经接近内地。南诏崇文馆不仅在推广文化教育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而且为后来规模更大的国学“文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贞元十年(公元794年),通过郑回与杨蛮祐等的斡旋,南诏与唐重修旧好。此后南诏遣送统治者及贵族大臣的子弟到成都就学,前后延续五十年,就学者多达上千人。孙樵在《书田将军边事》中称:
自南康公凿青溪道以和群蛮,俾由蜀而贡,又择群蛮子弟聚于锦城,使习书算,业就辄去,复以他继。如此垂五十年,不绝其来,则其学于蜀者,不啻千百,故其国人皆能习知巴蜀土风、山川要害。
南康公指唐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大批南诏子弟在成都和长安,唐朝“许赐书习读,遽降使交欢,礼待情深,招延意厚,传周公之礼乐,习孔子之诗书”〔5〕,使中原先进文化在南诏境内得到了广泛传播,南诏国学“文学”正是在这种情形下开始创立的。
南诏王劝丰佑天启年间,又仿效唐朝建立了官办的国学,进行儒家经典的普及教育。《僰古通纪浅述》载,劝丰佑天启五年设立学校:
是年,唐武宗改元会昌。建二文学,一在峨崀,一在玉局山,为儒教典籍驯化士庶,以明三纲五常。其教主为杨波远、杜光迁、杨蛮佑、郑回等。
唐武宗会昌元年当公元841年,南诏天启年约当唐武宗会昌和唐宣宗大中年间(841—859)。玉局山即苍山玉局峰,在大理古城西南五里,峨崀今名峨崀哨,在大理古城北约20千米,苍山沧浪峰下。所谓教主当为祀奉、崇拜的已故著名学者,相当于内地的先圣先贤,因其时杨波远、杜光庭、杨蛮佑和郑回等人均已去世。从被奉为教主的情况来看,说明四人对南诏文化教育的发展贡献良多。这里的“文学”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文学艺术,而是与“太学”“国子学”一样,指承担文化教育功能的学校,“文”指文化教育,“学”指学校,“文学”为负责文化教育的机构。
据《滇略》卷十《杂略》载:“杨波远,东汉时人,号为神明大士。唐永徽以后,常骑三角青牛逍遥以游。偶逢神僧于三阳峰麓,为设一供陈石案,长丈六,阔六尺,但以一手持将。今石案犹存,千夫莫举,后不知所终。”倪辂《南诏野史》载:蒙氏细奴逻时,“人有杨波远,骑青牛,号神明大士,能知盐泉,多波远所开。”胡蔚《南诏野史》所记与二书大致相同。盐是人类生命赖以存活的重要物质,动物对盐的本能依赖对人类有意识地开发盐资源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6〕。综合各种史料记载,大体可以判定杨波远为唐初人,曾发现盐井多处,对南诏经济文化发展多有贡献。从名字来看,杨波远应为南诏当地人。
杜光迁(?—759),本唐朝御史,后流寓南诏,后人常将其误为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诸葛元声《滇史》卷五载:“肃宗乾元二年,唐杜光庭卒于滇。”天启《滇志》卷十三云:“唐杜光庭,青城人,以文章教蒙氏之民,蒙学士爨泰,葬之玉局峰麓。”同揆《洱海丛谈》载:
玉局寺,在玉局峰下,以唐御史杜光庭为伽蓝。光庭自号青城居士,灌县人,教授大理,始开文教。
玉局山文学当在杜光迁开学设教的基础上创建。爨泰为杜光迁弟子,说明当时已有“学士”之称。直至元、明时期,点苍山玉局寺左尚有祭祀杜光迁(庭)的杜公祠,也称昭文祠。杜光迁入南诏时间较杨蛮佑为早,因去世较早,故官职不显。
杨蛮佑即杨蛮祐,“佑”与“祐”古时通用,其名字当为南诏王所赐。所谓“蛮祐”“蛮盛”“蛮利”等,皆为南诏所赐唐朝降人名号,意为“祐蛮”“盛蛮”“利蛮”。杨蛮祐降南诏先于郑回。《杨孝先墓志铭》铭文中称:“惟杨氏(阙)名中州者代不乏人。长城王南来,复以文学佐邦君,致高爵,子孙联登仕版,世为南诏名宗。”长城王指杨蛮祐,可见他对南诏文化发展多有贡献,故将其列为文学教主。
郑回本相州(今河南省安阳县)人,天宝中,举明经,为唐代科举出身者,授巂州西泸县令。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南诏第一次攻陷巂州时,郑回被俘。阁罗凤因郑回精通儒学,“甚爱重之”,赐名“蛮利”,令教子弟,阁罗凤之子凤迦异、孙异牟寻都曾以郑回为师学儒学,因此,“异牟寻颇知书,有才智”。从郑回的经历来看,他也可能曾经在崇文馆任职。异牟寻继位后,任命郑回为首席清平官,“事皆咨之,秉政用事”〔7〕。
《南诏野史》载,劝丰佑天启元年,“立教官二人,张永让,益州人;赵永,本国人。”教官应为主管学校教育的官员。张永让与赵永当为分管玉局山与峨崀文学的教官。可见南诏的教育官员既有本地人,也有唐人。
南诏的崇文馆和文学在文化教育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初唐和南诏二百多年的经营,到唐朝末期,南诏已是“礼乐具修,车书必会”〔8〕,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全面向唐朝靠拢。崔致远也称:“睹雕题之章奏,书轨既同;息猾夏之猜嫌,梯航相接”〔9〕。唐人常以雕题代称南诏。由于南诏在政治上一直与唐朝保持密切联系,积极学习唐朝文化,在文化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境内出现了许多擅长诗赋的文人,特别是到南诏晚期,君臣上下吟诗作赋成为风尚。不少南诏诗文流传到唐朝内地,深受中原文士喜爱。
在《僰古通纪浅述》所载南诏文学的四位教主中,唯杨蛮祐不见于他书之记载〔10〕,《杨孝先墓志铭》的发现,不仅弥补了史料记载的不足,对于澄清南诏大理史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也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1〕方龄贵,王云.大理五华楼新出元碑选录并考释〔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0.
〔2〕木芹.南诏野史会证〔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3〕向达.蛮书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2:221.
〔4〕〔唐〕孙樵.序西南夷〔M〕//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第二卷.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151.
〔5〕〔唐〕高骈.回云南牒〔M〕//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第二卷.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8:166.
〔6〕赵敏.隐存的白金时代:洱海区域盐井文化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118.
〔7〕〔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75:5281.
〔8〕〔唐〕封敖.与南诏清平官书〔M〕//袁任远,赵鸿昌.唐文云南史料辑抄.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162.
〔9〕〔唐〕崔致远.桂苑笔耕集:卷二:谢示南蛮通和事宜表〔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8.
〔10〕胡玉萍,杜成辉.南诏学校教育考〔J〕.大理学院学报,2009,8(9):20-23.
(责任编辑 杨朝霞)
YANG Manyou and Chongwenguan the Royal School of Nanzhao Kingdom
DU Chenghui,HU Yuping
(Shangqiu Normal University,Shangqiu,Henan 476000,China)
YANG Manyou is an important figure in the Nanzhao history.He surrendered to Nanzhao Kingdom after Tianbao War and served first as the scholar of Chongwenguan,and then he was promoted as the prime minister.Chongwenguan is the earliest school established in Nanzhao Kingdom,which provided education for members of the royal family and children of the nobles.YANG Manyou mad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Nanzhao school education institutions.
YANG Manyou;Nanzhao Kingdom;royal school;Chongwenguan
K28
A
1672-2345(2012)07-0001-04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8BZW082)
2012-03-12
杜成辉,编审,博士,主要从事历史学和民族学研究.